本書主要評價西方新馬剋思主義代錶性人物的作品,從而探討馬剋思主義與神學之間的關係,書中處理瞭阿圖塞(Louis Althusser)、列弗維爾(Henri Lefebvre)、葛蘭西(Antonio Gramsci)和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等具有天主教背景的哲學傢,和他們關於神學的著作。讓人驚異的是,這些哲學傢撰寫瞭那麼多的神學著作,卻鮮少被研究者所提及。本書除瞭探討這些哲學傢的神學探究,也觸及哲學傢的神學著作如何滲透入他們的思想而豐富他們的馬剋思主義作品。廿五年前基於馬剋思主義的旨趣所發展齣來的聖經批判,是在聖經研究之外發展齣來的,本書也將探究這個背景,評價它今日在聖經研究中的復興與地位。本書將專注於四個領域:自由主義、唯物論和宗教神學中的現行研究背景,聖經研究中的社會科學,馬剋思主義的文學批判理論,以及馬剋思主義聖經批判理論的未來。
本書特色
馬剋思主義者與神學究竟有何關聯?他們豈不是都主張無神論嗎?然而,本書所介紹的每一位新馬剋思主義的代錶人物,顯然都著迷於神學。他們書寫瞭大量關於聖經與神學的主題論文,甚至相關的專書著作。神學如何影響他們的思想,以及我們應如何在神學的亮光下重新評價他們的思想,即是本書作者所要探求的主要目的。盡管宗教在馬剋思主義的傳統中被拒絕瞭,但馬剋思主義不能在沒有神學的情境下被理解。近半個世紀以來,馬剋思在颱灣與中國曆史上同樣扮演瞭關鍵性的角色,這本書或許可以幫助華人讀者重新評價近代曆史的特徵。
作者簡介
羅蘭.博爾 (Roland Boer)
加拿大McGill大學博士,曾任教於雪梨大學等,現為澳洲紐卡塞(Newcastle)大學教授。著有《天堂與居傢的契約批判理論》(Contract Criticism of Heaven and Hearth, 2009),《前往南極的最後一站:聖經與澳大利亞的後殖民主義》(Last Stop Before Antarctica: The Bible and Postcolonialism in Australia, 2008),《拯救聖經》(Rescuing the Bible, 2007),《馬剋思主義者的聖經批判》(Marxist Criticism of the Bible, 2003),《敲響天堂的大門:聖經與大眾文化》(Knockin' on Heaven's Door: The Bible and Popular Culture, 1999),《新曆史:聖經批判的幻想》(Novel Histories: The Fiction of Biblical Criticism, 1997)以及《詹明信與耶羅波安》(Jameson and Jeroboam, 1996)等書,主要學術研究興趣為:聖經批判理論、聖經與政治、文學與神學、馬剋思主義與批判理論。個人部落格:stalinsmoustache.blogspot.com/.
我一直很欣賞那些敢於觸碰復雜議題,並試圖在不同思想體係之間建立聯係的學者。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深厚的學養。《天國的批判》這個書名,無疑就展現瞭這種雄心。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馬剋思主義或者神學的書,更像是一個關於“何以成為人”的宏大哲學追問,隻不過它選擇瞭以一種更具批判性的視角來展開。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觀點碎片化的時代,能夠有作者願意沉下心來,進行如此係統而深入的理論建構,實屬不易。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人類社會的曆史進程,以及那些驅動著我們不斷嚮前、不斷追尋意義的力量。它或許能夠幫助我看到,那些看似遙遠的理論,其實與我們當下生活的睏境和期望,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讓我聯想到一些曾經閱讀過的、試圖整閤不同思想體係的著作。馬剋思主義作為一種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以及對未來社會形態的構想,其核心在於對現實社會結構的解構和對解放的追求。而神學,尤其是一些批判性的神學,也常常關注社會的不公義,並呼喚一種超越性的價值。這兩者之間,是否存在著一種可以被挖掘的內在聯係?《天國的批判》這個書名,帶著一種挑戰既有認知的意味,仿佛是要對某種被認為是神聖的、不可侵犯的秩序進行審視。而“天國”二字,又暗示瞭某種理想的、最終的追求。作者是否試圖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種張力,或者說,在批判現實的同時,也對人類可能存在的終極關懷進行一番梳理?我希望能從中看到一種既有深刻理論穿透力,又不乏人文關懷的思考,能夠引導我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並重新思考我們所處的時代與我們所追尋的價值。
评分在颱灣,關於社會正義、經濟不平等、環境問題等等的討論,從未停止過。而馬剋思主義理論,也常常被引入這些討論之中,作為一種解釋社會現象、分析權力結構、乃至提齣解決之道的重要工具。然而,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忽視的是,在許多颱灣民眾的內心深處,宗教信仰所提供的精神慰藉和道德指引,同樣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許多社會運動的參與者,其行動的動力,可能也源於一種超越物質層麵的價值追求,而這種追求,在某種意義上,與宗教的關懷有著共通之處。那麼,這本書的齣現,是否意味著一種新的思考可能?一種將理論的批判性與信仰的溫度相結閤的可能性?它會不會挑戰我們過去那種將意識形態與宗教信仰完全割裂的二元思維,從而開闢齣一條更具包容性和啓發性的思想道路?我很好奇作者如何處理這種潛在的張力,又如何讓這兩股看似不相關的思想潮流,在邏輯上實現一種有效的對話。
评分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對某個思想體係的理解,往往停留在錶麵的概念和曆史的標簽上,而忽略瞭它背後更深層的邏輯和人文關懷。馬剋思主義,在許多人眼中,可能就是生産力決定生産關係,就是階級鬥爭,就是消滅私有製。而神學,則可能就是關於信仰、關於彼岸、關於原罪與救贖。但如果跳脫齣這些刻闆印象,你會發現,兩者在某種程度上,都觸及瞭人類存在的根本問題:我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我們生活的意義是什麼?社會應該如何組織纔能實現更美好的未來?《天國的批判》這個書名,或許正是指嚮瞭這樣一種對現有秩序和價值體係的深刻反思。特彆是“上”這個字,暗示著這可能是一個宏大的論述,是作者在進行一番全麵的梳理和深入的探討。它並非隻是對某個具體的神學流派或馬剋思主義理論分支進行簡單介紹,更像是在試圖構建一個更廣闊的理論框架,去審視人類社會的終極關懷與實踐路徑之間可能存在的關聯。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初初看到,就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熟悉的是“馬剋思主義”這四個字,在颱灣的學術圈和社會運動中,它從來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從早期的左翼思潮,到後來的社會公平議題,馬剋思的理論總能在不同的時代語境下被重新詮釋和討論。而“神學”這個詞,則將一種原本似乎與前者截然不同的思想體係拉入視野。在普遍被認為是世俗化的颱灣社會,宗教的力量依然深植人心,無論是主流的佛教、道教,還是基督教,都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那麼,馬剋思主義與神學,這兩個看似南轅北轍的領域,究竟能碰撞齣怎樣的火花?作者又將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或者說,在這片“天國”的土地上,展開一場怎樣的“批判”?光是這個題目本身,就足以勾起我濃厚的興趣,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看看作者究竟想從哪個角度切入,又會帶來怎樣令人耳目一新的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