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传

梵谷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Irving Stone
图书标签:
  • 艺术传记
  • 梵高
  • 绘画
  • 艺术史
  • 印象派
  • 后印象派
  • 传记
  • 西方艺术
  • 艺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梵谷用画写人生,史东以小说还原梵谷破画而出的生命故事,余光中典雅的译笔感动半世纪来的艺术心灵。

  从告别初恋,告别伦敦开始,到荷兰奥为结束悲苦狂热的一生,作者细绘梵谷在宗教,艺术,爱情中熊熊燃烧的灵魂。

  身为牧师之子的梵谷,二十岁时在伦敦的古伯画店当店员,向房东的女儿爱修拉求婚遭拒,自此开始一生坎坷的情路:妓女,表姊,乡村女孩,他们是梵谷与旅程中的过客,也是他绘画中的光影。

  爱情受挫,传道之路也因与矿工打成一片被开除。然而宗教的狂热却造就他笔下卑微人物的脸谱。

  史东借由梵谷与弟弟西奥往来的三卷书信,考证艺术史,写出艺术家的心灵吶喊。 并并勾勒出当时印象派与后期印象派的主要画家:罗特列克、高敢、秀拉、赛尚、卢梭……等。画家们的聚会热闹非凡:卢梭高兴地报告收到画迷小姐来信;塞拉又想到新理论,正把塞尚困在窗前;一会笑听高敢讲的黄色笑话;一会又陪卢梭猜他那女朋友是谁;一会又和罗特列争论……而梵谷与高敢两大画家的故事,更令人动容:高敢个性外倾,自负而专横,常挖苦梵谷。梵谷性情内向,不擅言词,他把高敢当作师兄来请教,却也坚持自己的信念,据理力争。

  才如江海命如丝,梵谷一生受尽贫困、病痛、屈辱、孤寂,但追求完美艺术的意志从不动摇。他的画,生前没人看得起,死后没人买得起。梵谷一生失意,全靠弟弟西奥对他不离不弃,照顾他资助他,不断地鼓励他。

  全书可见梵谷对宗教与创作的狂热,与十八世纪巴黎名画家的往来的景况,精彩缤纷。梵谷从教会的传道者变成艺术的传道者,最后慷慨成仁,做了艺术的殉道者。

本书特色

  ★十九世纪最伟大艺术家之一的梵谷,集狂人、诗人、情人于一身。

  ★2010年为梵谷逝世一百二十週年,全球再度掀起梵谷热。

  ★本书于一九五七年由重光文艺出版社初版,此为余光中教授最新的修订版。

  ★史博馆与联合报系主办「燃烧的灵魂──梵谷」特展,从2009年12月11日至2010年3月28日,是华人世界首见最完整的梵谷个展。

  ★与「燃烧的灵魂──梵谷」特展合办余光中演讲活动

  ★全书近35万字,百年难得一见的奇书。

  ★余光中总论梵谷、手绘梵谷行程地图、诗作

  ★欲了解梵谷的人、画作、评论,这是最完整的一本书

  ★唯一用小说形式还原梵谷的一生。

作者简介

伊尔文.史东 Irving Stone

  生于一九O三年,原名谭能朋(Irving Tennenbaum),为加利福尼亚人,毕业于柏克莱加州大学。他是美国闻名的传记小说家,文笔流畅自然,叙事扼要明快,作品极为丰富。《梵谷传》初版于一九三四年,为史东的第一部小说体之传记,也是他的成名作。他写的小说体传记,尚有记叙米开兰吉罗的《痛苦与狂欢》(The Agony and the Ecstasy),描写杰克.伦敦的《马上水手》(Sailor on Horseback),以佛洛依德为主题的《心灵之激情》(Passion of the Mind),以林肯夫人为对象的《爱是永恆》(Love Is Eternal),以及美国画家约翰.诺波为对象的《热血之旅》(The Passionate Journey),以美国劳工领袖尤金.戴布斯为对象的《国会中之劲敌》(Adversary in the House)等二十多部。

译者简介

余光中

  自一九四九年开始发表文章,诗风与文风的多变、多产、多样,盱衡同辈晚辈,几乎少有匹敌。一生从事诗、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写作的四度空间。对现代文学影响既深且远,遍及两岸三地的华人世界。曾在美国教书四年,并在台、港各大学担任外文系或中文系教授暨文学院院长,现为国立中山大学荣休教授。

  着有诗集《莲的联想》、《白玉苦瓜》等;散文《逍遥游》、《听听那冷雨》等;评论集《蓝墨水的下游》、《举杯向天笑》等;翻译《理想丈夫》、《不可儿戏》、《温夫人的扇子》、《不要紧的女人》、《老人和大海》、《英美现代诗选》、等,主编《中华现代文学大系》(一)、(二)、《秋之颂》等,合计七十种以上。

孤星的旅程:一卷跨越世纪的艺术史诗 书名: 孤星的旅程 作者: 伊莱亚斯·凡·德·维尔德 页数: 680页 装帧: 硬壳精装,附赠全彩艺术画册 推荐语: “这不是一本关于画笔和颜料的书,而是一部关于灵魂与光影的史诗。它让你直面艺术史上最伟大的一群‘异乡人’,理解他们如何用生命去拓印色彩,用孤独去铸造永恒。” 内容简介: 《孤星的旅程》是一部宏大而细腻的群像史诗,它将目光聚焦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艺术领域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却以惊人毅力开辟出全新道路的“局外人”。本书摒弃了传统艺术史中以“大师”为中心的叙事模式,转而深入挖掘那些在主流学院派的阴影下,默默进行着美学革命的先驱者们的心灵世界与创作背景。 本书并非单纯的传记汇编,而是一次对现代性危机和个体精神觉醒的深刻考察。作者伊莱亚斯·凡·德·维尔德,一位深谙哲学与美学交织的史学家,花费了近二十年的时间,走访了巴黎的蒙马特高地、布鲁塞尔的地下沙龙、阿姆斯特丹的贫民窟,以及慕尼黑的波西米亚咖啡馆,试图拼凑出那个“光怪陆离”的艺术黎明前的景象。 第一部分:旧日的黄昏与新生的渴望(1870-1890) 本部分详细描绘了被僵硬的沙龙艺术束缚的欧洲艺术界。作者以极具画面感的笔触,重现了当时画廊与展览馆的压抑气氛,以及年轻艺术家们在“既定美学”与“内心冲动”之间挣扎的困境。 重点关注了三组核心人物: 1. “色彩的叛逆者”: 聚焦于普法战争后法国南部地区,一群拒绝传统透视法和古典光影的画家。他们不再满足于描绘历史或神话,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日常生活的本质——比如阳光下麦田的颤抖,或是工人阶级疲惫的侧影。书中详尽分析了他们如何从日本浮世绘和早期摄影技术中汲取灵感,尝试用更扁平、更强烈的色块来表达情感,而不是再现现实。 2. “符号的构建者”: 深入布鲁塞尔和维也纳的“象征主义圈子”。这些艺术家相信,视觉艺术的真正力量在于揭示不可见的内在真理——梦境、死亡、欲望和精神的象征。书中细致考证了他们对神秘学、尼采哲学以及中世纪文学的痴迷,并展示了他们如何将复杂的哲学思辨转化为充满暗示和晦涩符号的画面。 3. “技法的解构者”: 描述了在巴黎左岸,一群艺术家如何开始质疑油画媒介的“神圣性”。他们开始尝试使用工业颜料,混合蜡、沙砾甚至干草作画,力求一种粗粝、未经打磨的质感,以此来对抗当时主流艺术的过度“精致化”。 第二部分:在光影的断层上行走(1890-1905)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高潮,聚焦于艺术史的真正转折点——现代主义的萌芽。作者并未聚焦于巴黎主流画派的内部演变,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因为文化冲突、经济困顿或精神特质而被边缘化的“异类”。 书中详细记录了一位在北非光线下创作的荷兰流亡画家,他是如何摒弃了工作室内的精细调色,转而使用纯粹、未被混合的原色,试图捕捉地中海阳光下近乎刺眼的“真实色温”。他的书信被大量引用,揭示了他对传统欧洲绘画理论的彻底失望,以及他对“视觉冲击力”的偏执追求。 同时,本书也剖析了女性艺术家群体在这一时期的独特困境。她们不仅要对抗艺术界的性别偏见,还要在家庭责任与艺术抱负之间撕裂。书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一位居住在偏远海边小镇的女画家,她如何将当地渔民生活中的动荡与海洋的变幻莫测,融入到充满表现主义张力的构图中。 第三部分:野兽与机器的时代序曲(1905-1914) 随着20世纪的到来,艺术的疆域被彻底拓宽。《孤星的旅程》在此探讨了“野兽派”和“早期表现主义”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独立发展。 作者特别关注了德语区和东欧的艺术家群体,他们对现代工业化社会带来的异化感和精神焦虑,产生了比法国同行更为尖锐的反应。他们不再追求“美”,而是追求“真实的力量”——无论是人性的丑陋、城市的喧嚣,还是对战争阴影的预感。 本书通过大量的档案材料和未发表的日记,还原了这些艺术家如何在简陋的工作室中,为了抢占一个全新的视觉语言高地而进行的痛苦探索。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孤星”,在各自的轨道上独自燃烧,却共同点燃了照亮未来艺术的星河。 本书的独特价值: 《孤星的旅程》超越了简单的历史梳理,它是一部关于“创造的代价”的深刻反思。作者的叙事风格兼具学者的严谨和诗人的敏感,他擅长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灵感火花,以及支撑艺术家走过漫长黑暗的内在驱动力。本书通过还原艺术家的生活环境、经济压力、心理状态以及他们之间的复杂互动网络,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立体、有血有肉的现代艺术诞生场景。它让你明白,伟大的艺术往往诞生于边缘、质疑与不妥协的坚持之中。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012九歌版《梵谷传》新序 / 余光中
016梵谷画作

序幕 伦敦
050娃娃的天使
053古伯画店
055爱情起于自身的幻影
060「让我们忘了它吧,好吗?」
064梵谷家人
067「哼,你不过是一个乡巴佬!」
072蓝斯盖特和艾尔华斯

I矿区
078阿姆斯特丹
080凯伊
083迂腐的土牧师
086拉丁文和希腊文
089梦德.达.科斯塔
093更大的力量何在?
094福音学校
099黑嘴巴
102矿工的茅舍
106成功了!
109捡煤渣
114马加斯坑
124上一课经济学
126易碎品
130黑色的金字塔
137上帝不管
139崩溃
141无关紧要的小事
143想两个同道的艺术家
153西奥来了
156莱斯威克的老磨坊

II艾田
168「这一行有饭吃!」
172傻子
175学生
182戴士提格先生
187安东.莫夫
192凯伊来到艾田
206「不,决不,决不!」
211在有些城市里总是倒楣的

III海牙
218第一间画室
225克丽丝丁
231有进步了
241男人需要女人
245「你得加紧工作,才能开始卖画!」
254良善生长在想不到的地方
264学会忍受而无怨尤
274无情之刀
278爱
284神圣家庭
289西奥来到海牙
295做父亲的真有意思
302艺术即战斗
307婚姻亦如此

IV努能
318牧师馆中的一画室
321织工们
325玛歌
327「要紧的是爱人,而不是被爱。」
335天涯海角,我都追随
341审问
352「你的作品差不多可以销了,可是......」
357食薯者

V巴黎
368「啊,是的,这是巴黎!」
372豁然开朗
377「能做画家,何必做伯爵?」
384原始主义者的写照
393绘画者必须成为一门科学
401卢梭开晚会
412自缢的可怜虫
419艺术超乎道德
428老唐基
437小巷画展
442劳动者的艺术
447艺术协会
457向南方,永远向南方的太阳!

VI阿罗
464地震或是革命?
469绘画机
473小鸽子
479邮差
484黄屋
491玛雅
503高敢来了
509怪声与狂怒
523红头疯子
534「在现实的社会里,画家只是一条破船。」

VII圣瑞米
540三等客车
544狂人相助
552老朽毕竟是老朽
556「我在没齿没气的时候才发现绘画。」

VIII奥维
556个人首展
575神经病专家
582「再会」是画不出来的
592一种更富弹性的泥土
595「死时两人也不分离」

598作者附註

附录
602人名索引
618梵谷行程图
620星光夜
622向日葵
624破画欲出的淋漓元气
645余光中笔下的梵谷

特载
648护井的人◎张晓风
──写范我存女士

图书序言

新版序
九歌版《梵谷传》新序

  《梵谷传》(Lust for Life)的原书出版于一九三四年,作者史东(Irving Stone, 1903-1989)是美国着名的传记作家,其他名着尚包括米开朗吉罗、杰克.伦敦、佛洛伊德等的传记。五十年代末期,好莱坞更将此书拍成电影,即以书名为名,并由寇克.道格拉斯饰演梵谷,安东尼.昆饰演高敢。

  我的译本完成于一九五五年十月十六日,边译边刊,在《大华晚报》上连载,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刊毕;至于由《重光文艺出版社》出书,则要等到一九五七年。它是我迄今十四本译书的第二本。一九七八年此书由我重新修正,由《大地》改版推出。今年九月我再度仔细校订,把这本增订版交给《九歌》隆重刊行。回顾此书的译印史,竟已超过了半世纪:当初动笔始译,与我存尚未结婚,今日三度出书,四个女儿竟已步入中年。半世纪来这本书在我家随处可见,早成了珊珊姐妹们成长岁月的「文化背景」,感觉上,苦命的梵谷简直就像我们的家人。一九九○年,我们特地去欧洲回拜他,不但访他于阿姆斯特丹的「梵谷美术馆」,奥特罗的「库勒.穆勒美术馆」,更去巴黎北郊的奥维,凭弔他和弟弟西奥的双墓。

  当初起意要译这本传记,是因为我存家里有此原书,我读罢深为所动,更因她手头还有三两本梵谷的画册,便于比照研究,于是我决定开始中译的浩大工程。一在《大华晚报》连载,当然难下虎背,我一面在国防部的联络局任少尉翻译官,一面就利用公余零零碎碎的时间赶稿。译稿改正之后,即刻邮寄给当时在崁子脚中纺幼稚园做老师的我存,由她在有格稿子上直书誊清,寄回台北给我,最后才由我亲自送给《大华晚报》去登。就这么两人同心,两地合作,足足忙了几乎一年。这样子的「家庭手工业」,今日绝对不会有人做了。三十多万字的手稿,全由我存誊清。后来的《大地》版,现在的《九歌》版,也大半由她帮我校对。梵谷地下有知,或会说声「谢谢」,高兴之余,说不定还会为她速写画像吧。在精神上,此书乃是夫妻两人共同的「产品」,等于季珊之后的第五个女儿。我要借新版诞生的机会,向她深致谢意,并将这得来不易的中文译本题献给她。

  才如江海命如丝,梵谷一生受尽贫困、病痛、屈辱、孤寂,但追求完美艺术的意志从不动摇。他的画,生前没人看得起,死后没人买得起。而今日,富如荷兰银行,要发行签账卡时也得借重他的画面,名之为梵谷卡。荷兰最有钱的银行,竟要向荷兰最穷的人「借钱」,只为沾梵谷的光。这意思,我在当日的记者会上曾慷慨陈辞。

  梵谷殁后,他的弟媳妇约翰娜如何努力奔走,终于得将梵谷的作品挂进美术馆,呈现在广大的观众与读者面前,其曲折之经历,可见于我的文章〈两个寡妇的故事〉(《青铜一梦》)。

  最后,有几个译名应该在此说明。Van Gogh的发音在荷兰语中十分急峭刚强,像是喉间梗物要努力咳出,中文很难模仿。中国大陆一律译为「梵高」,台港及海外则多从我所译的「梵谷」。我的译法也是有来头的。当初我在厦门大学,读冯至的《十四行集》,有一首诗就叫「梵谷」。后来我一直不假思索,就跟定了冯至。Rembrandt我译成「冉伯让」,乃承袭朱光潜。他的译法多么儒雅,比起目前通用的「林布兰」来,不但更为高古,而且更逼近原音。朱光潜的文章雅俗共赏,当年受他启蒙我感恩至今。所以「冉伯让」这三个字(多像春秋的人名啊)我绝不让,是用定了。至于把Gauguin译成「高敢」,倒是我师心自用,因为此人颇有个性,语必惊人,但只活了五十五岁,不算「高庚」,何况「敢」字更近原音。

余光中 二OO九年十一月二日

图书试读

第五章
巴黎
─1─

「啊,是的,这是巴黎!」
「那你是没有收到我上封信了?」次晨两人吃着面包卷和咖啡,西奥问道。
「我想是没有收到,」文生答道。「里面讲些什么?」
「我在古伯升等的消息。」
「嘿,西奥,可是你昨天居然一字不提!」
「昨天你太兴奋了,听不进的。现在我负责蒙马特大道的那家画店。」
「西奥,那太好了!你自己的画店!」
「又不真是我的,文生。我必须十分严格地执行古伯的政策。不过他们让我在中层楼上挂出印象派的作品,所以……」
「你展览些谁的作品呢?」
「莫内,戴嘉,毕沙洛,马内。」
「从来没听过这些名字。」
「那你最好到画店里来,好好地看个够!」
「你脸上那狡猾的微笑是什么意思,西奥?」
「哦,没什么。再来点咖啡吗?我们再过几分钟得走了。我每天早上都走去店里。」
「谢谢。不行,不行,半杯就够了。嘿,西奥,小子,又跟你同桌吃早饭,真够味啊!」
「我等你来巴黎,等了好久了。你总归要来的,不成问题。可是我认为要是你等到六月,我搬到来比克路去的时候再来,就更好了。那边有三个大房间。你在这边是做不了什么事的,你晓得。」

文生在椅上转身,四顾室内。西奥的寓所有一个房间,一个小厨房,和一间内室。室中陈设悦目,有道地的路易‧菲立浦式家具,可是简直没有走动的空地。

「要是我支起画架来,」文生说,「就得把你这些可爱的家具搬几件到院子里去了。」
「我晓得这儿很挤,可是这些家具是我有一次碰巧廉价买来的,正好是我新寓所需要的。来吧,文生,让我带你下山去,走我爱走的那条路,去蒙马特大道。你不能了解巴黎,除非你一大清早嗅到了巴黎的气息。」

西奥穿上领口开得很高的黑色厚大衣,领口露出洁白无瑕的蝴蝶结,最后一次用刷子按头发两边翘起的小发卷,又抚顺上唇的髭和下颏的软须。他戴上黑球帽,取过手套和手杖,走到前门口。

「喂,文生,你好了没有?天哪,看你这副样子!你要不是在巴黎穿这身衣服的话,准给人抓起来!」
「怎么不好?」文生低头打量自己。「我穿这套衣服快两年了,也没有谁说过一句话嘛。」
西奥笑了。「放心吧,巴黎人已经看惯你这样的人了。等今晚画店关了门,我去跟你买几件衣服。」

两人走下了一段曲折的扶梯,经过司阍的房间,出了前门,踏上拉发尔路。这条路还算宽阔,两边有出售药品、画框和骨董的大商店,看来繁荣而体面。

「你看我们三楼那三个美女。」西奥说。
文生仰视,看见三座半身烧石膏像。第一座像下写着「雕刻」,中间的像下写着「建筑」,最后一座像下则是「绘画」。

「他们为什么认为绘画是这么一个丑丫头呢?」
「我也不晓得,」西奥答道,「总之,你选对了房子了。」

两人行经西奥买路易‧菲立浦式家具的「老卢昂骨董店」,不久又走上蒙马特路,这条街以优雅的姿势弯上山去,接上克里希大道和蒙马特冈,然后又伸下坡去,直入市中心。街上充满了晨曦,充满了巴黎早起的气息,小吃店里吃卷饼和咖啡的客人,和开始一天生意的菜店、肉店和干酪店。

这是热闹的中产阶级的地区,挤满了小铺子。工人在街中央行走。主妇们在商店门口翻检柜里的商品,和店员喋喋不休地讲价还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常常覺得,歷史上的偉人,他們的生命故事,就像一本本值得細讀的書。這本《梵谷傳》,就是其中一本讓我印象深刻的。它不僅僅是一個關於藝術家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人生、關於追求、關於孤獨的故事。書中對梵谷的描寫,讓我感受到他內心的矛盾與掙扎。他渴望被理解,渴望愛,卻又常常因為自己的性格和精神狀態,而與周圍的世界產生隔閡。這種複雜的內心世界,讓我覺得他非常真實,非常 relatable。即使我們和他的生活天差地別,但那些關於孤獨、關於被誤解、關於渴望連結的情感,卻是人類共通的。這本書,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止一次地停下來,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去感受自己的情感。它就像一位老朋友,在深夜裡,與你靜靜地對話,引導你去看見生命中那些被忽略的角落。

评分

閱讀這本《梵谷傳》,我時常會陷入一種沉思。關於「天才」的定義,關於「瘋狂」與「藝術」之間的界線,關於這個社會如何對待那些與眾不同的人。書中對梵谷精神狀態的描寫,雖然點到為止,但足以讓人感受到那種身心的煎熬。我會想,如果他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會不會有不同的命運?會有更完善的心理輔導,會有更開放的藝術市場嗎?這讓我思考,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對於「差異」的包容度究竟有多少?那些擁有獨特見解、獨特才華的人,是否依然會面臨類似的困境?這本書,不只是一個藝術家的傳記,它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社會的某些面向。它讓我們反思,我們是如何看待那些「不合群」的人,我們是如何對待那些在邊緣掙扎的靈魂。這種由書引發的思考,是它最讓我珍視的部分,它讓閱讀不僅僅是消遣,更是一種對自我和世界的探索。

评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對梵谷的了解,僅限於他那幅割耳的畫像。這本書,徹底刷新了我對他的認知。它讓我看到了,在那個「割耳」的故事背後,有著怎樣的生命歷程,有著怎樣的內心掙扎。書中對他不同時期的畫作的描寫,以及他當時的情感狀態,讓我感受到,他的畫作,其實是他內心情感的真實寫照。那些鮮豔的色彩,那些充滿動感的筆觸,都是他內心世界最直接的表達。我不是藝術史的專業人士,無法對他的技巧進行深入的分析,但我能從書中讀出,他的畫,是充滿生命力的,是充滿情感的。這種直觀的感受,是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收穫。它讓我明白,欣賞藝術,並不一定要具備高深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去體會創作者想要傳達的情感。這本書,讓我走近了梵谷,也讓我重新認識了藝術。

评分

老實說,我一直對藝術這種東西,有種「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感覺。總覺得那需要很高的學養和品味才能欣賞,而我,不過是一個凡夫俗子。但這本《梵谷傳》,卻意外地讓我感覺到,藝術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它不只是畫布上的顏料,更是生命力的展現,是情感的流動。書裡對梵谷創作過程的細膩描寫,他如何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如何嘗試不同的筆觸和色彩,這些都讓我對藝術的生成有了更直觀的認識。我不是藝術評論家,無法用專業術語去分析他的畫作,但我能在書裡讀到他畫每一幅畫時的心情,他眼中的世界,以及他想要傳達的訊息。例如,當書中描述他畫向日葵時,那種對生命能量的讚頌,對陽光的渴望,我仿佛就能透過文字,感受到那股熱烈的生命力。這本書,它讓我發現,即使是對於藝術初學者,也能從中獲得許多啟發,它鼓勵我去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而不是盲目地追隨所謂的「標準」。

评分

這本《梵谷傳》,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對於梵谷在藝術上的「堅持」的描寫。在那個時代,他的畫風是如此的與眾不同,甚至被視為「怪異」。我想像著,在不斷的被否定、被質疑的環境中,他內心一定經歷了無數的掙扎。書中並沒有將他塑造成一個完美無缺的聖人,而是真實地呈現了他的迷茫、他的挫折、他的痛苦。但是,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他對繪畫的熱情似乎從未熄滅。那種對藝術近乎偏執的追求,對色彩、對光影的探索,讓我看到了生命中一種令人敬佩的力量。這種力量,不只存在於藝術創作中,或許也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在面對生活挑戰時,所展現的韌性。它告訴我,即使目標遙不可及,即使路途充滿荊棘,只要內心還有那份渴望,那份熱愛,就值得我們去努力,去堅持。這種從書中汲取到的精神力量,對我而言,比任何技巧性的指導都來得寶貴。

评分

說實話,我對藝術史的知識,真的非常有限。所以我讀這類書籍,更多的是從「人」的角度去切入,去理解。這本《梵谷傳》,恰好滿足了我的需求。它沒有用太多艱澀的藝術術語,而是通過敘述梵谷的人生經歷,他的思想轉變,他的情感波動,來展現他的藝術成就。我會跟朋友分享,這本書真的很好讀,即使你對梵谷一無所知,也能被他的故事所吸引。書中描寫他如何從一個對繪畫感到迷茫的年輕人,一步步成為一位偉大的藝術家,這個過程充滿了艱辛,也充滿了蛻變。他對待藝術的態度,那種不斷嘗試、不斷突破的精神,對我來說,是很大的鼓舞。它讓我相信,只要有足夠的熱情和堅持,即使是平凡的起點,也能創造出不凡的成就。

评分

我一直覺得,要寫一本關於偉人的傳記,是很不容易的。既要尊重史實,又要賦予文字生命力,讓讀者能夠感同身受。這本《梵谷傳》,在我看來,就做得相當出色。它沒有刻意地去誇大梵谷的悲劇,也沒有將他神化。而是以一種相對客觀的視角,去呈現他的一生。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他與家人,尤其是與弟弟提奧之間關係的描寫。那種手足情深,那種相互扶持,讓人感動。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候,提奧對梵谷的支持,也是他能夠堅持下去的重要動力。這讓我想起,在我們的人生中,親情和友情是多麼重要。這本書,除了藝術上的啟示,也讓我對人際關係有了更深的思考。它提醒我,在追逐夢想的同時,也不要忽略了身邊那些真正關心你、支持你的人。

评分

啊,梵谷的傳記,這書名一聽就讓人心頭湧上一股莫名的悸動。我不是那種對藝術史瞭若指掌的專家,也不是什麼文藝青年,就是一個平凡的台灣上班族,平日裡忙著工作、生活,偶爾下班後,翻翻書,算是給緊繃的神經一點喘息的空間。會買這本書,純粹是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書店裡看到它精美的封面,那種奔放又帶著憂鬱的畫風,總讓我想起生命中一些難以言喻的情緒。拿到書的當下,我其實並沒有預期它能帶給我多大的震撼,畢竟,人生已經夠複雜了,再去看一個更複雜的靈魂,會不會太沉重?但從翻開第一頁開始,我就知道,我的想法錯了。這本書,它不是單純的文字堆砌,也不是枯燥的史料羅列,它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那個人物,那顆燃燒著無盡藝術熱情卻又飽受孤寂折磨的心靈。我會跟朋友推薦它,不是因為我讀懂了梵谷的每一幅畫,也不是因為我理解了他所有的人生抉擇,而是因為,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彷彿看到了自己生命中某些微小卻真實的片段,那些關於追求、關於失落、關於愛與不被理解的掙扎,都在書中找到了某種迴響。它讓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生命中最值得追尋的東西,以及,即使身處黑暗,也依然能找到那點微弱卻堅定的光。

评分

這本《梵谷傳》,我斷斷續續讀了好幾天。每次翻開,都像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我不是一個容易被觸動的人,生活中的瑣事總是讓我忙得喘不過氣。但是,這本書,卻有種魔力,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暫時放下身邊的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到梵谷的世界裡。我對書中的一些細節,印象特別深刻。例如,書中描寫梵谷在荷蘭鄉間,如何用最樸實的色彩,描繪農民的辛勤勞作,那種對底層人民的關懷,讓我感到溫暖。還有,當他來到法國南部,被那裡的光線和色彩所吸引,畫出了那些充滿生命力的向日葵和麥田,我仿佛也能感受到他當時的喜悅和興奮。這本書,讓我看到了,藝術,可以如此貼近生活,如此充滿情感。它讓我重新思考,什麼是真正的「美」,它不一定是華麗的,也不一定是昂貴的,它可以存在於最平凡的生活細節中,可以展現在最真摯的情感裡。

评分

我常常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對偉大人物的想像,都太過於單純和片面了。尤其是像梵谷這樣,生前不被理解,死後卻名垂青史的藝術家。這本《梵谷傳》,它就顛覆了我之前許多模糊的印象。我不喜歡那種過於簡化的歌頌,也不喜歡那種刻意營造的悲劇色彩。這本書,它給我的感覺是,它試圖去呈現一個更立體、更真實的梵谷。它沒有回避他生命中的艱難,他的貧困、他的精神困擾、他與家人的複雜關係,這些都被細膩地描寫出來。但是,它也不是一味地放大他的痛苦,而是更著重於描寫他對藝術的熱愛,他對色彩的敏感,他觀察世界的獨特視角。我記得書中有一些段落,描寫他在田野間揮灑汗水,捕捉陽光灑在麥浪上的光影,那種純粹的投入,讓我不禁為之動容。在我們這個時代,太多人追求速成的名利,太多人為了迎合市場而創作,而梵谷,他似乎是一個異類,他只是忠於內心的聲音,忠於他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這本書,讓我對「藝術家」這個身份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們不僅僅是創作者,更是時代的記錄者,是敏感的靈魂,他們用生命去體驗,用藝術去回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