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之出版时逢921大地震届满10周年。都市更新条例公布施行也逾10年,使得都市更新之机制近年得以快速发展。编者2005年进入台北市都市更新处服务后,快速的接触了大量都市更新案件。但由于都市更新条例仍然属于颇新的制度,加上案件属于审议制度,经过大量案例的实务运作后,逐渐浮出甚多的法令疑义。这些疑义有的经过中央与地方的书面解释,有的透过审议形成案例,有的透过主管机关与当事人当面讨论而形成解决方案。即使如此,但还是有为数甚多疑义待决。问题是,已经成型的书面解释、研商观点却四散各地,几乎没有累积。为利实施者、顾问公司、主管机关、一般地主等都能清楚掌握都市更新的机制,编者利用公余时间,逐步汇整编辑本书,期望能对台湾的都市更新有一点小小的贡献。
本书在编辑策略上,分为上下两册。上册「都市更新法理与实务」主要系就都市更新条例逐条阐释,除了就中央与地方相关函释予以编辑之外,加入诸多个人参与更新研讨中的多方见解,并穿插一些专题,以利观念的釐清。下册「都市更新法令与函释」(预定2010年初出版)汇整中央与地方的母法与子法,以及所蒐集到的诸多函释。读者宜上下册搭配阅读,以利翻查。此外,本书在公办更新、整建维护、协议合建之实务、权利变换之估价、公有土地之操作、财务计画与共同负担、信託、不动产证券化等专题上着墨尚浅,拟后续再版时再予增补,敬请读者见谅。书中所述,除了以标楷体呈现的内容为法令规定,或者註明函释出处之外,其余未有明确出处的条目或观点,多属尚未确定或编者见解,旨在提供先进执行业务之参考,非属官方意见,尚无效力,亦不宜迳为引用。书中内容整理仓卒,相关疏漏与错误,仍请先进指正。
本书特色
● 都市更新条例逐条白话解说
● 除官方法规说明外,更强调实务观点与地主观点
● 旁征博引,相关函释与会议纪录资料最完整
● 引用资料出处与函释文号最正确
● 重要观念举例说明,并以大量图形解说
● 增附13篇专题,完整解说都市更新相关之特殊机制
● 大篇幅针对「权利变换」、「容积奖励」与「违章建筑」处理方式详细解说
● 搭配另书「都市更新法规与函释」(预定2010年初出版)阅读,完成呈现都市更新法制全貌
作者简介
江中信
现职
台北市政府 都市更新处 更新事业科
国立台北科技大学 建筑系 兼任讲师
国立金门技术学院 建筑系 兼任讲师
国家考试
公务人员高考三级及格
都市计画技师高考榜首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园艺学研究所景观组博士班
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硕士
经历
中华民国景观学会 认证景观师
江中信都市计画技师事务所 负责人
中华国土人才育成中心 讲师
实力建筑与都市文教机构 讲师
中华大学育成中心 讲师
华梵大学建筑系 兼任讲师
国立金门技术学院 企管系、观光系 讲师
境群国际规划设计顾问(股)公司 专案经理
着作
2005,《百年沧桑—记龟山水力发电所》,台北县文史学会出版。(与夏圣礼、赵俊祥合着)。(日文版2006年由日本土仓正雄发行)
2006,《都市更新理论与操作实务讲义》,台北:自编授课讲义。
2008,《图解营建法规(建筑管理及相关法令汇编)》,台北:实力图书出版企业有限公司。(与池体演等合着)
2009,《图解营建法规(都市计画法、都市更新条例、及区域计画法令篇)》,台北:实力图书出版企业有限公司。(与池体演等合着)
第一部分 前言 01
第二部份 都市更新条例 06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立法目的 07
第2条 主管机关 08
第3条 用语定义 09
专题 都市更新之主导人--实施者 10
第4条 更新之处理方式、区段之划分 15
第二章 更新地区之划定
第5条 更新地区之划定与更新计画之拟定 19
第6条 优先划定更新地区 21
第7条 迅行划定更新地区 22
专题 更新地区与更新单元 23
第8条 更新计画与都市计画之配合 26
专题 都市更新程序概述 28
第三章 都市更新事业之实施
第9条 政府公办更新 31
第10条 民间自办更新 32
第11条 未划定更新地区之自划更新单元 40
专题 自行划定更新单元 43
第12条 不须计算同意比例之情况 49
第13条 信託机制之併行 51
第14条 都市更新事业机构之资格 56
第15条 申请设立更新团体 57
第16条 审议单位之设置 62
第17条 官方办理更新之机关与机构 64
第18条 都市更新基金 65
第19条 都市更新事业计画之流程 66
第19条之1 事业计画变更之简化程序 71
第20条 都市计画之配合 73
第21条 事业计画应表明事项 73
第22条 事业计画同意比例 78
第22条之1 迅行划定地区之同意比例 93
第23条 进入更新地区调查测量之允许 94
第24条 更新地区禁止事项 94
第25条 实施方式 95
第25条之1 多数协议之实施方式 97
第26条 整建维护之推动 101
第27条 公有土地一律参与更新 102
第28条 公有分得房地得排除之法令 109
专题 共有之型态 110
专题 土地法34-1之多数决 112
第四章 权利变换
第29条 权利变换计画之拟具、审议与核定 113
第29条之1 变更权利变换计画之简化程序 115
专题 权利变换概述 119
专题 共同负担之提列 135
第30条 共同负担之提列 148
第31条 权利变换之分配 156
专题 更新之估价 171
第32条 权利变换异议之处理 179
第33条 权利变换地区之禁止事项 183
第34条 权利变换申请建照免附权利证明文件 186
第35条 权利变换分配之房地视为原有 188
第36条 补偿与强制拆除 190
专题 相关权利人之处理 195
第37条 租赁权之处理 199
第38条 地役权之处理 200
第39条 权利变换关系人之处理 201
第40条 抵押权、典权之处理 206
第41条 旧违章建筑之处理 208
专题 违章建筑之处理 209
第42条 接管 243
第43条 登记 213
第五章 奖助
第44条 容积奖励 247
专题 台北市容积奖励计算说明 248
第45条 容积移转 315
专题 容积移转 315
第46条 税捐减免 323
专题 税捐减免说明 323
第47条 信託不课征之项目 331
第48条 信託财产地价税之缴纳 331
第49条 营利事业所得税之抵减 331
第50条 投资信託公司之设立及受益凭证之发行、基金 334
第51条 更新投信基金之募集 334
第52条 经营都市更新事业之新设立公司之设立规定 334
第53条 公共设施之配合建设 335
第六章 监督与管理
第54条 事业计画报核期限 336
第55条 主管机关得检查计画执行情形 337
第56条 得限期改善或勒令停止营运之情形 335
第57条 成果备查 339
第七章 罚则
第58条 违反公告禁止事项之处罚 341
第59条 实施者拒绝、妨碍或规避检查之处罚 341
第60条 罚锾之处罚 341
第八章 附则
第61条 施行细则之订定 341
第61条之1 法规适用日 341
第62条 施行日期 342
《都市更新法理与实务》这本书,我几乎是爱不释手。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书中对于“争议解决机制”的详细阐述。都市更新的复杂性,常常会导致各种矛盾和纠纷的产生,从居民之间的利益冲突,到居民与开发商的博弈,再到与政府部门的沟通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争议,是决定一个更新项目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书中介绍了多种争议解决的途径,包括协商、调解、仲裁,甚至诉讼。 作者并没有笼统地介绍这些机制,而是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每种机制的优劣势,以及在不同争议类型下,最适合采用哪种方式。我特别关注了他关于“调解”的部分,作者强调了调解在都市更新中的重要性,因为它能够更灵活地处理居民的个人诉求,并且往往比诉讼更快捷、成本更低。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地方政府设立的都市更新争议调解委员会,让我了解到,原来在台湾,已经有比较成熟的争议解决体系在运作。这让我觉得,都市更新虽然充满挑战,但并非没有解决之道,关键在于能够运用好现有的法律框架和争议解决机制。
评分这本书,我真心觉得,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作品。我最欣赏的地方,是作者在书中对于“公共参与”和“信息公开”的强调。都市更新,说到底,是为了提升社区的生活品质,改善城市的面貌。而这个过程,如果缺乏居民的参与和对信息的充分公开,很容易沦为少数人的游戏,甚至引起居民的不满和抵触。作者在书中用相当大的篇幅,详细介绍了如何在都市更新的各个阶段,有效地组织居民说明会、听证会,以及如何确保所有相关信息,例如更新计划、开发商资质、补偿方案等等,都能及时、透明地向居民公开。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一个关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居民权益受损的案例。作者借此强调,只有当所有居民都能够获取充分、准确的信息,并且有平等的发言机会,才能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决定,也才能建立起对更新项目的信任。他甚至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设计有效的居民沟通策略的建议,例如,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法律条文,如何处理居民的各种疑问和担忧,以及如何建立畅通的反馈渠道。这些实操性的建议,对于任何参与都市更新的组织或个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说实话,有点被厚度给吓到了。但当我开始翻阅,特别是读到关于“程序正义”的部分,我才发现,这绝对是一本值得花时间去啃的著作。《都市更新法理与实务》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堆砌,它更像是作者在台湾都市更新领域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对于“合法性”和“合意性”的探讨。更新的合法性,在于是否符合现行法律的规定,程序的完备性,以及各项审查是否合规。而合意性,则是指能否取得更新范围内足够数量的居民同意,让更新能够顺利推行。 作者在书中强调,这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有合法性,但居民意愿低落,更新很可能寸步难行,甚至引发社会冲突。反之,如果只追求居民的“口头同意”,而忽视了合法程序的遵守,那么即使开始进行,也可能在后续的法律环节中被卡住,甚至导致整个项目功亏一篑。书中列举了几个因为程序瑕疵导致更新案停滞不前的案例,让我深切体会到,一个成功的都市更新案,需要多么细致的法律规划和严格的程序把控。我特别留意了他关于“公办都更”和“民办都更”的比较分析,这两种模式在法律框架、执行效率、以及居民参与度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
评分这本书,我真心觉得,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台湾都市更新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案头必备。我最受启发的是,作者在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剖析“更新单元的划定”和“容积率的分配”这两个核心问题。在我看来,这两个环节,就像是都市更新的“地基”和“骨架”,一旦设定不当,后续的所有操作都会受到影响。书中不仅仅是告诉你这些概念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这些概念背后的法理依据,以及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哪些挑战。 例如,关于容积率的分配,书中详细列举了各种容积奖励的情形,包括对危老建筑的奖励、对社会住宅的贡献、对公共设施的增设等等。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数字,而是分析了这些奖励背后的政策导向,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奖励来引导开发商的投资方向,最终达到都市更新的目的。更让我觉得实用的是,书中还提供了一些计算公式和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地块的容积率是如何被计算和分配的。这对于像我这样,可能未来会遇到自家房屋被纳入更新范围的居民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我必须说,让我对于“都市更新中的技术性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都市更新法理与实务》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罗列,它还触及了很多与建筑、工程、甚至环境评估相关的技术性内容。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结构安全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估”的部分。毕竟,都市更新,首先要确保建筑的安全性,然后也要考虑更新项目对周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作者在这方面,详细介绍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审查流程。 他举例说明了,如何通过结构安全鉴定来判断房屋是否属于危老建筑,以及在重建过程中,需要遵守哪些建筑规范和技术标准。在环境影响评估方面,书中也详细解释了,更新项目可能对空气质量、噪音、水土保持等方面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评估来制定相应的减缓措施。我了解到,原来一个看似简单的拆建过程,背后需要多么严谨的技术评估和审批程序。这让我对于“法理”和“实务”的结合,有了更深的体会。法律条文的规定,最终都需要通过技术性的手段来落地执行。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都市更新法理与实务》让我对“产权整合”这个环节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很多时候,都市更新之所以难以推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产权的复杂性。一栋老旧的建筑,可能有多位产权人,他们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地方,甚至相互之间并不认识。如何能够有效地将这些分散的产权进行整合,并且达成一致的更新意愿,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产权整合的法律途径和实践经验。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于“联合开发”、“协议合建”、“产权信托”等模式的分析。他不仅解释了这些模式的法律基础,还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它们在不同情况下的适用性。例如,在一些小型的社区更新中,协议合建可能更容易达成;而在一些大型的商业区更新中,联合开发或者产权信托可能更为常见。书中还提到了,在产权整合过程中,如何处理不同产权人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所有产权人的权益。这让我了解到,原来在台湾,已经有非常成熟的法律框架和实践经验,来应对产权整合的复杂性。
评分《都市更新法理与实务》这本书,对我而言,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让我认识到“重建的效益评估”是多么的重要。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更新后的新楼有多么气派,却忽略了更新过程中,开发商、政府、以及最关键的住户,他们的实际效益是如何被计算和分配的。作者在书中,花了很多篇幅去解释“利润分配模型”和“成本效益分析”。他详细介绍了,在更新项目中,各种成本是如何被核算的,包括建筑成本、拆迁补偿成本、融资成本、营销成本等等。 同时,他也深入分析了,在扣除各项成本后,开发商的合理利润是多少,政府可以通过哪些税收或规费来获得收益,以及住户最终能够获得怎样的补偿或分得多少产权。书中还举了很多具体的案例,让我能够看到,不同的更新项目,其效益的分配方式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这让我意识到,在参与任何更新项目时,了解清楚这些效益的评估和分配机制,是保护自身权益的关键。特别是对于住户来说,如果不能对更新后的效益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很容易在补偿或产权分配上吃亏。
评分对于《都市更新法理与实务》这本书,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对于“实务”的关注。很多关于都市更新的讨论,往往停留在概念层面,或是批评政府政策的不足。但这本书不一样,它就像一本操作手册,把整个都市更新的流程,从前期评估、规划设计、居民说明会、权利变换、到最后建照申请、完工交屋,几乎是事无巨细地都给罗列了出来。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权利变换”的部分,这可是决定更新后住户权益的关键环节。作者很详细地解释了如何计算公设比、如何评估容积奖励、以及不同户型之间的价值如何进行转换。 我想,对于很多面临都市更新的住户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自己辛苦一辈子的房子,在更新后还能不能住回自己熟悉的社区,而且权益不受损。这本书就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指引。他甚至还举例说明了,如果遇到开发商的财务状况出现问题,住户的权益又该如何保障?这部分的内容,对于很多正在经历更新或即将面临更新的居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书中还提到了不同地区因为都市计划、容积率、甚至地方议员的推动力不同,所产生的更新模式的差异。我发现,原来同一套法律,在不同地方的应用,也会因为各种因素而产生微妙的变化。这让我对于都市更新的复杂性,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这本《都市更新法理与实务》,我真的是在犹豫了很久才决定入手。当初会注意到这本书,大概是因为最近住家附近就有几个老旧社区开始进行都市更新的讨论,街头巷尾大家都在谈论,我也觉得是时候好好了解一下这背后的复杂性。毕竟,这不只是拆掉旧房子盖新房这么简单,背后牵扯到太多法律条文、政府政策、居民权益、甚至开发商的利益博弈。老实说,我对于“法理”这两个字,一开始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会是枯燥乏味、堆砌理论的东西。但翻开这本书,我才发现,作者的切入点相当务实,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艰涩难懂的法条,而是从台湾都市更新的几个典型案例出发,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示了其中的法理脉络。 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解析“同意比”的问题。在很多更新案中,不同意户常常是卡住整个项目的关键。作者不只是列出法律规定,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分析了不同情况下的同意户,他们的考量点是什么?是期待更高的补偿?还是有其他情感上的牵绊?书中举了很多法院判决的例子,让我看到法律是如何在保障多数人权益和尊重少数人权利之间取得平衡的,有时候真的会让人觉得,法律条文背后,其实是充满人情味的考量。而且,他对于“公共利益”的界定,也提出了很多值得深思的观点。在都市更新的过程中,到底什么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公共利益”?是为了提升市容?还是为了提供更多社会住宅?这本书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评分《都市更新法理与实务》这本书,我真的觉得,它不只是一本法律书籍,更像是一份关于城市未来发展的思考录。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危老重建”和“大规模更新”的比较分析。台湾地狭人稠,很多城市的老旧建筑,不仅存在安全隐患,也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如何有效地推动危老建筑的重建,同时又能够兼顾更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作者在书中,详细梳理了针对危老重建的各项政策和法律规定,例如容积奖励、税收减免等等,并分析了这些政策在实际推行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他也探讨了如何将危老重建融入到更大尺度的城市更新规划中,实现区域性的有机更新。书中举例说明了,有些成功的案例,是通过整合周边的公共空间、交通设施,来提升整个区域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单独的建筑重建。这让我看到,都市更新,并非只是孤立的拆建行为,而是需要一个更宏观的视野,去考虑城市整体的规划和发展。作者在书中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更新理念,也让我深以为然。毕竟,城市的最终使用者是居民,更新的成果,应该真正惠及到居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