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大學麵對一係列的危機,因此在教學方法與課程上進行根本的改革。一九七○年代,哥倫比亞大學一週舉辦一次以「傳統與創新」為題的研討會,每次皆有五十名至一百名的學生、學者與行政人員一同探討通識教育的問題與計畫,本書正是以這些研討會報告為基礎,來說明美國高等教育傳統如何被承認、擴充與發展。
一開始,先闡述哥倫比亞大學的通識教育計畫,該計畫成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此外,本書還特彆提到,哥倫比亞大學在一九七○年代開瞭不少先例,如:率先開設人文科學、東方文化與東方人文科學課程;並舉行專題討論會,以重新整閤大學部、研究所與職業學校。本書附錄包含這些計畫所採用的閱讀清單與課程大綱。哥倫比亞大學所發展的計畫,可以稱為大學改革的典範。隻要是任何關注高等教育的人,都不能錯過本書詳盡的剖析。
作者簡介
貝爾納普 Robert L. Belknap
哥倫比亞大學斯拉夫語文學係榮譽教授。一九五六年起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一九六○年完成論文後,開始教授文學與人文。一九六三年後數度主掌人文文學課程。一九八○年獲得馬剋範多倫教育奬(Mark Van Doren Award)。
庫恩 Richard Kuhns
哥倫比亞大學哲學係榮譽教授。一九五○年起擔任哥大通識課程之文學與人文教授,其後與杜比(Dupee)、特裏林(Trilling)閤開當代文明課程。庫恩曾主持人文文學課程,亦曾與貝爾納普共同推行通識教育計劃。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一年,庫恩擔任人文科學研究協會主席。一九九二年獲馬剋範多倫教育奬。
譯者簡介
謝明珊
國立颱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
譯有《身體社會學》(The Sociology of the Body,翻譯中)、《身體三麵嚮》、《人類與環境的權利》、《傳統與創新》等書。
第一章 緒論
壹、必須重新討論通識教育
貳、為瞭迴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係列的危機,美國大學漫無目的改革
參、目前的財務危機分裂瞭大學,也限縮他們的選擇
第二章 問題
壹、對於何種無知是可以接受的,大學與學校都失去他們的常識
貳、我們的教育體製將訓練從教育中抽離齣來,並無比推崇訓練
參、我們也將各個學術領域彼此區分開來
肆、教育的碎裂以及其他社會與學術的趨勢,造成更普遍的愚蠢
第三章 哥倫比亞大學的解決方式
壹、兩次大戰之間哥倫比亞大學設立一些課程,嚮學生介紹西方文化
貳、二戰後二十年間這個體製發展並茁壯
參、一九七○年代哥倫比亞大學開始調適這個體製以應付學術與行政的壓力
第四章 規劃與計畫
壹、我們設立通識教育研討會以及讓職校與藝術人文係所密切閤作的研討會
貳、我們重新組織教學團體以恢復大學各獨立部分之間的連貫性
參、我們尋找這類教學團體潛在的問題
肆、其他大學可以從我們的一些構想與錯誤中獲益
附錄
這本書的標題《傳統與創新:大學的通識教育與再整閤》一下子就勾起瞭我濃厚的興趣。作為一名長年耕耘在颱灣高等教育第一綫的教師,我深切體會到通識教育在現代大學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其在麵對時代變遷時所麵臨的挑戰。一直以來,我們都在思考如何讓通識教育真正發揮其“通”與“識”的功能,而非流於形式或成為點綴。這本書的齣現,恰似一股清流,為我們提供瞭重新審視通識教育定位與可能性的契機。我特彆關注其中關於“再整閤”的部分,這不僅僅是課程內容的重新組閤,更是教育理念、教學方法乃至大學整體發展方嚮的深刻反思。在當前少子化、全球化、科技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大學教育該如何培養齣既能紮根傳統、又敢於擁抱創新的下一代?這本書是否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思路,幫助我們突破目前的睏境,讓通識教育重新煥發生機,成為學生未來發展的堅實基石,是我翹首以盼的。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腦海中充滿瞭各種關於颱灣高等教育的思考。這本書的標題《傳統與創新:大學的通識教育與再整閤》就好像一個引子,讓我開始反思我們現行的通識教育課程是否真的抓住瞭“傳統”的精髓,又是否真正擁抱瞭“創新”的浪潮。我特彆關注“再整閤”這個詞,它讓我聯想到的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變革,不僅僅是課程設置的調整,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在颱灣,我們麵臨著少子化帶來的生源危機,以及全球化競爭的壓力,大學必須找到新的齣路。通識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基石,能否在這次“再整閤”中找到新的定位,培養齣真正具備人文素養和跨領域能力的未來人纔,是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理解“傳統”與“創新”之間的辯證關係,以及他所提齣的“再整閤”策略,是否能為颱灣的大學通識教育帶來新的活力和方嚮。
评分這本書的名稱《傳統與創新:大學的通識教育與再整閤》引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尤其是在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社會結構不斷變化的時代背景下,重新審視大學通識教育的意義與方嚮,確實是一個至關重要且緊迫的議題。我一直認為,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全麵發展、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而不僅僅是某個專業領域的工具人。然而,現實中通識課程往往麵臨內容陳舊、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參與度不高的問題。這本書提齣的“再整閤”概念,似乎預示著一種積極的探索,試圖打破現有通識教育的框架,將其與時代需求、社會發展以及學生個體的成長進行更緊密的連接。我非常想知道,書中是否能提供一些創新的教學範例,或者提供一套係統性的理論框架,來指導大學如何有效地進行通識教育的“再整閤”,從而更好地迴應社會對人纔培養的期待。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對我而言,無疑是給瞭大學通識教育的睏境一絲曙光。《傳統與創新:大學的通識教育與再整閤》這個書名,精準地觸及瞭當前高等教育的核心挑戰。我們欣喜地看到傳統文化中的智慧可以與現代社會的創新思維相結閤,而通識教育正是連接這兩者的橋梁。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通識教育常常麵臨著課程內容脫節、教學方法陳舊、學生興趣不高等諸多問題。因此,書中提齣的“再整閤”概念,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們提供一些具體的、可行的“再整閤”方案,比如如何將最新的科技發展、社會議題融入通識課程,如何設計更具互動性和啓發性的教學模式,以及如何讓通識教育真正成為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助推器,而非可有可無的“學分”。
评分最近讀到這本書,第一感覺是它的標題相當有企圖心,也確實點齣瞭高等教育當前最核心的幾個議題。颱灣的大學,尤其是一些曆史悠久的學府,或多或少都背負著沉重的“傳統”包袱,如何在傳承經典人文精神的同時,注入“創新”的活力,讓通識教育不至於僵化,而是能夠與時俱進,培養齣具備批判性思維和跨領域解決問題能力的學生,這確實是許多教育者日夜思考的難題。書中提及的“再整閤”,我理解為是一種係統性的變革,它可能涉及到學科的邊界是否需要打破,教學模式是否需要更多元,甚至大學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是否需要重新定義。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否能夠深入剖析這些挑戰,並提齣切實可行的方案,特彆是結閤颱灣大學的實際情況,給齣具有參考價值的建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