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创新:大学的通识教育与再整合

传统与创新:大学的通识教育与再整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obert L. Belknap & Richard Kuhns
图书标签:
  • 通识教育
  • 大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教育创新
  • 学科整合
  • 传统文化
  • 教育理念
  • 课程改革
  • 人文教育
  • 知识体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大学面对一系列的危机,因此在教学方法与课程上进行根本的改革。一九七○年代,哥伦比亚大学一週举办一次以「传统与创新」为题的研讨会,每次皆有五十名至一百名的学生、学者与行政人员一同探讨通识教育的问题与计画,本书正是以这些研讨会报告为基础,来说明美国高等教育传统如何被承认、扩充与发展。

  一开始,先阐述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育计画,该计画成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此外,本书还特别提到,哥伦比亚大学在一九七○年代开了不少先例,如:率先开设人文科学、东方文化与东方人文科学课程;并举行专题讨论会,以重新整合大学部、研究所与职业学校。本书附录包含这些计画所採用的阅读清单与课程大纲。哥伦比亚大学所发展的计画,可以称为大学改革的典范。只要是任何关注高等教育的人,都不能错过本书详尽的剖析。

作者简介

贝尔纳普 Robert  L.  Belknap

  哥伦比亚大学斯拉夫语文学系荣誉教授。一九五六年起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一九六○年完成论文后,开始教授文学与人文。一九六三年后数度主掌人文文学课程。一九八○年获得马克范多伦教育奖(Mark  Van  Doren  Award)。

库恩 Richard  Kuhns

  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荣誉教授。一九五○年起担任哥大通识课程之文学与人文教授,其后与杜比(Dupee)、特里林(Trilling)合开当代文明课程。库恩曾主持人文文学课程,亦曾与贝尔纳普共同推行通识教育计划。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一年,库恩担任人文科学研究协会主席。一九九二年获马克范多伦教育奖。

译者简介

谢明珊

  国立台湾大学政治研究所硕士

  译有《身体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the Body,翻译中)、《身体三面向》、《人类与环境的权利》、《传统与创新》等书。

传统与创新:大学的通识教育与再整合 本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全球化与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特别是大学通识教育所面临的深刻变革与挑战。我们立足于对现代大学使命的再思考,旨在揭示通识教育如何在坚守其人文与批判性思维的传统核心价值的同时,积极拥抱跨学科融合与技术创新的时代需求。 第一部分:通识教育的坚实根基——历史回顾与当代价值 第一章:古典理想与现代嬗变:通识教育的历史脉络 本章追溯了西方古典教育(如亚里士多德的自由七艺)直至美国“通识教育运动”的演变历程。重点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后,通识教育如何成为应对专业化过度倾向、培养全面公民的战略选择。我们考察了普林斯顿的《伊甸园的视野》和芝加哥大学的“核心课程”等经典模式,辨析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文化与社会责任。讨论延伸至亚洲语境下,对传统“博雅教育”的现代诠释,强调了文化传承与全球视野的平衡。 第二章:超越职业技能:通识教育的核心素养 本章聚焦于通识教育在培养学生“不可替代性”技能上的核心价值。我们深入剖析了批判性思维、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有效沟通能力以及伦理判断力这四大支柱。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阐释了这些素养如何帮助个体在快速更迭的就业市场中保持适应性,并承担起现代公民的社会责任。强调通识教育并非“无用之学”,而是构建高效能专业人才的底层架构。 第三章:通识教育的困境:碎片化与“文理之争” 本章坦率地讨论了当前通识教育体系内部的紧张关系。一方面,专业学科对学时的持续挤占;另一方面,社会对“速成型”职业技能的过度追求,使得通识课程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我们详细分析了“文理之争”在当代语境下的新表现,即人文学科与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之间的认知隔阂与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并提出了建立真正整合性课程结构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创新驱动下的重塑——跨学科融合与教育技术 第四章:跨越学科边界:重构知识的连接点 创新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知识在不同领域间有效迁移和重组的结果。本章探讨了如何系统性地设计跨学科主题课程,例如“气候变化与社会正义”、“人工智能伦理与法律规范”。我们介绍了基于“问题导向学习”(PBL)的教学法在通识教育中的应用,鼓励学生从宏观的社会议题出发,整合不同学科的工具和视角来寻找解决方案。本章详细介绍了机构层面推动跨学科合作的组织架构和激励机制。 第五章:技术赋能:数字化时代的通识教育工具箱 技术革命为通识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章探讨了慕课(MOOCs)、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以及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在通识教育中的潜力与挑战。重点分析了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来追踪和评估学生非认知技能(如协作能力、好奇心)的成长轨迹,这是传统考试难以企及的领域。同时,本书也警示了“技术决定论”的陷阱,强调技术必须服务于教育的根本目标,而非成为装饰。 第六章:全球公民教育与在地实践的张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的通识教育必须培养具备世界视野的公民。本章分析了如何将全球议题(如可持续发展目标、跨文化交流)融入本土化的课程设计中。通过分析国际交流项目、虚拟伙伴关系(Virtual Exchange)的案例,探讨了如何在不牺牲地方文化深度理解的前提下,增强学生的全球互联意识和跨文化敏感性。 第三部分:再整合的路径——教学法改革与评估体系的创新 第七章:从“传授”到“共创”:教学范式的转变 通识教育的复兴要求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本章详细论述了基于探究式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以及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的教学实践。我们提供了具体的课程设计模板,指导教师如何设计开放性、高参与度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 第八章:衡量“软技能”:评估体系的范式转移 评估是推动教学改革的关键杠杆。本章集中探讨了如何科学、公正地评估那些难以量化的通识核心素养。我们介绍了“能力导向的评估框架”(Competency-Based Assessment),如基于作品集的评估(Portfolios)、同行评审(Peer Review)以及叙事性反馈(Narrative Feedback)。本书论证了,只有当评估体系能够有效反映学生思维深度的发展,通识教育才能获得与专业教育同等的尊重。 第九章:大学的制度性整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生态 本书的终极目标是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再整合”,而非简单的并列。本章提出了多层次的整合策略:包括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嵌入通识模块(Embedding),在通识课程中引入专业应用场景(Application),以及建立院系间的“伙伴式教学”(Co-Teaching)模式。最终,本书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现代大学生态系统:一个既深耕专业知识,又广阔滋养人文精神的知识共同体,从而真正培养出既专业精深又具有人文关怀的未来领导者。 结语:面向未来的大学使命 本书总结了当代大学在坚持人文理想、拥抱技术变革中的关键抉择。我们强调,通识教育的创新与再整合,是大学在不确定时代中履行其社会契约、保持其文化中心地位的唯一途径。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壹、必须重新讨论通识教育
贰、为了回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的危机,美国大学漫无目的改革
参、目前的财务危机分裂了大学,也限缩他们的选择

第二章 问题
壹、对于何种无知是可以接受的,大学与学校都失去他们的常识
贰、我们的教育体制将训练从教育中抽离出来,并无比推崇训练
参、我们也将各个学术领域彼此区分开来
肆、教育的碎裂以及其他社会与学术的趋势,造成更普遍的愚蠢

第三章 哥伦比亚大学的解决方式
壹、两次大战之间哥伦比亚大学设立一些课程,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
贰、二战后二十年间这个体制发展并茁壮
参、一九七○年代哥伦比亚大学开始调适这个体制以应付学术与行政的压力

第四章 规划与计画
壹、我们设立通识教育研讨会以及让职校与艺术人文系所密切合作的研讨会
贰、我们重新组织教学团体以恢复大学各独立部分之间的连贯性
参、我们寻找这类教学团体潜在的问题
肆、其他大学可以从我们的一些构想与错误中获益

附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传统与创新:大学的通识教育与再整合》一下子就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作为一名长年耕耘在台湾高等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深切体会到通识教育在现代大学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其在面对时代变迁时所面临的挑战。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思考如何让通识教育真正发挥其“通”与“识”的功能,而非流于形式或成为点缀。这本书的出现,恰似一股清流,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通识教育定位与可能性的契机。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再整合”的部分,这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的重新组合,更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乃至大学整体发展方向的深刻反思。在当前少子化、全球化、科技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大学教育该如何培养出既能扎根传统、又敢于拥抱创新的下一代?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思路,帮助我们突破目前的困境,让通识教育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石,是我翘首以盼的。

评分

这本书的名称《传统与创新:大学的通识教育与再整合》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尤其是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大学通识教育的意义与方向,确实是一个至关重要且紧迫的议题。我一直认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个专业领域的工具人。然而,现实中通识课程往往面临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这本书提出的“再整合”概念,似乎预示着一种积极的探索,试图打破现有通识教育的框架,将其与时代需求、社会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成长进行更紧密的连接。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创新的教学范例,或者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来指导大学如何有效地进行通识教育的“再整合”,从而更好地回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无疑是给了大学通识教育的困境一丝曙光。《传统与创新:大学的通识教育与再整合》这个书名,精准地触及了当前高等教育的核心挑战。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可以与现代社会的创新思维相结合,而通识教育正是连接这两者的桥梁。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通识教育常常面临着课程内容脱节、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兴趣不高等诸多问题。因此,书中提出的“再整合”概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具体的、可行的“再整合”方案,比如如何将最新的科技发展、社会议题融入通识课程,如何设计更具互动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模式,以及如何让通识教育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助推器,而非可有可无的“学分”。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充满了各种关于台湾高等教育的思考。这本书的标题《传统与创新:大学的通识教育与再整合》就好像一个引子,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现行的通识教育课程是否真的抓住了“传统”的精髓,又是否真正拥抱了“创新”的浪潮。我特别关注“再整合”这个词,它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变革,不仅仅是课程设置的调整,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在台湾,我们面临着少子化带来的生源危机,以及全球化竞争的压力,大学必须找到新的出路。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石,能否在这次“再整合”中找到新的定位,培养出真正具备人文素养和跨领域能力的未来人才,是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理解“传统”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他所提出的“再整合”策略,是否能为台湾的大学通识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和方向。

评分

最近读到这本书,第一感觉是它的标题相当有企图心,也确实点出了高等教育当前最核心的几个议题。台湾的大学,尤其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学府,或多或少都背负着沉重的“传统”包袱,如何在传承经典人文精神的同时,注入“创新”的活力,让通识教育不至于僵化,而是能够与时俱进,培养出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跨领域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这确实是许多教育者日夜思考的难题。书中提及的“再整合”,我理解为是一种系统性的变革,它可能涉及到学科的边界是否需要打破,教学模式是否需要更多元,甚至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否需要重新定义。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挑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特别是结合台湾大学的实际情况,给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