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谈反偏见课程呢?这是因为孩子在非常幼小时,就开始发展对与自己不同文化、肤色、及身心障碍者的偏见态度。甚至在非常年幼时,孩子就对男孩「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以及女孩「不能」做什么事有了看法。大多数的我们对这些偏见都觉得不舒服。
教导人们容忍是不够的。假装没有听到彼此间伤害性的言语也是不够的。成人应当坚定的表达,对他人做出不友善的事情是「不 OK」的,并且,万一有类似状况出现,成人一定会做出应有的处置。
老师及家长有时会无意间传达了自己的偏见。重新检视自己可能有的偏见,并了解这些偏见可能会如何影响孩子及知道如何降低、处理与减轻其影响。在亲师座谈中讨论,孩子对「不同的」人所做的行为、家长对与自己不同的人的感觉、家长对孩子必须生活在一个充满差异的教室、社区、国家、地球的感受,这些都是相当重要的。
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籍,可以让成人了解如何处理週遭的事物,并让孩子知道他们也可以做到。
导论
张耀宗 译
孩童在非常小的时候,便意识到肤色、语言、性别和身体能力的差异,跟特权和权力有关系。他们经由观察人们之间的差异与相似,吸收关于已说出和未说出的差异讯息而来学习。民族主义、性征主义和残障主义,对他们自己和其他人的发展知觉有深远的影响。
四岁的男生,正要传送一辆小巴士的轮胎,告诉已经在那里的小孩,「女生不能当巴士司机。」
「Ann不能跟我们玩,她是婴儿。」一位三岁小孩告诉她的老师。Ann四岁,需要使用轮椅。
一位两岁半的亚裔小孩,拒绝牵一位黑人同学的手。「那是脏的」,他坚持。在家里,洗澡过后,他告诉他的妈妈,「因为我现在头发是干净的,所以我的头发是白色的。」
两位五岁的白人男生,正在沙箱中玩。一位越南裔男生想要加入他们,「喂,喂,你不能跟我们玩,你是华人」,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并将他们的眼睛弄成斜眼。
所有的孩童皆受到伤害。一方面,对抗偏见的斗争宣示一个人会处于弱势,是因为性别、民族、种族性或残障,并且使一位孩童失去全面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部分孩童学习相信他们是优秀的,只因他们是白人,或男性,或有健全的身体,非人性化和扭曲孩童成长的实际状况,可能让他们接受机构化特权的利益。
虽然,已经有很多研究知道,孩童如何「形成知识与价值的杂乱结合体」(Phillip,1987,p.5),其原因在于自我认同和态度。我们也已经知道不能低估在孩童的世界中,其知觉到负面讯息的力道,或者这些会伤害到他们的讯息力量。幼儿教育者採取一种「驼鸟心态」(an “ostrich-in-the-sand”)是很危险的。如同Carol Brunson Phillips (1987)所指出的:
行动比言语还有效。假如孩童养育的例子是如此,当他们向世界上的人们学习时,我们必须在我们的行动上特别小心,以使孩童能形塑出正确的价值观。假如我们无法做到的话,他们将会不加判断地学习已经盛行的讯息,我们和他们双方将使得过去的观念永远存在,而这些观念是我们不想要在我们孩童的未来再出现的。(pp.5-6)
幼儿可以开启走向反偏见认同和态度的旅程。听听四位正在参与反偏见课程孩童的声音:
一位幼儿园老师向孩童展示一张题为「美国新娘」的杂志图片,所有在图片中的妇女全是白人。老师问,「对于这张图片,你们想到什么?」Sophia回答,「这是一张愚蠢的图片,我妈妈是一位新娘,她是墨西哥人」。
一天早晨,四岁半的April抵达托儿所,藏着一尊刻板的「印地安战士」塑像。Kiyoshi,另外一位四岁半的孩子,跟她说,「不要让Suzanne看到,这会伤到她的感情。」Suzanne,一位教职员,是Cherokee-Cree族人。
Donald四岁半,正在家里玩乐高积木,跟他的妈妈说,「妳知道吗,所有在这里的乐高人偶全是白人,为什么?」
听完Rosa公园,蒙哥马利抵制公共汽车公司运动的角色故事之后,五岁的Karen转身向着她的朋友Tiffany大声喊叫,她的声音表现出愤怒和疑惑,「Tiffany,你不能坐在我的旁边,但我很不喜欢那样!」Tiffany的皮肤是浅棕色,考虑她是否应该坐在巴士的后面。她的皮肤够深吗?最后,Tiffany坚决地说出,「我是黑人,所有这一切全是愚蠢的。每一个人应该坐在他们想坐的地方。我想离开这部巴士,并告诉他们保存他们的旧巴士」。
Sophia,Kiyoshi,Donald,Karen和Tiffany正在学习批判思考,以及讲出他们所相信的不公平事情。他们逐渐被授予权力(empowered)。他们正参与「自由的实践;男人和女人以批判创造为工具来处理现实,以及发现如何参与世界的转变」(Freire, 1970, p.15)。
「自由的实践」是反偏见课程的基础。课程的目标在于使每一位小孩能够:建构一种知识,自在的自我认同;发展出与多样性之间,乐意、同理与正当的互动;发展批判思考,以及面对不正义时支持自己和他人的技巧。
为达成这些目标,乃根据每一位孩童在美国社会中偏见的影响程度而各有不同的任务。对于有色人种孩童需要他们发展坚固的自我认同,一种骄傲并有知识的团体认同,以抵抗民族主义的攻击。相对地,白人孩童的任务则是在没有白人种族中心主义和优越性下,发展一种正面的认同。女孩子需要学习她们能在所有的领域完成目标,并且能对她们的生活做出选择。男孩子需要在没有学到于感觉和行动上胜过女孩子状况下,学习到能力。身心障碍孩童的发展任务包括学习使用替代性的能力,以及获得技能以面对暗中破坏他们成长机会的社会实践。健全孩童的任务,包括学习乐于与不同能力的人们接触,和如何抵制刻板印象。
反偏见课程涵盖一种教育哲学,和特定的技术与内容。它的价值基础在于认同差异是好的,但压迫的观念和行为不是。在尊重差异和拒绝不公平信念和行动间,它形成一种创造性的紧张。反偏见课程要求教师和孩童勇于面对令人困扰的问题,而非企图掩盖。其观点是整合日常教室生活的所有层面。
《幼儿的多元文化教育─反偏见取向》不是一本处方书,教师(和选择使用这本书的家长)必须在他们关系到特定族群小孩和父母的状态下,使用它的原则和方法重新创造反偏见课程。因此,关于孩童的发展资讯、他们的评论、问题和行为的说明、建议性的补充活动,皆是要使教师能够了解「为什么」从事这些活动,活动内容是「什么」以及「如何做」。
即使有合适的时刻出现,反偏见课程也并非能公式化的反应出来。很少的幼儿教育者已经准备跟孩童谈论民族、种族性和身心障碍。这种情境就像过去的成人,在回答「婴儿从哪里来?」这类问题时所感觉到的不安。但到了现在,许许多多的幼儿教师已经知道该如何说明这种问题。
就像孩童,成长必须从做中学:经由犯错,思考错误的原因,以及再次尝试。反偏见教学需要孩童与大人两者的批判思考与问题解决。并且,由于反偏见课程的核心和社会变迁的过程有关,它可能会遭遇到来自其他的教师、来自父母,或来自行政官员、和来自个人本身的矛盾心态和不乐意的种种抵抗。然而,这个困难工作终究是值得的。经由反偏见教学,教师能够让每一位小孩达到幼儿教育的最终目标:全面发展每一位小孩的潜能。
身為一位對幼教領域有高度興趣的家長,我一直很關注如何讓孩子在成長初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尤其在現今社會,全球化發展迅速,孩子未來肯定會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互動。這本《幼儿的多元文化教育-反偏见取向》在我書架上已經擺了幾個禮拜,今天終於有空靜下心來細讀。我必須說,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清晰,從「為何需要多元文化教育」的宏觀角度,逐步深入到「如何在幼兒園實踐」的具體方法。我特別欣賞的是,作者並沒有將「反偏見」這件事簡化為「不歧視」,而是更進一步地探討如何培養孩子的主體意識,讓他們能夠獨立思考、辨別資訊,並且在面對不公或歧視時,能夠有勇氣發聲。書中提到一個觀點,認為偏見往往源自於「無知」與「缺乏連結」。我深以為然。所以,如何讓孩子在安全、開放的環境中,有機會與各種不同背景的人事物「連結」,就顯得格外重要。書中提供了一些很棒的活動建議,例如透過角色扮演遊戲,讓孩子體驗不同職業、不同生活習慣的人;或是鼓勵孩子分享自己的家庭傳統,同時也引導他們去了解其他家庭的習俗。這些活動不僅能增進孩子的認知,更能培養他們的同理心和對文化的尊重。這本書的內容,真的讓我對如何啟發孩子成為一個有國際視野、有同理心的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明確的方向。
评分我是一位身在國外的台灣家長,孩子剛上幼兒園,開始接觸到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老實說,一開始我還挺擔憂的,畢竟台灣的社會環境相對單一,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接觸到的多元文化資訊並不多,也很少有機會真正去思考「偏見」這回事。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抱持著姑且一試的心態買了。讀完之後,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就像是一盞及時雨,點亮了我很多原本模糊的概念。作者在闡述「多元文化教育」的意義時,不是空談理論,而是從孩子的心智發展階段出發,分析他們如何理解和分類世界。例如,書中有提到孩子在發展初期,會傾向於「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這也是為什麼他們有時會對與自己不同的人產生距離感。作者提出的「反偏見取向」並不是要孩子們去「記住」各種文化的名稱或習俗,而是要培養他們能夠「看見」並「欣賞」差異。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如何選擇和使用繪本」的章節。作者詳細列舉了挑選繪本時需要注意的幾個面向,像是角色設定是否多元、故事是否展現了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以及是否能引發孩子對「不一樣」的好奇心,而不是恐懼。我嘗試按照書中的建議,最近找了幾本以非洲為背景的繪本給孩子看,孩子們對書中鮮豔的服飾和活潑的舞蹈非常著迷,這讓我看到,原來培養孩子的多元觀點,可以這麼有趣且自然。
评分這本書其實是我在為孩子尋找繪本時偶然間看到的。當時我被「反偏見取向」這個詞吸引,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我不是教育工作者,純粹是一位關心孩子成長的家長。翻開書,我發現作者的文筆相當流暢,而且大量運用了實際的教學案例和觀察記錄,這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輕鬆理解。最讓我驚豔的是,書中提出的「多元文化教育」並非僅止於介紹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而是更側重於培養孩子對「差異」的接納與欣賞,以及如何辨識和挑戰隱藏在日常中的刻板印象。例如,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孩子可能會因為看到動畫片中,某個特定膚色的人總是演壞人,而對該膚色的人產生負面印象。作者提出的處理方式,是引導孩子去分析角色的行為與膚色無關,並鼓勵孩子尋找其他故事中,展現正面形象的相同膚色角色。這種循序漸進、以引導代替說教的方式,讓我學到很多。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慶祝與理解」的討論。作者認為,多元文化教育不應該只是流於形式的節日慶祝,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理解每個文化背後的故事、價值觀,以及它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透過這些細膩的引導,孩子才能真正建立起對不同文化的尊重,進而遠離偏見。這本書讓我對如何與孩子一同成長,培養他們成為一個包容、有智慧的未來公民,有了更清晰的藍圖。
评分这本书我前陣子趁著特價買回家,剛開始翻閱時,其實有點擔心會不會太過學術,畢竟「反偏見取向」這幾個字聽起來就很有份量。我本身不是教育系的,是在 Montessori 學校做助教,平常就是跟小朋友們一起玩、一起學習,所以比較在意的是內容能不能實際應用在日常教學中。幸好,作者在介紹「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時,用了許多貼近生活化的例子,像是如何引導孩子觀察不同膚色、不同語言背景的人,以及在繪本選擇上,如何避開刻板印象的角色設定。其中有一個章節講到「處理孩子的無意間的偏見言論」,我印象特別深刻。書中提到,孩子在這個年紀(大約三到六歲)有時會因為還沒建立完整的認知,說出一些聽起來像是帶有偏見的話,比如「那個臉黑黑的小朋友好像壞人」。作者的建議不是嚴厲糾正,而是引導孩子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想?有沒有其他可能性?並連結到故事中善良的黑人角色,讓孩子從具體情境中學習同理心。這個做法我真的覺得很實用,也讓我反思自己過去處理類似狀況的方式,有時候是不是太過生氣或直接否定,反而讓孩子產生壓力。總體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很溫和卻又堅定的引導方向,讓我對如何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孩子的多元觀點更有信心了。
评分我是一位在台灣從事兒童美術教育的老師,平常的工作就是引導孩子發揮創意,同時也盡量讓他們接觸多元的藝術風格和文化元素。最近我手上剛好在進行一個關於「世界服飾」的主題,所以這本書對我來說,簡直是如虎添翼。我一直相信,藝術是跨越語言和文化最好的橋樑,而「反偏見取向」的多元文化教育,正是讓孩子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賞不同文化美學的關鍵。書中對於「如何引導孩子觀察和詮釋」非常到位。它不只告訴我們「要教什麼」,更說明了「為什麼要這樣教」。例如,作者在探討如何介紹不同文化中的傳統服飾時,會引導老師去思考,這些服飾的材質、顏色、圖案背後可能蘊含的意義,以及它們在不同社會場合的使用。這讓我聯想到,我在引導孩子畫非洲面具時,除了讓他們模仿外型,更可以透過介紹面具在儀式中的作用,讓孩子對這些文化有更深層的認識。此外,書中對於「如何處理孩子的提問」也有很多實用的建議。孩子們經常會問「為什麼他們要這樣穿?」或是「這個國家是不是都這樣?」作者提供的引導性問題,能讓孩子自己去探索答案,而不是直接給予現成的結論。這也符合我在教學中,希望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探究精神的目標。這本書的觀點,讓我對如何在藝術課中,更有效地融入多元文化元素,並培養孩子不帶偏見的眼光,有了更豐富的靈感和更紮實的方法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