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撰写主要目的,乃是透过系统化的研究,让视障教育实务工作者了解弱视生阅读媒介评量的过程与方法,进而学会利用科学化的方法协助学生找出最适当的阅读媒介。研究结果亦可提供相关人员在行政决策暨教学辅导之参考。
本书乃是国内第一本针对视障生阅读媒介评量进行深入探讨的书籍,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目前国内外弱视生阅读媒介评量的概况与问题;第二章「文献探讨」针对弱视生阅读媒介的定义与种类做介绍;第三章「研究方法」则针对适用对象、所需器材、评量步骤、资料分析与方法详加说明。第四章「结果分析」与第五章「结论与建议」乃针对所蒐集资料加以分析讨论后提出建言。希望本书的诞生能达到抛砖引玉之效,除了对实务教学工作者有帮助之外,同时能引起更多人对视障生阅读媒介评量的投入与重视。
作者简介
庄素贞
现职:国立台中师范学院副教授兼系主任暨特教中心主任
学历:美国德州理工大学特殊教育博士
经历:美国德州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助理教授、中华视觉障碍教育学会理事
Chapter 1 绪 论
Chapter 2 文献探讨
Chapter 3 研究方法
Chapter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Chapter 5 结论与建议
附录一:功能性视觉评量之活动与用具
附录二:使用感官管道观察纪录表
附录三:接受阅读课程特征检核表
附录四:初始阅读媒介选择纪录表
附录五:阅读媒介持续评量表
附录六:阅读╱书写辅助工具项目表
附录七:NiceView 电脑扩视软体简介说明
附录八:NiceView 主要热键介绍
附录九:阅读测验教材
附录十:台南市进学国小普通班学生阅读速度
附录十一:弱视生印刷阅读媒介评量方法与步骤
附录十二:误读类型分析说明
附录十三:阅读效能纪录表
附录十四:误读类型统计表
我對《弱視生閱讀媒介評量之研究-以印刷放大文字與電腦擴視文字為例》這本書的期待,是源於一份長久以來存在的疑問。在接觸過一些特殊教育的文獻和實際案例後,我發現針對弱視學生的學習支持,往往聚焦在「提供」什麼樣的資源,例如放大鏡、輔具,但對於這些資源的「有效性」及其「評量」機制,卻常常是比較模糊的。這本書的書名,精準地抓住了這個核心。它不僅僅是列舉兩種閱讀媒介,而是提出了「評量」這個重要概念。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建構這個「評量」體系的?是單純的客觀數據收集,例如閱讀速度、錯誤率?還是包含更多主觀的感受,例如閱讀的舒適度、疲勞程度、甚至學習的動機和自信心?「印刷放大文字」和「電腦擴視文字」是兩種非常經典但又截然不同的閱讀方式。印刷品的觸感、翻頁的直覺性,對某些學生來說可能是寶貴的體驗,但其彈性限制也顯而易見。而電腦擴視文字,雖然提供了無與倫比的個人化設定,但也伴隨著技術操作、設備穩定性、以及潛在的視覺干擾等問題。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有系統、有理論基礎的評量框架,讓讀者能夠理解,如何透過科學的評量,來判斷哪一種媒介,或者哪一種組合,最能有效支持弱視學生的學習與成長。
评分這本《弱視生閱讀媒介評量之研究》的書名,簡直就像是在點燃我心底深處的求知慾。我從事教育工作多年,雖然不是專門研究特殊教育,但經常在班級裡遇到有視力挑戰的孩子。過去,我們總是以比較籠統的方式去協助他們,例如提供放大鏡、調整座位等等,但對於「印刷放大文字」和「電腦擴視文字」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媒介,其背後的評量機制和成效差異,我一直缺乏深入且系統性的了解。這本書的出現,正好填補了這個知識的空白。作者選擇這兩種極具代表性的媒介進行比較研究,我認為是非常聰明的做法。印刷放大文字,在過去的教學環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的優勢在於不受電力限制,觸感直接,對於某些學習風格的孩子可能更具吸引力。然而,其排版、字體大小的固定性,以及體積龐大等問題,也可能帶來不便。相對地,電腦擴視文字,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彈性和個人化設定,但這也衍生出操作複雜性、視覺疲勞、以及設備取得等潛在問題。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設計研究框架,如何客觀地評估這兩種媒介的「有效性」,以及「適用性」。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比較,更關乎弱視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否獲得更佳的閱讀體驗,進而影響他們的學習動機與成就。
评分我是一位弱視學生的家長,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像是救星一樣!我的孩子因為弱視,在學校學習路上吃了不少苦頭。每次拿到新的課本,看到密密麻麻的小字,我都能感受到他的挫敗感。我們也嘗試過一些方法,比如買大字版的練習題,或是讓他使用手機、平板電腦來閱讀。但說實在的,我們其實也不知道哪種方式對他最好,或者說,哪種方式才是真正「科學」的。這本書的「評量」二字,讓我眼睛一亮。我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去「評量」的?是透過觀察孩子實際閱讀的反應?是設計一些測試來評估他們對文字的辨識度?還是有更深層次的評估,例如對他們學習成效、甚至心理狀態的影響?「印刷放大文字」和「電腦擴視文字」這兩種方式,聽起來各有千秋,但背後的細節和適用性,卻是我們這些家長常常摸不著頭緒的。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獲得更專業、更有依據的資訊,知道該如何為我的孩子選擇最適合他的閱讀媒介,甚至是如何引導他更有效地使用這些工具。這不只是一本學術研究,對我們家庭來說,它可能就是解開學習難題的金鑰匙。
评分哇,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我眼睛一亮!「弱視生閱讀媒介評量之研究」聽起來就超級重要,而且又具體點出「印刷放大文字與電腦擴視文字」作為案例,這根本就是為許多家長、老師,甚至弱視朋友自己量身打造的寶藏。我認識一些孩子,他們因為弱視,在學校裡常常遇到閱讀上的困難,看著他們努力瞇著眼、湊得很近,真的很讓人心疼。傳統的教科書、課外讀物,對他們來說就像是挑戰關卡一樣。這本書能深入探討不同閱讀媒介的優缺點,像是放大字體的印刷品,它在觸感、排版上可能有它的優勢,但限制也不少;而電腦的擴視功能,雖然彈性大,可以自由調整大小、對比度,但又牽涉到螢幕的藍光、操作的便利性,甚至是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考量。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進行「評量」的,是用什麼樣的標準、方法,來衡量這些媒介對弱視生學習成效、閱讀興趣、甚至視覺舒適度的影響。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證的數據和深入的分析,不只是理論上的探討,更能有實際應用上的建議。如果這本書能幫助家長和老師更了解如何選擇或調整最適合的閱讀工具,那絕對是功德無量!
评分說實話,《弱視生閱讀媒介評量之研究》這個書名,一開始讓我有點望而卻步,感覺比較學術化。但我仔細一看,它點出的「印刷放大文字」和「電腦擴視文字」這兩個主題,卻又勾起了我對過去教學經驗的回憶。我曾經帶過一個班級,裡面有一位弱視的學生,他的視覺狀況比較特別。當時,我們努力為他準備了較大的字體印刷品,也鼓勵他善用學校電腦的擴視功能。但效果如何?哪個更好?我們其實也只能憑感覺來判斷,並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這本書恰好就是針對這個「評量」的關鍵點。作者似乎深入地探討了這兩種媒介的「評量」方式,這讓我非常好奇。評量什麼?是辨識率?閱讀速度?還是學習的持久度?我特別期待書中能針對不同類型的弱視狀況,分析這兩種媒介的適用性。例如,有些弱視學生可能對動態影像比較敏感,有些則可能對靜態的印刷品更容易適應。電腦擴視文字的彈性很大,但過度的放大或晃動,反而可能造成干擾。而印刷放大文字,雖然穩定,但字體大小和間距的固定,也未必適合所有情況。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套具體的評量指標和方法,幫助教育者和家長,不再只是憑經驗,而是有科學依據地為弱視學生做出最佳的選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