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在讨论将批判俗民志此一质化研究用之于跨国研究的应用性。本书兼具理论与实务观点,一方面从方法论观点探究质化研究方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上发展的可能性;一方面也触及质化研究方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上的应用方法与实例。
第一章探究今日全球本土化脉络下教育现象的改变、对长久以来社会科学独尊实证主义取向之方法论的批判,继之思考比较教育研究的可能因应。
第二章从方法论切入,探究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实证主义取向与质化研究取向观点的利弊得失,以及晚近对质化研究、量化与质化研究兼顾等比较教育研究的尝试,也铺陈批判俗民志在比较教育研究上应用的可能性。
第三章介绍批判俗民志的概念,及其所面临之挑战与因应之道。
第四章介绍比较教育学者对批判俗民志之论述、相关研究之进行、其应用于比较教育研究所产生之问题与展望。
第五章则阐明批判俗民志应用的步骤,也以笔者针对台湾与纽西兰原住民族母语教学的比较批判俗民志研究为例。最后是对比较教育方法论的反省。
作者简介
洪雯柔
现任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比较教育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中华民国比较教育学会秘书长
《比较教育》期刊编辑
WCCES(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Research Standing Committee委员
学历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博士
纽西兰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访问学者(教育部博士后研究公费)
曾获
中华民国教育学术团体木铎奖、比较教育论文奖
绪论-研究关怀
第一章 比较教育研究再概念化的脉络-美丽新世界
第一节 脉络的变迁-全球化与本土化辩证下的教育与比较教育研究
第二节 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挑战
第三节 比较教育研究的现况与未来因应
第二章 比较教育研究中质化研究的文献分析-再访美丽新世界
第一节 比较教育的方法论论辩-质化或量化取向?
第二节 比较教育研究中质化研究的文献分析
第三节 批判俗民志VS.比较教育研究
第三章 批判俗民志方法论-发条橘子
第一节 批判俗民志的理论与概念
第二节 批判俗民志取向的教育研究
第三节 批判俗民志的方法论问题与回应-质化取向的问题与回应
第四章 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批判俗民志-1984
第一节 比较教育学者的批判俗民志相关论述
第二节 跨文化与多场域俗民志
第三节 俗民志于比较教育研究之运用
第四节 批判俗民志运用于比较教育研究之问题与展望
第五章 批判俗民志于比较教育研究之应用-桃源二村
第一节 研究步骤介绍
第二节 未来应用之可能性-以台湾布农族与纽西兰毛利族母语教育之比较为例
第三节 结论-比较教育方法论的批判反省
这本书的标题“批判俗民志”,光是“批判”两个字就让我觉得内容不会是简单的描述或颂扬。我本来以为它会像我之前读过的一些关于教育改革的书籍一样,揭示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并且用一种非常尖锐、甚至略带激进的语言来呈现。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够深入分析,哪些所谓的“俗民”教育实践,看似有效,实则可能隐藏着不公平的成分,或者阻碍了更深层次的教育发展。比如,在一些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家长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分数,可能会过度依赖重复性练习,而忽略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解剖刀一样,剖析这些“俗民”教育的背面,并且通过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模式进行比较,指出其局限性,从而引发读者对现有教育模式的深刻反思。
评分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首先联想到的就是那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却又常常被学术界忽视的教育现象。比如,台湾的补习班文化,那种为了升学而存在的特殊教育生态,其背后蕴含的家长焦虑、学生压力以及社会资源的分配,都可以算是一种“俗民”的教育实践。我原以为这本书会深入剖析这些现象,通过比较的视角,看看其他国家或地区是否有类似的“俗民”教育模式,或者存在着怎样的差异。我想象中,作者可能会对一些小规模的、非正式的教育组织进行田野调查,比如一些社区的课后辅导班,或是民间兴办的技艺传承小组,这些都属于“俗民”的范畴。书中是否会探讨这些实践的有效性,以及它们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够触及教育本质,又充满人情味的论述,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影响深远的教育力量。
评分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立刻被它的书名吸引了。《批判俗民志:比较教育方法论》——这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研究的深度和探索的野心。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非常扎实的学术著作,里面会充当大量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相关的理论框架,用来分析不同的教育实践。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理论,去解构那些看似朴素的“俗民”教育现象,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洞见。例如,在比较教育领域,如何才能避免用一种“中心”的视角去审视“边缘”的教育?“俗民”的教育知识,又如何能够挑战和丰富主流的教育理论?我猜测书中可能会探讨一些比较教育研究中的伦理困境,以及如何在跨文化研究中保持敏感性和客观性。
评分初读《批判俗民志:比较教育方法论》的书名,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本关于田野调查的指南,一本教授我们如何深入基层、倾听大众声音的实用手册。我当时满心期待的是,作者会分享一套行之有效的,用于观察、记录和分析“俗民”教育实践的田野方法。我希望书中能有生动的案例,描述研究者如何走进乡村课堂,或者参与到家庭教育的日常生活中,捕捉那些在统计数据中无法体现的细节。我想象中,这本会包含很多关于如何设计访谈、如何进行参与式观察、如何处理访谈资料等具体操作。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讨论,在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时,如何避免文化偏见,如何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俗民”教育的独特性,以及这些独特性是如何在比较中被解读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不是那种常见的学术论文集厚重的风格,反而用了比较写意的笔触,隐约能看到一些教育场景的缩影,配上书名《批判俗民志:比较教育方法论》,一开始我还以为是某种社会学研究的普及读物,可能会探讨一些地方性的教育习惯或者民间智慧。我原本期待的是能看到一些关于台湾在地教育经验的细腻描绘,比如社区大学的运作模式,或者在都市丛林中依然存在的那些充满人情味的补习班,甚至是一些家庭教育的独特之处。我一直觉得,教育的精髓往往就藏在那些最接地气、最朴素的实践里,用一种更贴近“俗民”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肯定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启发。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有一种打破常规、深入肌理的决心,我很想知道作者会如何通过比较的方式,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俗民”之处,以及这些“俗民”之处又如何在比较中被赋予新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