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为现在及未来的幼儿教师所撰写,内容包含标准化测验的资讯,以及适用于幼儿的其他评量类型,如观察、检核表、评分量表等。随着渐起的实作评量风潮,本书另辟专章来强调及说明实作评量、档案评量与报告儿童实作表现的其他方法。本书强调要发展包括传统及实作评量的整体评量系统,告诉读者所有的评量类型及合适的使用方式。
1.对婴幼儿的标准化测验提供更多资讯。
2.关于启蒙计画(Head Start)报告系统及有教无类法案(NCLB)的影响,贯穿于全文论述之中。
3.採用更多的故事范例来说明真实生活情境。
4.对如何与双语家庭或本国语文不佳儿童进行互动,提供更多的资讯。
5.对亲师伙伴关系提供更多资讯。
前言
准备成为幼儿(婴儿到国小低年级)教师的师培生,须经培育以测量及评量幼儿期的儿童发展。为幼儿设计的测验及其他评量方式,不同于为国小高年级儿童所设计的评量,因为8岁以下的婴幼儿不同于较大的儿童,婴幼儿具有一些发展上的限制,讨论幼儿评量的教科书必须基于发展观点来撰写。
自西元2000年以后,幼儿教育人员所面临的挑战,就是採用评量策略来评估幼儿的持续发展。因此,对未来的教师及正挣扎于此议题的教师来说,特别重要的是要能知道评量种类的范畴及何者最能裨益幼儿。
传统与真实评量策略
本书是特地为了现任及未来的幼儿教师所撰写,内容包含了标准化测验的资讯,以及适用于幼儿的其他评量类型,如观察、检核表、评分量表等,并会进一步说明教师要如何针对学龄前幼儿、幼稚园及国小学童来自编评量,因为这些儿童正处于读写能力萌发的转衔阶段。随着渐起的实作评量风潮,本书另辟专章来强调及说明实作评量、档案评量与报告儿童实作表现的其他方法。第五版强调要发展整体评量系统,包含传统及实作评量,因此,在此新版本中,会告诉读者所有的评量类型及合适的使用方式。
此版本的主要变更
1.对婴幼儿的标准化测验提供更多资讯。
2.关于启蒙计画(Head Start)报告系统及有教无类法案(NCLB)的影响,会贯穿于全文论述之中。
3.採用更多的故事范例来说明真实生活情境。
4.对如何与双语或英语不佳的儿童进行互动,提供更多的资讯。
5.第10章会对亲师伙伴关系提供更多资讯。
如何评量幼儿
本书先前版本的撰写,是为了回应教师及毕业学生的需求,因为他们必须要能了解当前的评量趋势,也就是公立学校体系大量关注于标准化测验。幸运的是,为公立学校提供套装课程与教科书的出版商,在教师指引中纳入更多的实作评量及传统评量,档案评量亦开始变得普遍。然而,要如何在新评量策略及标准化测验之间取得平衡,教师仍需要协助。
何时及如何进行测量,是幼儿评量的重要因素,此为颇受争议的议题,故需讨论每一类评量的优缺点,以及对幼儿测验与评鑑问题之研究。因为许多文献以及教科书均未讨论这些评量技术的限制与优点,本书为评量策略之效率与成效提供较为客观的观点。
本书编排
本书区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中,第1、2章对幼儿评量进行简介;第二部分的第3、4章着重在如何设计、运用标准化测验及成绩报告;第三部分则讨论教室评量,第5、6章分别说明观察、检核表、评定量表与评分规准,第7、8章阐述教师自编策略以及实作评量策略;最后,第四部分着重在评量系统的运用,以及各章讨论的评量策略如何整合为评量系统或综合评量计画,第九章将焦点放在档案评量,可单独视之为一个评量系统,或仅为评量系统之一部分,第10章提出老师与家长应有的关系,如何发展合作关系以协助儿童学习与评量,该关系也包含如何向家长报告儿童的进步状况,家长又如何在成绩报告的过程中贡献一己之力。
我是一位在台北经营一家小型托儿所的园长,最近我们团队在寻找一套能帮助老师们提升教学质量的工具,偶然间接触到这本《幼儿教育评量》。起初,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阅,没想到越读越觉得惊艳。它提供的评量视角非常多元,不局限于传统的认知或语言能力,而是涵盖了社会情感、身体动作、艺术创造力等各个方面。书中提出的“过程性评量”概念,对我启发很大。我们过去可能更关注最终的结果,但这本书让我们意识到,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尝试、失败和再尝试,才是真正宝贵的财富。它提供的案例也非常贴切,很多情境我都在自己的托儿所里遇到过。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图画、故事、游戏等非正式的评量方式,来捕捉孩子那些难以用标准化测验衡量的能力。这对我们这样的小型机构来说尤其重要,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资源去购买昂贵的评量工具。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观察、记录、分析,并最终将这些评量结果转化为更具针对性和人性化的教学策略。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幼儿教育有热情、想不断进步的同仁们!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和行文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接地气”。它不像一本教科书,而是更像一位资深的幼教前辈,在用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娓娓道来。书中所探讨的评量,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和表格,而是充满了对孩子生命的尊重和对教育过程的深刻理解。它从“为什么评量”这个根本问题出发,引领读者思考评量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筛选、是为了排名,还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更是让我觉得“似曾相识”,很多都是我们在台湾的幼儿教育现场会遇到的真实情境。它提供的解决方案,不是简单的套路,而是强调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情境式评量”的阐述,它告诉我们,最好的评量往往就发生在孩子最自然、最投入的游戏和活动之中。这种将评量融入生活,将教育与评估紧密结合的理念,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这本书不仅提供了实用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给予了我一种全新的教育视角和思考方式,让我对幼儿教育评量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非常有共鸣的书,作为一个在台湾教了快十年幼儿教育的老师,我常常觉得现有的评量工具和观念,好像跟不上孩子们快速发展的脚步,也跟不上教育现场实际的需求。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及时雨。它没有像我之前读过的某些评量书籍那样,一上来就讲一堆理论,而是非常贴近我们实际操作的场景。比如,书中提到如何观察孩子在自由游戏中的表现,如何记录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仅仅看他们是否能背诵abc或者数到多少。这些方法真的太实用了!我常常因为忙碌而忽略了细致的观察,这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让我知道该看什么、怎么看,甚至怎么把这些观察转化为有意义的对话,和家长沟通孩子的进步。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讨论的评量并非是“考试”,而是“看见”孩子。它强调的是了解孩子的潜能和需求,而不是给孩子贴标签。这与我一直以来秉持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课堂中践行这种“以孩子为中心”的评量方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评量技术有了质的飞跃,不再是机械地打勾勾,而是真正能看见每一个孩子的独特光芒。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幼儿教育评量》刷新了我对幼儿教育评量的一些固有认知。我曾认为评量就是给孩子打分数,看他们是否达标,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它强调的是“发展性评量”,也就是关注孩子在某个特定发展阶段的进步轨迹,而不是简单地拿一个标准去衡量。书中的一些关于“如何看待错误”的讨论,让我深有感触。它指出,孩子的错误并非是失败,而是学习过程中的宝贵线索,教师应该从中解读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忽略的。这本书提供的评量方法也非常灵活多样,从观察记录到作品分析,再到与孩子的访谈,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适用场景。它鼓励教师根据孩子的特点和教育目标,灵活地组合运用各种评量工具,形成一个全面、立体的评估体系。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评量”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有信心去设计和实施更符合孩子发展需求的教学活动。
评分作为一名对幼儿教育充满热情,但又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的家长,这本书《幼儿教育评量》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我一直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我的孩子,知道他在学校里到底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成长和进步。然而,我之前接触到的关于幼儿教育的资料,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泛泛而谈,很难找到切实可行的指导。这本书的语言非常通俗易懂,避免了大量的专业术语,让我这个非教育专业的家长也能轻松理解。它让我明白了,评量并非是老师单方面的“考量”,而是家校之间、老师与孩子之间共同合作的过程。书中关于“如何解读评量结果”的部分,尤其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告诉我孩子“好”或“不好”,而是引导我看到孩子在不同领域的能力发展,以及潜在的优势和需要支持的地方。书中的许多建议,我都能直接应用到与孩子的互动中,比如如何通过游戏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关注孩子在解决冲突时的表现。这本书让我感觉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成为一个更有效、更有智慧的家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