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后期以来,全球所面对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了根绝这些环境问题,作者提出两种环境人权-免于毒污染的权利与享有自然资源的权利。作者不仅去重新定义环境与这两种权利之间的道德关系与法律关联,还去检视环境价值如何被系统地排除在人权论述之外。本书之所以提出这两项人权主张,是因为这两者都有益于环境,即在维护人权的同时,也能同时保护环境。本书进一步去证明,为了促进人类利益而导致环境的持续破坏,这种行为是没有任何根据与效力的,进而提供人们在破坏性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下去保护地球的有利根据。
作者简介
汉考克 Janusz Symonides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社会科学院的教授,主要开设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等课程,甫完成博士学位后,就被延揽进曼彻斯特大学,并得到该大学提供给年轻而突出研究学者的豪斯沃斯基金会资助。主要研究旨趣为美国政策、全球环境政策与人权,目前在进行关注小布希总统以整合人权作为统治手段的研究。
译者简介
谢明珊
台湾大学政治系国际关系组硕士
译有《身体三面向》、《身体与社会理论》、《身体社会学导论》、《寻找关键思想家:从批判理论到后马克思主义》、《后殖民的挑战》、《传统与创新》、《课程秩序的绿洲》等书(皆由韦伯文化出版)。
绪论
第一章 理性、知识论与环境人权
第二章 结构性权力与环境人权
第三章 对环境人权的社会需求
第四章 对环境人权主张的正式回应
第五章 免于毒污染环境的人权
第六章 拥有自然资源的人权
结论
参考书目
索引
《人类与环境的权利》这个书名,就像在我的脑海里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在台湾,我们对于“环境”的感知,可以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北海岸的奇岩异石,到南部的阳光沙滩,再到中央山脉的云海翻腾,这些美丽的风景,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我们也亲眼目睹了,工业发展、人口增长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像是空气污染、河流淤积,甚至是气候变迁带来的极端天气。所以,当“权利”这个词,被赋予到“环境”上时,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思考动力。我好奇,作者会如何去阐述“环境的权利”?这是否意味着,我们需要像捍卫人权一样,去捍卫大自然的“生存权”、“健康权”?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论证,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环境的保护,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上的义务,更可能是一种“权利”的争取。在台湾,我们有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讨论,但很多时候,焦点都在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超越短期的利益考量,去思考长远的、根本性的解决方案?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理解,当我们谈论“环境的权利”时,我们究竟是在保护什么,又将如何构建一个真正可持续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它也可能在提醒我们,我们作为地球的居民,不仅仅是享用者,更是守护者,我们有责任去维护这份属于所有生命的“权利”。
评分《人类与环境的权利》这个书名,一出现就让我感觉,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深入探索的书。在台湾,我们对自然环境的感受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壮丽山河,从高耸的玉山到碧蓝的太平洋,这些都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资本。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深切体会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像是空气质量的下降,水资源的紧迫,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威胁,这些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因此,“环境的权利”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们一直在谈论保护环境,但陌生是因为,我们是否真正理解,环境本身是否也应该被赋予某种“权利”?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去定义和论证“环境的权利”。它是否是在挑战我们以人类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让我们认识到,自然界本身就具有内在的价值,不应仅仅被视为人类的资源?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路,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保护环境,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在台湾,我们有许多关于环保的讨论,但往往局限于具体的议题。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宏观、更深刻的理论框架,让我们能够从根本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理解,当我们谈论“环境的权利”时,我们究竟是在争取什么,又应该付出什么样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处,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享有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源,以及生机勃勃的自然。
评分说实话,看到《人类与环境的权利》这个书名,我第一反应是,这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深度,很有分量,可能不是那种轻松读物的类型。但我一直觉得,有些书,就应该值得我们花时间去慢慢品味,去消化,去思考,因为它触及的,是我们最根本的生存议题。我一直认为,台湾这块土地,是如此的独特,既有高耸的山脉,壮丽的海岸线,也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同时,我们也承受着人口密集带来的各种压力,像是都市的扩张,工业废弃物的处理,还有气候变迁带来的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的挑战。所以,这本书,在我看来,它可能不是在讲一个抽象的理论,而是试图去解释,我们作为地球上的一份子,与这个环境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们是否拥有某些“权利”,去要求一个健康的生存空间,同时,我们又是否对环境负有某些“责任”,去保护它,让它能够持续地繁荣下去。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定义这些“权利”,它们是天然的,还是后天赋予的?是可以通过法律来保障的,还是更多地需要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自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论证,让我明白,为什么环境的权利如此重要,它与人类的福祉,究竟有着怎样不可分割的联系。也许,它会引用一些科学研究的数据,来佐证环境恶化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甚至是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摆脱过去那种以人类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学会更谦卑、更平等地看待我们与自然的关系。
评分《人类与环境的权利》这个书名,让我感觉作者是在尝试构建一个全新的思考框架。在台湾,我们对于“权利”的理解,通常都是集中在人与人之间,比如人权,财产权,言论自由等等。但把“环境”也纳入到“权利”的范畴,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大胆且具有颠覆性的想法。我立刻想到,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似乎更多地是强调人类如何去“利用”自然,如何去“改造”自然,来满足我们的需求,实现我们的发展。但这本书,是不是在挑战这种传统的观念,是不是在告诉我们,环境本身,也应该被赋予某种形式的“权利”,不受人类的过度开发和破坏?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画面,像是美丽的日月潭,被游客挤爆的太鲁阁,还有曾经因为工业发展而蒙上阴影的河流。这些景象,都让我深切体会到,当环境的承载能力被逼到极限时,最终受伤的,是我们自己。所以,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会从哪些角度去论证“环境的权利”。它会引用哲学家们的观点吗?会借鉴原住民社群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吗?还是会从生态学的角度,来阐释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保护环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上的呼吁,而更可能是一种“权利”的争取。它也可能在探讨,当我们谈论“环境的权利”时,我们究竟是在保护什么?是空气的清新?是水源的洁净?还是生物多样性的完整?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无疑是在提醒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被重新审视,需要被赋予新的定义,需要在一个更广阔、更包容的视野下,去思考我们共同的未来。
评分《人类与环境的权利》这个书名,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在台湾,我们对自然有着特殊的感情,既眷恋它的美丽,也担忧它的脆弱。我们从小就在山海之间成长,但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工业化带来的空气污染、水质恶化,以及气候变迁带来的种种挑战。所以,当“权利”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环境”时,我立即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震撼和好奇。我迫切想知道,作者会如何阐释“环境的权利”。这是一种道德上的诉求,还是一种法律上的界定?它是否意味着,我们要像保护人权一样,去保障河流的自由流淌,森林的完整存在,甚至是每一个物种的生存权利?我尤其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具体的思考方向,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保护环境,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关乎我们自身生存和未来发展的基础。在台湾,我们有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讨论,但往往围绕着经济效益和发展机会。这本书,是否能够为这些讨论注入新的生命力,让我们从一个更宏观、更长远的视角,去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希望它能够启发我们,去认识到,环境的健康,与人类的福祉,是密不可分的。也许,它会提出一些关于“生态赔偿”或者“环境责任”的深刻见解,让我们重新思考,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我们究竟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代价,又应该如何去弥补可能造成的伤害。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就像是在指引我们,走向一条更加可持续、更加和谐的未来之路。
评分《人类与环境的权利》这个书名,一出现就让我觉得,这绝对是一本具有前瞻性和深度的著作。在台湾,我们对土地的情感是非常深厚的,从北海岸的悬崖峭壁,到东海岸的壮丽太平洋,再到内陆的巍峨山脉,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我们的历史和文化。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是我们一直以来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所以,当“权利”这个词,被赋予到“环境”身上时,我立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我想知道,作者会如何去构建“环境的权利”这样一个概念。它是否是在挑战我们传统的以人类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让我们去认识到,自然界本身就具有内在的价值,不应该仅仅被视为人类的工具?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处理“人类的权利”与“环境的权利”之间的张力。它们之间是必然冲突的吗?还是存在着一种互利共赢的可能性?在台湾,我们常常会听到关于开发项目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争论,这本书,会不会为这些争论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指导,帮助我们找到一个更合理的解决之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让我们能够跳出狭隘的功利主义考量,去理解保护环境的深层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这一代,更是为了子孙后代,为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能享有公平、健康、可持续的生存空间。它也可能在提醒我们,作为地球的居民,我们有责任去守护这个星球,让“权利”这个词,能够被更广泛地理解和实践。
评分看到《人类与环境的权利》这个标题,我脑子里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我们小时候在乡下玩耍的场景,溪水清澈,稻田金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但随着年龄增长,我看到了城市扩张吞噬农田,工业污染让河流不再清澈,空气质量也时好时坏。这一切都让我觉得,我们与环境的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紧张。而“权利”这个词,通常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的,比如生存权,发展权。那么,环境是否也应该拥有某种“权利”?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非常及时的提醒,它迫使我去思考,我们是否正在以一种剥夺他人权利的方式,来追求我们自己的权利?我好奇,作者会如何来定义“环境的权利”。它是一种道德上的要求,还是法律上的保障?它是否意味着,我们需要像保护人权一样,去保护森林,保护海洋,保护生物多样性?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或许可以借鉴台湾在环保方面的经验,比如,曾经的“保卫大潭藻礁”运动,又或者是关于能源转型的讨论。这些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正在经历的,关于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拉锯战。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帮助我们找到一个更平衡、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我希望它能唤醒更多人对于环境的责任感,不仅仅是把环境看作是美丽的风景,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所有生命共同拥有的家园,它本身就应该被尊重,被保护,享有它应有的“权利”。
评分《人类与环境的权利》这个书名,就像一道闪电,瞬间击中了我的思想。它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去思考一个我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即便身处台湾这样一个自然风光优美的岛屿,却很少深入触及的议题。我们常常谈论人权,谈论个人自由,谈论社会公正,但“环境的权利”?这听起来既新鲜又充满挑战。我想象着,作者可能会从历史的长河中,梳理人类文明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工业化,又是如何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我们所经历的每一次环境危机,是否都可以看作是“环境的权利”被忽视和践踏的证据?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权利”这个概念,是否可以被延伸到非人类实体,例如河流、森林,甚至是整个生态系统。这其中涉及到的哲学深度,以及可能带来的伦理困境,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在台湾,我们有非常活跃的环保团体,他们一直在为保护这片土地而努力,这本书,会不会为他们的行动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它是否会提出一些创新的解决路径,让我们能够同时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又能有效地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何我们不能再用短视的眼光去看待环境问题,而需要从更长远、更根本的层面去思考,如何建立一个真正可持续的未来。它可能还会启发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在地球上的角色,不再是征服者,而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与其他生命共同享有生存的权利。
评分当我看到《人类与环境的权利》这个书名时,我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这绝对是一本需要认真对待的书。在台湾,我们对于“环境”的感受,可以说是五味杂陈。一方面,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从北海岸的奇岩怪石,到南部的珊瑚礁,再到中央山脉的壮丽景色,这些都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宝藏。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也尝到了环境付出的代价,像是空气污染、河流污染、土地过度开发等等,这些问题,都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所以,当“权利”这个词被和“环境”联系在一起时,我立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我好奇,这本书会如何阐释“环境的权利”?它会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探讨是否应该制定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来赋予环境某种法律地位吗?还是会从伦理学的角度,去论证环境本身所具有的内在价值,不应该仅仅被视为人类的资源?我尤其想知道,作者会如何处理“人类的权利”与“环境的权利”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独立的,还是相互依存的?在某些情况下,是否会发生冲突?如果发生冲突,应该如何权衡和解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清晰的框架,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我们不能再仅仅以“发展”的名义,去掠夺和破坏环境。它可能还会探讨,当环境的权利得到保障时,对人类社会会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比如更健康的生态系统,更可持续的经济模式,甚至是一种更深刻的生命意义的追寻。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就像是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灯,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可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人类与环境的权利》一出来,就深深吸引了我。在台湾这个宝岛,我们对自然环境的情感是复杂而深刻的。小的时候,我们可能在山林间奔跑,在海边玩耍,那些都是最纯粹的记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工业污染、土地开发的现实,环境保护的议题,对于我们来说,从来都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切切实实影响着我们生活品质,甚至下一代未来的挑战。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期待,我迫不及待想知道,这本书会从哪些角度来探讨“权利”这个概念,它会如何将人类的生存发展与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想象着,作者或许会回顾人类文明史上,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又是如何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不经意间伤害了我们最珍贵的自然资源。或许,它会提出一些在法律、伦理、甚至是哲学层面的深刻见解,来为环境的保护争取“权利”。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尤其是有可能借鉴到台湾过往或现在的环保运动经验,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启发,思考我们作为个体,又能为守护这片土地做些什么。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及时的提醒,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重新思考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安顿我们的家园,如何让这片土地上的生命,都能拥有呼吸、成长、繁衍的权利。我期待它能够唤醒更多人的环保意识,也希望它能为未来的环境政策制定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让“权利”这个词,不再只属于人类,也能够延伸到万物生灵,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依然能够享受这片土地上,最美好的自然馈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