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派言论界大会师,论辩台湾独立的共识与歧异,探讨建国之路的理论与实践
马政府上台后,台湾加速靠拢中国,加上独派阵营内部存在不少歧见,无法形成有效的抗衡力量,母亲台湾正濒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有感于此,台湾教授协会乃邀集代表性学者,召开这场「台湾国家定位论坛」。与会学者均是一时之选,并几乎涵盖了台独言论界的所有光谱,从主张「台湾已经独立」,到坚持「台湾尚未独立」……
在这场近年来水准最高的独派大会中,分别由薛化元教授、陈仪深教授、蔡丁贵教授主持「台湾地位归属」、「台湾现状」与「台湾如何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或正常国家」等三大议题,诸位学者一方面提出精心准备的论述,一方面也进行相互诘问的即席对谈,言词交锋精采,随处可见重要的观点与洞见。
在危急的时刻,这群台湾意识强烈的知识份子有志一同地聚首恳谈,不仅进一步澄清了独立理论的共识与歧异,也对如何建立魂牵梦萦的台湾国有了更深的体悟。本书收录了这场精彩对谈的完整纪实,以及当天发表的十篇书面报告。此刻的出版问世,除了用来纪念这场重要会议,戮力让这份重要文献永久流传外,也让具有台湾心的读者能一窥当前台独理论的多样面貌,并自行判断:你究竟是属于哪一派的台独份子?
作者简介
王云程先生
独立研究者,东吴大学政治系,淡江大学欧洲研究所。着有:《佔领与流亡---台湾主权地位之两面性》、《放眼国际---领土地位变迁与台湾》(上、下)。部落格:云程的双鱼镜(tw.myblog.yahoo.com/hoon-ting)
李鸿禧名誉教授
台湾嘉义市人,生于一九三七年。台大法律系毕业后,赴日本国立东京大学法政研究所硕士班博士班,师事芦部信喜教授专攻宪法与人权。一九七○年代初年,回台大法律系所教授宪法约三十年,着作繁多。现为台大名誉教授。
沈建德博士
1947年出生于屏东市,1970年中兴大学会计统计系毕业。留美企管硕士(1981)、博士(1989),受业于策略管理鼻祖安索夫(H. Igor Ansoff)。前中兴大学企管系兼任副教授。目前专职自费研究台湾血统及台湾主权,出书大小10本,大挂图4幅。现为台湾国临时政府总召集人。
林成蔚主任
学历:美国加州西世界学院学士、日本东京大学国际关系硕士、日本东京大学国际关系博士
经历:日本北海道大学讲师、台北驻日文化经济代表处代表室主任、国家安全会议谘询委员
姚嘉文教授
主要经历 :
台湾国家联盟总召集人(2008.5~)
考试院院长(2002.9.1.~2008.8.31)
总统府资政(2000.5.20.~2002.8.31)
国立清华大学兼任副教授 (1997.8.~)
国立海洋大学兼任副教授 (2002.9.~)
私立辅仁大学兼任副教授 (2003.2.~)
许世楷博士
1934年出生于彰化市。57年台湾大学政治系毕业,61年早稻田大学政治硕士,68年东京大学法学博士。87-91年台湾独立建国联盟总本部主席。95年津田塾大学名誉教授。2004-8年驻日本代表。
许庆雄教授
1948年生于台湾高雄市,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学院政治系,赴日本近畿大学专攻宪法、国际法,取得法学博士学位。1986年回台湾任教淡江大学国际学院日本研究所担任副教授兼所长职务。1990年12月参与创立台湾教授协会,并担任法律政治组召集人职务。现任淡江大学国际学院亚洲研究所教授。
陈茂雄教授
台湾屏东人,中山大学电机研究所教授、台湾安全促进会会长、台湾教授协会会员。八○年代开始参加反对运动,建国党创党九人小组成员之一,曾任中山大学总务长、考试院考试委员。着有乌卒子食过河、俯仰斯土、百合家国、民主与司法尊严、透视台湾 展望未来、剖析台湾现象、俯瞰台湾事与人、台湾社会解剖学、分裂的台湾、一个中国 两个台湾。E-Mail: c3709010@ms59.hinet.net
陈隆志博士
一九三五年出生于台南县麻豆镇。台南一中第一名毕业保送台湾大学法律系,台湾大学法律系第一名毕业。一九六○年八月到美国留学,四年内先后得到西北大学的法学硕士(1961)及耶鲁大学的法学硕士(1962)与法学博士(1964)。现任:台湾新世纪文教基金会董事长,纽约法学院法学教授,耶鲁法学院资深研究学者,国际人权联盟理事,美国政策科学中心董事,美国比较法学会理事,美国法律编撰学会会员;新世纪智库论坛的发行人兼总编辑,以及新世纪智库丛书系列总策画。名列世界名人录。
陈仪深教授
1954年生,台湾云林人,国立政治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博士(1987)。
现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台湾教授协会会长(2009)
研究领域:近代中国政治思潮、战后台湾政治史、二二八事件专题、政教关系
刘重义博士
台南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数学博士。曾担任台湾独立联盟美国本部副主席兼任宣传部长,出版包括第一本台湾留美学生运动史《风起云涌》。2005年回台服务,2006年10月与李逢春博士共同出版《革命运动研究》。2007年加入台湾教授协会任秘书长,并推动「台湾国民会议」做为台湾独立建国运动组织的联合阵线。
薛化元教授
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
现职: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教授、政治大学人权史中心主任
经历:
政治大学历史系主任、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所长、政治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心主任、台湾历史学会理事长、国家政策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员
【上篇】对谈纪录部分
【第一场】
主持人:薛化元
题纲:台湾地位归属争议
【第二场】
主持人:陈仪深
题纲:台湾现状与主权独立的国家
【第三场】
主持人:蔡丁贵
题纲:台湾如何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或正常国家
【下篇】书面意见部分
一、有关战后台湾国际地位的历史文献及其意义… 薛化元
二、中华民国之法地位──兼论台湾之统独争议…… 许庆雄
三、「佔领与流亡」模型下台湾地位与运动整合…王云程
四、对台湾国家地位问题的若干意见……………… 李鸿禧
五、新生国家理论…………………………………… 许世楷
六、台湾国家定位的演化与展望…………………… 陈茂雄
七、台湾国家进行曲………………………………… 陈隆志
八、剖析台湾国家进化异言堂……………………… 陈隆志
九、正确看待台湾国家定位………………………… 刘重义
十、台湾的确是台湾人的…………………………… 沈建德
序
釐清是为了达成目标
2009年1月4日台湾教授协会举办的「台湾国家定位论坛」,被外界称作「独派论述的武林大会」。事实上这不是创举,2007年8月4日台湾安保协会、台独联盟已曾主办「『国家定位』政策研讨会」,计有黄昭堂、林佳龙、沈建德、黄居正、陈隆志和我本人共六位发表意见,此次台教会扩而大之,主持人之外共邀十一个代表性的人来发表看法。为了方便理解,我暂把他们分成「已经独立说」(李鸿禧、沈建德、林成蔚、姚嘉文、许世楷、陈隆志)和「尚未独立说」(王云程、许庆雄、陈茂雄、黄居正、刘重义)两大类,前者必须回答何时独立、如何独立的问题,后者必须回答(既然尚未独立那么)现状是什么、出路何在等问题,于是大类之下还有小类。如今本会把整个纪录出版,以飨各界。
30年前美丽岛军法大审之际,施明德发表他的「中华民国模式的台湾独立」,从辩护策略而言相当高明,因为一方面不否认自己的台独立场,一方面宣称现状已经独立,于是就避开「颠覆」、「叛乱」的指控;其次,对形格势禁的台湾社会而言,那样谈论台独,可以翻转一般人惧怕的刻板印象。不过,历经民主化以后的今天,更适合或更不适合这种主张?从「尚未独立说」诸学者提供的理论来检验,当然有很多问题,不过,施明德当时已经考虑到「大陆人」的感受、立场与影响力,不是只从「台湾人」的应然立场出发;「只有内部团结才可能对抗中共」,到今天仍然有很大的提醒作用。
个人认为,理解二十世纪的台湾地位问题,必须从日、美、中三角关系(后来加上台北共四角)包括国际法、国际政治的角度去看,并且要拉长时间、动态地看,不能执着于一两个条约、宣言的解释效力,就以为找到万灵丹。不久以前我读到1949年美国的外交文件,才知道美国政府当时对于形形色色的台独主张深感兴趣,但找不到可以扶植的人;美国觉得支持国民党反共已经力不从心,不可能支持台湾人去「反国民党」外加「反共」!
历史走到今天,我相信并且期待一种可能:当二十一世纪东亚又发生变局的时刻,台湾总统若是一个主体意识坚定的政治家,他(她)有能力指挥军队参与国际事务,就像二战时期蒋介石与美国的合作一样,那时台湾展现实力,传达给国际社会的是清楚的独立意向,那么美、日势必成为我们建立正常国家的助力,中国必定阻挡不了这个趋势。是为序。
2009年台教会会长 陈仪深
《台湾国家定位论坛》这个名字,立刻就吸引了我,因为它触及了台湾政治中最核心、最敏感的议题。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国际政治和区域动态的读者,我深知“国家定位”对于台湾而言,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标签,更是一个关乎其未来生存、发展与国际地位的关键命题。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深入、全面的视角,来理解这个复杂的问题。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梳理“国家定位”这一议题的历史演变过程。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事件、政治力量的角逐,以及社会思潮的变迁,一步步塑造了今日台湾在“国家定位”问题上的困境与选择?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解读不同历史时期,台湾在身份认同和政治地位上的重要转折点,以及这些转折点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此外,我也对书中对当下台湾社会内部关于“国家定位”的多元声音和主张的呈现方式非常感兴趣。不同政治光谱、不同年龄群体、不同社会阶层,他们对于“国家定位”的理解和期望究竟有何差异?这些差异又是如何形成的?书中是否能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或者生动的案例分析,来展现这些不同声音的复杂性与现实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做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立体的台湾社会内部关于“国家定位”的辩论图景。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超越简单的口号和意识形态的藩篱,去理解“国家定位”背后所蕴含的历史逻辑、现实考量,以及人民的情感认同,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台湾的独特性,以及它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评分《台湾国家定位论坛》这个名字,光是听着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以及它所触及议题的敏感性。作为一名对台湾政治发展有着长期关注的读者,我一直认为,“国家定位”是理解台湾一切政治现象的钥匙。因此,我怀着极大的期待翻开了这本书。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梳理,详细地追溯“国家定位”这一概念在台湾是如何被提出、被讨论、被演变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事件、政治力量的角逐,以及社会思潮的变迁,一步步将台湾推到了今天这样一个需要不断被定义、被论述的位置?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台湾在身份认同和政治地位上的重要转折点,以及这些转折点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例如,从国共内战后的政治格局,到民主化进程中的本土化浪潮,再到近年来围绕“台湾主体性”的讨论,这些都应该是构成今天局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也对书中如何呈现当前台湾社会内部关于“国家定位”的多元声音感到非常好奇。在这片土地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主张,有的强调历史的延续性,有的则更加关注现实的利益,还有的则寄望于某种未来的可能性。这些不同的声音,各自的论述基础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在台湾社会中产生影响力的?书中是否能够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或者生动的案例分析,来展现这些不同声音的复杂性与现实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做到客观公正,避免简单的标签化,而是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丰富的台湾社会内部关于“国家定位”的讨论图景。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拨开政治迷雾,更深刻地理解台湾的身份认同困境,以及它在复杂地缘政治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认识台湾的独特性提供重要的钥匙。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台湾国家定位论坛》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台湾政治最深层的兴趣。一直以来,台湾的“国家定位”问题就如同一个巨大的谜团,笼罩在海峡两岸的政治舞台上,也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我迫不及待地想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或者至少,是更清晰的解析。我非常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探讨“国家定位”这个议题的历史根源,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轨迹,怎样的国际政治格局,以及怎样的岛内社会演变,将台湾推到了今天这样一个需要不断被定义、被论述的位置。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不同历史时期,台湾在“国家定位”问题上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以及重要的政治事件,比如光复后的情况,民主化进程中的论述,以及近几十年来围绕“身份认同”的各种讨论。同时,我也对书中如何呈现当下台湾社会内部关于“国家定位”的不同声音和主张感到极大的好奇。不同政治派别、不同世代、不同族群,他们对于“国家定位”的理解和期望究竟有何差异?这些差异又是如何形成的?书中是否能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者引用大量的历史文献、政策文件,来展现这些不同声音的鲜活性和复杂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相对客观、全面的视角,帮助我理解这场持续已久、影响深远的关于台湾“国家定位”的讨论,它不仅仅是政治家的游戏,更是关乎着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未来。这本书的意义,或许在于它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台湾复杂性的钥匙,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台湾的独特性,以及它在世界格局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台湾国家定位论坛》这个名字,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紧迫感。对我而言,台湾的“国家定位”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但又极其复杂的存在,它牵涉到历史、文化、政治、国际关系等方方面面。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读。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追溯“国家定位”这个概念在台湾历史上的起源和发展。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进程、什么样的政治力量的博弈,以及什么样的社会思潮的涌动,塑造了台湾今天的“国家定位”困境?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分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台湾的“国家定位”是如何被讨论、被塑造,以及被不同的政治势力所利用的。例如,从国民政府迁台初期的“反攻大陆”论调,到解严后本土意识的崛起,再到后来围绕“台湾主体性”的各种争论,这些都是理解今天局面的重要线索。同时,我也对书中如何呈现当下台湾社会内部关于“国家定位”的多元声音感到非常好奇。在这片土地上,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和诉求,有的强调历史的延续性,有的则更加关注现实的利益,还有的则憧憬着某种未来的可能性。这些不同的声音,各自的依据是什么?他们的论述逻辑是否严谨?书中是否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者引用大量的民意调查数据,来展现这些不同声音的鲜活性和复杂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做到客观公正,深入浅出,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全面的台湾社会内部关于“国家定位”的讨论图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拨开政治的迷雾,更深刻地理解台湾的身份认同困境,以及它在复杂地缘政治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我们认识台湾的独特性提供重要的视角。
评分我最近读了《台湾国家定位论坛》,这本书就像一个深入宝藏的地图,为我揭示了台湾岛上错综复杂的政治迷雾。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东亚区域政治的读者,我一直觉得台湾的“国家定位”是一个极其敏感且多维度的问题,它牵涉到历史、文化、国际关系,乃至无数民众的情感认同。这本书的出现,给了我一个系统性理解这个问题的绝佳机会。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国家定位”这一议题的历史根源,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事件、政治力量的角逐,以及社会思潮的演变,一步步将台湾推到了今天这个需要反复定位的十字路口。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梳理不同时期、不同政府在台湾“国家定位”问题上的政策和立场,以及这些政策对台湾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此外,我也对书中如何呈现当前台湾社会内部关于“国家定位”的不同声音和主张非常感兴趣。不同政治派别、不同年龄层、不同地域的台湾民众,他们对于“国家定位的理解和期望又有什么样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如何形成的?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者通过访谈、调研等方式,展现这些不同声音的鲜活性和复杂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做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全面的台湾社会内部关于“国家定位”的辩论图景。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帮助我们超越简单的口号和标签,去理解这背后深刻的历史逻辑和现实考量,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台湾的复杂性,以及它在国际舞台上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评分《台湾国家定位论坛》这个书名,无疑触及了台湾政治中最敏感、最核心也最吸引人的议题。作为一名对台湾事务抱有长期关注的读者,我一直深信,理解台湾的政治动态,离不开对“国家定位”这个复杂议题的深入剖析。因此,我怀着极大的期待翻开了这本书。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为我呈现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梳理“国家定位”议题是如何在台湾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演变和被不同政治力量所利用的。从国民党迁台,到台湾本土意识的兴起,再到民主化进程中的各种关于身份认同和政治前途的辩论,这些都是构成今天局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以及它们对台湾“国家定位”观念所产生的具体影响。同时,我也对书中如何呈现当前台湾社会内部关于“国家定位”的多元声音感到非常好奇。在这片土地上,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和诉求,有的强调“中华民国”的法统,有的则主张台湾“独立”,还有的希望维持现状。这些不同的声音,各自的论述基础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在台湾社会中产生影响力的?书中是否能够通过大量的史料、政策文件,或者学者的研究成果,来展现这些不同声音的复杂性和现实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做到客观公正,避免简单的标签化,而是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丰富的台湾社会内部关于“国家定位”的讨论图景。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拨开政治迷雾,更深刻地理解台湾的身份认同困境,以及它在区域政治和国际舞台上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认识台湾的独特性提供重要的视角。
评分坦白说,《台湾国家定位论坛》这个书名,让我瞬间就有了想要深入了解的冲动。台湾的“国家定位”,这四个字仿佛凝聚了无数的争议、思考,以及无数台湾民众内心深处的期盼与挣扎。我一直以来都认为,理解台湾,就必须先理解它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定位自己。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我希望书中能够回溯历史,清晰地勾勒出“国家定位”这一议题在台湾漫长历史进程中的演变轨迹。从殖民时期到战后,再到民主化之后的每一次关于身份认同和政治前途的讨论,都应该是构成今天局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作者能够详细解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哪些关键性的事件、人物和思潮,深刻地影响了台湾的“国家定位”话语?同时,我也对书中如何呈现当前台湾社会内部对于“国家定位”的多元声音感到非常好奇。在这片土地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主张,有的强调历史延续性,有的着眼于当下现实,有的则寄望于未来。这些不同的声音,各自的依据是什么?他们的论述逻辑是否严谨?书中是否能够通过具体的访谈、调研,或者政策分析,来展现这些不同声音的生动性和复杂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做到深度与广度兼具,既有对历史脉络的深刻挖掘,也有对现实状况的细致描绘。这本书的意义,或许就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拨开重重迷雾,更清晰地认识台湾的身份认同困境,以及它在区域政治和国际舞台上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评分《台湾国家定位论坛》这个书名,直接点燃了我对台湾政治最核心议题的探索欲望。长久以来,“国家定位”一直是悬在台湾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也是引发两岸关系最敏感神经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我深入理解这场复杂而深刻的讨论。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个详实的历史梳理,追溯“国家定位”议题在台湾发展过程中的源头与演变。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事件、政治力量的博弈,以及社会思潮的变迁,一步步将台湾推到了今天这样一个需要不断自我定位的境地?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解析不同历史时期,台湾在身份认同和政治地位上的重要转折点,以及这些转折点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例如,从国民政府迁台到后来的民主化进程,每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必然会对“国家定位”产生新的解读和冲击。此外,我也对书中对当下台湾社会内部关于“国家定位”的多元声音和主张的呈现方式非常感兴趣。在这片土地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观点,有的倾向于维持现状,有的则积极寻求改变。这些不同的声音,各自的论述基础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在台湾社会中传播和发酵的?书中是否能够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或者生动的案例分析,来展现这些不同声音的复杂性与现实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避免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展现出台湾社会在“国家定位”问题上的丰富性和层次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台湾自身的认同困境,以及它在复杂地缘政治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理解台湾的独特性提供重要的钥匙。
评分《台湾国家定位论坛》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它暗示着一场关于台湾未来方向的深刻讨论,一场可能关乎岛内民众福祉和区域和平稳定的重要对话。我一直以来都对台湾的政治发展保持高度关注,而“国家定位”无疑是其中最核心、最棘手的问题之一。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台湾内部关于自身身份认同和政治地位的复杂辩论。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梳理,从台湾的历史进程出发,分析不同时期“国家定位”议题是如何被提出、被讨论,以及被政治力量所利用或塑造的。我想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台湾的“国家定位”究竟经历了哪些关键性的转折点?这些转折点又是由哪些因素驱动的?此外,我也对书中如何呈现当下台湾社会内部对于“国家定位”的不同声音感到非常好奇。不同政治光谱、不同社会群体,他们对于“国家定位”究竟有着怎样的理解和诉求?书中是否能通过严谨的学术分析,或者生动的案例呈现,展现这些不同声音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避免流于表面的口号式论述,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所代表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因素。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发读者对于台湾自身定位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为理解台湾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独特地位提供重要的线索。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带来新的认知,甚至启发我思考,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台湾的“国家定位”问题究竟应该如何被妥善处理,以期实现和平与发展。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台湾国家定位论坛》,光听名字就觉得它探讨的主题一定相当宏大且复杂。作为一名对台湾政治和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台湾的身份认同问题是核心,而“国家定位”更是将这个问题推向了最尖锐的地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我理解不同势力、不同立场是如何围绕着“国家定位”展开论述和博弈的。尤其是在当前区域局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重新审视台湾的定位,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讨,更关乎着台湾的未来走向和国际社会的认知。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历史脉络的梳理,例如台湾从何处来,又经历了哪些关键性的转折点,这些历史事件又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今日台湾的“国家定位”困境。同时,我也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解析不同政治光谱对于“国家定位”的具体诉求,例如“维持现状”、“独立建国”或是“统一”等论调,各自的依据是什么,支持者又有哪些,他们的论述逻辑是否严谨,是否有说服力。我深信,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有充分的公开讨论和思想碰撞,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这种讨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我希望它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能引发深入的思考,甚至能够为一些长期存在的争议提供新的视角和可能的解决方案。总而言之,这本书承载了我对于理解台湾复杂政治格局的期望,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一探究竟,看看它是否能解开我心中关于“台湾国家定位”的种种疑问,或者至少,为我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