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仍健在的中共老革命家中,李锐是改革派中思想最为开放者中的代表人物,今年已届93岁高龄,依然关注着中国的政治体制的改革问题,坚持其一贯的说真话及敢言的锐利谈锋。自九十年代以降,几乎每一届中共的党代会召开之前,他都会修书上言,大声唿吁要进行宪政改革。同时,他又力促要开放言禁,深刻反思极「左」思潮至今仍肆虐中国大地的原因之所在,他虽已属耄期之年,仍怀殷殷赤子之情。耿耿之心,令人感佩万分。
本书是李锐先生近年的自选文集,写作时间多为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最新的一文是他写于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逝世之后的回忆与怀念,也收入了胡耀邦逝世前与他的长篇谈话记录。书中多有针砭时弊,为追求民主而百折不挠的肺腑之言,在在显示出他的忧国忧民之思,发聋振聩,引人深思。
作者简介
李锐
为国内外知名的毛泽东研究专家。1917年生于北京,湖南平江人。1934年入武汉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参加一二九运动。1937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在延安和东北,主要从事青年工作和新闻工作。1952年任湖南省委宣传部长,同年转业到工业部门。大跃进时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兼任毛泽东的秘书。1959年庐山会议时,定为「彭德怀反党集团」成员,被撤消一切职务,开除党籍,下放劳动。
「文革」时期关在秦城监狱八年。1979年初平反复职。 1982年至1984年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中共十二大选为中央委员,十三大选为中顾委委员。已出版着作有:《往事长短录》、《怀念廿篇》、《庐山会议实录》、《早年毛泽东》、《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毛泽东的早年与晚年》等十余部。
“李锐”之名,在我心中总与“诤友”、“智者”这些标签联系在一起。即便我可能并不完全同意他的一些观点,但我始终敬佩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以及他在关键时刻敢于发声的勇气。而“新政见”,则暗示着一种与时俱进的思考,一种对过往经验的超越。再加上“何时宪政大开张”这样充满张力的副标题,这本书无疑在我的书单上占据了一个显眼的位置。我非常好奇,李锐先生会如何定义他心中的“宪政”。它是否只是形式上的框架,还是包含着实质性的民主保障、法治精神和公民权利?他所提出的“政见”,又是以何种方式呈现?是宏观的理念,还是具体的政策建议?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大开张”这个词,是否意味着他看到了某种积极的信号,或者是在预测某种必然的趋势?在台湾,我们经历过漫长的民主化过程,其中充满了曲折和反复,我非常想知道,李锐先生是否能从他的视角,为大陆的宪政进程提供一种不同于我们经验的解读,一种可能更贴合中国大陆实际情况的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光是“李锐”这两个字,就足以勾起我过去阅读相关文献的回忆。我对李锐先生的印象,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在体制内,却又怀揣着改革勇气的人物。尤其是在他晚年,对于中国政治体制的观察和反思,往往能触及到一些核心的问题,也因此,当看到“新政见”这个词时,我便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书名中,“宪政大开张”更是直指我一直以来关注的核心议题——中国是否以及何时能真正走向宪政。这不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更是关乎公民权利、政治自由、以及国家长远稳定发展的关键。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大陆政治发展的台湾读者,我深知两岸在政治体制上的巨大差异,但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更加好奇,在大陆语境下,李锐先生是如何理解和阐述“宪政”的。他的“政见”,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个不同于台湾经验,但同样具有启示意义的视角?我迫切想知道,他所描绘的“大开张”究竟是怎样一幅图景,其中又包含了哪些具体的路径和挑战。书名所传达的紧迫感和方向性,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可能蕴含着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的大胆设想。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吸引我的是“李锐”这个名字,但更让我停下脚步,甚至忍不住想要翻开细读的,是“宪政大开张”这个极具画面感的说法。在台湾,我们对于“宪政”的理解,已经深植在日常生活和政治实践之中,虽然不完美,但已然是我们的基石。所以,当看到“大开张”这个词,我会立刻联想到的是一种突破、一种解放、一种新局面的到来。这不禁让我思考,李锐先生所指的“大开张”,究竟是指一个阶段性的实现,还是一种持续性的、渐进式的变革?他是否在书中深入剖析了当前中国大陆在推行宪政过程中所面临的阻碍,是制度层面的,还是文化层面的?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我很好奇,他会如何处理“改革”与“稳定”之间的张力,如何在既有的体制框架下,为宪政的实现找到突破口。特别是“何时”这个时间性的疑问,更增添了一份紧迫感。这是否意味着,他认为目前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可以采取更积极的行动?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历史脉络的梳理,关于国际经验的借鉴,以及对中国自身国情的独特考量,能够构成一个完整且有说服力的论证过程。
评分读到“李锐新政见:何时宪政大开张”这个书名,脑海中立即浮现出李锐先生在中国当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一生,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紧密相连,他的声音,常常在关键时刻显得尤为珍贵。因此,当看到“新政见”这三个字,我的第一反应是:他又在思考什么新的可能?而“宪政大开张”更是点明了核心议题,这无疑是我作为一名关注两岸政治发展的台湾读者,非常感兴趣的焦点。我一直好奇,在大陆的语境下,“宪政”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与我们台湾理解的“宪政”有共通之处,又有哪些显著的差异?李锐先生提出的“政见”,是基于怎样的理论基础,又将如何指导实践?“何时”这个问题,更是直接触及了时间性和紧迫性,这是否意味着他认为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或者存在着某种阻碍需要跨越?我期待书中能深入探讨中国大陆当前政治体制的特点,分析其在推进宪政方面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李锐先生的思考深度和前瞻性。
评分“李锐”这个名字,在中国大陆的知识界,几乎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承载了许多人的期待与反思。而“新政见”这三个字,更是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让我想要知道,这位备受尊敬的长者,在当下又有了怎样的洞见与思考。副标题“何时宪政大开张”,则直接切中了要害,对于我这样的台湾读者而言,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主题。我们已经习惯了宪政下的生活,虽然也并非没有挑战,但其基本框架和精神已深入人心。因此,当看到“大开张”这样的词语,我脑海中会涌现出许多联想:它是否代表着一种突破性的进展?一种结构性的变革?李锐先生究竟是如何看待“宪政”在中国大陆的实现路径的?他提出的“政见”,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又将如何回应大陆独特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何时”这个疑问,更增添了一份紧迫感,我好奇他是否会从历史的纵深和现实的紧迫感两方面来解读这个问题,并描绘出可能实现的蓝图。这本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思辨的张力,让我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