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中国历史研究法》及《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二书合为一册而成,原是梁启超分别于1921年与1926年在清华大学的讲演稿;为研究史学方法必读之书籍。
前半部《中国历史研究法》除〈自序〉外,共六章,十万余言:第一章〈史之意义及其范围〉,第二章〈过去之中国史学界〉,第三章〈史之改造〉,第四章〈说史料〉,第五章〈史料之搜集与鉴别〉,第六章〈史蹟之论次〉。
后半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分为「总论」「分论」两部,十一万余言:总论部分注意理论的说明;因为是补充前作所不足,所以很零乱?没有甚么系统;分论部分注重专史的研究,其内容又可分为五项:(一)人的专史、(二)事的专史、(三)文物的专史、(四)地方的专史、(五)断代的专史。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为康有为授业门生;清末鼓吹变法,曾主办「时务报」、「新民丛报」等。民国成立后,任司法、财政总长等职,并曾任教北京、南开、东南、清华等大学国学研究所。着有:《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先秦政治思想史》、《饮冰室文集》等书。
这本书的篇幅确实不小,但字字句句都充满了学问。我一直对中国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自己在理解上还不够深入,不够“到位”。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要真正理解一段历史,尤其是要进行学术性的研究,需要掌握一套完整的方法论。作者在这本书里,可以说是把这些方法论给“解剖”了一遍,从史料的搜集、整理、辨伪,到史料的解读、分析、建构,每一步都讲解得相当透彻。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史料运用”时提出的观点。他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有哪些史料,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史料的性质,以及它们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比如,对于官方史书,他会提醒我们要警惕其中的政治宣传和自我辩护;对于地方志,他会指出其可能存在的地域局限性。这种细致的分析,让我对如何使用史料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明白,要构建一个相对客观的历史叙事,必须学会“多方求证”,不能偏信一家之言。 书中关于“历史解释”的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在分析一个历史事件时,会从不同的维度去考量,比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等,并且会强调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让我意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而且,作者在书中也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介绍一些重要的史学理论和研究范式。虽然这些内容可能对初学者来说会有些挑战,但正是这些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了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让我认识到,历史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进的领域。 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的、学术性的视角来学习和理解中国历史。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去“研究”历史,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历史研究本身的兴趣,让我明白,历史的魅力在于不断地探索和发现。这本书绝对是我在历史研究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我会反复阅读,从中汲取知识和灵感。
评分这本书我看了好一阵子了,真的是越看越有味道。当初在书店翻到的时候,就被它的厚度和标题吸引住了。毕竟「中国历史研究法」这几个字,听起来就不是那种轻松的读物,而我一直觉得,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都需要花时间去啃。买回来之后,也确实如我所料,内容相当扎实。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说,作者对史料的辨析、考订,还有不同学派的观点介绍,都写得非常到位。像是关于史料的真伪判断,作者举了不少实际的例子,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而是让你能切实感受到研究的严谨性。比如,他会告诉你如何从文献的语言风格、记录的细节去推敲,这对于我们这些对历史有兴趣,但又不懂门道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而且,作者还特别强调了考古发现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历史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埋藏在地下的证据。 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如何构建历史叙事,也有独到的见解。他提醒我们,历史学家并非只是客观地陈述事实,而是会在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过程中,带有自己的立场和视角。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看历史书的习惯,是不是太容易被单一的声音所影响。作者鼓励我们去比较不同史书的记载,去寻找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去倾听那些微弱的声音。这种批判性的阅读方式,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启发,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 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作者的文字风格虽然严谨,但并不枯燥。他会将一些复杂的概念,用比较浅显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而且时不时会穿插一些历史趣闻,让整个阅读过程不那么沉闷。我尤其喜欢他对史料来源的追溯,那感觉就像是在跟着作者一起剥茧抽丝,一步步接近真相。而且,书中大量的参考书目和索引,也为我提供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让我知道接下来可以去哪里找更多的资料。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研究方法的指南,更像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邀请。它让我明白,研究历史并非易事,需要耐心、细致和批判性思维。但同时,它也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那些跨越时空的对话,那些对过往的探寻,都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当下,也更清晰地规划未来。这本书无疑是我书架上的一本宝藏,我会时不时地翻阅,从中汲取养分。
评分我最近花了很多时间沉浸在这本《中国历史研究法》里,感觉像是参加了一场深入的学术研讨会,而且还是由一位非常博学且耐心细致的老师带领的。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一点,就是它并没有把研究方法写成枯燥的理论条文,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把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作者在讲解如何辨别史料真伪时,会引用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某某史书的记载和出土文物之间存在冲突,他会一步步分析,让我们看到史学家是如何运用逻辑和证据去解决这些矛盾的。 我个人特别喜欢作者在讨论“史料解读”的部分。他不仅介绍了不同类型史料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他强调了“语境”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同一句话,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古人的话按字面意思来理解,而是要深入到那个时代,去体会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习俗,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意思。这对于我这种容易望文生义的人来说,是当头棒喝。 另外,这本书在如何“避免历史研究中的主观臆断”方面,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作者反复强调,历史研究应该是建立在严谨的证据基础之上的,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用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判历史人物和事件。他提倡的“客观性”和“实证精神”,让我觉得非常重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辨别真伪,保持批判性思维,对于理解历史,乃至理解当下的社会,都至关重要。 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但也充满了人文关怀。作者在讲解研究方法的同时,也渗透着他对中国历史的热爱,以及对历史研究本身的敬畏。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学习技巧,更像是在感受一种治学态度,一种对求真务实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研究框架。它让我明白,中国历史研究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系统的方法和持续的努力去实现的。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知道看热闹的读者,而是开始能够“参与”到历史的构建中来。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读过最有价值的史学著作之一。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中国历史研究就是看看古籍、背背年代,没想到还有这么多门道。作者在书中细致地讲解了各种研究方法,从最基础的史料搜集,到复杂的文献考证,再到如何利用考古成果来印证历史,每一步都讲解得非常清楚。我之前读历史书,总是感觉像是被喂食,这本书则教会了我如何自己去“捕食”,去辨别史料的真伪,去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动机。 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于不同史料的分类和鉴别,让我受益匪浅。比如,他会区分官修史书、私人笔记、地方志、碑刻等等,并详细说明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可能存在的偏颇之处。这让我意识到,我们看到的历史,往往是经过不同程度的加工和筛选的。要了解真实的过去,就必须学会“挑刺”,懂得去比较,去质疑。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特别是关于如何处理相互矛盾的史料,作者给出的建议非常实用。 另外,作者在书中也强调了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相结合的重要性。他鼓励我们不仅要关注大的历史事件和朝代变迁,也要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关注社会文化的细枝末节。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更加全面、生动的历史图景。我一直对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很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也给了我很多新的思考方向,让我知道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挖掘更深入的信息。 这本书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它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者不仅阐述了研究方法,还通过大量的实例来展示这些方法是如何应用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着作者一起走进了历史现场,亲身体验了研究的乐趣和挑战。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或者自己动手做一些历史研究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指南。 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它不仅提升了我的历史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一种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我非常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是那些想要超越简单阅读,去主动探索历史奥秘的人。
评分拿到这本书,第一个感觉就是「厚重」,沉甸甸的,仿佛里面承载了无数的历史智慧。我是那种喜欢把东西摸个透的人,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把「中国历史研究」这个题目,从头到尾、方方面面都给拆解开来,让我看清楚里面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作者的功力非常深厚,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各种方法,而是把这些方法背后 the logic, the thinking process 都讲得很清楚。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史料」的讨论。他不仅讲了有哪些类型的史料,更重要的是,他教我们如何去「审视」这些史料。比如,对于官方文献,要考虑到其政治目的;对于私人笔记,要考虑到作者的立场和情感。这种批判性的审视,是做任何研究的基石,而作者在这方面给出了非常系统性的指导。我以前读历史,总觉得书上写的就是真相,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所谓的真相,很多时候是要我们自己去一点点拼凑、去辨别的。 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视角」的问题。历史不是一个单一的、扁平的故事,它是由无数个参与者、无数个事件交织而成的。作者鼓励我们去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历史事件,比如从普通民众的角度、从女性的角度,或者从边缘群体的角度。这种多元视角的引入,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将相史,而是变得更加鲜活、更加 relatable。 而且,作者还很注重对研究过程中的「误区」的提醒。他会指出一些常见的陷阱,比如以今人的观念去解读古人,或者过分依赖单一史料等等。这些提醒就像是给我们铺上了“安全垫”,让我们在研究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绝对是无价之宝。 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为我们这些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量身定做的一份“武功秘籍”。它教会我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建构自己的历史认知。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研究方法的启蒙。我真心觉得,每一个对中国历史有深度求知欲的人,都应该拥有一本这样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