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日本新锐建筑评论家,五十岚太郎在思考现代建筑之际,以16个关键字为线索来进行考察与现代思想等问题进行接轨,撰写剖析之「当代建筑轻理论」!
日本新锐建筑评论家五十岚太郎,在思考现代建筑之际,以16个关键字为线索来进行考察,
将建筑与现代思想等问题进行接轨,以深入浅出的论述与口语化方式书写。
内容主要特征之一在于和建筑的「历史的观点」及「现代的动向」间的衔接上。涵括「关于形式与环境」、「居住,以及日本的这个空间」、「建筑何去何从」的三大面向,再细分成「型态与机能、巴洛克、斜线与坡道、全体 / 部分、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住宅建筑、身体、日本的(东西)、战争之影、Super Flat、历史与记忆、场所与景观、建筑类型(Building Type)、情报(资讯)、媒体、透明性与映像性」的十六个章节。把现代建筑理论各个面向上的重要议题,作了完整而明确的剖析与讨论。
作者简介
五十岚太郎 Igarashi Taro
一九六七年出生于巴黎(法国)。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毕业,东京大学大学院硕士课程修了。工学博士。专长为建筑史与建筑理论。目前为日本东北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建筑学教授。建筑评论家。2008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日本馆总策划(commissioner)。着书计有《新宗教与巨大建筑》(讲谈社现代新书)、《美丽的都市、丑陋的都市》、《过防备都市》(中公新书)、《现代建筑的perspective》、《阅读、旅行—世界名建筑》(光文社新书)、《战争与建筑》(晶文社)等多数,而编着则有《看不见的震灾》(Misuzu书房)、《毕业设计时所想的事,以及现在的处境(迈向建筑的轨迹—日本建筑家的毕业设计)》(彰国社 / 谢宗哲译,田园城市)等等。最新着作为《映画的建筑 / 建筑的映画》(春秋社,2009年)。
译者简介
谢宗哲 Sha Sotetsu
2000年成功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2002年东海大学建筑研究所设计组,2007年日本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从2006年起设立Atelier SHARE,现在为亚洲大学创意设计学院专任助理教授、国立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中国语版序 / 五十岚太郎
中文版序 / 五十岚太郎
代序 / 曾成德--现代建筑的标签云
第一部 关于形式与环境
01章 形态与机能-被装饰的小屋或原野
02章 巴洛克-椭圆与装饰
03章 斜线与坡道-运动以及地景
04章 全体 / 部分-Bricolage与Pattern Language、伽蓝与市集(Bazaar)
05章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Manhattanism、Bigness、Junk Space
第二部 居住,以及日本的这个空间
06章 住宅建筑-迈向无意识的深层
07章 身体-从柱子到 mobile suits
08章 日本的(东西)-Taut、弥生、绳文
09章 战争之影-废墟的意象、代谢主义与人工地盘
10章 Super Flat-没有差异的表层世界
第三部 建筑何去何从?
11章 历史与记忆-Modernism、Revival、保存
12章 场所与景观-地域主义、场所精神、Dirty Realism
13章 建筑类型-监狱与便利商店
14章 情报(资讯)-『看不见的城市』的交通
15章 媒体-杂志、写真、模型
16章 透明性与映像性-作为萤幕的建筑
后记 / 五十岚太郎
译后记 / 谢宗哲
主要参考文献
代序
当代建筑的标签云 / 曾成德(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教授)
当代建筑的思潮在十年前左右开始以「关键字」的形式传播。所谓「关键字」,正恰如维基百科上以标记语言(Markup Language)所条列的名词。身处在当代的建筑人或准建筑人以关键字来理解建筑理论,也正似在萤幕上搜寻维基百科标记语言的超连结的链结来理解知识的方式。这些关键字既反应出当代社会众声喧哗的多元性,也呈现着集结作者诸公们个人观点的杂凑性,就如同维基百科上的知识书写方式。如此,建筑的「大理论」时代当然也就一去不复返。这个现象并不唯独出现于建筑领域,文化研究的大老 Terry Eagleton 便以「理论之后」来形容当前的状态。
当代建筑理论家 Michael Speaks 于是创造了「设计情报( Design Intelligence )」一词,用以形容建筑理论被取代,系统性知识轻量化为飘浮资讯的当前状态。表面上,Speaks所创造的名词说明了当代建筑所处的资讯化世界,也点出了当代设计所运用的各种人工智慧的软体及技术。然而,对我而言,Speaks所狡黠的创造出来的新名词一方面点出了当前建筑所面临的战局正如军事情报单位所面对的情势——资料来源不明、情报片面不完整——另一方面也更贴切的将设计的行动譬喻成了军事行动上所马上必须面对的战略判断及採取的战术行动。换言之,当代建筑极具特质的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随机性与行动性在 Speaks 的名词上表露无遗。
更有趣的是此一名词在刻意误读时所巧妙地呈现的当代建筑理论与创作的状态。设计情报的英文 Design Intelligence 几乎是把智设论 (Intelligent Design) 两个字倒过来重组。所谓智设论当然是泛指相对于达尔文演化论的有神论创造说。随着将两个英文字翻转似乎也暗喻着,设计情报时代的已然到来,大师神话的时代已经终结;而过去如圣经教条般的各种建筑理论也不过是各种伪科学而已。Michael Speaks的观点一脚将建筑界踹出三十余年来的理论窠臼并且四脚朝天的跌落入二十一世纪门槛里的地板上。
「设计情报」的出现为僵化于后现代主义的死巷及纠结于其他各种领域理论的迷宫中的欧美建筑学界提出指向多样性与新议题的出口。例如,快速成型生产( Prototyping Production );例如,可持续性( Sustainability )美学等等——永续生态与美学形式是矛盾修饰语(Oxymoron)吗? —— Speaks似乎企图借靠着这个新的观点迫使建筑学界能够面对材料的崛起,气候的变迁等棘手又迫切、新鲜又现实的问题。Michael Speaks的理论观点堪称是自1966年以来最直接、明白的世代交替的证言。值得一提的是,1966年这个时间点的意义源自「建筑中的复杂与矛盾」一书的出版,它创造了上一个世代建筑理论的范型转移。
Robert Venturi的「建筑中的复杂与矛盾」(以下简称「复杂与矛盾」)一书在欧美建筑学界带来了建筑理论的崛起,也引领入形式理论的泥沼。在现代主义自二次大战后城市重建所取得的全面胜利中Venturi逆向而行,在书中挟带了大量的历史建筑案例,针对现代建筑先驱者 Wright 与 Corbusier以及特别是 Mies等人的建筑观提出诸多相当程度不以为然的讨论。在今天的维基百科上便以「反革命」一词描述此书在当年出版的情形。而在本地建筑学界,「复杂与矛盾」一书于当年所扰动的盪漾与欧美的光景相比真是一点也不惶多让。但相对于「反革命」,「复杂与矛盾」为本地建筑学界的菁英提供了一个反动的可能。反动于现代建筑的美学形式,反动于「西方」建筑主流的观点。「复杂与矛盾」因此成为台湾建筑学界以论述「生产」建筑的滥觞。
自此以后,意图为本土建筑寻求其正当性基础的建筑学者便沿着同样的逻辑,常把焦点置于「场所精神」、「模式语言」、「批判性地域主义」及「构筑学」等一类的理论观点上。姑且先不论这些理论并不等同于当代建筑所思索的议题的全部;然而一旦这一类建筑理论成为主流的信念时便常常随之散发着一种政治正确的况味与意识形态的偏执。因此往往发生的情况是,建筑的讨论只要一旦专注于设计手法或形式意义时便常常被直接斥责为是自慰放纵且不负(社会)责任的。如此一来便难以宽容其他任何的观点或他者的立场,更遑论彼此相互对话甚或互相辩论的可能。
除了上述的情形之外,本地的建筑学界也常摸索另一种类型的理论,企图把建筑置于更大、更上位、更抽象的知识体系中来思索;例如:符号学、现象学与社会学等。然而抱持着这类态度的中国文人建筑学者对于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建筑形式的成见或敌意似乎也常常随之油然而生。形式主义成了一顶大帽子,原本在语意上中性的「形式」一词也成了不易进行讨论的脏字。甚至直到最近都还有文人建筑师为文感叹在「复杂与矛盾」一书中「范氏…的理论太偏重形式了!」
若进一步检视本地建筑理论的晚近发展状况,便会发现「复杂与矛盾」一书是一个具有指标性意义的案例。该书的内容其实分为三大部分,包括Venturi所谓的「一个温厚的唿吁」,九点关于形式的铺陈辩证及十二个设计案例的演译呈现。的确,要理解全书内容的门槛并不低,必须具备外语能力(虽然它出现过中文翻译),历史知识(古典建筑佔有相当部分的篇幅),对材料的认知,对形式的理解,对于建筑图面的阅读,对于原典案例的认识,对于文学理论的兴趣等等。或许是这些难度的缘由,致使本地大部分对此书的研读、讨论或传播都仅停留在本书第一章第三段与第四段 —— 「我喜好混杂更胜于纯粹…我尽收不逻辑,高唱两面性」等等。甚至往往在建筑理论讨论中常常仅剩下口号式的引用书名标题或随意的加以杜撰引申。
事实上 Venturi 在1977年二版序言附註里就曾说,这本书的议题主要处理的是针对称霸六○年代早期建筑界的王道 —— 形式 —— 所提出的;并也进一步澄清说,对于形式的讨论并不等同于将其它关于社会议题或象征意义等层次的问题排除于建筑学科领域之外。有意思的是随着响亮的书名成为口号后,常常引述书中 「less is not more」 的名言,甚至将其引申为 「less is a bore」 的本地建筑学界在支解国际样式之外似乎也未曾或未能更进一步研读其旁征博引的历史案例甚至理解其凿斧分明的设计策略。
同样的,只消稍加留意便会发现, Venturi 在书中的第一段就毫不避讳地引用文学家 T.S.Eliot 对分析诗的理论观点,也更在其所提示的第二点特质,「晦涩(Ambiguity)」时,不加掩饰的借用 William Empson 在「晦涩的七种类型(Seven Types of Ambiguity)」一书中的观念。因此在书里的文字中经常明白的传递出英美文学新批评理论之于他的影响。但是即使Venturi 有着这么直接的表白似乎也未曾触动本地学者进一步涉猎当代文学理论以对其观点立场加以了解甚或对其思想脉络进行深一层追索。我在文中一再的将「复杂与矛盾」一词用引号括弧的原因便肇因于,对我而言,建筑中的「多义与歧义」似乎可以是Venturi此书比较适切的翻译。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在无形中交代理论的背景,也甚至可以将书中一个显而易见的概念更为精准的传递 —— Venturi 书中的理论其实讨论的是形式的意义与设计的手法。
多年后,建筑师 Rafael Moneo 曾说 Venturi 借着书中为其母亲所设计的住宅的范例「显示他了解建筑到了最终就在建筑本身」。这句话的意思应该就是在指出 ,Venturi 的理论文字其所最终指向的还是建筑的形式与设计的语言。然而,Moneo 的另一句话可能更为深刻。Moneo 说,这本书里的理论是 Venturi 据以实践其设计理念的诗意执照(Poetic License)。令人惋惜的是,比起他的理论,Venturi 的作品似乎遭到本地学者相对的冷落。此种理论的失准状态始终令人困惑。
「复杂与矛盾」并非是单一的个案,前述曾提起的现代建筑理论家 / 史学家 / 建筑师Kenneth Frampton于八零年代发表的重要论文「批判性的地域主义」亦是另一个值得一探的案例。Frampton的论文基本上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借用哲学家Paul Ricoeur界分「寰宇文明(Universal Civilization)」与「国族文化(National Cultures)」的概念,建立其正当性;第二部分则涵盖包括通则与案例,Frampton的用意乃在借用这些案例,企图力抗当时席卷建筑界,由Charles Jencks或Robert Stern等人所领军的历史风格后现代主义。
Frampton理论的第一个部分为历经校园民歌、乡土文学与野百合学运的这一代本地建筑学者注入一剂自「复杂与矛盾」以来的强心针,也成了一整个世代的学界与业界菁英的诉求,并且更盘据舞台中央的投射灯直到今天仍未见消散。然而二十多年来没有人追究Frampton在第二部分所提的案例中无论Jorn Utzon或Mario Botta的建筑形式语言或材料构造是如何具有「批判性」的?没有人质问为何一个具有「中国风味」的丹麦建筑师的作品可以被称为是地域性的?
「批判性的地域主义」一词源自两位希腊裔的建筑学者,Alexander Tzonis与Liane Lefaivre。相对于Frampton,Tzonis与Lefaivre其实曾毫不犹豫的揭橥他们所谓的「批判性」乃建立于上个世纪出俄国诗人作家Viktor Shklovsky所提出的「违反熟悉度(Defamiliarization)」或「异化(Making-strange)」的艺术技法。这个观念其实具有极度关键的意义,因为对Tzonis与Lefaivre而言,唯有如此,方能具备批判性,才得以避免落入温情的、甜美的风土主义(Venacularism)的媚俗怀抱与民粹情怀中。
然而正如「多义与岐义」被口号化为「复杂与矛盾」,批判性被通俗化为对于欧美主流形式主义的对抗。或许「违反熟悉度」的手法来自倡议「艺术即技巧(Art as Device)」的文学理论中的形式主义的观点,或许「异化」过于直接的讲究形而下的形式手法,或许台湾自主性的精神优先于建筑自明性的形式,或许翻译的准度,理论的深度让位给个人意识型态上的偏执,或许知识体系的连结与开放难敌政治正确的自我检查系统(Self-censorship)的过泸与裁禁。
过逝的现代建筑学家Colin Rowe在「五个建筑师Eisenman, Graves, Gwathmey, Hejduk, Meier」一书的序言补遗中曾写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他说欧洲大陆的建筑现代运动在横渡大西洋时似乎产生了质变,意识型态与形式语言从此脱了勾;欧洲现代运动先驱者的热情宣言与前卫形式剩下了美国大型事务所公司的标准大样与国际式样。与之相对照,本地的建筑学界在输入建筑理论时似乎则常在有意无意间过泸掉形式语言与理论真义,另外却也热切主动的注入了另一种意识型态的内容与选择性的思想检查。
建筑学界对理论的偏执选择与自我设限不仅遗憾的清除了可以与之对话论战的他者,更可惜的是也抑制了自我更新成长的机会。当代建筑名家Rem Koolhaas对于理论的态度或许可以为此种所谓的「意识型态理论」(Michael Speaks语)提供一个他山之石。Koolhaas在早期将自己封为替曼哈顿书写回顾发展史的捉刀人并借着宣称借用Salvador Dali的妄想批判法(Paranoiac-Critical Method)──「以直觉对癫狂的现象进行客观的联想及系统性的诠释」──对曼哈顿进行研究分析,如此得以建立其初步的理论;而在后期则协同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或其所设立的独立研究机构AMO对珠三角或消费行为进行研究。借着对这些不设限议题的探讨,Koolhaas野心勃勃的意图重新定义建筑。其务实的「应用型理论」不仅启动了他的设计团队OMA多样的设计策略,也更触发了当代建筑更为宽广的视野。Tzonis与Lefaivre因此赞颂Koolhaas,指出他的理论吸纳了Venturi的观点也吸收了他们的批判性手法。而反过来,Tzonis与Lefefaivre也借着Koolhaas的启发将他们的批判性地域主义往前再推了一步,提出了接纳真实世界与接轨日常生活的唯实主义(Dirty Realism)建筑观。
当代书写理论的学者与阅读理论的读者因此需要一个开放的态度与宽广的视野。在「关于现代建筑的十六章」中,五十岚太郎先生流露出他个人对建筑的宽大的视野、深刻的思索、精准的阅读、丰富的知识与多元的兴趣。他从容不迫的超连结了横贯古今东西的重要建筑议题,例如,唯实主义与场所精神,太初小屋(Primitive Hut)与装饰棚架(Decorated Shed),Vitruvius与Venturi等;也在书写轨迹中亦包括了从理论典籍到文化现象皆于内的宽大涵容;诸如,形式与类型、住宅与柱子、身体空间与网际网路、文化遗产与古蹟保存、圆形监狱与便利超商、伽蓝与市集、媒体与资讯等,甚至还拉扯到电影与战争、御宅族与僵尸、微软与红旗等等。诚然,对刚入门的建筑理论初学者而言,可能会因为内容东拉西扯而觉得眼花撩乱,但正如五十岚先生的感叹,当代建筑的理论问题「已经不是一个人能够书写的通史了」。当代建筑是多元而庞杂的;其定义是开放性且进行中的。当代理论因此碎裂为几个关键字以及由超连结架起的标记语言;历史被稀薄化,理论被轻量化。
或许,建筑理论恆常的存在着一种失重状态。也许,在文字与建筑的转换过程中永远难以避免量体失重,材料失真,形式失去意义,场所失去所在。然而,或许便是借靠着这个轻量化的过程,建筑的思想方得以传递得更远,知识得以跨越更多领域,轮廓得以更多元,面貌得以更多变。那么, 在这个标记语言超连结关键字的时代,「关于现代建筑的十六章」一书描绘出当代建筑地景。正如Speaks所谓的设计情报,五十岚太郎先生的「轻理论」呈现了的当代建筑理论的「标签云」,轻量化但不失准。
作者序
各位阅读中文版的读者们、大家好。
截至目前为止,笔者写的几篇论述性报导都曾经在包含中文的数国语言杂志与书籍当中刊登出来。不过,个人的单一着作被翻译成外文版倒还真的是头一遭,因此,想借着写序的这个机会来做一下自我介绍。笔者于后现代思潮相当兴盛的1990年代那时候开始从事建筑史的研究,而90年代后半则开始致力于现代建筑的评论及展览企划等相关工作。
因此,本书可以说是在思考现代建筑之际,以16个关键字作为线索来进行考察的作品。主要特征之一在于和「历史的观点」及「现代的动向」间的衔接上。毫无疑问地,当我们在思考现代的这个立足点上,历史总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把这本书拿来作为理解日本现代建筑背景的读本也是可以派得上用场吧。此外,本书内容并未侷限在建筑领域当中。为了让相关人文领域的读者们也能够阅读,笔者在将建筑与现代思想等诸问题进行接续的同时,都尽可能选择了简单易懂的辞汇来进行书写。然后,对于电影及科幻动画等次文化的大量参照也是本书的一大特征。想必笔者出生于1967年、属于「受次文化洗礼而长大的世代」的这个背景,会是最主要的理由。
这并不是一本类似所谓「教科书」之类的书籍。倒不如说是针对跨越了从工学到艺术等各种学门的建筑这个领域(虽然这本来就是它的原貌)所做的各种论述,亦即一本具有高度杂食性的建筑论。如果本书能够作为一个契机,让人们发现建筑这个学问是可以借由各种文化面向来进行思考而感到非常有趣的话,那么相信这会是令人无比振奋而喜悦的。
这一次,由熟悉日本当代建筑的亚洲大学助理教授--谢宗哲先生将『现代建筑□□□□16章』翻译成中文版、让更多的人们能够阅读到本书,笔者借此序对他表达诚挚的谢意。笔者从学生时代开始便经常背着背包到处旅行,环绕了亚洲各国,包括中国、香港、北朝鲜、泰国、尼泊尔、印度、印尼、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谢宗哲先生的活动据点—台湾。
过去主要是以参观古建筑与近代建筑所做的访问活动,然而最近的旅行则转变成以视察现代建筑为主要的目的。实际上,在迎接21世纪的这个当下,亚洲是远比欧美更处于刺激而充满活力的状况当中的。来自海外的建筑家都纷纷加入这个战局,除了野心勃勃的设计案开始一一被实现之外,各国也都开始有了新世代建筑师的豋场。在这样的一个契机之下,笔者对于本书能够与更多在亚洲活之新读者们见面的这件事,由衷地感到喜悦。
五十岚太郎
我对现代建筑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台湾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每天都能接触到各种各样融合了现代元素与传统韵味的建筑。这本书《关于现代建筑的十六章》光是书名就让我充满了期待,感觉它会像一本建筑界的“维基百科”,系统地为我梳理现代建筑的发展脉络。我特别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现代建筑的起源与演变,从那些开创性的建筑运动,到不同时期涌现出的标志性建筑风格,都能够有一个清晰的梳理。我个人对于那些在结构、材料、空间运用上具有创新性的建筑尤为感兴趣。例如,为什么有些现代建筑会采用大胆的曲线,有些又偏爱极简的线条?这些背后是否有深刻的哲学思想或者技术支撑?我希望这本书能帮我解答这些疑问。同时,我也很想了解,现代建筑是如何在不同的地理、文化环境中,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格的?台湾的建筑就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亚洲乃至我们本土现代建筑发展的介绍,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身边的建筑环境。如果书中还能穿插一些建筑师的访谈或者设计手稿,那将是极大的惊喜,能够让我们更接近建筑创作的内核。
评分这本书我真的等了好久!我一直对现代建筑充满好奇,尤其是在台湾生活,每天都能看到很多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建筑,总觉得背后一定有许多故事和设计理念。这本书的名字《关于现代建筑的十六章》听起来就很有深度,感觉像是要把现代建筑的发展脉络,从源头到现在的各种风格流派,拆解成十六个清晰的章节来介绍。我特别期待它能深入浅出地讲解那些复杂的建筑理论,比如包豪斯运动的影响,或是解构主义的美学,用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的方式来呈现。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多一些全球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不只是西方国家的经典作品,也希望能够看到亚洲,特别是我们亚洲的现代建筑是如何发展,又是如何与西方建筑产生对话与融合的。毕竟,台湾的建筑环境本身就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绝佳体现,了解不同地域的建筑特色,对于我们理解自己所处的空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还在想,这本书会不会探讨一些与环境、社会议题相关的现代建筑实践?比如绿色建筑、可持续设计,或是如何让建筑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这些都是我近年来特别关注的方面,如果书里能有所涉及,那绝对是锦上添花。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高,希望它能成为我深入了解现代建筑的敲门砖,也能激发我更多关于城市、空间与生活的思考。
评分作为一个对美学和空间有着敏感度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现代建筑是一种充满魅力的艺术形式。《关于现代建筑的十六章》这个书名,给我一种精心策划、有深度的感觉,仿佛里面包含了许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建筑“宝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像一位建筑考古学家,发掘现代建筑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设计灵感。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建筑案例,不仅仅是介绍它们的外观,更重要的是解读它们的设计理念、技术创新,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我一直在思考,现代建筑与城市发展、社会变迁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建筑是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空间,又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的?此外,我个人对那些能够将艺术与功能完美结合的建筑设计非常欣赏,也希望书中能介绍一些在空间设计、材料运用、光影效果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的建筑作品。如果书中还能穿插一些建筑师的访谈或者创作手记,那绝对能让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建筑创作的魅力。
评分我一直觉得,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它更是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建筑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关于现代建筑的十六章》这个书名,听起来就非常有条理,也很有吸引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精巧的引信,点燃我对现代建筑的好奇心,并一步步引导我深入了解。我特别期待,作者能从现代建筑的起源讲起,例如那些引领潮流的先驱者们,他们的理念是如何颠覆传统的?那些早期的现代建筑,比如密斯·凡德罗的流水别墅,或是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它们的出现究竟带来了怎样的冲击?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介绍西方现代建筑,毕竟我们生活在亚洲,我非常想了解我们自己的土地上,现代建筑是如何生根发芽,又如何发展出独特的风格的。台湾的许多老建筑,其实本身就承载着历史的痕迹,而新的建筑又在不断地突破与创新,这种对比和融合,本身就是一道迷人的风景。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台湾的现代建筑是如何在吸收国际潮流的同时,又融入本地文化和气候条件的?例如,我们常见的清水模建筑,它背后有什么样的美学追求和技术考量?我很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身边熟悉的一切。
评分我之前参加过几次关于建筑的讲座,但很多时候都觉得讲师讲得太专业,很多术语听了还是不太懂,有时候甚至会觉得有点枯燥。所以当我看到《关于现代建筑的十六章》这本书时,眼睛一下子就亮了。我希望这本书的作者,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建筑导览员,带领我们漫步在现代建筑的历史长河中。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在每一章节中,都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建筑小故事,或者是建筑师们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有趣挑战和他们的解决方案。比如,讲到某个标志性的现代建筑时,能不能稍微披露一些它的设计灵感来源,或者是在建造过程中遇到的那些不为人知的趣事?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能让我们感受到建筑背后的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另外,我也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在“十六章”的框架下,探讨现代建筑的一些“变体”或者“分支”?比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现代建筑是如何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性特征的?或者,现代建筑在经历了不同的时代浪潮后,又演变出了哪些新的趋势和风格?我一直在思考,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很多建筑,是不是都带着某种历史的印记,是过去思潮的某种延续或者回应?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梳理清楚这些脉络,那我一定会非常开心。我甚至希望,书里能有一些手绘草图或者模型照片,这样会更加直观,也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关于现代建筑的十六章》,听起来就非常有条理,也很有深度,感觉像是把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用十六个精心挑选的章节来呈现。《关于现代建筑的十六章》,我一直觉得,好的建筑不仅仅是矗立在那里的实体,它更是一种思想的载体,一种对生活方式的探索。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像一位细心的观察者,去发现现代建筑中那些隐藏的巧思和背后的故事。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剖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建筑作品,不只是展示它们的美观,更重要的是解读它们的设计理念、技术创新,以及它们如何回应了当时的社会需求和审美潮流。比如说,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巧妙运用空间、光线和材料的建筑设计感到非常好奇,不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探讨这些方面的内容?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现代建筑发展,了解它们是如何在吸收外来影响的同时,又保持自身独特性的。毕竟,台湾的建筑本身就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这种融合的视角。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建筑师的访谈或者创作手记,那将是锦上添花,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建筑背后的创造力。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关于现代建筑的十六章》,光听着就觉得很有分量,好像里面藏着许多关于建筑的智慧与故事。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充满设计感的现代建筑特别着迷,它们不仅在视觉上给人带来冲击,更常常在空间和功能上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像一位博物馆的策展人,精心挑选出最能代表现代建筑发展历程的“展品”,并为我们一一解读它们的意义与价值。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分析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现代建筑作品,不仅仅是介绍它们的外观,更重要的是剖析它们的设计理念、结构创新,以及它们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比如说,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巧妙利用光线和空间的建筑设计感到好奇,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有专门的章节来探讨这方面的内容?另外,我个人非常喜欢那些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现代建筑,我希望书中能介绍一些在可持续性、环保理念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的案例,并且能够讲解其背后的设计思路和技术实践。毕竟,在当今社会,建筑的环保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也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前沿发展。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建筑师们的访谈或者创作手记,那就更棒了,能够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他们的创作过程和内心世界。
评分我一直都对那些看起来简洁、有力,又充满智慧的现代建筑感到着迷。每次看到那些设计独特的建筑,我都会忍不住想知道,它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关于现代建筑的十六章》这个书名,就给我一种循序渐进、全面深入的感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了解现代建筑的“百科全书”,从它的起源,到它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再到它在世界各地的呈现,都能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深入解析一些具有标志性的现代建筑,比如那些开创性的设计风格,以及它们为何能够成为经典。我好奇,在建筑史上,究竟有哪些重要的理论和运动,深刻地影响了现代建筑的发展?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那些看起来“不一样”的建筑,究竟是如何突破传统的,又带来了怎样的革新?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关注不同地域的现代建筑特色,毕竟我们生活的环境也是多元的。例如,亚洲的现代建筑,是如何在借鉴西方理念的同时,又融入本土文化和气候条件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启发,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身边的城市景观。
评分我对现代建筑总是抱有极大的好奇心,总觉得它们像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品,又像是巧妙解决生活难题的方案。《关于现代建筑的十六章》这个书名,就给我一种循序渐进、内容丰富的感觉,仿佛里面包含了许多值得挖掘的建筑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建筑导游,带领我穿梭于现代建筑的历史长河中,为我揭示那些重要的里程碑和变革。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深入讲解那些开创性的建筑运动,比如为什么它们会出现,它们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以及它们对后世建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很好奇,那些看似“大胆”或“超前”的现代建筑设计,背后究竟有哪些理论支撑和技术突破?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建筑的创新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此外,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现代建筑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性。亚洲的现代建筑,尤其是我们台湾的建筑,又是如何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又如何与全球的现代建筑思潮进行对话的?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深入分析,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现代建筑的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关于现代建筑的十六章》,一听就让人觉得内容很扎实,仿佛是现代建筑领域的一部“教科书”。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充满设计感和生命力的现代建筑充满兴趣,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结构,更是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博学的历史学家,为我梳理清楚现代建筑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分析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现代建筑作品,解读它们背后的设计理念、技术创新,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思潮。我很好奇,为什么有些现代建筑会采用极简的设计,而有些又追求复杂的形式?这些风格的形成,究竟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现代建筑的美学是如何建立的?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关注不同地域的现代建筑实践。例如,亚洲的现代建筑,特别是我们台湾的建筑,是如何在吸收西方先进理念的同时,又融入本土文化和气候特点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够启发我思考,关于建筑如何与我们生活环境和谐共处的观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