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时,迈开腿脚,身体在动;
眼见耳闻鼻嗅手触,感官在动;
兴致高低好坏,情绪在动;
对所见种种好奇追究,心智在动。
这书记的便是旅游中的身心状态。
电影的镜头缓缓移动,远阔的风景,没多久,定格停伫,天人遥望的画面,十多秒,这就是张让。
感性内敛,却又洒脱纵横,独有况味的散文,我们说它很「张让」,与大多数柔情婉约的女作家不同,即便写旅游,依然维持一贯的知性,在流动的风景中,带领读者探索旅途中所观所听所闻所思。
美国小镇独特的情趣韵致、安娜堡和石城的大学风光、新墨西哥荡涤人心的荒阔天地、新英格兰嶙峋峥嵘的海岸,她一挥笔桿、敲击出智者般铿铿哲思,让每一道风景,因阳光照耀,有影子斜出、有立体感、有了个性稜稜铮铮。
不光是身体的移动、不只浮光掠影,跟着张让的散文奔驰遨游,我们得以凝视那繁华背后的废弃、与废弃背后的文明隐喻。
缓缓移动的镜头再度定格,画面静寂空旷,不是一切的结束,而是张让式的文字况味,如湖畔的雾气,正氤氲蒸腾。
「我已像空气和沙漠那样扩散无形,再没法收回来塞进世俗和常规里面。每晚梦里总又回到空旷野外,在一片神奇的天空下冶游,醒来依旧在屋宇之中。」
—张让
通过书中文字如摄影般剎那停格的美感,我们摄取了许多时光片段,有时置身小镇或废墟,在孤立的时空中体会繁华败落都是景,更多的时候则跌宕于作者徒步撰写的生命之书中,重新体认自然、发现自己。
作者简介
张让
曾获首届《联合文学》中篇小说新人奖、联合报长篇小说推荐奖、中国时报散文奖,并多次入选各家年度散文或小说选集。着作包括短篇小说集《并不很久以前》、《我的两个太太》、《不要送我玫瑰花》、《当爱情依然魔幻》,长篇小说《回旋》,及散文集《当风吹过想像的平原》、《断水的人》、《时光几何》、《剎那之眼》、《空间流》、《急冻的瞬间》、《飞马的翅膀》、《和阅读跳探戈》、《当世界越老越年轻》、《高速风景》,和《两个孩子两片天》(与韩秀合着),以及儿童传记《邱吉尔》等,并译有童书《爸爸真棒》,与小说集《初恋异想》、《感情游戏》、《出走》和非小说《人在废墟》。现定居美国纽泽西州。
自序---旅行的难题
I海和山
1缅因的岩石海岸
2缅因记事
3意象旅行
4山脉、沙丘、牧场、荒城、传奇
II新墨西哥州
5吞嚥大地和天空
6新墨西哥的风沙
7在印第安人的土地上
8走,到新墨西哥去
III走访小镇
9失落的时间
10时间原来是风情
11未来的中站
12从花园城到边缘城
IV徒步
13一步又一步
14从史前走来
15也是我家后院
V探索
16人在废墟
17机场、过境和不在场
18旅人的眼睛
19一人旅行时
20也许有一个地方
作者序
旅行的难题
1
旅行是件开心的事。
小时逢到学校要去远足便高兴得很,巴巴等那天来,只怕到时下雨。即使是现在,那种盼望旅行的心情还是一样,没那样急切就是了。不过,成年后心境毕竟稍有不同。除了出门玩乐,旅行还有些别的,难以说明的东西。
2
有的人带了自然科学之眼去旅行,到了高山野外便能指认山石草木虫鱼。有的人学养深厚,到了城镇村落就可以道出史实典故。我呢可惜两者都不是,简直像半个文盲跌在每个新地方。当然是有备而来,所谓的备,是比略知皮毛还要少一点。因此笨头笨脑前来,一路玩,也一路学。
旅游因此觉得像读书,不同在一动一静。旅行时,迈开腿脚,身体在动;眼见耳闻鼻嗅手触,感官在动;兴致高低好坏,情绪在动;对所见种种好奇追究,心智在动。这里记的便是我旅游中的身心状态。
3
重读这批文字,发现自己老在追究真假,简直要叹气(也真的叹了好几口气)。
旅行不过是消遣调剂,所以说游山玩水。像我那样「认真」,只有一字可解:獃。
幸好书獃气外,还不失童心和稚气---出门旅行就像回到童年。
此外,我还半带了小说家的眼睛去旅行。小说家以虚构来重建真实,而视现实为另一种虚构。我便常觉真即是假,对皮相抱持怀疑,尤其是对旅行所见格外不放心。俗话说眼见为真,只是人未必懂得所见事物。即使是熟人熟地都可能不过一知半解,至于浮光掠影,去掉兴奋的光彩和聒噪,能有多少厚度?
英国散文家威廉.哈兹立茨在〈谈旅行〉中写:「我们不能扩张认知,只能变换观看的角度。」尽管不全然赞同,还是觉得有点道理。
4
为什么旅行?换换风光透透气可能只是最表层的理由。
如果说哲学是乡愁的渴望,旅行恐怕也是。
人都不免乡愁过去,然有时乡愁和过去无关,而和憧憬有关。也许是出于内在不知名的骚动,也许是出于对未知的好奇,也许是出于走出自我的想望,也许单是出于对那朵蓝玫瑰的衷情,人并不知自己在乡愁未来。所以而有伊甸园、桃花源和香格里拉的传说,以及路边的野花比较香、生命在别处之类的说法。
旅行最深的动机可能在这里。
旅行的难题大概也就在这里。
5
我喜欢读旅途文字,这包括散文和小说。也喜欢看旅途电影,几乎不计好坏,只要牵涉到旅行,我便喜孜孜地看,而且特别宽宏大量。我爱看人在大地上移动。
旅游文字,就像任何文字,我以为首要在文采和风格;再则是切入的角度,也就是独到的观点。最怕的是抄书和流水帐。至于写的是什么地方,我倒不很在意。
因此对我,另一个难题是:旅行文字的写法。
往往旅行回来,觉得一路见闻有许多可说的。问题在一没有探险,二没有搜奇,平铺直叙岂非乏味?别人不说,马上就先把自己淡出鸟来。所以我写旅行的第一要件是:自己不觉得烦。一方面以声光色味来感染读者,让人如身历其境;再则是把你化身成我,见我所见,思我所思。这比预想的难,因此一篇东西常要写上许久,有的毕竟没写成,譬如写游义大利那篇,可说的太多,不知怎么浓缩剪裁,最后只是一片凌乱的札记和草稿。生平第一次踏上中国大陆那趟,也只写了一点片段。那些没写出来的,只好留待时间去处理了。时间如果不是个伟大的作者,起码是个杰出的编辑。也许它最后会告诉我:不写也罢!
6
从〈意象旅行〉到〈也许有个地方〉,这批文字前后跨越大约十八年。有些,如写新墨西哥几篇和〈旅人的眼睛〉、〈人在废墟〉,原已收在《急冻的瞬间》和《当世界越老越年轻》里,但觉得论性质更属于这书,便也放了进来。
编排上未必顺时序,而是看内容而定。有些文字刚好针对同一主题,自然而然便归在一起。有的如谈美国小镇和徒步旅行等,原就是系列文字。
7
有的人一旦游过便觉得从此不必再去了。我们恰好相反,偏好重游旧地,像缅因、科罗拉多,尤其是新墨西哥,去了一次又一次。所以,这本书写的不是寻新,而是温故。像好书一读再读,心爱的歌一唱再唱。像老友、旧鞋、陈酿,时间越久而越可亲,滋味无穷。
《旅人的眼睛》,听这个名字我就觉得这书一定很有分量。我平时喜欢看一些纪实性的作品,或者是一些游记,但更偏爱那些能够触及人心深处的,不仅仅是记录发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记录作者的内心感受和思考。我相信,一个“旅人”的眼睛,看到的绝对不只是表面的景象,而是隐藏在景象背后的故事、情感和哲学。在台湾,我们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从高山到海洋,从历史古迹到现代都市,每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魅力。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匆匆过客,并没有真正去“看”懂一个地方。这本书,或许能够教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更“懂得”看风景的旅人。我特别想知道,作者在旅途中,会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些事情又是如何改变了他(她)的看法,又或者让他(她)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我想,这本书一定会充满着许多令人回味的故事,也可能包含着一些深沉的思考,足以让我们在阅读之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旅人的眼睛》这个书名,真的太有吸引力了!我第一眼看到就觉得,这绝对是一本能让我沉浸其中的书。我本身就特别喜欢那种能把旅行的经历写得既有故事性,又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我总觉得,旅行不仅仅是身体的移动,更是心灵的拓展。一个真正的旅人,是用心去感受,用灵魂去体验。不知道这本书里的“旅人”会去到哪些地方?是那些闻名遐迩的景点,还是那些隐藏在地图角落的秘境?更重要的是,他(她)在这些地方,看到了什么?是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是感人至深的人情故事?又或者,是在旅途中,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一些独特的观察,一些不落俗套的思考。在台湾,我们对于“旅行”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我很好奇,作者的“旅人”视角,会与我们这些生活在台湾的人,产生怎样的共鸣,又会带来哪些新的启发?
评分哇,拿到《旅人的眼睛》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人充满好奇心了。总觉得它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人生风景。我平时就特别喜欢看那种能带人进入不同世界的故事,尤其是有旅行元素在里面的,总是能让人心情跟着飞扬起来。有时候生活压力太大,就特别渴望能逃离一下,看看别人是怎么生活的,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或者感悟。这本书的作者,我之前好像有看过他(她)的一些文章,那时候就觉得文笔很细腻,而且总能捕捉到一些很细微的情感和观察,让人读了很有共鸣。这次的《旅人的眼睛》听名字,感觉会是很个人化的视角,不知道作者是通过他的眼睛看到了什么,又想把这些画面和感受传递给我们呢?是山川湖海的壮丽,还是街头巷尾的市井烟火?或者是旅途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故事又会是怎样的?我脑海里已经开始勾勒出各种可能的情节了,真的好期待能一窥究竟。尤其是在台湾这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我们常常能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和文化,而“旅人”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探索和发现的意味,感觉这本书一定能给我带来很多新的启发。
评分我真的对《旅人的眼睛》这个名字非常着迷。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种邀请,邀请我去开启一段心灵的旅程。我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喜欢去探索未知,喜欢去了解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而“旅人”这个角色,恰恰代表了这种探索精神。我一直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旅人,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发现。而“眼睛”则是我们感知世界、理解世界的工具。当旅人的眼睛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风景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又会留下怎样的痕迹?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用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观察这个世界。或许,这本书会告诉我,旅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走得多远,更在于你用心去看了多少,又感受了多少。在台湾这个岛屿上,我们有许多独特的文化印记,我很好奇,作者在旅途中,是否也曾遇到一些与台湾相似的、或者截然不同的文化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旅人的眼睛》真的太有画面感了!我一下脑补了好多场景,感觉就像是跟着一个很有故事的人,透过他的眼睛去经历一段段旅程。我特别喜欢那种带有哲学思辨的旅行文学,不只是走马看花,而是能够深入地去体会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去感受不同文化碰撞出的火花。我总觉得,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自我发现和成长的过程。我们离开熟悉的环境,才会更容易看清自己,也会因为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而变得更包容、更豁达。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有那种让我眼前一亮的金句,或者是一些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生活方式的思考。台湾的生活节奏有时挺快的,我们常常被生活琐事牵绊,很难有时间慢下来,去体会一些更深层的东西。所以,我特别期待《旅人的眼睛》能给我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旅行”,在文字的世界里,让我暂时忘却烦恼,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和多样性。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风景和情感的,是用什么样的笔触,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仿佛身临其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