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時,邁開腿腳,身體在動;
眼見耳聞鼻嗅手觸,感官在動;
興緻高低好壞,情緒在動;
對所見種種好奇追究,心智在動。
這書記的便是旅遊中的身心狀態。
電影的鏡頭緩緩移動,遠闊的風景,沒多久,定格停佇,天人遙望的畫麵,十多秒,這就是張讓。
感性內斂,卻又灑脫縱橫,獨有況味的散文,我們說它很「張讓」,與大多數柔情婉約的女作傢不同,即便寫旅遊,依然維持一貫的知性,在流動的風景中,帶領讀者探索旅途中所觀所聽所聞所思。
美國小鎮獨特的情趣韻緻、安娜堡和石城的大學風光、新墨西哥蕩滌人心的荒闊天地、新英格蘭嶙峋崢嶸的海岸,她一揮筆桿、敲擊齣智者般鏗鏗哲思,讓每一道風景,因陽光照耀,有影子斜齣、有立體感、有瞭個性稜稜錚錚。
不光是身體的移動、不隻浮光掠影,跟著張讓的散文奔馳遨遊,我們得以凝視那繁華背後的廢棄、與廢棄背後的文明隱喻。
緩緩移動的鏡頭再度定格,畫麵靜寂空曠,不是一切的結束,而是張讓式的文字況味,如湖畔的霧氣,正氤氳蒸騰。
「我已像空氣和沙漠那樣擴散無形,再沒法收迴來塞進世俗和常規裏麵。每晚夢裏總又迴到空曠野外,在一片神奇的天空下冶遊,醒來依舊在屋宇之中。」
—張讓
通過書中文字如攝影般剎那停格的美感,我們攝取瞭許多時光片段,有時置身小鎮或廢墟,在孤立的時空中體會繁華敗落都是景,更多的時候則跌宕於作者徒步撰寫的生命之書中,重新體認自然、發現自己。
作者簡介
張讓
曾獲首屆《聯閤文學》中篇小說新人奬、聯閤報長篇小說推薦奬、中國時報散文奬,並多次入選各傢年度散文或小說選集。著作包括短篇小說集《並不很久以前》、《我的兩個太太》、《不要送我玫瑰花》、《當愛情依然魔幻》,長篇小說《迴鏇》,及散文集《當風吹過想像的平原》、《斷水的人》、《時光幾何》、《剎那之眼》、《空間流》、《急凍的瞬間》、《飛馬的翅膀》、《和閱讀跳探戈》、《當世界越老越年輕》、《高速風景》,和《兩個孩子兩片天》(與韓秀閤著),以及兒童傳記《邱吉爾》等,並譯有童書《爸爸真棒》,與小說集《初戀異想》、《感情遊戲》、《齣走》和非小說《人在廢墟》。現定居美國紐澤西州。
自序---旅行的難題
I海和山
1緬因的岩石海岸
2緬因記事
3意象旅行
4山脈、沙丘、牧場、荒城、傳奇
II新墨西哥州
5吞嚥大地和天空
6新墨西哥的風沙
7在印第安人的土地上
8走,到新墨西哥去
III走訪小鎮
9失落的時間
10時間原來是風情
11未來的中站
12從花園城到邊緣城
IV徒步
13一步又一步
14從史前走來
15也是我傢後院
V探索
16人在廢墟
17機場、過境和不在場
18旅人的眼睛
19一人旅行時
20也許有一個地方
作者序
旅行的難題
1
旅行是件開心的事。
小時逢到學校要去遠足便高興得很,巴巴等那天來,隻怕到時下雨。即使是現在,那種盼望旅行的心情還是一樣,沒那樣急切就是瞭。不過,成年後心境畢竟稍有不同。除瞭齣門玩樂,旅行還有些彆的,難以說明的東西。
2
有的人帶瞭自然科學之眼去旅行,到瞭高山野外便能指認山石草木蟲魚。有的人學養深厚,到瞭城鎮村落就可以道齣史實典故。我呢可惜兩者都不是,簡直像半個文盲跌在每個新地方。當然是有備而來,所謂的備,是比略知皮毛還要少一點。因此笨頭笨腦前來,一路玩,也一路學。
旅遊因此覺得像讀書,不同在一動一靜。旅行時,邁開腿腳,身體在動;眼見耳聞鼻嗅手觸,感官在動;興緻高低好壞,情緒在動;對所見種種好奇追究,心智在動。這裏記的便是我旅遊中的身心狀態。
3
重讀這批文字,發現自己老在追究真假,簡直要嘆氣(也真的嘆瞭好幾口氣)。
旅行不過是消遣調劑,所以說遊山玩水。像我那樣「認真」,隻有一字可解:獃。
幸好書獃氣外,還不失童心和稚氣---齣門旅行就像迴到童年。
此外,我還半帶瞭小說傢的眼睛去旅行。小說傢以虛構來重建真實,而視現實為另一種虛構。我便常覺真即是假,對皮相抱持懷疑,尤其是對旅行所見格外不放心。俗話說眼見為真,隻是人未必懂得所見事物。即使是熟人熟地都可能不過一知半解,至於浮光掠影,去掉興奮的光彩和聒噪,能有多少厚度?
英國散文傢威廉.哈茲立茨在〈談旅行〉中寫:「我們不能擴張認知,隻能變換觀看的角度。」盡管不全然贊同,還是覺得有點道理。
4
為什麼旅行?換換風光透透氣可能隻是最錶層的理由。
如果說哲學是鄉愁的渴望,旅行恐怕也是。
人都不免鄉愁過去,然有時鄉愁和過去無關,而和憧憬有關。也許是齣於內在不知名的騷動,也許是齣於對未知的好奇,也許是齣於走齣自我的想望,也許單是齣於對那朵藍玫瑰的衷情,人並不知自己在鄉愁未來。所以而有伊甸園、桃花源和香格裏拉的傳說,以及路邊的野花比較香、生命在彆處之類的說法。
旅行最深的動機可能在這裏。
旅行的難題大概也就在這裏。
5
我喜歡讀旅途文字,這包括散文和小說。也喜歡看旅途電影,幾乎不計好壞,隻要牽涉到旅行,我便喜孜孜地看,而且特彆寬宏大量。我愛看人在大地上移動。
旅遊文字,就像任何文字,我以為首要在文采和風格;再則是切入的角度,也就是獨到的觀點。最怕的是抄書和流水帳。至於寫的是什麼地方,我倒不很在意。
因此對我,另一個難題是:旅行文字的寫法。
往往旅行迴來,覺得一路見聞有許多可說的。問題在一沒有探險,二沒有搜奇,平鋪直敘豈非乏味?彆人不說,馬上就先把自己淡齣鳥來。所以我寫旅行的第一要件是:自己不覺得煩。一方麵以聲光色味來感染讀者,讓人如身曆其境;再則是把你化身成我,見我所見,思我所思。這比預想的難,因此一篇東西常要寫上許久,有的畢竟沒寫成,譬如寫遊義大利那篇,可說的太多,不知怎麼濃縮剪裁,最後隻是一片淩亂的劄記和草稿。生平第一次踏上中國大陸那趟,也隻寫瞭一點片段。那些沒寫齣來的,隻好留待時間去處理瞭。時間如果不是個偉大的作者,起碼是個傑齣的編輯。也許它最後會告訴我:不寫也罷!
6
從〈意象旅行〉到〈也許有個地方〉,這批文字前後跨越大約十八年。有些,如寫新墨西哥幾篇和〈旅人的眼睛〉、〈人在廢墟〉,原已收在《急凍的瞬間》和《當世界越老越年輕》裏,但覺得論性質更屬於這書,便也放瞭進來。
編排上未必順時序,而是看內容而定。有些文字剛好針對同一主題,自然而然便歸在一起。有的如談美國小鎮和徒步旅行等,原就是係列文字。
7
有的人一旦遊過便覺得從此不必再去瞭。我們恰好相反,偏好重遊舊地,像緬因、科羅拉多,尤其是新墨西哥,去瞭一次又一次。所以,這本書寫的不是尋新,而是溫故。像好書一讀再讀,心愛的歌一唱再唱。像老友、舊鞋、陳釀,時間越久而越可親,滋味無窮。
哇,拿到《旅人的眼睛》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充滿好奇心瞭。總覺得它像是一扇窗,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看到不一樣的人生風景。我平時就特彆喜歡看那種能帶人進入不同世界的故事,尤其是有旅行元素在裏麵的,總是能讓人心情跟著飛揚起來。有時候生活壓力太大,就特彆渴望能逃離一下,看看彆人是怎麼生活的,有沒有什麼不一樣的想法或者感悟。這本書的作者,我之前好像有看過他(她)的一些文章,那時候就覺得文筆很細膩,而且總能捕捉到一些很細微的情感和觀察,讓人讀瞭很有共鳴。這次的《旅人的眼睛》聽名字,感覺會是很個人化的視角,不知道作者是通過他的眼睛看到瞭什麼,又想把這些畫麵和感受傳遞給我們呢?是山川湖海的壯麗,還是街頭巷尾的市井煙火?或者是旅途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他們的故事又會是怎樣的?我腦海裏已經開始勾勒齣各種可能的情節瞭,真的好期待能一窺究竟。尤其是在颱灣這個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我們常常能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和文化,而“旅人”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探索和發現的意味,感覺這本書一定能給我帶來很多新的啓發。
评分《旅人的眼睛》,聽這個名字我就覺得這書一定很有分量。我平時喜歡看一些紀實性的作品,或者是一些遊記,但更偏愛那些能夠觸及人心深處的,不僅僅是記錄發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記錄作者的內心感受和思考。我相信,一個“旅人”的眼睛,看到的絕對不隻是錶麵的景象,而是隱藏在景象背後的故事、情感和哲學。在颱灣,我們有非常豐富的旅遊資源,從高山到海洋,從曆史古跡到現代都市,每個地方都有它獨特的魅力。然而,很多時候,我們隻是匆匆過客,並沒有真正去“看”懂一個地方。這本書,或許能夠教我們如何成為一個更“懂得”看風景的旅人。我特彆想知道,作者在旅途中,會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這些事情又是如何改變瞭他(她)的看法,又或者讓他(她)對生活有瞭新的認識?我想,這本書一定會充滿著許多令人迴味的故事,也可能包含著一些深沉的思考,足以讓我們在閱讀之後,久久不能平靜。
评分《旅人的眼睛》這個書名,真的太有吸引力瞭!我第一眼看到就覺得,這絕對是一本能讓我沉浸其中的書。我本身就特彆喜歡那種能把旅行的經曆寫得既有故事性,又充滿人文關懷的作品。我總覺得,旅行不僅僅是身體的移動,更是心靈的拓展。一個真正的旅人,是用心去感受,用靈魂去體驗。不知道這本書裏的“旅人”會去到哪些地方?是那些聞名遐邇的景點,還是那些隱藏在地圖角落的秘境?更重要的是,他(她)在這些地方,看到瞭什麼?是壯麗的自然風光,還是感人至深的人情故事?又或者,是在旅途中,看到瞭自己內心深處的某個角落?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來一些獨特的觀察,一些不落俗套的思考。在颱灣,我們對於“旅行”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我很好奇,作者的“旅人”視角,會與我們這些生活在颱灣的人,産生怎樣的共鳴,又會帶來哪些新的啓發?
评分我真的對《旅人的眼睛》這個名字非常著迷。它不僅僅是一個書名,更像是一種邀請,邀請我去開啓一段心靈的旅程。我是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人,喜歡去探索未知,喜歡去瞭解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而“旅人”這個角色,恰恰代錶瞭這種探索精神。我一直相信,每個人都是一個旅人,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前行,不斷發現。而“眼睛”則是我們感知世界、理解世界的工具。當旅人的眼睛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風景時,會碰撞齣怎樣的火花?又會留下怎樣的痕跡?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用更開放、更包容的心態去觀察這個世界。或許,這本書會告訴我,旅行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走得多遠,更在於你用心去看瞭多少,又感受瞭多少。在颱灣這個島嶼上,我們有許多獨特的文化印記,我很好奇,作者在旅途中,是否也曾遇到一些與颱灣相似的、或者截然不同的文化體驗?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旅人的眼睛》真的太有畫麵感瞭!我一下腦補瞭好多場景,感覺就像是跟著一個很有故事的人,透過他的眼睛去經曆一段段旅程。我特彆喜歡那種帶有哲學思辨的旅行文學,不隻是走馬看花,而是能夠深入地去體會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去思考人生的意義,去感受不同文化碰撞齣的火花。我總覺得,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自我發現和成長的過程。我們離開熟悉的環境,纔會更容易看清自己,也會因為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而變得更包容、更豁達。不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有那種讓我眼前一亮的金句,或者是一些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生活方式的思考。颱灣的生活節奏有時挺快的,我們常常被生活瑣事牽絆,很難有時間慢下來,去體會一些更深層的東西。所以,我特彆期待《旅人的眼睛》能給我帶來一種精神上的“旅行”,在文字的世界裏,讓我暫時忘卻煩惱,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和多樣性。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風景和情感的,是用什麼樣的筆觸,纔能讓讀者感同身受,仿佛身臨其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