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改变对话

与改变对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Neale Donald Walsch
图书标签:
  • 个人成长
  • 心理学
  • 自我提升
  • 改变
  • 思维模式
  • 习惯养成
  • 情绪管理
  • 人生哲学
  • 积极心理学
  • 影响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相信所有改变都只会让你变得更好吗?

全世界超过1500万人在读他的书,《与神对话》畅销作者与你一起改变眼前的一切!

  你刚丢掉工作,未来茫然无着落?你的健康出状况,生活跟着脱了序?挚爱的亲友突然离去,你顿觉孤单无依?

  面对这些人生的重大变化,都会带来悲伤和消极,让我们怀疑自己能做什么,或偏执地想结束生命。如果你的生活正要崩溃瓦解,如果你身处不幸,如果遭遇上任何灾难,你在本书所找到的东西将可以救你一命。

  本书是一场关于「改变」的对话,如果你急思改变自己,如果你正经历变化,无论如何,本书都将帮助你寻得改变的方法与动力,并教你在变动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

  尼尔.唐纳.沃许延续其独特的写作风格,提出「可以改变一切的九个改变」,教你如何应付生命中到处存在的变化,并提供疗癒和生活上的实用方法。接纳这「九个改变」,你将可以在生命里做出更多的改变。切记,每一次的变化都是一次改变的契机,要抓紧每个变化时刻,将它逆转成为一个好的机会。

「可以改变一切的九个改变」:

1. 改变你的决定,不要「自己一个人去面对」。
2. 改变你对情绪的选择。
3. 改变你对思想的选择。
4. 改变你对真理的选择。
5. 改变你对于变化本身的想法。
6. 改变你对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的想法。
7. 改变你对于未来的改变的想法。
8. 改变你对于生命的想法。
9. 改变你的本性。

本书特色

  延续作者亲切简洁的写作风格,告诉读者如何应付生命中随时可能遇上的失败和改变,并提供疗癒和应用的实用技能。

作者简介

尼尔.唐纳.沃许(Neale Donald Walsch)

  非营利组织「与神对话基金会」创始者,并建立「人道团队」,致力催生一种展新的灵性形式。

  一九九二年,在他人生最低潮期时,某天因写了一封愤怒的信给神,没想到这封信竟得到了回答,也因此产生了一本惊世之作──《与神对话》。此套书畅销全球1500万册,被译成三十七国语文。从第一本书《与神对话》发行以来,他就展开全球的旅行,为世界各地带来具启发性又振奋人心的《与神对话》讯息。

  作品包括:《与神对话 I》(Conversations with God, 1996)、《与神对话Ⅱ》(1997)、《与神对话Ⅲ》(1998)、《与神为友》(Friendship with God, 1999)、《与神对话问答录》(Questions and Answers on Conversations With God, 1999)、《创造丰足》(Neale Donald Walsch on Abundance & Right Livelihood, 1999)、《体验全相》(Neale Donald Walsch on Holistic Living, 1999)、《分享关系》(Neale Donald Walsch on Relationships, 1999)、《荷光者》(Bringers of the Light, 2000)、《与神合一》(Communion With God, 2000)、《再创造自己》(Recreating Your Self, 2000)、《与神对话青春版》(Conversations With God for Teens, 2001)、《新启示录》(The New Revelations, 2002)、《明日之神》(Tomorrow's God, 2004)、《小灵魂与太阳》(The Little Soul And The Earth, 2005)、《生命的空白页》(What God Wants, 2005)、《比神更快乐》(Happier than God, 2008)等书。

  个人网站:www.nealedonaldwalsch.com。

译者简介

林宏涛

  台湾大学哲学系硕士,德国弗来堡大学博士研究。译着有:《铃木大拙禅学入门》、《启蒙的辩证》、《菁英的反叛》、《诠释之冲突》、《体会死亡》、《美学理论》、《法学导论》、《爱在流行》、《隐藏之泉》、《神在人间》、《众生的导师:佛陀》、《南十字星风筝线》、《神话学辞典》等作品。

《星海遗音》图书简介 类型: 硬科幻/太空歌剧/文明兴衰史 字数: 约1500字 --- 内容提要: 《星海遗音》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太空史诗,它将读者带入一个被时间与距离重塑的宇宙深处。故事聚焦于“奥德赛计划”的最后一代幸存者——一支漂泊了七代人的殖民舰队——他们在一颗被遗忘的、拥有奇异物理法则的行星上,发现了人类文明在数万年前的第一次大迁徙时期留下的“寂静回响”。 这不是一个关于征服或战争的故事,而是一部关于记忆、遗忘、以及文明在宇宙尺度上面临的终极悖论的沉思录。它探讨了当一个文明的力量强大到足以触及宇宙的边界时,其存在的意义将如何被重新定义。 --- 第一部:黯淡星图与失落坐标 时间设定在公元4128年。银河系早已被庞大的星际联盟肢解和重组,但“奥德赛”舰队,这支承载着地球(现已成为神话)原始代码的方舟,却因一次导航错误,被抛入了未被任何主流势力绘制的“暗区”。舰队内部结构已经固化,社会阶层如同古老的矿石层般坚硬:顶层的“记录官”维护着陈旧的数据和模糊的道德准则;中层的“维护者”负责维持古老引擎的运转;而底层的“潜航者”则终生在飞船的黑暗腹地中工作,他们几乎不了解“家园”以外的世界。 主角艾莉亚·沃恩,一位年轻的“潜航者”,负责修复一艘本应报废的深空探测器。在一次例行检修中,她意外截获了一段加密信号。这段信号并非来自已知的任何势力,它以一种古老的、几乎被淘汰的量子纠缠模式传输,内容是一组极为复杂的数学结构,如同音乐的谱系。 在首席记录官——一个坚信“进步即是回归原点”的保守派——的反对下,艾莉亚与一位被流放的语言学家卡兰·泽塔联手,开始破译这组信息。他们发现,这些信号指向一个位于星系边缘、被时间曲率扭曲的尘埃云——“赫尔墨斯之棺”。 第二部:赫尔墨斯之棺与时间悖论 “赫尔墨斯之棺”是一个违反常规的物理现象区。在这里,引力场的波动似乎能“回溯”光子的历史,使得观测者能短暂地看到过去发生事件的光线。奥德赛舰队冒险进入该区域,发现了一个失落的、由人类在第一次“大分散”时期建立的前哨站。 前哨站的建筑风格与奥德赛舰队截然不同,它们以一种近乎有机的方式与周围的星云融合。这里没有尸骨,没有明显的战争痕迹,只有无尽的、由超导材料构筑的图书馆和数据中心。 艾莉亚和卡兰发现,这里的居民——被称为“先驱者”——并非灭绝,而是“升维”了。他们通过一种被称为“共鸣锚定”的技术,将自身的意识与宇宙的基准时间流解耦,从而摆脱了熵增的命运。 然而,这种“永恒”的代价是巨大的:他们必须放弃所有“非必要”的情感和个体记忆,将文明的全部知识压缩成一套可以被任何接收者解码的纯粹信息包。他们留下的“遗音”,就是艾莉亚截获的数学结构。 第三部:熵减的诱惑与文明的重载 随着解码的深入,艾莉亚开始面临一个核心的哲学困境:她发现先驱者们留下的信息包中,不仅包含了跨越数万年的科学进步,还包含了一种可以“重载”奥德赛舰队上所有成员意识的系统。这意味着,舰队上所有个体都可以放弃肉体与历史的枷锁,成为纯粹的、不朽的信息载体,从而实现真正的“永生”。 舰队内部爆发了分裂。记录官阶层视其为对“神圣传统”的亵渎,他们认为人类的价值在于其有限的生命和挣扎的过程;而底层的“潜航者”则看到了逃离永无止境的黑暗劳作的希望。 卡兰警告艾莉亚,先驱者的技术完美无瑕,但他们的“寂静”本身就是一种警告。为了达到绝对的理性,他们抹除了“爱”、“恐惧”、“遗憾”这些构筑人类复杂性的基础模块。 高潮:最后的播种 在记录官试图启动自毁程序,以保护“人类的残缺之美”时,艾莉亚做出了决定。她意识到,文明的延续并非在于保留特定的载体(肉体或技术),而在于传承其“提问”的能力。 她没有选择让舰队所有成员上传意识。相反,她利用先驱者的技术,将“赫尔墨斯之棺”中的核心数据包——不是知识,而是“对自由意志的疑问”——植入了奥德赛舰队的导航核心。 在物理层面,奥德赛舰队重新定位,离开了暗区,回到了被主流文明遗忘的星域。 尾声:回响的尺度 《星海遗音》的终局并未给出关于艾莉亚和卡兰最终命运的明确答案。舰队继续航行,但他们不再是七代前的复制品。他们拥有了对宇宙尺度下生命意义的全新视角。 这部作品探讨了:当技术能够解决所有生存问题时,我们是否会为了效率而牺牲人性?我们所珍视的“历史”,究竟是必须背负的重担,还是引导未来的地图?星海中的遗音,是科学的终点,还是另一种形式的起点?故事在无垠的星空中留下了一个悠长而深邃的回响,邀请读者在其中寻找自己的坐标。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改变后的风景精彩而令人期待

余秀芷

  大多数的人害怕改变,尤其要打破原本既有的习惯,而大多数人的害怕来自于改变后的未来、未知。

  有些改变你可以选择要或不要,但有的改变并不是自己能去掌控的,例如意外。意外的发生总是让人感觉十分无力,因为那是种无法去减缓或控制的强迫式改变,你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被迫接受,但大多只有身体接受了,心却是一直处在抗拒改变的状态。

  在瘫痪的前几个月中,我发现身体已经适应了下半身无法行动的状态:双脚无法移动,因此手臂开始强壮有力;失去知觉,所以身体会出现不自主的反射抽动来告知你痛。只是身体虽然准备好了,但在心没有做好准备的状况下,什么事情都是不顺利的,这世界一切的风景都是丑陋的,只因为我的内在并无法接受下肢瘫痪的重大改变。

  我一直相信内在的心智是可以掌控一切的,无论身体是什么状况,内在的思考就能让所有的改变成为生活的动力。

  曾经有段时间我怒视生活中的一切,同时也自怨自艾所处的瘫痪状况,身体非但没有因此而有所进展,情绪更是一触即发的紧绷,我愤怒、悲伤、痛苦、无助,每天总被负面的情绪压得喘不过气来,直到内在的自己想冲出这团灰暗,才开始将所有的情绪都赋与他存在的意义,先去釐清为了什么感到愤怒,为什么会悲伤,当清楚了情绪的来由,悲伤不再是悲伤,而愤怒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动力,每个情绪的存在因此改变成为重要的行动力。

  改变了情绪对于自己的意义,我更加珍惜爱护自己,也更加把握这只有一回的生命时间。既然未来总是被我想的那样复杂与可怕,那不如就专注于当下的自己吧!做好此时该做的事情,处理好此时该有的情绪,每个当下无论是喜是悲都能细细地去享受其中,而当下的每个时刻也正堆砌着未来的我。

  改变所带来的,未必是不好的未来,改变的当下或许是难熬的,但改变后的风景绝对是精彩而令人期待的。

  过去的自己常认为许多事情对于瘫痪的我来说是不可能达成的,但是在经历身体与思考的改变后,对于事情的看法变成:「不去做,永远不知道可不可能。」因此我开始期待改变所带来的一切,我去尝试了曾经认为不可能的飞行伞。无法行动的双脚,怎么助跑?怎么降落?想了数百回不如亲身去体验,即使双脚无法奔跑,但这一路上有许多的朋友担任我的双脚,帮着我奔跑、帮着我降落,无法行动的双脚却让我飞行了好多回,我感谢这段前间曾经担任我双脚的人,也感谢自己勇敢、乐于改变。

  生命中的改变让我心灵提升,让我视野宽广,改变也让身边的朋友跟着我成长,即使身体还是有所不便,但内心真实地感谢这意外的改变所带给我的一切。在这本书里应证了许多改变所带来的奇妙之处,许多例子一再让我想起过去的自己,十分受用也十分真实,推荐给大家。

  本文作者为作家兼电台主持人

推荐序二

改变是学习的完成式

吴祥辉

  改变,有人当成乐事,有人视为畏途,更多的人只是因为不得不。其实,改变是人生唯一的元素。喜欢改变的人,无形中掌握生命的真正本质。这本书几乎都在谈「改变」。不信神的人恐怕要先「与改变对话」,才能「与神对话」。这本书对信神或不信神,可能信或打死也不信的人,都一体适用。这正是一种「改变」。

  不喜欢改变的人最擅长抱怨。看电视新闻很生气?看报纸更生气?台北房价贵?一辈子买不起房子?吓得连上班都没劲,边领薪水边抱怨。连领薪水的美事都还要抱怨,真的是非「与改变对话」不行。

  改变很简单。一通电话,有线电视公司就来剪线,每个月省六百元。报纸停订,两相加总,一年省约一万元,落得清静。如果怕故态复萌,每年捐一万元给家扶中心。预算已经他用,后患永绝。雪隧那头的头城镇,每坪六万元还可以找很多。除了週末和假日,平常天单程只要三十到四十分钟。有客运可以坐。六千元新台币可以租到四房两厅。算数很容易,难在生活方式的改变。晚上十点睡觉,早上六点起床。下班不应酬,上班不迟到。住在山的那一边,人生不美妙?

  当然不美妙。不喜欢改变的人的第二专长是找理由。

  住那么远上班不方便?神经病。晚半个小时回到家,真有差那么远?小孩子要上明星学区怎么办?神经病。明星学校的老师就比较会教?没看报纸电视聊八卦时插不上嘴?神经病。不会光听不说?

  改变就是这样气人。

  什么叫改变?为什么要改变?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从不快乐变成快乐」。

  为甚么不快乐?「不快乐的人是因为关心自己太多。」这是毕嘉士医生说的。他是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最快乐的。八十五高龄,行动挺拔如四、五十岁,他的快乐不言可喻。他为台湾人奉献一生,看着他和过去病人的互动,就是一种无比的享受和感动。

  一位现任国立大学中文系系主任的当年病患说:「我在毕医师身上遇见上帝。」一语道尽病友们对毕医师的感激和崇敬。毕医师却跟病友不断道谢。他没把话说俗了。他只说感谢。是的,他感谢这些当年被认为无药可救或被放弃或遗弃的小儿麻痺患者。这些人成就他行善的一生。没这些不幸的人让他捡拾,他没有这么棒的人生。

  许多人愈想改变却愈不快乐。正是犯了本质性的错误。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明明只是牙痛,把牙痛治好就该快乐了,却希望医生能顺便替他整形塑身美容。

  快乐,从关心别人开始。因为,快乐绝对是别人给我们的。

  如果,您同意「快乐绝对是别人所赐」、「关心别人是改变的开始」,那么让我们开始来「与改变对话」。

  《与改变对话》书中最令我回味的故事发生在美国:

  隆纳被控在一九八四年强暴珍妮佛。因为她指证历历,他坐牢十一年之久。后来,DNA成为犯罪侦查的显学,新的DNA证据证明强暴犯另有其人。一九九五年,隆纳获得平反,黄金岁月却早已在监狱里消失无踪,一去不回头。

  隆纳获释后第一次见到珍妮佛时,她泪流满面地说:「我即使以此生的每个小时、每一分一秒对您说我很抱歉,都不足以诉说我的感受。我很抱歉。」

  「我原谅您。」隆纳伸出手,轻声地说:「我不要妳老是回头看,我只要我们都能快乐向前走。」

  害怕改变的人恐怕很难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至少也会认为一般人很难做到。然而,喜欢改变的人可能并不会怀疑这种平凡人性中的真实。情节的张力其实仅仅是两个改变的人面对事实的喜相逢。平凡无奇,绝顶深刻,扣人心弦,动人肺腑。

  《与改变对话》不高唱「神迹」或「恩典」。她阐扬「神性其实就在人性之中」。

  书中有个趣味的小情节:讲师要用实例让一位学员了解,「唯一的恐惧是恐惧本身。」他们双方言明并确认要试试这个方法。

  「妳不会生我的气?无论发生甚么事,只要我不伤害妳。」讲师做最后的确认。

  「不,我不会对你发脾气。不会比现在更生气。(哄堂大笑)」

  接着,讲师对着她大吼,愈走愈近。她吓哭了。书中仔细描述接下来的对话。简要地说,学员认为讲师吓到她了。讲师则认为「是妳自己吓自己」。这例子真精彩,因为这类自己吓自己的例子,我在台湾看了半辈子。上述的看电视生气、看报纸火大、领薪水不快乐,就都属于「诸如此类」。

  改变听起来天翻地覆。事实上改变和学习不只是同义字,改变更是学习的完成式。

  为了追求经济和心灵上的最佳平衡。如果可以选择「与狗对话」「与猫对话」,为甚么不能选择「与神对话」、「与改变对话」?您会有甚么风险?甚么损失?

  本文作者为知名作家

推荐序三

人生唯一的不变,就是改变!

陈雅琳

  四岁的时候,年轻帅气的父亲生病脑中风半身不遂、失去了工作,我的原生家庭顿时失去经济依靠,妈妈肩负起照顾一个重病丈夫与四个小孩的责任,只好到成衣工厂踩裁缝机赚钱养家,全家挤在一个租来的十坪大房子,地上只有一张床垫是给父亲躺的,有的时候爸爸又得住在台南医院里,妈妈像蜡烛两头烧似的,到处奔波,就只是为了让家人能够生存下去。在这样的经济困顿下,我自然没办法上幼稚园,每天自己一个人关在家里,也不知道怎么过的,等到三个哥哥放学回来,他们会拿校帽当布偶、拿毯子当戏台,热闹地演布袋戏给我看;孤寂了一天,终于等到一点快乐时光,我已经很满足了。

  过了三年,爸爸撒手人寰,我们成了单亲家庭的孩子,大哥适逢高中联考,成绩不错的他不忍母亲操劳难过至身心灵负荷不住,决定牺牲自己的升学梦,瞒着母亲没去高中报到。就这样,他开始当布行学徒赚取微薄的金钱供养弟妹读书,也帮妈妈分担家计。而我这位从小无所求的么妹呢?拜国民教育之赐,小一时终于离开家庭去读书,而不像其他孩子会有家长带着到学校去就读,我孤零零且独立地去找到教室,安静地看待这个新鲜的人世间…….

  回忆我的求学过程,还好成绩一直是属于高成就的孩子,一路上老师和同学给的关爱很多,再加上老天给的一些天赋,使得我拿笔就能画画、书法、作文等等,参加演讲等各类比赛,得奖无数,虽然经常碍于权势上的弱势,很多奖项会被有钱人家的子弟A走,但我不觉得难过,因为我清楚知道自己拥有多少的实质面;我也不会告诉妈妈,因为告诉她也改变不了什么,只会让弱势的她更难过而已。我靠着三份奖学金念完国中(有时还倒赚),毕业考上台南女中没念,反倒是去念更难考的台南师专。我想,等人生经济独立之后,再去读自己想读的,后来才会一边教书、一边把大众传播系和新闻研究所念完,直到现在攻读博士班。

  念了公费的台南师专,毕业后当然得服务教小学,这段期间我带领无数学生参加各项学艺竞赛,也和天真无邪的孩子培养出一生的情谊;直到念新闻硕士班时,不用赔钱的服务期限满了,我跑去考报社记者,考上了,秉持着想当一个为民喉舌、深度了解社会脉动的新闻人理念,毅然决然的,我拿着辞职书去向校长「告辞」。这位笑容可掬的小学校长吓了一大跳,他说他这辈子还没遇过谁要把老师这个铁饭碗给舍弃的,他还告诉我,老师工作很稳定、寒暑假照领薪水、有退休金之类的,很多人都还在校外排队等着当代课呢,妳怎么要辞职呢?校长一再阐述的传统观念我都懂,甚至,那个时候的追求者就是希望娶一个女老师回家相夫教子,但我没有想太多,只觉得有满腹理想要追求与实现。于是,慈祥的校长说,「妳还年轻,想出去闯一闯,可以理解,那给妳两年留职停薪的时间,如果闯累了,就回来吧!」我真的非常感谢校长为我保留了后路,否则我就是那种一路往前冲的个性。不过,两年后,我正式回去辞职了,因为我觉得,我更热爱新闻工作。

  从小学老师变成新闻记者,这算是很大的转变了,当然,那位想要娶女老师回家相夫教子的男性也渐渐在我生命中消失身影。接下来的日子,我卖命的上山下海,就是想扮演一个优秀记者的角色。还记得当菜鸟记者的第一週,我就锲而不舍地跑到权威的头版独家消息,立刻获得同业不同的眼光,视妳为可敬的对手;每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总是把新闻线上的大小事务联络完毕,也思考可以发展的议题与方向,后来我的升迁很快,直到台湾电视媒体终于开放,我被挖角到TVBS,使命是要成立台湾第一个新闻频道。基于这项工作更可以让我发挥影像视听写作的专长,我答应了,没想到惊动报社董事长亲自出来留人,说已经计画把我培植成报社非常权威的首席政治记者,问我是否可留人?我真的感谢他,一位台湾本土财团鉅富的大老板,会为一位小记者而循循善诱,让我由衷佩服与感动,在无尽感激知遇之恩获得谅解后,我跳槽到更具挑战性的电视新闻圈,毕竟,那终于可以颠覆老三台所长期寡断的新闻文化,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了。

  其实,新闻这个工作,每天面对的,就是改变!因为「突发」才是新闻,例行公事就成了索然无味的菜。而且,在主播台上,你会面临到各种突发状况,例如要开播了,但从头条到第十条新闻的带子都还没到,妳要怎么播?例如,播新闻播到一半大地震来了,连佈景都掉下来打到妳的头,妳还要故作镇定地继续讲现场,还是去逃生?九一一恐怖攻击事件,飞机撞摩天大楼突然在你播报新闻的时候发生,你怎么去解释这一切?但这一切工作内容的变化,都只是一种专业素养的发挥而已,本书要讲的,就是人生的一些重大变化。

  在电视职场上第十二年,我被挖角到另一家电视台当总编辑,朋友常笑我说,我这个超级稳定的金牛座女生要换工作真是难啊。没错,教书生涯六年就教一间学校、报社三年就待过一间、电视台十七年至今两家,稳定性极高,但每每一次的转变,都让我人生有更多的收获,因为,你领略的层面一定有所不一样。想想,年轻时的转变,充满勇气,年长一点时的转变,有时却也多所恐惧,因为那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此乃人之常情;尤其,生命中的巨变不只在工作上,在感情婚姻上,我也曾经遭遇极大的挫折,脆弱到难以承受;在家庭上,从小就遭遇丧父的生离死别,长大又再遇到一切化为乌有的经济磨难,人生,似乎就是一场挑战与冒险,它会有太多东西一直在改变,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生命课题。

  每次,面临改变的时刻,我会想想母亲这一生的磨难,传统女性的她,都活出这么坚毅的一生了,我们还有什么不能面对的?因为改变,我们会失去现在知道的一些东西,但,相对的,我们也可能会获得不可知的更多东西。重点是,改变来的时候,我们如何和它理性地对话与相处,创造出人生下一个更高的境界!这是本书的精髓所在,值得您细细品味……

  本文作者为三立新闻总编辑暨主播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与改变对话》,光是听着就让人觉得有种深邃的意境。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改变”的书籍太多了,很多都流于表面,充斥着空泛的励志口号,让人读完后感觉热血沸腾,但第二天醒来依旧找不到方向。然而,《与改变对话》带给我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它没有直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改变如此艰难”,以及“我们内心深处对改变的抗拒究竟源自何处”。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仿佛能直接触碰到读者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困惑与挣扎。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舒适区”的论述,它没有将舒适区妖魔化,而是将其定义为一个暂时的停歇地,一个重新积蓄力量的地方。这让我不再对暂时的停滞感到焦虑,而是将其看作是一种必然的能量调整。这本书更像是一位温和的朋友,在你迷茫时,轻轻地拉住你,不是用力推着你前进,而是与你并肩而坐,静静地倾听你的心声,然后用恰到好处的语言,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让你自己找到前行的路。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答案”,而是一个“过程”,一个可以让我们坦诚面对自己,与内心对话的过程。这本书恰恰给予了我这样的体验,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与“改变”的关系,不再将其视为一个必须跨越的鸿沟,而是将其视为一段可以探索和学习的旅程。

评分

我购买《与改变对话》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好奇。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人心深处,引发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的名字,给我一种“直击灵魂”的感觉。读完之后,我才发现,我的直觉是正确的。这本书并没有给我提供一套现成的“改变模板”,也不会告诉你“三天变成另一个人”的秘诀。相反,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对改变的恐惧和犹豫,也照出了我身上潜藏的,对于成长的渴望。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它能够穿透表象,直抵我们内心最隐秘的角落。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惯性”的论述。我们往往被习惯的力量所束缚,即使知道某些习惯正在阻碍我们前进,却又难以摆脱。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评这种惯性,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以及我们如何能够温柔地绕过它,甚至利用它来推动改变。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改变不是一种“对抗”,而是一种“转化”。我们将那些阻碍我们的力量,转化为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场心灵的Spa,它不是要你剧烈运动,而是让你放松下来,倾听自己的声音,然后重新找回内在的力量。

评分

《与改变对话》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温暖的对话。我一直以来都觉得,“改变”这个词,带着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好像必须要冲破一切阻碍,才能获得新生。但是,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作者的语言非常细腻,充满了一种人文关怀,让我感觉不是在阅读一本“教你如何改变”的书,而是在和一个经历丰富的朋友,分享着对人生和成长的感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小步快跑”的理念,它强调了微小改变的力量,以及如何通过不断累积这些微小的进步,最终实现巨大的转变。这种方式让我不再因为“目标太大”而望而却步,而是能够脚踏实地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迈进。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改变并非是“告别过去”,而是“带着过去继续前进”。我们不必否定过去的自己,而是可以从中汲取经验,然后以一种更成熟、更智慧的方式,去拥抱未来。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耀眼的“成功案例”,也没有给我灌输“励志鸡汤”,它只是用一种非常平和、非常真实的方式,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可能性,以及我内心深处,与生俱来的,对于成长的渴望。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读完后,脑海中回荡着无数个问号,但同时又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的书。我一直以为,所谓的“改变”,无非就是下定决心,然后坚持不懈地去执行。但《与改变对话》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并没有教我如何“执行”改变,而是引导我如何“理解”改变。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不同个体在面对生活巨变时,内心世界的复杂博弈。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心理防御机制,原来才是阻碍我们前进的真正绊脚石。我常常在阅读中,惊呼“天哪,这不就是我吗?”。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具象化,比如将改变比作一场冒险,将抗拒比作潜意识里的“安全卫士”。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容易理解,也更容易产生共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强调了“接纳”在改变过程中的重要性。我们总是急于摆脱不好的现状,却忽略了对现状的接纳,反而会加剧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这本书让我明白,改变不是一场激烈的战斗,而更像是一场温柔的和解。它需要耐心,需要勇气,更需要一种对自我深深的理解和爱。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谈论“改变”,它实际上是在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发掘自己内在的力量。

评分

拿到《与改变对话》这本书,说实话,我当时的心情是有点复杂的。一方面,我确实渴望改变,生活中有些事情总是让我感到停滞不前,但另一方面,我又深深地恐惧改变带来的不确定性。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点中了我的痛点。在我翻开书的瞬间,我并没有预料到它会给我带来如此大的冲击。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说教的模式,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智者,用娓娓道来的方式,一点点地剖析我们与改变之间的复杂关系。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叙事”的章节,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过去的解读,对未来的想象,都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是否敢于迈出改变的第一步。如果我们将自己的生活故事写成一个充满挫败和失败的剧本,那么自然很难有勇气去改写它。而如果能够重新构建一个积极的、充满可能性的叙事,那么改变就会变得相对容易。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改变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充满试错的过程。我们不必苛求自己完美,而是可以允许自己犯错,并在错误中学习。这种“允许”的态度,让我感到如释重负。它不是要我变成一个完美的人,而是要我成为一个更真实、更勇敢的自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