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艺术大师、「集成绘画」代表艺术家---
罗伯特.劳生柏艺术生涯与作品之追溯
名列美国二十世纪战后现代五大画家之一的罗伯特.劳生柏(Robert Rauschenberg, 1925-2008),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普普艺术兴起时在艺坛崭露头角,对多种材质与新观念的揉用创作也被称为「新达达艺术家」,劳生柏在媒材运用上无所不可,艺术造形上更是无奇不能,艺术的创造力持续不断,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加上对世界人文的关怀,促成他的影响力广泛,声名无远弗届。从他一生的艺术作品与时代趋势来论定,劳生柏在美术史上应是「后现代主义」艺术大师。
劳生柏生于美国德州的亚瑟港,曾在巴黎朱利安学院求学,又于黑山学院就读。他扬名后世的「集成绘画」,把不同物体黏贴作画的画布或木板上,成为一种立体特性作品,画作与物件的并置形成新景观。这样的创作概念与形式成为现今装置艺术的源头之一,这种多件式集合创作得自约翰.凯吉的观念,艺术家能创造出封闭画面以外的视觉空间,观者更能全面体验作品彰显的意涵。〈可乐计画〉、〈Monogram(姓名缩写)〉轮胎山羊)等都是他着名代表作。
劳生柏的艺术像其他后现代艺术一样,反映了当代的社会人生。70年代时他以美国现代画家的身份扬名海外,90年后劳生柏把世界各地的艺术融化成一身。本书是劳生柏艺术生涯与作品之追溯,以百张彩色作品图片,为这位美国艺术大师的生涯提供详尽解读。
前言(何政广撰文)
最有活力的后现代艺术大师---罗伯特.劳生柏(罗伯修斯撰文)
普普艺术的健将---劳生柏(伯龢编译)
超越藩篱的艺术巅峰者---劳生柏与集成绘画(林千琪编译)
● 启发性的艺术创作
● 精华作品倾囊而出
● 昔与今
● 行动力的能量
● 战利品一(给莫斯.康宁汉)
● 现代主义的混种
● 双重特征
● 二十世纪不曾缺席的艺术家
劳生柏在拉萨展览纪事(苏君玮撰文)
● 往拉萨的路上
● 劳生柏到达拉萨
● 展厅的准备
● 布置展厅
● 电视和录影
● 无中生有
● 开幕仪式与其他活动
● 最后的告别
劳生柏的〈西藏映象〉(苏君玮撰文)
劳生柏的绘画观(可拉编译)
劳生柏年谱
我对“时代精神”这个词也颇感兴趣。每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或多或少地承载着它所处时代的精神印记。后现代艺术,又是一个充满反思和质疑的时代。那么,劳生柏的作品,是如何捕捉和反映后现代时代的精神风貌的?他有没有在作品中触及一些当下社会普遍关注的议题,比如身份认同、消费主义、全球化等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劳生柏的作品不仅仅是个人的艺术创作,更是他对我们所处时代的深刻观察和回应。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艺术家创作的时代背景资料,那就更好了,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他的艺术。
评分我尤其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后现代”这个概念本身。后现代艺术,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要理解它,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挑战了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强调碎片化、多元化、反中心,也涉及到解构、挪用、拼贴这些手法。那么,劳生柏这位“大师”,他的作品是如何体现这些后现代特征的?他有没有在作品中对既有的艺术传统进行反思和颠覆?他的创作过程是否充满了实验性和跨界性?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他的作品,而是能通过对作品的解读,折射出后现代艺术在台湾(或者更广阔的亚洲语境下)的发展脉络和独特之处。如果能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他对社会、文化、政治议题的回应,那就更好了,毕竟艺术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评分有时候,一本好的艺术书籍,不单单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我希望这本书在介绍劳生柏的艺术时,能够传达出一种真诚的热情和对艺术的敬畏。我期待这本书的文字能够充满感染力,能够让我感受到艺术家创作时的激情,感受到作品背后蕴含的情感力量。如果这本书能够让我对劳生柏这位艺术家产生更深切的理解和喜爱,甚至激发我去进一步了解他的其他作品,那这本书就真的值了。我希望能在一字一句中,感受到艺术的温度,感受到一位大师的灵魂。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后现代艺术大师:劳生柏》,光听名字就让人觉得,哎呀,又一本讲艺术史的大部头要来了。我最近刚好在整理书架,感觉好多关于艺术的读物,不是太学术,看得我头昏眼花,就是太浅白,三两句话就讲完一个流派,完全不过瘾。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抱持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心情。期待是因为“后现代艺术大师”这几个字,听起来就很够份量,感觉应该能挖到不少有深度、有见解的东西,而且“劳生柏”这个名字,虽然我之前接触的不多,但能被冠以“大师”的称号,肯定是有其过人之处的。我好奇他到底在后现代艺术的浪潮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他的作品有哪些标志性的特征?他的创作理念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我非常想知道的。
评分“大师”二字,重千钧。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艺术大师,不仅仅在于其技法的高超,更在于其思想的深度和对艺术边界的拓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充分展现劳生柏作为“后现代艺术大师”的独特贡献。他有没有在艺术史上开创新的流派?有没有对传统的艺术观念进行突破?有没有通过作品引发公众的深思?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学界、评论界对劳生柏作品的评价,并且引导读者去思考,他究竟是“如何”成为一位大师的,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这个称号。
评分我对“风格”这个词特别敏感。每一位艺术家,都有他独特的风格,就像我们每个人说话的腔调不一样一样。我非常好奇劳生柏的艺术风格到底是什么样的?是奔放不羁,还是内敛沉静?是追求极致的抽象,还是善于描绘具象的现实?更重要的是,他的风格是如何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形成的?有没有受到其他艺术家的影响,又或者他是否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劳生柏的艺术风格演变过程,并且分析这些风格背后的驱动力。如果书中能配上高清的、多角度的作品图片,那就更完美了,这样我才能真正感受到他艺术风格的魅力。
评分我一直觉得,艺术家创作的“理念”才是支撑其作品的灵魂。同样一件作品,不同的人去解读,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劳生柏的艺术理念。他创作的初衷是什么?他希望通过艺术传递什么样的信息?他对艺术的本质有什么样的理解?这本书会不会引用劳生柏本人的访谈、手稿,甚至是他的创作笔记?这些第一手的资料,对于理解一位艺术家的思想,将是无价的。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个立体、真实的劳生柏,一个拥有独特艺术思想和深刻洞察力的艺术家。
评分我个人比较喜欢那种能够引发思考的书籍。艺术,在我看来,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视觉的愉悦,更应该是一种精神的对话。这本书在介绍劳生柏的艺术时,是否能够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比如,他的作品是否会挑战我们固有的观念?是否会让我们重新审视习以为常的事物?是否会激发我们对艺术、对生活、对世界的不同看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个引子,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产生新的疑问,并且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评分坦白说,我最近对“解构”这个概念有点着迷。它在后现代语境下,意味着对权威、对既有模式的挑战和瓦解。我想象劳生柏的作品,一定充满了这种解构的力量。这本书会不会详细分析他如何通过作品来解构某种形式、某种意义,甚至某种社会规范?例如,他会不会在作品中运用反讽、戏仿的手法?会不会打破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进行大胆的融合?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深入的作品分析,比如挑选几件代表作,从画面构图、色彩运用、媒材选择、创作意图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让我能够真正“看到”劳生柏的艺术语言,并且理解他为何能够被称为“大师”。
评分我之前接触过一些介绍西方艺术史的书籍,很多时候都会觉得,台湾本土的艺术史研究或者介绍,好像相对没那么多。所以,当看到这本书是以“台湾读者的口吻”来评价时,我感到特别亲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介绍劳生柏这位“大师”,更能把他放在一个更宏大的艺术史框架下进行考察。比如,他在台湾艺术圈的影响力如何?有没有培养出下一代的艺术家?他的创作是否受到了台湾本土文化和历史的滋养,又或者他对台湾的艺术生态带来了哪些新的启示?我希望这本书能帮我建立起一个关于劳生柏与台湾艺术之间关系的认知图谱,而不只是把他当作一个孤立的艺术符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