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探讨公共社会福利政策、社会福利计画设计、以及负责这些政策计画的执行单位:政府组织、公共部门、以及社会福利机构。本书可作为即将投入社会工作或其他人本服务领域的学生课堂之用,并可供缺乏社会计画经验、初次接触社会问题的年轻实务工作者作为参考之用。毫无疑问地,许多读者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本服务工作者。他们在课堂上,可以提供更深入更丰富的内容;本书则是扮演辅助的角色。
当然,撰写社会政策教科书是一项艰鉅的挑战。教科书不仅要浅显易懂适用于初学者,同时也要处理社会政策中特别复杂的问题面向。对于基层的实务工作者而言,教科书不能只说明一些社会政策的抽象概念,或是学术上提出的技术性观点。本书的解决方式是,针对这个主题及其主要内容做广泛的探讨与介绍,强调最基本的架构、聚焦于最核心的议题:社会问题、计画与政策。而对议题的选择则是以社会问题、社会政策与计画为基准,这也是本书读者最主要关切的议题。儿童福利、健康、财产以及心理卫生是最具代表性的社会问题。其他例如犯罪惩治、财产损失、老人问题、身体残障等问题也相当重要,它们将会做为书中的例子及课后练习。
本书的研究途径,是为社会工作及人本服务实务工作者(包括他们的指导者)而设计,他们的任务是直接面对民众执行社会政策。对一个有良心且以服务为导向的实务工作者而言,错误社会政策或计画设计所造成的后果,不是一句「明年我们将会做对」就可弭平的。相反地,随之而来的是饥饿的妇女或儿童、市民的愤慨与抱怨、精神病患或受虐儿童等问题。基层的社会服务工作者必须了解,社会政策与计画设计可提供他们资源与能力,以减轻或预防上述可能产生的问题。
第一部份 了解社会政策分析系络:社会问题—历史与司法系络 1
导论:实务工作者所面对的政策问题 1
第一章 分析社会政策与社会计画的社会问题背景 7
壹、社会问题的本质 7
贰、社会问题分析 8
参、运用社会问题分析结果设计社会政策与计画,并评估该政策是否「符合」社会问题的解决 27
肆、摘要 31
伍、练习 32
第二章 了解社会政策分析系络:了解历史系络 35
壹、导论 35
贰、历史系络的概念 36
参、运用历史系络了解社会问题观点 38
肆、运用历史系络了解社会政策与计画设计 45
伍、案例:食物券计画 48
陆、摘要 50
柒、练习 51
第三章 司法机关如同社会政策、计画与实务的型塑者 53
壹、导论 53
贰、从政治与立法过程探讨如何建立公共计画以及筹措财源 54
参、摘要 69
第二部份 实务政策分析家之政策分析模式 71
导论 71
第四章 政策分析模式概述:价值批判途径 73
壹、政策与计画分析过程:回顾六项基本政策要素 80
贰、社会政策与方案之价值批判评估标准 84
参、摘要 87
肆、练习 87
第五章 社会计画与政策之目标与目的分析 89
壹、导论 89
贰、目标与目的之认定与基本概念 89
参、目标与目的之不同类型 91
肆、目标与目的之区别 93
伍、目的(非目标)必须具体说明标的团体与绩效标准 94
陆、目标与目的之成效 97
柒、设定个人社会服务的目标与目的 100
捌、依循计画发展阶段修改目标与目的 102
玖、认定目标与目的之方法 102
拾、评估计画或政策的目标与目的:价值批判途径 106
拾壹、评估目标与目的是否「符合」社会问题分析 109
拾贰、以传统的经济标准评估目标与目的:适当性、公平与效率 111
拾参、评估目标与目的之特殊标准 115
拾肆、以分析家个人的价值观点,评估目标与目的之良窳 118
拾伍、评估个人社会服务之目标与目的时,所面临的特殊问题 121
拾陆、摘要 123
拾柒、练习 124
第六章 利益与服务类型分析 127
壹、导论 127
贰、利益与服务的分类结构 128
参、利益与服务的类型摘要 133
肆、多元且相关的利益 134
伍、评估利益与服务良窳的标准 135
陆、评估利益类型的标准:消费者主权、强制性与侵入性 140
柒、评估利益/服务类型是否符合社会问题分析的标准 143
捌、评估利益形态优劣的标准:适当性、公平与效率 148
玖、摘要 149
拾、练习 149
第七章 权利适格规则分析(谁得到什么利益,多少数量,在何种条件下取得) 151
壹、导论 151
贰、权利适格规则的类型 153
参、评估权利适格规则良窳的标准 165
肆、权利适格规则评估过程中的抵换 173
伍、庞大成本、过度使用与未充分运用 175
陆、工作抑制诱因与权利适格规则 180
柒、生育诱因、婚姻危机与世代依赖 184
捌、经由不充分之权利适格规则进行政治干预的机会 187
玖、摘要 190
拾、练习 191
第八章 服务传递系统与社会计画及政策设计之分析 193
壹、导论 193
贰、社会政策与计画设计 193
参、社会服务计画、利益与服务的管理与传递类型 202
肆、评估服务传递的标准 214
伍、摘要 225
陆、练习 225
第九章 分析财源筹措方式的概念 227
壹、导论 227
贰、保险原则:预先缴付及其他变数 229
参、自愿性捐赠 236
肆、一般性税收补助 240
伍、由消费者直接支付的费用 250
陆、以法人/雇佣关系为基础的财源 252
柒、辨别公共与私人财源之差异 256
捌、摘要 257
玖、练习 258
第十章 政策要素之互动关系分析 261
壹、导论 261
贰、权利适格之概括 262
参、权利适格之撤销 265
肆、抵销效应 266
伍、双重利益 269
陆、摘要 270
第三部份 运用基本概念与评估标准分析社会政策与计画:案例分析 273
导论 273
第十一章 社会政策与计画分析案例:1970-1998年联邦儿童福利法中,关于受虐儿童问题的特征 275
壹、社会问题系络 275
贰、司法系络 285
参、历史系络 286
肆、社会计画与政策系统 288
参考书目 303
索引 311
研究途径
本书旨在探讨公共社会福利政策、社会福利计画设计、以及负责这些政策计画的执行单位:政府组织、公共部门、以及社会福利机构。本书可作为即将投入社会工作或其他人本服务(human service)领域的学生课堂之用,并可为缺乏社会计画经验、初次接触社会问题的年轻实务工作者(practitioner)作为参考之用。毫无疑问地,许多读者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本服务工作者。他们在课堂上,可以提供更深入更丰富的内容;本书则是扮演辅助的角色。
当然,撰写社会政策教科书是一项艰鉅的挑战,因为阅读者的年龄、经验、及基础有很大的差异。过去数十几年,虽然此类教科书的数量快速增长,但没有任何一本教科书能成功阐释社会政策。未能成功的原因在于:这项任务实在太过庞杂。教科书不仅要浅显易懂适用于初学者,同时也要处理社会政策中特别复杂的问题面向。对于基层的实务工作者而言,教科书不能只说明一些社会政策的抽象概念,或是学术上提出的技术性观点。此外,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是:这个领域(无论称之为公共政策、政策分析、或公共行政)的基本观念相当模煳不清且不完整。因此,该领域的教科书内容尚未完全发展。对于教科书良窳的判断,就留给使用这本书的读者与老师。我选择的解决方式是,针对这个主题及其主要内容做广泛的探讨与介绍,强调最基本的架构、聚焦于最核心的议题:社会问题、计画与政策。我对议题的选择是以社会问题、社会政策与计画为基准,这也是本书读者最主要关切的议题。儿童福利、健康、财产以及心理卫生是最具代表性的社会问题。其他例如犯罪惩治、财产损失、老人问题、身体残障等问题也相当重要,它们将会做为例子及课后练习。资料的出处以及註释将会列于每一章的结尾。
本书的研究途径,是为社会工作及人本服务实务工作者(包括他们的指导者)而设计,他们的任务是直接面对民众执行社会政策。实务工作者选择并传递服务与信念、给予建议、提供谘询、并在其他方面给予支援。事实上,这些实务工作者将会从中取得利益,或是採取一些能被社会所接受的惩罚手段。当然,实务工作者所接触的是有思想的人群。对一个有良心且以服务为导向的实务工作者而言,错误社会政策或计画设计所造成的后果,不是一句「明年我们将会做对」就可弭平的。相反地,随之而来的是饥饿的妇女或儿童、市民的愤慨与抱怨、精神病患或受虐儿童等问题。基层的社会服务工作者必须了解,社会政策与计画设计可提供他们资源与能力,以减轻或预防上述可能产生的问题。此处有三个基本面向,将于本书后续章节逐一深入讨论。
第一,协调分配公共资源与资产,使其能有效地被运用。这有赖实务工作者,能洞悉握有顾客所需财货及服务的计画设计者,对特殊社会问题所持的看法。一个有经验的实务工作者不一定要同意设计者的观点,但顾客是否能够受益,则端赖他们能否将顾客的需求,以设计者能接受的方式呈现。举例而言,实务工作者如果能够了解行政人员所设定的问题指标(它的成因与结果),并运用本书第一章所陈述之社会问题分析方法,将可具备从事社会工作的能力。
第二,实务工作者必须了解特殊社会计画设计的结构要素:社会计画的目标(goals)和目的(objectives)、负责服务传递的管理系统特征以及取得权利的规则等。举例而言,对于权利适格规则的了解,能促使实务工作者针对设计者的裁量权进行事前评估。此外,也能有效处理必要的行政程序。探讨权利适格规则的章节,及其他着眼于社会计画要素特征的章节,提供一套分析社会计画特征的方法,让年轻实务工作者能够对此具备敏锐度。
第三,实务工作者必须了解法律对掌握方案资源的政策制定者,与使用资源的顾客所构成的限制。在司法积极主义之下,上至美国联邦最高法院(U.S. Supreme Court)下至地方州级法院,法院创造或驳回社会政策的情况屡见不鲜。第三章将焦点置于司法制度上,目的是为了让年轻实务工作者察觉并了解,在司法制度的介入之下,对政策执行所形成的限制与空间。
这个途径帮助年轻实务工作者了解其他人是如何看待社会政策,而他们自己的观点将对社会政策及社会计画造成何种影响。本书并未在影响政策形成的立法层面与政治层面上(将政策视为一种「过程」)多加着墨。这两个面向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因此宜以专书探讨。笔者认为典型的社会实务工作者,所要关心的不是立法和政治过程。虽然专业的观点可能与此说法相左,但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可被用来精确地描述事实。在内容已相当庞杂的书中再去探讨这些议题并无实质助益。
不认同这种撰写方式或有不同意见的老师,可能会提供一些补充资料。这种作法将促使实务工作者涉入政治过程,并且认同此一行为是专业人士的职责。尽管本书并未针对此一部份详加探讨,但学生们若能对其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且于必要时参与其中,将有助于政策的执行。
本途径的特色在于能够为基层实务工作者提供直接且实质的帮助。尽管阐述社会政策历史,对实务工作仅有间接助益,但本书仍予以重视。社会福利计画与政策的历史发展是专业的一部份,但绝非只是一个技术上的途径。这也是本书撰写第二章「了解社会政策分析系络」的原因,其主要探讨发生于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1960年代公民权利的争取、以及詹森政府(Johnson Administration)时期「反贫穷之战」(War on Poverty)的历史变革。现今许多社会政策的新兴制度,多半是扎根于这几十年中。尽管如此,历史背景的重要性,也不可能在单一的书本或课堂中完全介绍。
最后,我撰写此书的目的是期望归纳出一套分析方法,让学生有能力评断社会政策或计画是否对顾客有利,同时也提供他们一些特殊而明确的标准作为判断之用。基此,计画设计或计画特色是可以事先评量,检测是否有缺陷或副作用。这些评估标准在各章探讨计画或政策特征时,会详加探讨。许多社会政策相关书籍忽略这个部份,仅从传统的经济观点出发,说明适当性(adequacy)、公平(equity)以及效率(efficiency)等议题。这些都涉及公平正义(justice)、成本利益(cost-benefits)与成本效益(cost-effectiveness)等相当模煳的概念。适当性这个名词,并不能立即指涉为「适合于某个目的」。本书将会阐释社会问题分析如何作为社会政策概念的基础,进而提供一套系络来界定这些抽象名词,并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章节安排
本书主要由两个面向所组成:社会问题分析以及社会政策与计画分析。本书将强调社会政策对于社会工作与其他人本服务的重要性。因为社会政策可能有助于社会工作的执行,但也可能对其造成限制,因此学生有必要多加了解社会政策。本书第一部份主要任务在说明如何使用四种相关但不尽相同的面向来分析社会问题:问题认定(problem definition)、意识形态(ideology)、因果解释(causal explanation)、受惠者与损失者(gainers and losers)的界定。
第一部份的第二章,说明历史系络对社会问题分析(社会政策与计画亦同)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研究历史系络的方法。这种分析模式将使读者修正原本单纯的实务观点,转而从历史的观点来检视社会政策与计画。这个观点也说明了社会政策与计画如何随着时间而更迭;政治力量(political power)、议程设定、与计画妥协之间,如何互动形成计画与政策;在立法、政治、甚至司法的角力之下,最终的政策又将如何呈现不同的面貌。本书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形成及分析社会政策时,能够对历史系络的重要性更加敏锐。在这个层次上,分析重点不是着眼于实务工作者最关切之事,而是要巧妙地介入公共舆论以及参与立法过程。
第一部份的第三章,论述司法判决如何产生一个社会政策,并对社会计画与社会实务工作者提供许多限制与空间。它也提供学生一个简便的方法,分析司法判决对政策执行及地方政策的影响。本章也试图让读者更加明了顾客在公共社会服务中应享有的法律权利,此一主题将于第八章探讨管理与服务传递系统时做一详述。
第二部份介绍分析社会政策或社会计画的简明方法。目的是帮助学生尽速了解计画或政策的基本要素。更复杂的政策议题,可于进阶课程中再深入讨论。这个分析系统运用到下列几项要素:
1. 政策及计画的目标和目的
2. 公共利益的种类
3. 取得利益与服务的权利适格规则
4. 传递利益与服务给顾客的管理服务传递系统(包含政策设计)
5. 计画或服务筹措财源的方法
6. 确定界定前项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四章至第十章专注于这几项基本的计画要素。有时运用分类体系帮助读者处理复杂的变数,例如权利适格规则的类型、利益与服务的类型。每一章皆会提出一套独特的评估标准,例如清晰性(clarity)与可测量性(measurability)是评估目标和目的的标准,而课责性(accountability)与回应时间长短(response time)是评估服务传递系统的标准。
第三部份说明如何运用这套分析方法。主要以受虐儿童问题为例,并说明解决该问题的相关社会计画。第十一章分析社会问题观点;详细说明历史议题、过去的计画及政策成果、相互竞争的政治议程;检视不同司法判决所隐含之价值观。借由这一套分析方法,分析解决受虐儿童问题的特殊计画,并说明如何应用评估标准评量该项计画的良窳。 谢辞
有三位学者对于本书概念的形成影响甚深,由于我未曾师事三位大师门下,甚至未曾与他们交谈,因此仅能借由谢辞感谢他们对本书的贡献。本书的学术基础,在概念部份运用狄玛斯(Richard Titmuss)于伦敦政经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任教时所发表的论文;分析途径则是参考勃恩兹(Evelyn Burns)于1948年「美国社会安全制度」(The American Social Security System)一书中所提出的相关论点。若本书能够成功地达成目标,都要归功狄玛斯于1950、1960年代以及勃恩兹于1940年代晚期所提出的新颖见解。最后,芮恩(Martin Rein)关于「价值批判政策分析」(value-critical policy analysis)的精辟论见,就老师如何教导学生完成清楚、务实、以价值为基础的判断方面(无论社会政策及社会计画是否对顾客有利),均给予我不同于1990年代的思维方式。
本书其他观点是得力于在过去漫长岁月中,曾给予我教导的老师们。他们是我所拥有最大且最丰富的宝藏。
亨利(Claude Henry)教授透过许多经典学术大作拓充我思考的广度,玛莉儿(Maude Merrill)教授以及拉森(Garnet Larsen)教授更是秉持无比的耐心与包容力,将社会政策议题介绍给年轻的研究生。欧索瑞奥(Elizabeth Ossorio)教授教导我在研究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决心与智慧。一个致力于社会工作的科学家戈敦(William E. Gordon),以及一个教授科学的哲学家鲁德勒(Richard Rudner)亦需一併感谢。
更要感谢的是那些帮我校稿的人,我由衷感谢他们的努力以及宝贵的评论意见:科罗拉多州立大学(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的薛佛(Bradford Sheafor)、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asa)的维克(Anne Weick)、克里夫兰州立大学(Cleveland State University)的贝尔(Winifred Bell)、西马里兰学院(Western Maryland College)的艾威尔(Mary Ellen Elwell)、密西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的赫瑞克(John M. Herrick)、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的罗斯勒(Milton S. Rosner)、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的葛林(Mitchell A. Greene)、奥克拉荷马大学(University of Oklahoma)的魏德尔(Kenneth R. Wedel)、东田纳西州立大学(East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的柯克斯(Arthur J. Cox)、塔博尔学院(Tabor College)的库特勒(Joseph Kuttler)、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的夏费(Gary L. Shaffer);伊利诺之卢森家庭及儿童服务机构(Lutheran Family and Child’s Services of Illionois)的庞克(Jan F. R. C. Bonk);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的瑞普(Charles Rapp)、加州州立大学长堤校区(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Long Beach)的罗培兹(Rebecca Lopez)、罗耀拉大学芝加哥校区(Loyola University-Chicago)的葛鲁勃(Murray Gruber)、莫特社区学院(Mott Community College)的艾森(Sharon Eisen)、德州大学E1 Paso校区(University of Taxas-E1 Paso)的哈芮斯(David Iacono-Harris)。此外,我要感谢以下几位对于第三版的评论与建议:南密西西比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Mississippi)的福斯特(Michael Forster)、布伦斯堡大学(Bloomsburg University)的贾克逊(I. Sue Jackson)、以及北阿拉巴马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Alabama)的麦格(Donald G. Magel)。
我要特别感谢我过去所指导的博士学生(现在同时也是我同事)— 维吉尼亚州立大学(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的罗威尔(Mary Katherine Rodwell),感谢她细心的阅读以及对许多章节的研究贡献。同于于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任教的同事皮尔庞特(John Pierpont)也使我受益良多,他的政策观点以及运用政策分析方法的经验,是第二次改版的主力。明尼苏达大学门卡多校区(University of Minnesota-Mankato)的维特史汀(Richard Wintersteen)对于第三版也有相同的贡献。
同时我也要感谢麦米兰(Macmillan)出版公司先前几位编者,对于本书几次改版所做的努力,特别是主编夏尔普(Linda James Scharp)、出版编辑罗布(Steve Robb)、印制编辑法伯(Loretta Faber)。同时也要感谢阿灵(Allyn)和贝康(Bacon)对于这本书的编辑处理。
特别要感谢的是吾妻玛丽(Mary Anne),她让我对生活与法律有更多的了解,第三章多处乃得力于她的协助。此外,也感谢庞克(James Bonk),若没有他的协助,在我前往美国中部的期间,这本书可能无法得到完善的处理。最后,我要感谢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的布罗区曼 (Marylee Brochmann),于第三版修订期间,耐心校稿并提供协助与建议(以及有力的协商)。
D. E. C.
这本书以其前瞻性的视角,成功地将晦涩难懂的社会政策理论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实操工具,让我对“分析”这一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现有政策的评述,而是深入剖析了政策从提出、设计、实施到评估的整个生命周期,并系统地介绍了在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应对策略。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利益相关者分析”的部分,它不仅罗列了常见的利益相关者群体,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详细的方法论来识别、评估他们的诉求、影响力和潜在合作点,这对于任何试图推动社会变革的人来说,都如同一本武林秘籍。读到这部分时,我仿佛亲身参与了一场复杂的政策博弈,学会了如何在中立的立场上,运用理性的分析工具,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此外,作者在“数据驱动的决策”这一章节中,对量化分析方法的介绍也相当详实,从基础统计到更高级的模型,都辅以清晰的案例讲解,即使是对统计学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逐步掌握运用数据来验证政策假设、预测政策效果的能力。这本书让我明白,优秀的社会政策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严谨的分析和周密的计划之上,并且能够根据现实反馈不断调整优化。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于“参与式政策制定”的深入阐述。在很多关于政策分析的书籍中,这个环节往往被一带而过,但这本书却将其提升到了一个核心位置,并详细介绍了各种促进公众参与的机制和方法。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了如何有效组织社区会议、开展焦点小组访谈、利用在线平台收集意见等,从而确保政策能够真正反映民意,并获得更广泛的支持。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一项成功的社会政策,绝不应是少数精英的“钦定”,而应是社会成员共同协商和建构的成果。书中关于“沟通与说服策略”的章节也极具价值,它不仅指导我们如何清晰地阐述政策目标和预期效果,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们如何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运用恰当的语言和论据,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一场场精彩的政策沟通的场景,也学会了如何在公众舆论的风口浪尖,保持冷静并有效发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社会政策充满活力和可能性的另一面,它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参与和推动。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对“实用方法论”这个副标题有些疑虑,以为会是枯燥的工具堆砌。但读下来却发现,这本书的“实用”体现在其对“如何思考”的指导,而非仅仅“如何操作”。作者在“政策情境分析”这一部分,用生动的语言解释了如何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辨析出影响政策的各种宏观和微观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的“侦探”工作,需要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逻辑分析,以及对社会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风险管理与应对策略”的探讨,它并没有一味地强调规避风险,而是教导读者如何识别潜在风险,预估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并提前制定有效的应对预案。这一点对于任何从事计划制定的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它帮助我们将“不确定性”转化为可控的变量。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真正的“实用”在于掌握一套能够应对复杂现实的方法论,而不是死记硬背几个公式或流程。
评分这本《社会政策与计划分析》给我的最大触动,在于它对“过程”的极致强调。很多同类书籍往往侧重于介绍具体的政策领域,例如教育、医疗或住房,但这本书却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将社会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本身,进行了庖丁解牛般的细致解构。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问题界定与目标设定”的章节,作者不仅阐述了清晰目标的重要性,更提供了多种方法来帮助我们识别真正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并将其转化为可衡量、可实现的目标。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政策的失败并非源于意图不善,而是因为起点模糊,目标不清。书中对“影响评估”的探讨也极具启发性,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结果展示,更是一个反思和学习的闭环。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评估方法(如前瞻性评估、形成性评估、总结性评估),并强调了评估结果如何能够指导未来的政策调整和资源分配。读到这部分时,我联想到了过往一些看起来“雷声大雨点小”的公共项目,这本书为我揭示了症结所在,也为我提供了改进的路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如何“看透”政策的运作机制,如何运用系统性的思维去设计和评估任何一项旨在改善社会福祉的举措。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以一种近乎“私语”的方式,将复杂的学术概念娓娓道来,读起来丝毫不觉枯燥,反而充满启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伦理考量与价值冲突”的章节,作者并没有回避社会政策中不可避免的价值取向问题,而是通过一系列真实案例,展示了在不同价值体系下,政策选择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寻求平衡。这让我深刻理解到,任何一项社会政策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伦理判断和价值排序。书中对“政策学习与制度创新”的论述也同样精彩,作者强调了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政策的生命力在于其持续学习和适应的能力。他提出了多种促进政策学习的机制,例如经验的积累、跨部门合作、以及引入外部专家咨询等,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这本书让我不再将社会政策视为静态的条文,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系统,需要持续的关注和智慧来引导。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将书中的理念与我所见的社会现象进行对照,收获良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