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法—社会情境的观察与分析,是学生们学习质性社会研究的经典手册。作者援引晚近研究及方法论评註中的最佳例证,回应社会科学里「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及其相关观点的崛起,聚焦其内,评价其贡献所在,并纳入其适切且有凭有据的观点。同时也深入介绍编码(coding)和备忘 (memoing)的处理程序,以及个人电脑在编码、备忘工作上的运用。 作者在教导田野调查工作(fieldwork)的课程中发现,让学生照着这本指南的主题架构体系,来阅读民族志专题着作,并加以细细推敲,助益会非常大。并期待,这份仔细推敲过的指导方针,对于其他教学者及自我引导的学者会有所助益,因而将之纳为附录。于此即可发现作者用心之处。
本书透过按部就班的讨论,以非比寻常的明晰度,教导学生们如何蒐集、聚焦和分析质性资料,并佐以生动鲜明的实例和实务作法。在进行讲究效度的质性社会研究时,本书是无价的指南,适于供社会学、人类学、社会工作、教育等诸多社会科学系所学生使用。
本书特色
◎更形着重在田野调查研究相互重叠的三个阶段上:资料的蒐集、聚焦与分析。
◎从晚近研究着作和研究方法评论的经典中,精挑细选许多新的例证。
◎针对编码、备忘及个人电脑的运用,做更为广泛的介绍。
◎就「后现代主义」等新式理论及相关观点进行探讨。
导论 1
第一篇 资料蒐集 11
第一章 从你的立足点起步 13
壹、当前际遇 14
贰、早期际遇及个人史 14
参、驻足在你的立足点上:提醒之言 18
肆、传统与辨证 19
第二章 资料现场的评估 21
壹、整体性目标 22
贰、参与观察法及深入访谈法 24
参、资料现场的详细评估 26
肆、最后的忠告 43
第三章 进入田野 45
壹、身分未被知悉的研究调查者 47
贰、身分已被知悉的调查者 53
参、政治、法律与官僚体制的障碍 62
肆、保密的问题 64
第四章 和睦相处 67
壹、与自我相处:情绪压力 68
贰、和成员相处:持续握有门路的问题 78
参、与良知以及同事相处:持续存在的伦理事项 92
肆、后记:田野经验的个人陈述 95
第五章 纪录资料 97
壹、资料:事实抑或虚构? 99
贰、记录工作 103
参、深入访谈法中的资料记录:访谈大纲和文字稿 115
肆、观察时的资料记录:田野笔记 132
伍、写访谈文字稿和田野笔记的强迫心理 146
第二篇 资料聚焦 147
第六章 思索主题 149
壹、单元与层面合为主题 149
贰、主题的脉络:社会的实质范域 150
参、单元 151
肆、层面与主题 167
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元当做主题 178
陆、单元、层面与主题构成编码的思态 179
第七章 问问题 181
壹、主题的类型是什么? 183
贰、主题的次数? 187
参、主题的量度是什么? 188
肆、主题的结构是什么? 188
伍、主题的过程是什么? 191
陆、主题的原因是什么? 198
柒、主题的结果是什么? 205
捌、人类施为者是什么? 210
第八章 唤起兴趣 215
壹、社会科学构架 216
贰、社会科学的价值意向 241
参、其他架构 249
肆、观众与兴趣 253
伍、摘要 253
第三篇 分析资料 255
第九章 开展分析 257
壹、策略一:社会科学的架构 258
贰、策略二:焦虑社会化 262
参、策略三:编码 264
肆、策略四:备忘 274
伍、策略五:画图 280
陆、策略六:弹性思考 285
第十章 撰写报告 291
壹、写作作为 291
贰、报告应有的特质:检查表 310
参、结论判言 324
附录 327
壹、任务与目的 327
贰、关于田野研究报告的问题 329
参考书目 335
索引 359
关于「Analyzing Social Setting」这本书
十多年来,台湾社会科学研究典范的转变非常明显,质性研究的数量与研究人口迅速增加,然而质性研究牵涉到比较复杂的方法论,又有许多不同的研究取向,自然情境观察与深度访谈又比较是弹性的、非结构化的,使得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甚至有许多错误的想法。某些研究生因为畏惧量化研究的统计学,乃转而从事质性研究,甚至以为质性研究比较容易、简单。因此,对初学者来说,一本合适的教科书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质性研究持续受到重视,市面上质性研究教科书愈来愈多,但是这本J. Lofland与L. Lofland的「Analyzing Social Setting」却有比较独特之处,对初学者理解如何从事质性研究,可能有相当程度的帮助。首先,本书的内容明确、清楚、具体、精简,属于「指南」、「按部就班」(step by step)性质的教科书,尽量避开艰深的方法论说明与各式研究典范的复杂,中译本在三百多页的篇幅中,简明地陈述质性研究的基本考虑、程式与技术。需要深入阅读的部分,作者亦即时提供了进一步的阅读书目。
其次,本书的说明颇为详尽而细腻。一般的教科书只指出质性研究的一般性的原理、原则与程式。这似乎是教科书理所当然的处理方式。然而,当研究者的研究处境不同,研究的场景也不同,研究主题的性质与层次也不一样,进行观察、访谈与分析时,当然也应有不同的考虑。本书作者区别不同类型的研究者、不同层次的研究场景、不同层次的研究主题,并适时引述涵盖不同学术领域的各种实际研究案例。如此将使不同处境、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研究者,皆能在阅读本书时获得不同的启发。
第三,本书可以适用于各类学术领域之质性研究。作者虽是社会学者,却尝试将质性研究视为跨学科或多重学科的研究活动,避免过度的社会学色彩,这从他们引用不同学科的研究案例,推荐不同学科的深入阅读的文献,可以约略看出作者的努力。他们也提及这本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包括行政、教育、沟通、犯罪学、地理、劳工关系、护理、社会工作等。
我是一个教育研究者,从教育立场来说,这本教科书与教育研究的距离虽稍远,可是,我认为这对教育研究者没有坏处,反而很有好处。质性研究的对象通常是「人」以及「与人相关的事物」。如果教育研究者能暂时抛开教育者的立场,抛开对教育的责任与抱负,回归到科学研究者的立场,回归到对「人及其相关事物」的关切与好奇,相对而言,更能保持研究者某种客观,也就是避免先入为主以教育为最基本的考量。这可能是我个人的偏见。然而,这么多年,看到太多教育研究者老是因为戴着「教育的眼镜」而划地自限,总觉得应该有所改变。我相信将教育的立场「暂时搁置」,对从事质性研究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果。
此外,对初学质性研究的伙伴我给予以下初浅的建议。质性研究非常重要的是「经验」。初学者想从事质性研究,就必须了解过去研究者的经验之谈。读者可由第四章的「后记:田野经验的个人陈述」所列之书目,选择一、二本自行阅读,一定会很有收获。其次,本书在相关章节都会列出研究案例,陈述简要的相关研究,很难获得「完整」的理解。为避免瞎子摸象的缺憾,阅读完整的研究案例是非常重要的,读者若能由本书的案例中,选择一二个深入细读,相信能提昇对质性研究的了解。其实,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看遍所有的教科书,不如投身尝试,从「做中学」,再回过头来,检证教科书中的一切,才算真正的入门。
这么多年,我虽然热衷于质性研究的方法与研究,却始终不敢自己写教科书,也不敢教授这类课程,主要的原因是质性研究有太多的研究取向,我又不是很用功的人,很难熟悉这些研究取向。每当看到有人撰写或翻译这类的书,除了佩服之外,总觉得是件好事。为学富出版社推荐这本书作为翻译的标的,摆开出版社的商业利益,若对初学者有些许帮助,应该也是件好事。
黄鸿文
于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
2005年仲夏
译者序
书结构完整,解说翔实,许多老师指定本书为教科书,更多学生将本书当做社会学质性研究法的入门书。全书结构分成三部分,一是资料搜集,二是资料聚焦,三是资料分析。三大部分循序渐进,彼此连结,读者可以按部就班,学习如何就地开始,以自然的风格与方式着手实地研究,如何评估研究情境,如何融入情境,如何与情境和平相处,如何记录资料,如何思考主题,如何提问,如何引发兴趣,如何开展分析工作,以及如何撰写报告。不仅如此,三大部分之间并非直线式的阶段关系,而是彼此增强、支援的循环关系。也就是说,在搜集资料的阶段或环节,资料聚焦与资料分析的工作其实也以或明或暗的方式进行。不论是资料聚焦,还是资料分析,也常常需要回头检视所搜集的资料是否充足,是否正确,是否完整。也就是说,搜集与聚焦、分析的工作其实是同时进行的,只是看在哪个阶段以哪种工作为主。
本书第一版于1995年出书,至今已出第三版,不但有中译本,1997年更出过日译本。但作者并未以着作广受欢迎而自满,反而随时配合市场反映与读者需要,不断修改调整内容。诚如作者在第三版原序中所言,第二版原来有四部分,但第三版将第四部分,也就是较小的部分拿掉,打散其中的论述,分别纳入前三个部分。第二版第四部分的标题原为「导引结果」(Guiding Consequences),包括六节。第一节是研究对个人的影响或后果(Personal Consequences),意思是研究完成之后对研究者个人的影响有正面的,也可能有负面的。正面的影响是深入的理解与分析,负面的影响则可能是对被研究者的愧疚与伦理困扰。第二节是同侪的反应,可能是肯定与标签作用(专门研究某个问题的学者),也可能是批评、责难,甚至是嫉妒与诋毁。第三节是研究对象或被研究者的反应,第四节是被研究者、研究对象的仇家或敌人的反应。也就是说,研究者必须思考诸多与研究伦理有关的问题。研究者是否应该全盘揭露所有的研究成果与发现?如何选择?是否愿意承受揭露研究成果与发现的后果?被研究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是否能承受被社会注视的后果?第五节是研究成果对社会知识的影响。研究成果究竟是增进社会知识,促成了解与问题的解决,还是只为老生常谈增添一笔?第六节则是研究成果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尤其是社会改革与社会变迁。
第四部分既已删节纳入前三部分各章节,各章节细部节次、标题与浅词用字自然也要随之更动,如第八章在第二版的标题为「引人入胜」(Being Interesting),第三版改为「引起兴趣」(Arousing Interest);导论的细部节次增为五节。作者并援引晚近研究及方法论评註中的最佳例证,回应社会科学里「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及其相关观点的崛起,聚焦其内,评价其贡献所在,并纳入其适切且有凭有据的观点。同时此版次探讨资料分析的两章篇幅大增,尤其深入介绍编码(coding)和备忘 (memoing)的处理程序,以及个人电脑在编码、备忘工作上的运用。
作者在教导田野调查工作(fieldwork)的课程中发现,让学生照着这本指南的主题架构体系,来阅读民族志专题着作,并加以细细推敲,助益会非常大。职是之故,将这个架构体系呈现成,田野研究正式出版时所应回答的一系列问题。并期待,这份仔细推敲过的指导方针,对于其他教学者及自我引导的学者会有所助益,因而将之纳为附录。
本书是质性研究方法的入门书与导引手册,但译者想借由本书谈谈国内社会学研究的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用Back to Basics,也就是「回到基本面」,贯串讨论。
「回到基本面」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第一个层面是研究方法的检讨,第二个层面则是从研究方法的检讨转向提升到问题意识的反思与批判。
在第一个层面,国内外社会科学的系所都把方法课程设为重点课程,介绍研究方法的教科书与专着更是汗牛充栋,不可胜数。近年国科会与部分主导学界的学者开设「研究方法工作坊」系列,邀请国内外的方法论大师讲解、传授重要的方法论议题。 南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教育社会学研究所、应用社会学系亦已举办四届「质性方法研习会」(2005年)。一时之间,研究方法或狭义的方法论似乎又成显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技术与策略再度成为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界主要的研究议程。
不过,我们必须了解,所谓的方法论其实有两种意义。一是实际研究程序、技术与方法的操作经验与法则指令,二是针对研究方法、技术,进行深层的、根本的、批判性的思考(Kaplan, 1964: 23),并且带出认识论、存有学与哲学人类学的思辨(叶启政,2001:40-41),以及社会关怀、社会批判的根本问题意识。就此而言,其实最近的方法热潮比较偏重第一个意义,对第二个意义的着墨似乎不多。然而,本文要强调的重点之一就在这第二个意义。不探究这个意义层面,往往容易沦为方法的奴隶,只会按图索骥,却不知批判与自我批判,塑造方法论的神话,以为方法论就能够决定一切,就能够做出完美的研究(Kaplan, 1964: 24)。即使能够娴熟运用各种研究方法,甚至成为方法论的名家,也不一定能促成社会学或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层思考、批判质疑,以及典范的建构、解构与移转。
举例言之,Abbott(1997)评述芝加哥学派的贡献,指出社会研究不应该只重量化,更须注意到社会事实的脉络组织(contextuality)与具体时空,着重时间与空间的层次与织组分析。时空脉络层次分析最重要的价值是树立以质性研究为中心的「脉络论典范」(contextualist paradigm),以别于主流社会学以量化研究为中心的「变项论典范」(variables paradigm)。脉络论强调社会生活的具体时空与情境因素,随时贴近个人在具体时空与特定情境中的言行思想,比较有人的味道,没有那么抽象。变项论着重抽象的社会事实与统计推论,集中分析因果关系,特别是统计技术与方法。他们的科学研究与社会事实其实是抽象的概念,与社会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也越来越没有人味。人的一举一动与思想言论全部成为统计中可以任意操控的变项与成分,脉络、情境、偶然因素几乎全遭忽略,造成去脉络化(decontextualizing)的社会研究。
Abbott所说有其道理,但还是停留在比较一般的层次,甚至很容易再陷于质性与量化研究刻板印象式的对立与争论,让人联想到1880年代德国经济学界的「方法论争辩」(Methodenstreit),或者以折衷的策略或想法与做法了事。其实,真正的关键是阿多诺(Theodor Adorno)在1960年代德国社会研究的论辩中所提的论点。阿多诺与波普(Karl Popper)交锋时即强调,社会是一个总体(totality),经验性研究无法用拼图的方式完整地呈现出所谓的社会实在(social reality)。社会本身就是不一致的、矛盾的、非同质性的,所谓客观的经验研究意图把社会实在描绘成客观的存在或实体,就是一种物化与拜物的表现。这种思维与实践把统计分析变成行政管理的科学,把民意调查变成意识型态,让研究方法凌驾于社会实在,让研究方法决定研究对象。没有理论灵魂的研究方法,不足以理解社会这种体系的复杂性。研究方法除了应用之外,更应着手内在分析(immanent analysis),追索、剖析经验性研究的理路及其幻象表现,以免削足适履,用方法来决定什么是社会存在与实际(Adorno et al., 1976: 71-74, 77-81, 85-86, 109)。
放到台湾的脉络来看,阿多诺的论点其实犹如台湾社会学界的警钟,他的论证也可以说是要我们「回到基本面」。「回到基本面」不仅是研究方法、研究技巧、研究策略的操作与应用问题,更是社会学研究所为何来的根本问题。也就是说,做研究不只是方法问题,更需要回顾、检讨、思索研究最根本的问题意识,否则我们很容易成为方法的奴隶,而非方法的主人。韦伯即曾指出,方法论只能在研究的过程中,透过意识的理解,展现它们的价值。方法论并非丰硕研究成果的前提,就像我们不一定要有完整的解剖学知识,才知道如何正确地走路。如果一个人边走边思考手脚的肌肉与筋骨的组织构造与运作机制,那么他很可能经常跌倒。如果一位学者完全以方法论的目标决定其研究方向,那么他的研究也会窒碍难行。惟有实际解决研究问题,科学才能建立,方法才能完备。纯粹的方法论与认识论思考并不足以完成科学的或历史的研究(Weber, 1949: 115-116)。
本文并非否定国内研究方法热潮背后人士所做的努力与苦心,也不是说方法论不重要,而是有感于部分同侪的学术封闭与观点的狭隘。本文强调的「回到基本面」,不是个别研究的问题意识。我们求学时所受的训练或投入教研工作的专业要求,都告诉我们要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如何做这个研究?有哪些方法与技术可以运用?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而非用另一种方法?做这个研究的目的、过程与后果是什么?但是,本文所说的根本问题意识,不是这种狭义的、初级的问题意识,而是对社会学或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反省、批判与自我批判的问题意识:我们所做的研究到底是为个人的研究增添纪录,表示绩效,引进最新理论与学说,加工生产,从事仪式性的研究,投入概念拜物教与抽象经验主义(Mills, 1959: 72),还是透过本土化与根本性的研究,指出关键性的、理论性的问题?我们所做的研究是传统的研究,还是批判的研究(套用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对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的分法)?我们做研究,究竟是因为我们真的对这个题目、主题、现象、问题有兴趣,有助于国计民生,解决社会问题,还是因为这个研究可以申请到计画补助、养助理(或剥削助理,或把研究生、大学生当个人的佣人使唤),可以用更快速的方法增加论着发表的数量,登上指标系统评等的期刊,或是达到其他目的(如为政客服务、为自己的政治信仰背书、谋求政治利益)?我们身为社会学家或社会科学家,究竟是基于对知识的爱好、对社会的关怀、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敏感度,提出独具一家的论述与改革(或革命)议程,还是敝帚自珍,自我膨胀,把自己的专业与研究领域神圣化、意识型态化,以好为人师的心态,建立个人与小群体的神坛,挥舞社会学知识的「法器」与「咒语」(叶启政,2001:36-41),教训不同专业、不同观点的人士与社会大众?社会学者是否应该划地自限,凭借知识的傲慢与虚假的、建制化的学科区分(Adorno, 1976: 79),告诉非社会学家什么才是「社会学」,什么才是「社会学」论文,或者规定什么学历的专业学者才算是社会学者,非我族类就没有资格从事社会学的教研工作,不算是社会学者? 抑或是建立各种指标系统,表面上以所谓中立客观的统计数字与审查标准,评定同侪的研究表现与研究领域,实际上却借由小群体的社会网络、血统关系与学术政治,垄断国家机关自人民税金搜括得来的资源,建立特定期刊的神殿与庙龛,以现代的、个人的学术八股教条为武器,规训学界同侪的研究活动与发展?
这些问题不是小问题。美国的文化人类学者领导的大学已计画改革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学想像(Shapiro, 2000),部分美国社会学者也忧心过度专业与支离破碎的研究领域,主张重振「社会学的想像」(Phillips et al., 2002)。 我们可以继续在人为划分的学科界线与象牙塔内,依据国家机关与主流学者订定的指标、绩效标准与审查办法,埋头从事学术研究的「手工业」或「制造业」。但我们也可以决定要不要反思与自我批判。社会学者最重要的条件并不在于是否名校名系出身,或者血统是否正确。如何在教研工作上培养自身的社会学识见(insight)与眼光(vision),发挥社会学的想像力,以识见与眼光引导研究与方法论运用,恐怕才是当务之急。
最后要特别强调: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解答,并非社会学者的专利。套用叶启政所说的话:「人人都是社会学家。」(2001:42)在此祈愿读者阅读、应用本书之余,也能帮忙思考这些问题,或者提出更有深度、更尖锐的问题。
王佳煌
于痴愚斋
2005年7月16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