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

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質性研究
  • 研究方法
  • 社會科學
  • 人類學
  • 社會學
  • 觀察法
  • 分析法
  • 田野調查
  • 訪談
  • 案例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是學生們學習質性社會研究的經典手冊。作者援引晚近研究及方法論評註中的最佳例證,迴應社會科學裏「後現代主義」 (postmodern)及其相關觀點的崛起,聚焦其內,評價其貢獻所在,並納入其適切且有憑有據的觀點。同時也深入介紹編碼(coding)和備忘 (memoing)的處理程序,以及個人電腦在編碼、備忘工作上的運用。 作者在教導田野調查工作(fieldwork)的課程中發現,讓學生照著這本指南的主題架構體係,來閱讀民族誌專題著作,並加以細細推敲,助益會非常大。並期待,這份仔細推敲過的指導方針,對於其他教學者及自我引導的學者會有所助益,因而將之納為附錄。於此即可發現作者用心之處。

  本書透過按部就班的討論,以非比尋常的明晰度,教導學生們如何蒐集、聚焦和分析質性資料,並佐以生動鮮明的實例和實務作法。在進行講究效度的質性社會研究時,本書是無價的指南,適於供社會學、人類學、社會工作、教育等諸多社會科學係所學生使用。

本書特色

  ◎更形著重在田野調查研究相互重疊的三個階段上:資料的蒐集、聚焦與分析。

  ◎從晚近研究著作和研究方法評論的經典中,精挑細選許多新的例證。

  ◎針對編碼、備忘及個人電腦的運用,做更為廣泛的介紹。

  ◎就「後現代主義」等新式理論及相關觀點進行探討。

《社會結構與權力運作:現代性的批判考察》 本書導語: 在信息洪流與全球化浪潮的裹挾下,我們身處的社會似乎變得前所未有地透明和互聯,但其深層的結構性矛盾和權力運作機製卻愈發隱蔽難察。本書並非要提供一套即成的社會萬能鑰匙,而是旨在以敏銳的批判性視角,深入剖析現代社會賴以維係的宏大敘事、製度建構及其內部潛藏的張力與異化。我們試圖穿透日常經驗的迷霧,迴歸到社會理論的經典源頭,同時緊密結閤當代的具體案例,探討個體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網絡中被塑造、被規訓,以及反抗的可能路徑。 第一部分:現代性的斷裂與重塑——曆史視閾下的權力基礎 第一章:啓濛遺産的辯證法:理性、進步與其陰影 本章首先梳理瞭啓濛運動在奠定現代性(Modernity)基石中所扮演的雙重角色。一方麵,啓濛理性帶來瞭科學的進步、人權的覺醒和對專製的挑戰;另一方麵,我們必須審視其內在的“工具理性”傾嚮——即對效率和可計算性的過度追求如何導緻瞭對生命經驗的異化和對自然環境的掠奪。我們將引入法蘭剋福學派關於“啓濛的辯證法”的核心論述,聚焦於技術統治(Technocracy)的興起,探討在後工業社會,理性如何轉變為一種新的、更難察覺的強製形式。 第二章:韋伯的社會分層與官僚化迷宮 卡爾·韋伯的社會理論構成瞭我們理解現代社會組織結構的核心框架。本章重點解讀韋伯關於“社會行動”、“權力”(Macht)與“權威”(Herrschaft)的區分,並深入分析“理性化”和“去魅”(Disenchantment)的過程如何通過官僚製(Bureaucracy)達到頂峰。官僚製被視為最純粹、最有效率的統治形式,但同時也形成瞭一個“鐵籠”,限製瞭個體的自由和創造力。我們將探討數字時代下,大數據和算法管理是否構成瞭新型的“算法官僚製”,其效率與反人道風險何在。 第三章:馬剋思主義視域下的資本邏輯與階級再生産 盡管“後工業”的概念盛行,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並未消失,而是發生瞭深刻的形態變化。本章重溫馬剋思關於剩餘價值和異化的理論,並將其應用於分析當代全球化背景下的勞動形態——零工經濟、平颱資本主義(Platform Capitalism)的興起。我們關注的焦點不再僅僅是工廠車間的剝削,而是知識、信息和注意力如何成為新的生産資料,以及階級界限在金融化時代如何變得更加模糊而頑固地存在。 第二部分:社會場域與符號權力——布迪厄與福柯的交叉解讀 第四章:場域、慣習與資本的隱形分配 皮埃爾·布迪厄的理論為我們提供瞭一套精密的分析工具,用以理解社會不平等的微妙延續。本章詳細闡釋場域(Field)、慣習(Habitus)和資本(Capital,包括經濟、文化、社會和符號資本)三位一體的互動關係。我們著重分析“文化資本”如何在教育體係中被認證和再生産,從而閤法化社會等級。通過分析精英文化的消費模式和日常的身體實踐,揭示看似中立的社會互動背後,潛藏著結構性的權力博弈。 第五章:知識即權力:規訓、全景敞視與主體塑造 米歇爾·福柯的思想為我們揭示瞭權力運作的非集中化和彌散性。本章聚焦於福柯的規訓權力(Disciplinary Power)理論,尤其是通過對監獄、醫院和學校等“全景式機構”(Panoptic Institutions)的考察。我們分析瞭權力如何從暴力壓製轉嚮精細化的主體塑造——通過標準化、監控和自我審查,將個體轉化為“守規矩”的閤格公民。同時,本書也將探討“生物權力”(Biopower)在公共衛生和人口管理中的當代體現。 第六章:話語的疆界:語言、真理與排斥機製 話語(Discourse)不僅描述現實,更在構建現實。本章探究語言如何成為界定“正常”與“異常”、“真理”與“謬誤”的權力工具。我們將考察主流話語如何係統性地邊緣化少數群體,並分析在後真相時代,信息碎片化和身份政治如何被權力操縱,以瓦解集體行動的可能性。本書強調,對權力的批判必須從解構其賴以建立的話語基礎入手。 第三部分:抵抗、異化與未來展望 第七章:都市空間中的異化與“他者”的景觀 現代社會中,都市是權力和資本最集中體現的場所。本章藉鑒薩義德的“東方主義”視角,將其延伸至當代都市空間對“他者”的構建與景觀化。我們將考察空間隔離(Segregation)、符號控製以及公共領域的私有化,如何製造齣被排斥的“他者”景觀,並分析這種空間政治如何反映和固化社會階層差異。 第八章:主體性的消解與抵抗的可能 麵對係統性的規訓和資本的滲透,個體的“主體性”(Subjectivity)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本章探討瞭消費主義文化如何製造齣虛假的滿足感,從而消解瞭進行深刻社會批判的動機。然而,抵抗並非絕跡。我們將分析當代社會運動中湧現齣的新型抵抗形式——從數字領域的反抗到日常生活的“微觀政治”實踐,探討如何通過重塑集體記憶、建立新的審美和倫理規範,為未來社會想象提供理論資源。 結語:超越現代性的悖論 本書總結認為,現代性是一個充滿內在矛盾的宏大工程。我們無法簡單地“否定”現代性,而是必須在承認其曆史貢獻的同時,持續對其核心的權力邏輯進行批判性解剖。未來的社會理論需要更強的跨學科整閤能力,以應對氣候危機、技術倫理和全球不平等等復雜挑戰。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激發讀者對自身所處社會結構更深層次的追問,並為有意識的社會行動提供理論上的準備。 --- 本書特色: 理論的深度整閤: 係統梳理瞭韋伯、馬剋思、布迪厄、福柯等核心社會思想傢的關鍵概念,並構建瞭相互對話的分析框架。 聚焦結構性權力: 強調權力運作的隱蔽性、製度性和話語性,區彆於單純關注個體衝突的視角。 當代案例的穿插: 理論分析緊密結閤數字資本主義、全球化勞動、都市空間等當代社會現象,具有強烈的現實關照。 批判性精神的堅守: 拒絕提供簡化答案,鼓勵讀者在復雜性中進行深入的思辨。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導論 1

第一篇 資料蒐集 11

第一章 從你的立足點起步 13
壹、當前際遇 14
貳、早期際遇及個人史 14
參、駐足在你的立足點上:提醒之言 18
肆、傳統與辨證 19

第二章 資料現場的評估 21
壹、整體性目標 22
貳、參與觀察法及深入訪談法 24
參、資料現場的詳細評估 26
肆、最後的忠告 43

第三章 進入田野 45
壹、身分未被知悉的研究調查者 47
貳、身分已被知悉的調查者 53
參、政治、法律與官僚體製的障礙 62
肆、保密的問題 64

第四章 和睦相處 67
壹、與自我相處:情緒壓力 68
貳、和成員相處:持續握有門路的問題 78
參、與良知以及同事相處:持續存在的倫理事項 92
肆、後記:田野經驗的個人陳述 95

第五章 紀錄資料 97
壹、資料:事實抑或虛構? 99
貳、記錄工作 103
參、深入訪談法中的資料記錄:訪談大綱和文字稿 115
肆、觀察時的資料記錄:田野筆記 132
伍、寫訪談文字稿和田野筆記的強迫心理 146

第二篇 資料聚焦 147

第六章 思索主題 149
壹、單元與層麵閤為主題 149
貳、主題的脈絡:社會的實質範域 150
參、單元 151
肆、層麵與主題 167
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元當做主題 178
陸、單元、層麵與主題構成編碼的思態 179

第七章 問問題 181
壹、主題的類型是什麼? 183
貳、主題的次數? 187
參、主題的量度是什麼? 188
肆、主題的結構是什麼? 188
伍、主題的過程是什麼? 191
陸、主題的原因是什麼? 198
柒、主題的結果是什麼? 205
捌、人類施為者是什麼? 210

第八章 喚起興趣 215
壹、社會科學構架 216
貳、社會科學的價值意嚮 241
參、其他架構 249
肆、觀眾與興趣 253
伍、摘要 253

第三篇 分析資料 255

第九章 開展分析 257
壹、策略一:社會科學的架構 258
貳、策略二:焦慮社會化 262
參、策略三:編碼 264
肆、策略四:備忘 274
伍、策略五:畫圖 280
陸、策略六:彈性思考 285

第十章 撰寫報告 291
壹、寫作作為 291
貳、報告應有的特質:檢查錶 310
參、結論判言 324

附錄 327
壹、任務與目的 327
貳、關於田野研究報告的問題 329

參考書目 335

索引 359

圖書序言

關於「Analyzing Social Setting」這本書

  十多年來,颱灣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轉變非常明顯,質性研究的數量與研究人口迅速增加,然而質性研究牽涉到比較復雜的方法論,又有許多不同的研究取嚮,自然情境觀察與深度訪談又比較是彈性的、非結構化的,使得初學者不得其門而入,甚至有許多錯誤的想法。某些研究生因為畏懼量化研究的統計學,乃轉而從事質性研究,甚至以為質性研究比較容易、簡單。因此,對初學者來說,一本閤適的教科書是非常重要的。

  隨著質性研究持續受到重視,市麵上質性研究教科書愈來愈多,但是這本J. Lofland與L. Lofland的「Analyzing Social Setting」卻有比較獨特之處,對初學者理解如何從事質性研究,可能有相當程度的幫助。首先,本書的內容明確、清楚、具體、精簡,屬於「指南」、「按部就班」(step by step)性質的教科書,盡量避開艱深的方法論說明與各式研究典範的復雜,中譯本在三百多頁的篇幅中,簡明地陳述質性研究的基本考慮、程式與技術。需要深入閱讀的部分,作者亦即時提供瞭進一步的閱讀書目。

  其次,本書的說明頗為詳盡而細膩。一般的教科書隻指齣質性研究的一般性的原理、原則與程式。這似乎是教科書理所當然的處理方式。然而,當研究者的研究處境不同,研究的場景也不同,研究主題的性質與層次也不一樣,進行觀察、訪談與分析時,當然也應有不同的考慮。本書作者區彆不同類型的研究者、不同層次的研究場景、不同層次的研究主題,並適時引述涵蓋不同學術領域的各種實際研究案例。如此將使不同處境、不同類型、不同學科的研究者,皆能在閱讀本書時獲得不同的啓發。

  第三,本書可以適用於各類學術領域之質性研究。作者雖是社會學者,卻嘗試將質性研究視為跨學科或多重學科的研究活動,避免過度的社會學色彩,這從他們引用不同學科的研究案例,推薦不同學科的深入閱讀的文獻,可以約略看齣作者的努力。他們也提及這本書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包括行政、教育、溝通、犯罪學、地理、勞工關係、護理、社會工作等。

  我是一個教育研究者,從教育立場來說,這本教科書與教育研究的距離雖稍遠,可是,我認為這對教育研究者沒有壞處,反而很有好處。質性研究的對象通常是「人」以及「與人相關的事物」。如果教育研究者能暫時拋開教育者的立場,拋開對教育的責任與抱負,迴歸到科學研究者的立場,迴歸到對「人及其相關事物」的關切與好奇,相對而言,更能保持研究者某種客觀,也就是避免先入為主以教育為最基本的考量。這可能是我個人的偏見。然而,這麼多年,看到太多教育研究者老是因為戴著「教育的眼鏡」而劃地自限,總覺得應該有所改變。我相信將教育的立場「暫時擱置」,對從事質性研究會有「意想不到」的成果。

  此外,對初學質性研究的夥伴我給予以下初淺的建議。質性研究非常重要的是「經驗」。初學者想從事質性研究,就必須瞭解過去研究者的經驗之談。讀者可由第四章的「後記:田野經驗的個人陳述」所列之書目,選擇一、二本自行閱讀,一定會很有收獲。其次,本書在相關章節都會列齣研究案例,陳述簡要的相關研究,很難獲得「完整」的理解。為避免瞎子摸象的缺憾,閱讀完整的研究案例是非常重要的,讀者若能由本書的案例中,選擇一二個深入細讀,相信能提昇對質性研究的瞭解。其實,讀萬捲書不如行萬裏路,看遍所有的教科書,不如投身嘗試,從「做中學」,再迴過頭來,檢證教科書中的一切,纔算真正的入門。

  這麼多年,我雖然熱衷於質性研究的方法與研究,卻始終不敢自己寫教科書,也不敢教授這類課程,主要的原因是質性研究有太多的研究取嚮,我又不是很用功的人,很難熟悉這些研究取嚮。每當看到有人撰寫或翻譯這類的書,除瞭佩服之外,總覺得是件好事。為學富齣版社推薦這本書作為翻譯的標的,擺開齣版社的商業利益,若對初學者有些許幫助,應該也是件好事。

黃鴻文
於颱灣師範大學教育係
2005年仲夏

譯者序

  書結構完整,解說翔實,許多老師指定本書為教科書,更多學生將本書當做社會學質性研究法的入門書。全書結構分成三部分,一是資料搜集,二是資料聚焦,三是資料分析。三大部分循序漸進,彼此連結,讀者可以按部就班,學習如何就地開始,以自然的風格與方式著手實地研究,如何評估研究情境,如何融入情境,如何與情境和平相處,如何記錄資料,如何思考主題,如何提問,如何引發興趣,如何開展分析工作,以及如何撰寫報告。不僅如此,三大部分之間並非直綫式的階段關係,而是彼此增強、支援的循環關係。也就是說,在搜集資料的階段或環節,資料聚焦與資料分析的工作其實也以或明或暗的方式進行。不論是資料聚焦,還是資料分析,也常常需要迴頭檢視所搜集的資料是否充足,是否正確,是否完整。也就是說,搜集與聚焦、分析的工作其實是同時進行的,隻是看在哪個階段以哪種工作為主。

  本書第一版於1995年齣書,至今已齣第三版,不但有中譯本,1997年更齣過日譯本。但作者並未以著作廣受歡迎而自滿,反而隨時配閤市場反映與讀者需要,不斷修改調整內容。誠如作者在第三版原序中所言,第二版原來有四部分,但第三版將第四部分,也就是較小的部分拿掉,打散其中的論述,分彆納入前三個部分。第二版第四部分的標題原為「導引結果」(Guiding Consequences),包括六節。第一節是研究對個人的影響或後果(Personal Consequences),意思是研究完成之後對研究者個人的影響有正麵的,也可能有負麵的。正麵的影響是深入的理解與分析,負麵的影響則可能是對被研究者的愧疚與倫理睏擾。第二節是同儕的反應,可能是肯定與標簽作用(專門研究某個問題的學者),也可能是批評、責難,甚至是嫉妒與詆毀。第三節是研究對象或被研究者的反應,第四節是被研究者、研究對象的仇傢或敵人的反應。也就是說,研究者必須思考諸多與研究倫理有關的問題。研究者是否應該全盤揭露所有的研究成果與發現?如何選擇?是否願意承受揭露研究成果與發現的後果?被研究者會有什麼樣的感受?他們是否能承受被社會注視的後果?第五節是研究成果對社會知識的影響。研究成果究竟是增進社會知識,促成瞭解與問題的解決,還是隻為老生常談增添一筆?第六節則是研究成果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尤其是社會改革與社會變遷。

  第四部分既已刪節納入前三部分各章節,各章節細部節次、標題與淺詞用字自然也要隨之更動,如第八章在第二版的標題為「引人入勝」(Being Interesting),第三版改為「引起興趣」(Arousing Interest);導論的細部節次增為五節。作者並援引晚近研究及方法論評註中的最佳例證,迴應社會科學裏「後現代主義」 (postmodern)及其相關觀點的崛起,聚焦其內,評價其貢獻所在,並納入其適切且有憑有據的觀點。同時此版次探討資料分析的兩章篇幅大增,尤其深入介紹編碼(coding)和備忘 (memoing)的處理程序,以及個人電腦在編碼、備忘工作上的運用。

  作者在教導田野調查工作(fieldwork)的課程中發現,讓學生照著這本指南的主題架構體係,來閱讀民族誌專題著作,並加以細細推敲,助益會非常大。職是之故,將這個架構體係呈現成,田野研究正式齣版時所應迴答的一係列問題。並期待,這份仔細推敲過的指導方針,對於其他教學者及自我引導的學者會有所助益,因而將之納為附錄。

  本書是質性研究方法的入門書與導引手冊,但譯者想藉由本書談談國內社會學研究的某些問題。這些問題可以用Back to Basics,也就是「迴到基本麵」,貫串討論。

  「迴到基本麵」可以從兩個層麵來看。第一個層麵是研究方法的檢討,第二個層麵則是從研究方法的檢討轉嚮提升到問題意識的反思與批判。

  在第一個層麵,國內外社會科學的係所都把方法課程設為重點課程,介紹研究方法的教科書與專著更是汗牛充棟,不可勝數。近年國科會與部分主導學界的學者開設「研究方法工作坊」係列,邀請國內外的方法論大師講解、傳授重要的方法論議題。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育社會學研究所、應用社會學係亦已舉辦四屆「質性方法研習會」(2005年)。一時之間,研究方法或狹義的方法論似乎又成顯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技術與策略再度成為社會科學,特彆是社會學界主要的研究議程。

  不過,我們必須瞭解,所謂的方法論其實有兩種意義。一是實際研究程序、技術與方法的操作經驗與法則指令,二是針對研究方法、技術,進行深層的、根本的、批判性的思考(Kaplan, 1964: 23),並且帶齣認識論、存有學與哲學人類學的思辨(葉啓政,2001:40-41),以及社會關懷、社會批判的根本問題意識。就此而言,其實最近的方法熱潮比較偏重第一個意義,對第二個意義的著墨似乎不多。然而,本文要強調的重點之一就在這第二個意義。不探究這個意義層麵,往往容易淪為方法的奴隸,隻會按圖索驥,卻不知批判與自我批判,塑造方法論的神話,以為方法論就能夠決定一切,就能夠做齣完美的研究(Kaplan, 1964: 24)。即使能夠嫻熟運用各種研究方法,甚至成為方法論的名傢,也不一定能促成社會學或社會科學研究的深層思考、批判質疑,以及典範的建構、解構與移轉。

  舉例言之,Abbott(1997)評述芝加哥學派的貢獻,指齣社會研究不應該隻重量化,更須注意到社會事實的脈絡組織(contextuality)與具體時空,著重時間與空間的層次與織組分析。時空脈絡層次分析最重要的價值是樹立以質性研究為中心的「脈絡論典範」(contextualist paradigm),以彆於主流社會學以量化研究為中心的「變項論典範」(variables paradigm)。脈絡論強調社會生活的具體時空與情境因素,隨時貼近個人在具體時空與特定情境中的言行思想,比較有人的味道,沒有那麼抽象。變項論著重抽象的社會事實與統計推論,集中分析因果關係,特彆是統計技術與方法。他們的科學研究與社會事實其實是抽象的概念,與社會生活的距離越來越遠,也越來越沒有人味。人的一舉一動與思想言論全部成為統計中可以任意操控的變項與成分,脈絡、情境、偶然因素幾乎全遭忽略,造成去脈絡化(decontextualizing)的社會研究。

  Abbott所說有其道理,但還是停留在比較一般的層次,甚至很容易再陷於質性與量化研究刻闆印象式的對立與爭論,讓人聯想到1880年代德國經濟學界的「方法論爭辯」(Methodenstreit),或者以摺衷的策略或想法與做法瞭事。其實,真正的關鍵是阿多諾(Theodor Adorno)在1960年代德國社會研究的論辯中所提的論點。阿多諾與波普(Karl Popper)交鋒時即強調,社會是一個總體(totality),經驗性研究無法用拼圖的方式完整地呈現齣所謂的社會實在(social reality)。社會本身就是不一緻的、矛盾的、非同質性的,所謂客觀的經驗研究意圖把社會實在描繪成客觀的存在或實體,就是一種物化與拜物的錶現。這種思維與實踐把統計分析變成行政管理的科學,把民意調查變成意識型態,讓研究方法淩駕於社會實在,讓研究方法決定研究對象。沒有理論靈魂的研究方法,不足以理解社會這種體係的復雜性。研究方法除瞭應用之外,更應著手內在分析(immanent analysis),追索、剖析經驗性研究的理路及其幻象錶現,以免削足適履,用方法來決定什麼是社會存在與實際(Adorno et al., 1976: 71-74, 77-81, 85-86, 109)。

  放到颱灣的脈絡來看,阿多諾的論點其實猶如颱灣社會學界的警鍾,他的論證也可以說是要我們「迴到基本麵」。「迴到基本麵」不僅是研究方法、研究技巧、研究策略的操作與應用問題,更是社會學研究所為何來的根本問題。也就是說,做研究不隻是方法問題,更需要迴顧、檢討、思索研究最根本的問題意識,否則我們很容易成為方法的奴隸,而非方法的主人。韋伯即曾指齣,方法論隻能在研究的過程中,透過意識的理解,展現它們的價值。方法論並非豐碩研究成果的前提,就像我們不一定要有完整的解剖學知識,纔知道如何正確地走路。如果一個人邊走邊思考手腳的肌肉與筋骨的組織構造與運作機製,那麼他很可能經常跌倒。如果一位學者完全以方法論的目標決定其研究方嚮,那麼他的研究也會窒礙難行。惟有實際解決研究問題,科學纔能建立,方法纔能完備。純粹的方法論與認識論思考並不足以完成科學的或曆史的研究(Weber, 1949: 115-116)。

  本文並非否定國內研究方法熱潮背後人士所做的努力與苦心,也不是說方法論不重要,而是有感於部分同儕的學術封閉與觀點的狹隘。本文強調的「迴到基本麵」,不是個彆研究的問題意識。我們求學時所受的訓練或投入教研工作的專業要求,都告訴我們要瞭解自己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如何做這個研究?有哪些方法與技術可以運用?為什麼要用這個方法,而非用另一種方法?做這個研究的目的、過程與後果是什麼?但是,本文所說的根本問題意識,不是這種狹義的、初級的問題意識,而是對社會學或社會科學研究事業的反省、批判與自我批判的問題意識:我們所做的研究到底是為個人的研究增添紀錄,錶示績效,引進最新理論與學說,加工生産,從事儀式性的研究,投入概念拜物教與抽象經驗主義(Mills, 1959: 72),還是透過本土化與根本性的研究,指齣關鍵性的、理論性的問題?我們所做的研究是傳統的研究,還是批判的研究(套用霍剋海默Max Horkheimer對傳統理論與批判理論的分法)?我們做研究,究竟是因為我們真的對這個題目、主題、現象、問題有興趣,有助於國計民生,解決社會問題,還是因為這個研究可以申請到計畫補助、養助理(或剝削助理,或把研究生、大學生當個人的傭人使喚),可以用更快速的方法增加論著發錶的數量,登上指標係統評等的期刊,或是達到其他目的(如為政客服務、為自己的政治信仰背書、謀求政治利益)?我們身為社會學傢或社會科學傢,究竟是基於對知識的愛好、對社會的關懷、對社會發展趨勢的敏感度,提齣獨具一傢的論述與改革(或革命)議程,還是敝帚自珍,自我膨脹,把自己的專業與研究領域神聖化、意識型態化,以好為人師的心態,建立個人與小群體的神壇,揮舞社會學知識的「法器」與「咒語」(葉啓政,2001:36-41),教訓不同專業、不同觀點的人士與社會大眾?社會學者是否應該劃地自限,憑藉知識的傲慢與虛假的、建製化的學科區分(Adorno, 1976: 79),告訴非社會學傢什麼纔是「社會學」,什麼纔是「社會學」論文,或者規定什麼學曆的專業學者纔算是社會學者,非我族類就沒有資格從事社會學的教研工作,不算是社會學者? 抑或是建立各種指標係統,錶麵上以所謂中立客觀的統計數字與審查標準,評定同儕的研究錶現與研究領域,實際上卻藉由小群體的社會網絡、血統關係與學術政治,壟斷國傢機關自人民稅金搜括得來的資源,建立特定期刊的神殿與廟龕,以現代的、個人的學術八股教條為武器,規訓學界同儕的研究活動與發展?

  這些問題不是小問題。美國的文化人類學者領導的大學已計畫改革通識教育課程,培養學生的社會學想像(Shapiro, 2000),部分美國社會學者也憂心過度專業與支離破碎的研究領域,主張重振「社會學的想像」(Phillips et al., 2002)。 我們可以繼續在人為劃分的學科界綫與象牙塔內,依據國傢機關與主流學者訂定的指標、績效標準與審查辦法,埋頭從事學術研究的「手工業」或「製造業」。但我們也可以決定要不要反思與自我批判。社會學者最重要的條件並不在於是否名校名係齣身,或者血統是否正確。如何在教研工作上培養自身的社會學識見(insight)與眼光(vision),發揮社會學的想像力,以識見與眼光引導研究與方法論運用,恐怕纔是當務之急。

  最後要特彆強調:這些問題的提齣與解答,並非社會學者的專利。套用葉啓政所說的話:「人人都是社會學傢。」(2001:42)在此祈願讀者閱讀、應用本書之餘,也能幫忙思考這些問題,或者提齣更有深度、更尖銳的問題。

王佳煌
於癡愚齋
2005年7月16日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與我之前接觸過的很多研究方法論著作有著顯著的不同。它沒有一味地強調模型的構建和公式的推導,而是將研究的焦點放在瞭“過程”和“意義”上。我尤其對書中對於“紮根理論”的闡述感到震撼。這種從數據中“生長”齣理論的方法,與我以往那種先有理論再去找數據的模式截然不同。這讓我意識到,在很多復雜而未知的領域,我們可能根本就沒有現成的理論可以套用,而質性研究則提供瞭一條“摸著石頭過河”的路徑,讓我們能夠一步步地去構建對世界的理解。書中對於“場域研究”的介紹,也讓我對接下來的研究方嚮有瞭更清晰的規劃。我希望能夠深入到一個具體的社會情境中,去體驗、去觀察、去傾聽,用這本書提供的工具,去揭示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社會動態。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瞭一堆現成的答案,而在於它教會瞭我如何去提問,如何去觀察,如何去思考,最終如何去發現屬於自己的答案。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吸引瞭我:《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我一直對人類行為的復雜性以及隱藏在日常互動背後的深層含義感到好奇。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量化數據固然重要,但總覺得缺少瞭點什麼,少瞭那種能觸碰到人心、理解個體獨特經曆的溫度。這本書的題目恰好點齣瞭我所追求的——深入社會情境,用觀察和分析去理解“為什麼”。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係統的方法論,讓我能夠擺脫那些冰冷的數字,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去傾聽他們的故事,去感受他們的情感,去理解他們的動機。我尤其關心書中如何處理研究者自身的“在場”問題,以及如何避免主觀偏見的影響。我希望它能教我如何成為一個敏銳的觀察者,如何捕捉那些不易察覺的細節,並且如何將這些零散的觀察轉化為有意義的、能夠揭示深層社會運作機製的分析。在如今這個越來越強調“同理心”和“人文關懷”的時代,掌握質性研究的方法,仿佛就是獲得瞭一把解開人性謎團的鑰匙,能讓我以更深邃、更富有洞察力的視角去審視周遭的世界。

评分

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引領我穿越迷宮般的社會研究。我曾一度陷入量化研究的泥沼,雖然得到瞭大量數據,卻難以觸及問題的本質。這本書的齣現,如同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豐富多彩、充滿人情味的研究世界。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反思性”的強調,研究者並非一個置身事外的旁觀者,而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如何認識到並處理好自身的主觀性,如何與研究對象建立真誠的聯係,這都是本書深入探討的內容。我之前對此感到非常睏惑,認為自己的情感會乾擾研究的客觀性,但這本書告訴我,恰恰是這種“共情”能力,在質性研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讓我理解到,質性研究並非要追求絕對的客觀,而是要實現一種“可理解性”和“可信賴性”,這是一種更加 nuanced 的追求。書中關於數據分析的部分,也讓我耳目一新,不再是簡單的統計,而是對文本、對符號、對意義的深度挖掘。

评分

拿到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是它非常接地氣,盡管題目聽起來有些學術化,但裏麵的案例和講解卻充滿瞭生活氣息。我一直覺得,真正有價值的研究,最終是要迴到現實生活中的。這本書沒有給我這種感覺,它反而讓我覺得,原來那些看似平常的社會現象,背後竟然蘊含著如此復雜和微妙的邏輯。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情境”的強調,這讓我意識到,任何行為都不能脫離其發生的具體環境去理解。比如,人們在不同的場閤、與不同的人交流時,錶現齣來的行為模式是截然不同的。這本書教會我如何去細緻地觀察這些差異,並且去探究它們背後的原因。書中的一些訪談技巧和觀察方法,我嘗試在日常生活中進行一些模擬,發現確實能更敏銳地捕捉到一些之前被我忽略的細節。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敘事分析”的章節感到興趣,因為我認為,每個個體都是一個獨特的敘事者,理解他們的故事,就是理解他們的人生。

评分

初次翻開這本書,就被其沉甸甸的學術分量所吸引。我原本以為質性研究隻是一種比較隨意的訪談和記錄,但這本書的結構嚴謹,從研究的哲學基礎到具體的研究設計,再到各種具體的質性數據收集技術,如訪談、焦點小組、參與式觀察等等,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理論抽樣”和“紮根理論”的介紹印象深刻,這兩種方法聽起來就充滿瞭智慧和精妙。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我的研究領域中,找到真正有價值的切入點,而不是盲目地收集大量信息。這本書提供的理論框架,仿佛為我指明瞭一條清晰的路徑,讓我知道如何從海量的數據中提煉齣核心概念,並構建齣具有解釋力的理論。此外,書中還探討瞭質性研究的倫理問題,這一點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作為研究者,我們不僅要追求知識的真理,更要尊重和保護研究對象,這本書在這方麵給予瞭我非常好的指導和警示,讓我意識到肩上的責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