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写作方式有别于传统,并非以大家习惯的概念或分类来编排章节,或者以学派的方式来铺陈。为了让读者对当代社会有更深刻的了解,作者以社会科 学发展上的关键环节,从几个主要转向来思考论证的内容与方向,其中包括了语言结构、生活世界、利益权力、系统机制以及全球社会等转向,这些同时也是一般社 会科学所讨论的主题。
这不是一本准备考试用的教科书,但书中所阐述的概念及引用的资料,极富参考价值,特别是在一些结合当代社会的种种新现象上,更具有深刻的反省作用!
作者简介
林信华
德国毕勒费德(Bielefeld)大学社会科学博士,曾任南华大学欧洲研究所所长及社会科学院院长,现为佛光人文社会学院社会学系专任教授兼系主任。
近年主要着作有《符号与社会》、《迈向一个新的欧洲社会》、《文化政策新论:建构台湾新社会》、《超国家社会学:两岸关系中的新台湾社会》、《二十一世纪新社会学:漂泊的台湾社会》等。
第一章 前言—开放的社会科学
.结构
.十九世纪的生活世界:找到发明的方法
.社会科学在科学建构上的讨论
.开放的社会科学
.摘要
.名词解释
.问题讨论
第二章 秩序与理论的建构
.结构
.社会科学的观察对象
.建构社会秩序的哲学基础
.社会的沟通媒介与秩序
.社会科学对秩序的建构
.摘要
.名词解释
.问题讨论
第三章 社会科学的研究逻辑
.结构
.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学科
.语言分析的途径
.系统取向的观察与分析
.日常生活世界与批判的导向
.摘要
.名词解释
.问题讨论
第四章 社会科学的解释与符号系统
.结构
.社会科学的解释活动
.日常生活世界的符号系统与沟通
.社会生活中的符号生活
.关于符号与文化研究的科学
.摘要
.名词解释
.问题讨论
第五章 社会科学的意义结构与文化理论
.结构
.社会科学命题与日常生活意义的关联性
.日常生活意义与符号的系统化
.社会秩序运作的文化基础
.作为科际整合的文化研究
.摘要
.名词解释
.问题讨论
第六章 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实践
.结构
.社会世界的变化与发展
.社会科学发展的社会因素
.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些线索
.社会科学的实践
.摘要
.名词解释
.问题讨论
第七章 全球社会与社会科学的开放性
.结构
.全球社会的发展
.民主政治的反省
.社会科学的未来思索
.摘要
.名词解释
.问题讨论
最近翻阅了《认知的边界》,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人类思维奥秘的大门。作者以一种非常易懂的方式,讲解了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例如“认知偏差”、“信息过载”以及“心智模式”等。书中充斥着大量引人入胜的实验和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人类大脑在处理信息时所存在的局限性和倾向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确认偏误”的章节,作者通过几个巧妙的例子,揭示了我们如何会不自觉地去寻找那些能够印证我们已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与之相悖的证据。这让我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的判断和决策产生了怀疑,也开始警惕自己可能陷入的思维陷阱。书中对“直觉”和“理性”的权衡也非常有趣,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贬低直觉,而是强调了在不同情境下,两者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更好地协调运用。读到后面,关于“学习的本质”的探讨更是发人深省,作者指出,真正的学习并非简单地获取知识,而是不断地重塑和更新我们的认知结构。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理解自身的认知局限,是提升判断力和做出更优选择的关键一步。
评分刚看完一本名为《思想的漫游》的书,实在是一场精神上的奇遇!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将我们带入了一个个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思考空间。开篇就以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何为善”的争论为引子,然后巧妙地衔接到了现代社会中关于“公平”的种种困境,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我惊叹不已。书中对于不同学派思想的梳理,不像我之前读过的很多理论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例子和生动的阐释。比如,在谈到自由意志的问题时,作者引用了大量心理学实验和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让我对“我”这个主体的存在有了全新的认识。读到后面,关于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探讨更是引人入胜,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二元对立,而是深入剖析了两者之间相互塑造、相互依存的复杂动态。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集体记忆”这一概念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简单复述,更是如何影响当下人们行为和认知的隐形力量。整本书读下来,感觉脑海中被点亮了无数火花,很多平时模糊的概念都变得清晰起来,也引发了我对自己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深刻反思。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且会不断带来新感悟的书籍。
评分近来读了《情感的地图》,一本关于人类情感世界的深度探索之作。作者以其深厚的心理学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为我们绘制了一幅细腻而复杂的情感图谱。书中没有生硬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讲述了人们在爱、恨、喜、悲、恐惧、焦虑等各种情感漩涡中的挣扎与超越。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同理心”的章节,作者不仅解释了同理心的重要性,还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方法来培养和提升这项能力。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与他人的隔阂,并非源于恶意,而是缺乏真正站在对方角度理解情感的能力。此外,书中对“情绪调节”的探讨也极为深刻,作者深入剖析了负面情绪的根源,并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这对于在现代社会中压力山大的人们来说,无疑是及时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身边的人,甚至对自己,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接纳。它教会我,情感并非是不可控的洪水猛兽,而是可以被理解、被引导、被转化为力量的。这本书让我对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他人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有了全新的视角。
评分《时间的悖论》这本书,简直是颠覆了我对时间概念的固有认知!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抽象的时间具象化,让我读得欲罢不能。书中从物理学的时空理论出发,探讨了时间作为一种维度,其流动性、可塑性以及与人类意识之间的神秘联系。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主观时间”的章节,作者通过大量的文学作品和艺术案例,生动地描绘了不同人在不同心境下感受到的时间流速差异。比如,当我们沉浸在热爱的事物中时,时间仿佛飞逝,而当我们在焦虑等待时,每一秒都显得无比漫长。这不仅仅是心理感受,作者还引用了生物学上的证据,说明我们的生理节律与时间感知息息相关。更让我震撼的是,书中对“因果律”的挑战,提出了“量子纠缠”等概念在时间轴上的可能性,虽然听起来有些烧脑,但那种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让我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读到最后,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留下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关于我们如何定义“现在”,如何理解“过去”,以及如何面对“未来”。这本书不是那种一目十行就能读完的,它更像是需要你停下来,去感受、去思考,然后慢慢消化。
评分《社会契约的隐喻》这本书,真是给了我一个全新的看待社会的方式!作者以一种非常具有批判性的视角,深入剖析了现代社会中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规则、制度和权力结构,并将其置于一个“社会契约”的隐喻之下进行审视。开篇就以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为引子,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古典的理论框架,而是将其延伸到当下,探讨了在信息爆炸、全球化加速的时代,原有的社会契约是否依然有效,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形。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话语权”的分析,作者指出,在许多社会议题的讨论中,掌握话语权的一方往往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的认知,甚至塑造社会共识。这让我反思了自己是如何接触到信息,又是如何形成自己的观点的。书中还对“公民身份”的演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从传统的基于地域和国籍,到如今更加多元和流动的概念,这让我对未来社会组织形式有了更多的想象。整本书读下来,感觉自己像一个审视者,开始审视那些曾经被我忽视的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它挑战了我的既有认知,也激发了我对社会公正和个体权利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