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现存世界文学中最早的诗歌文本,其中有些诗作已有三千年之久。全球知名的海洋生物学家贾福相先生,闲暇时研读诗经十余年,悟出隐藏在诗经文字背后的生物密码与天地自然律令,遂将国风一百六十篇反覆咀嚼,逐篇译成白话中文和英文,于2008年出版了《诗经国风:英文白话新译》。在北美各地推广该书之余,又继续创作出《把诗还给诗经》这本双语小书。最重要的目的,第一是跟读者介绍并推广诗经;第二是提供西方教中文、中国教英文的语言学校师生参考。
本书共收录二十二篇短文和诗歌,书名出自第一篇散文〈把诗还给诗经〉,传达作者翻译经典的心得,以及对生物多样和生态的看法。
Besides sharing literary appreciation with readers, this small, bilingual book has two other objectives: to reintroduce and to promote “The Airs of the States” from the Shi Jing;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Western schools teaching Chinese and schools in China teaching English. The book includes other essays and poems the author has written during recent years, most of them are related to translations of the Shi Jing. Others express Dr Chia’s philosophy on biodiversity and human culture.
作者简介
贾福相
笔名庄稼,一九三一年生于山东省寿光县贾家庄。台湾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硕士、博士。曾任加州三可门脱大学助教授(1964-1966),英国新堡大学及达夫海洋研究所高级研究员(1966-1969),加拿大亚伯达大学助教授、副教授、正教授(并曾兼任动物系系主任五年,研究生院院长九年,1969-1993),香港科技大学教授(1993-1996),台北海洋馆馆长(1996-1999)。一九九七年教职退休后定居加拿大,每天散步、读诗、写文章,也为几所大学作些义工。曾被列入五种世界名人录。指导硕士生十五人,博士生十八人,博士后二十二人。曾发表海洋生物论文两百零三篇,编着参考书四本,着有《独饮也风流》、《吹在风里》、《看海的人》、《星移几度》等散文集,译有《诗经国风:英文白话新译》。
序
Preface
作者小传
About the Author
诗经简史
Brief History of the Shi-Jing
1把诗还给诗经
Returning the Poems to the Shi Jing
2东风缓缓吹来(孔子学院)
East Wind Blows Softly and Gently (Confucius College)
3使命感
Sense of Mission
4歌之絃之
Sing It, Play It
5五月多事
Busy in May
6浮生小雨札记
Notes on Small Raindrops as Life’s Reflections
7夜读蒹葭
Evening Reading of “Reeds”
8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是诗经的余绪吗?
Is “To Learn the Names of Birds, Beasts, Grasses and Trees” Unimportant?
9难产
Difficult Birth
10不同就是大同:写给大学毕业生
Diversity is Universality: A Letter to University Graduates
11桥
Bridge
12天河
Heaven’s River
13窗内窗外
Inside and Outside the Window
14三月雪
March Snow
15生物多样之歌
Biodiversity Song
16立雾溪
Standing Fog Stream
17七十六岁自剖
Self-Anatomy at Seventy Six
18七十一岁生日宴
Celebration of Seventy First Birthday
19告别雨季
Farewell Rain
20相思在远方
My Heart is Far Away
21给拉黑子
To La Hi Tzi
22残雪和绿苔
Snow and Moss
序
除了与读者交通,并共同欣赏艺文外,这本双语小书还有两个目的,第一再介绍并推广我的译书《诗经?国风:英文白话新译》(2008年书林出版社出版)。第二,提供西方教中文、中国教英文的语言学校师生作参考。
我今年七十八岁,在中国住了二十七年,在西方住了五十一年,对中西的语文学校基础课程相当了解。课程内容多注重日常家庭及社交生活对话语言,对近代及古典诗文很少涉猎。
世界各国有鑑于近年来政治和经济的全球化,更有鑑于全球化过程中以语言为最大的动力,所以许多国家纷纷成立了多语课程。中国于2004年计画于全世界创办一千所孔子学院,到了2008年已经成立了二百四十九所,分佈在七十八个国家。第一期孔子学院杂志于2009年出版,洋洋洒洒图文并茂,长达一百二十八页,学院领导人员正确地指出在推广语言与文化以品质最重要。
我在加拿大爱德蒙顿市定居三十年,在亚伯达大学执教二十四年。目前该市的孔子学院在校长斯图尔特?瓦乔威奇和副校长李伟博士的领导下,对于中文教育和文化发展已经做了很多,亚伯达大学也于2005年出资三千八百万加币成立了中国学院(The China Institute),也做出了相当突出的成绩。
这本书共有十篇短文和十二篇诗歌,书名与第一篇散文〈把诗还给诗经〉相同,这些诗文都是我近年所写,多少与我译书有关,或者代表我对生物多样和生态的一些看法。诗文的初稿是以中文或英文所写,有些中文稿子已经发表,英文部分都是重新修正的。我的朋友史蒂芬?亚诺尔给我很多协助,他是比较文学荣休教授,曾任亚伯达大学比较文学系系主任,也曾在三个洲以多种语言教近代诗三十年之久。我的妻子雪伦也修改过英文部分,另外〈不同就是大同〉由郑惠雯英译(亚诺尔编审),她和叶欣宜小姐对这本书的出版帮了很大的忙,于此一併致谢。
此书的封面是我妻子雪伦的一幅油画,她将于2010年正月展出十八幅画。我选了这张因为花和石代表了自然,而瓶和碟代表了文化,陈列在一起,诗意盎然,与诗经的民歌相互辉映。封底是我译书的封面图,封底的原文和英文诗句都是选自诗经译书。
「把詩還給詩經:中英雙語散文和詩」,這個書名本身就蘊含著一種詩意,以及一種溫柔的召喚。我一直覺得,「詩經」是我們文化裡一座寶藏,裡面藏著太多關於生活、情感、人性的深刻洞察。然而,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我們有時候會離這些寶藏越來越遠。這本書讓我感覺,作者是想用一種非常溫柔的方式,把這些被遺忘或被忽略的詩意,重新帶回到我們面前。用「散文」和「詩」兩種形式來呈現,這本身就很有意思。散文或許能引導我們進入「詩經」的脈絡,提供背景的理解和情感的鋪墊;而「詩」的部分,則能讓我們直接品味那些經過轉化和再創的古老詩句,感受其在現代語境下的新生。加上中英雙語的設計,這不僅是一本提供給我們閱讀的書,更是一扇能與世界溝通的窗口。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將「詩經」的意涵,巧妙地融入到中英文的轉換之中,讓兩種語言都能傳遞出那份獨特的詩韻。
评分每次聽到「詩經」,我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些畫面,像是《關雎》裡翩翩君子,或是《氓》中女子傷感的離別。我一直覺得,「詩經」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紀錄了人類最根本的情感,那些喜怒哀樂,跨越千年依然能夠引起共鳴。這本「把詩還給詩經:中英雙語散文和詩」,光聽名字就讓人感到一種對傳統的敬意和創新的勇氣。我猜測,作者不是簡單地在做學術性的考據,而是試圖用一種更貼近我們現代人呼吸的方式,去重新觸摸「詩經」的靈魂。散文的運用,或許能讓那些古老的詩句,有更豐富的血肉,不再只是孤立的詞句,而是融入了更完整的故事和情境。「詩」的部分,我更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在高雅的意境中,融入現代的語感和節奏,讓「詩經」的精髓,以一種新的姿態展現。而中英雙語的編排,更是大大提升了這本書的價值,不僅是給台灣讀者一個重新認識「詩經」的契機,也讓世界有機會透過這本書,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评分哇,光是書名「把詩還給詩經:中英雙語散文和詩」就讓人眼前一亮!「詩經」這兩個字,總能勾起一股古樸又深沉的情感,彷彿能聽見遠古的歌謠在耳邊迴盪。現代社會步調太快,很多時候我們習慣了速食文化,對傳統文學的連結也漸漸淡薄。看到有這樣一本充滿誠意的書,想把「詩經」的詩意,用現代的語言和形式重新呈現,真的很令人期待。尤其是「中英雙語」的呈現方式,這意味著不只我們能重溫詩經的韻味,也能將這份美好推廣出去,讓更多人,包括外國朋友,有機會接觸到中華文化的瑰寶。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在這個古老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會不會有對詩經原詩的重新詮釋,或是融入現代生活經驗的創作?這本書就像一個橋樑,連接了歷史的長河與我們當下的心靈,我迫不及待想透過這本書,重新感受「詩經」那份樸實卻又觸動人心的力量。
评分這本「把詩還給詩經:中英雙語散文和詩」,光看名字就覺得很有份量。台灣是個充滿文化匯流的地方,我們從小接觸的文學作品非常多元,但「詩經」始終在我們文化基因裡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這次能看到有人這麼有心地,不只整理,更是「還原」詩經的詩意,用散文和詩的結合,再加上中英雙語,感覺這本書的企圖心很大。我猜測,作者應該不僅僅是翻譯,更是一種昇華和再創。在現代的文字環境裡,如何讓「詩經」的那些溫柔、 Those poignant expressions, and profound observations, come alive again? 尤其「散文」的加入,或許能提供更寬廣的敘事空間,讓讀者更容易進入詩中的情境,而不只是單純的文字解讀。而「詩」的部分,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用現代的語感和意象,去重新捕捉「詩經」的原初情感,讓那些千古的憂愁、喜悅、愛戀,在新的篇章裡再次迴響。雙語的呈現,更讓我覺得這是一本有國際視野的作品,能讓世界看見「詩經」的獨特魅力。
评分「把詩還給詩經:中英雙語散文和詩」,這個書名實在太有意思了。我一直覺得,「詩經」是很貼近生活的,裡面寫的都是關於人們的情感、勞動、祭祀,種種最真實的面貌。但隨著時間的推進,很多時候我們讀「詩經」,會覺得有點距離感,好像是課本裡的文字,失去了那份鮮活。這本書取名「還給詩經」,讓我感覺作者是懷抱著一種非常虔誠的心意,想把「詩經」原有的生命力,重新注入到現代的文學創作中。散文與詩的結合,聽起來就像是將過往的精華,用現代的筆觸加以編織,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那份古老的氣息,又不會覺得生硬。中英雙語的設計,更是讓這本書的可能性無限延伸。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翻譯」這件事情的?是忠實於原意,還是更側重於意境的傳達?無論如何,光是這個概念,就足以吸引我一探究竟,希望能透過這本書,重新與「詩經」建立一份更深厚、更個人的連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