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楼近诗

药楼近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歌
  • 传统文化
  • 药学
  • 文学
  • 文化
  • 历史
  • 民俗
  • 中医
  • 养生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古典诗中融铸新词汇,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赋古典以新貌
  以台湾当代生活入情造境的诗魂典范
  张梦机   传统诗完熟新作《药楼近诗》

  三月花痕栖在水,百年心事萃于诗。
  作诗无今古,贵在多覃思。非敢爱烹练,实为药浮辞。世今喜滑易,艰深心已疲。
  试看陇头黍,不酿难成醨。此理昭日月,三覆固所宜。──张梦机〈论诗〉

  典雅、温润、恢阔、自由;
  寓浮生闲情与人道关怀

  古诗、乐府、绝句、律诗的圣堂时代或许远去了,但是以古雅情怀去亲近、诠释当代生活中的感性以及幽微细节的愿想,仍然不曾相去太远。张梦机先生作为当今台湾古典诗坛堪称建宗立帜的先行者,于诗意及字句锤鍊不辍,虽罹病十余年,终日羁坐药楼,却从未放弃在诗中生活,也创作生活的诗。本诗集汇辑诗人近三、四年间作品,尤其对于呈现当代感的新词汇之运用,更能熟巧出神,别出佳裁,「赋古典以新貌」,也雕凿新词汇的精神文化刻度。

  再使新词知搭配,诗篇长共牡丹春。
  「作为一个现代人,即使作传统诗,也应表现新的思想、新的内容。」

  心之所系,意念到处,生活百态、日常小物、社会事件、近邻远隅,无不可铸词入诗。

  捷运,摇头丸,夜店,网咖,骇客,萤幕,滑鼠,辣妹,街舞,探戈,走春,花季,迷信,黑户,明星,老歌,水货,嗨(High),杀士(SARS),白目,葵花油,龟甲万,蛇笼,导弹…………

  星座,看报,咖啡,消夜,公投,三通,大选,军购,游行,弊案,秋台,土石流,棒赛,奥运,三铁,登月,碧潭,新店,淡水,汐止,双连坡,兰屿,梨山,鹿谷,赤嵌楼,风柜斗,虎头埤,札幌,红海,美洲,波湾…………

  ◎以新词汇入诗,最忌讳贪使滥用;更须熟知「截搭」技巧。

  ◎若要从古典诗中採撷题材、典故、语言,宜变化而收「陈熟生新」之效;忌滥用旧典,勉强装饰。

  ◎作诗应各体皆备,律诗绝句外,也宜多诵习古体,甚至排律。
  ◎词贵婉约,能言诗文之所不能言;故用字讲究文小质轻,遣辞强调轻倩流便。
  ◎诗要感人,只要有真感情,真血泪,或有极深的名理,庶几可近。

  ◎应特别注意「雅」与「通」:观念上有联络处,想像上有变通处,心灵上有滋润处。

延伸阅读:

  《中国古典诗辞赏析》1 ~ 12册
  www.sudu.cc/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WAA800&Category=0

  中国可以称为一个诗的民族,从诗三百已降,一条绵延不断的诗之脉流,流过了中国历史上的每个朝代,滋润了炎黄子孙的亿万心灵,到如今,更一齐汇注到现代中国人的生活空间。这些丰盛的诗歌,是明珠,也是翠羽,可供我们任意採拾,并赏翫它们的晶莹亮丽。

作者简介

张梦机

  民国三十年生,祖籍湖南永绥,生于四川成都,长于台湾高雄。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毕业,获国家文学博士。曾任中央大学中文系主任、中文研究所所长、校长室主任秘书、总务长、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理事长等职。

  自幼耽于吟咏,十七岁即从父执邹涤喧先生学诗,大学入李渔叔教授门下,从学十载;并请益于吴万谷先生。张先生学诗,先攻李商隐,再沉潜两宋诸家;中年后转嗜杜诗,并取法晚清同光体,遂成作品多样面貌。诗作体裁则偏爱近体,七律最多,次为七绝。病卧以来,诗风稍变,多自然率真之面目,更以感时忧世为旨,时显关怀不忍之心,惘惘反省之情。

  张先生于民国八十年罹患中风,八十八年自中央大学退休。着作有《词律探源》《诗学论丛》《师橘堂诗》《鲲天吟稿》等二十余种。除在中国传统诗学及词学上卓有深诣,裁成甚众外,并为当代最负盛名古典诗人之一。民国六十八年以《师橘堂诗》获中兴文艺奖章,同年又以《西乡诗稿》获中山文艺奖。

《浮光掠影:明清之际江南文人的世俗生活图景》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考察了明清之际,特别是江南地区文人群体的世俗生活面貌,旨在超越传统史学和文学研究中对精英阶层道德完善或艺术成就的单一聚焦,转而探寻他们在日常琐碎、人情往来、物质追求与精神慰藉之间的复杂生存状态。本书认为,理解那个时代的文人,必须将其置于具体的社会经济脉络中考察其“人”的一面,而非仅仅是“士”的符号。 第一部分:市井烟火与文人的经济基础 明清两代,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士绅阶层的经济结构和生活模式。本书首先梳理了江南地区文人阶层赖以维生的多元化收入来源。传统的田租收入虽然仍是基础,但随着城市商业的繁荣,通过经营典当、钱庄、盐业乃至参与漕运和漕帮的间接联系,使得许多“清流”士大夫或其家族背景群体,与商业资本形成了微妙的共生关系。 我们详细考察了“士绅买办”现象的兴起。一些落魄或新兴的文人,不得不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本和人脉关系,为富商大贾提供文牍代拟、契约翻译、以及在地方士绅议会中发言的服务。这种依附性关系,极大地冲击了传统“耻于言利”的道德观念。书中通过对当时科场与乡绅档案的细致梳理,展现了文人在追求经济稳定时,如何小心翼翼地在清高外表与物质需求之间走钢丝。 第二部分:居所、陈设与物质的审美化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催生了对审美体验的空前追求。本书重点分析了江南园林、书斋(如“净几斋”、“不系舟”)的设计哲学及其社会功能。园林不再仅仅是隐居之所,而是文人社交、展示财富与学识的“物质剧场”。 我们剖析了文房用品的收藏风气。古董鉴赏、碑帖临摹、茶道茶艺的兴起,并非完全是风雅的象征,更是身份地位的隐性编码。宋瓷、端砚、黄花梨家具,这些物品的流通与定价,往往与文人的交游圈和经济实力紧密相关。通过对晚明遗民和清初士人日记中对家具、器物购入与转让记录的分析,我们揭示出在朝代更迭的动荡中,这些“可移动的文化资产”如何成为文人维持体面和流动资产的重要媒介。 第三部分:游乐、交际与“闲适”的边界 “闲适”是明清文人自我标榜的核心价值,但本书试图揭示这种闲适背后的社会成本和复杂的社交网络。江南的娱乐文化极为发达,包括昆曲、评弹的赞助与参与、园林集会、以及频繁的宗教与世俗节日庆典。 书中重点描绘了文人在酒局、茶会中的行为规范。这些看似风雅的聚会,实则是权力与信息交换的隐秘场所。文人间的唱和酬答,不仅仅是诗歌技巧的比拼,更是政治站队、经济合作的信号传递。我们特别关注了女性在这一社交网络中的隐性角色,如名妓、伶人和具有文化素养的内眷,她们如何成为文人精神慰藉与世俗交际的润滑剂。 第四部分:情感光谱:情欲、友谊与伦理的张力 本书深入探讨了明清文人情感生活的微妙之处。在维护儒家正统伦理观的同时,文人对“至情”的探索并未停止。 对“友朋之义”的推崇,超越了血缘关系,成为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的核心。书中考察了通过书信、赠礼建立的长期“忘年交”或“同调友”,分析了友谊中掺杂的提携后进、经济互助甚至情感依恋的复杂面向。 同时,对同性情感和异性情感的复杂书写,在笔记小说和私人信札中留下了大量痕迹。本书不加道德评判地审视了文人如何调和其内在的情感需求与社会对“正人君子”的期待,揭示了在高度规范化的社会结构下,个体对自由情感的微妙挣扎与释放。 结语:世俗生活中的文化遗产 《浮光掠影》最终强调,明清江南文人的生活,是传统士大夫理想与新兴市民阶层现实相互角力、最终融合的产物。他们的诗歌、书法、绘画,正是这种充满张力的世俗生活在精神层面的投射与升华。通过还原其衣食住行、喜怒哀乐,我们得以更立体、更具人性地理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智慧与文化建构。本书的视角旨在提供一个去魅化的、充满细节的明清社会切片。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诗人张梦机

自序 张梦机

  就诗的创作而言,作为一个现代人,即使是作传统诗,也应该表现新的思想,新的内容,因此就不能避免用新词汇,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事实上,诗中採用新词汇,清人黄遵宪即有此主张,同时在他的《人境庐诗草》中,也贯彻了此一主张。另外,晚清陈散原的诗,素称严谨精鍊,但集中新词汇也不少,可见所谓「新词汇入诗」,前辈先生早已行之有年了。

  不过,在这里,我想补充说明一点:新词汇并不如想像中那么容易,有时反而比不用还要难做。因为,新词汇固然可以加强诗的时代性、现代感,但也很容易斲伤传统诗的古雅性。譬如:「机车扑扑满街跑」、「打开电视有冰箱」,这两句之坏,是坏在太俗,而造成太俗的原因,即在于不能恰如其分的运用新词汇。这样看来,视新词汇为蛇蝎,固然是无谓的恐惧,但滥用新词汇,也是不必要的炫耀。

  尽管使用新词汇入诗不很容易,但假如真是一位作者的话,就应该积极地克服它,而不是消极的躲避它。因此,现在真正的问题是:新词汇入诗如何才能够不悖传统诗﹁雅驯﹂的原则,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使这首诗既富于时代性,又同时保有古雅性。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以为在运用新词汇的同时,也必须留意上下文的搭配与结构,更清楚点说,用了一个新词汇之后,必须在上下文中,搭配一些典雅的词汇或经史的故实,作为调和,我想只要精心结构,经营得法,一定能造成雅俗之间的平衡。

  我们试看宝相庄严的古寺,在法鼓梵磬。经典木鱼之间,略加几盏日光灯,几对电蜡烛,何尝有一点不调和的迹象?我们如果要在传统诗中运用新词汇,就必须先明了这个道理。

  这本诗集汇辑了我最近三年的作品,其中部份诗作,都曾选用新词汇入句,希望能「赋古典以新貌」。至于我在传统诗中驱遣的新词汇,究竟是像美人鬓边增加妩媚的黑痣,还是像屠沽儿鼻端伧俗可厌的赘疣?那就得让读者有以教我了。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台湾本土文化颇有研究的爱好者,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反映时代变迁、生活百态的文学作品情有独钟。《药楼近诗》这个名字,总让我想起过去那些在巷弄间、在老宅里,弥漫着药香与生活气息的场景。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药楼”这个带有特定时代印记和功能的空间,与“近诗”这种充满抒情和哲思的文学形式结合起来的。我推测,书中或许描绘了许多与草药、健康、生命息息相关的故事,又或者,是以一种隐喻的方式,探讨着人生的疗愈、心灵的抚慰。我渴望在字里行间找到那些熟悉的台湾味道,那些属于我们这片土地的独特情感与记忆。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更深层的文化肌理。

评分

最近读书,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仿佛总有一股力量在指引我,去探索更深层的意义。《药楼近诗》这个书名,就给我带来了这种感觉。它不像那些直抒胸臆的书名,而是带着一种含蓄而又引人遐思的韵味。我联想到的是,或许作者笔下的诗句,如同精挑细选的药方,能够精准地触及读者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带来意想不到的疗愈或启迪。又或许,“药楼”象征着一个沉淀、积蓄智慧的空间,而“近诗”则是从这个空间中自然流淌出的,充满生活气息和人生哲思的篇章。我非常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将这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又是以何种方式,通过诗歌来传递他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对世界的观察。

评分

我一直觉得,好的诗歌,就像一剂良药,能够抚慰人心,也能带来启发。《药楼近诗》这个名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个宁静的“药楼”,里面或许收藏着各种珍贵的药材,也承载着许多关于健康、生命、以及对未来的期盼。而“近诗”,则让我联想到那些贴近生活、触动心灵的篇章。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或许是以一种温和而又深刻的笔触,来描绘人生的种种际遇,分享他对世间万物的感悟。我尤其期待,书中是否能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面对困境时能够获得力量的力量,就像一剂良药,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更加从容和坚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质感,那淡雅的水墨晕染,搭配烫金的书名《药楼近诗》,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平时就喜欢一些带有古典韵味的文学作品,这本书的装帧风格完美击中了我。翻开第一页,纸张的触感也很棒,不是那种光滑的、容易反光的,而是带着细微纹理的,阅读起来感觉特别舒服,也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书的排版也很清晰,字体大小适中,字间距也恰到好处,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拥挤。我特别喜欢这种用心制作的实体书,感觉就像在对待一件艺术品一样,让人忍不住想细细品味。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内容,但光是这外观和触感,就已经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想,这本书的内涵一定也和它的外表一样,值得我细细探索。最近正好有空,可以好好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希望它能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药楼近诗》的,当时是在一家独立的书店里,它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散发着一种低调而又沉静的光芒。吸引我的不仅仅是书名本身的意境,还有它所传达出的一种“近”的感觉。我一直觉得,诗歌最动人的地方,就是它能够贴近我们的生活,触及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让那些抽象的、难以言说的情绪,在文字中找到共鸣。《药楼近诗》这个名字,仿佛在说,这里的诗歌,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而是就近在咫尺,触手可及的。我迫不及待地将它带回家,虽然工作很忙,但每天睡前,我都会抽出一点时间来翻阅。书中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温暖而又细腻的情感,仿佛作者就在我耳边低语,分享着他的所思所感。这种亲近感,是许多华丽辞藻堆砌而成的作品所无法给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