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收的五篇论文之撰写跨越了二十多年,〈再论杜诗中的「鹫鸟」象征〉与〈从「与田夫野老相盪狎荡,无拘检」之评谈起─论杜甫与邻人的交谊〉两篇分别是作者硕士、博士班的论文,直到十数年后,重新寻思一路走来的学思历程,才发现当初所写的两篇论文其实是其他研究的领头羊,前者使作者持续关注杜甫诗中的物象、象征,后者则引导作者进入杜甫世界里关于故土/异乡,家/国的陌生领域。
前两篇集中探讨一种动物的文学呈现,写鹰是聚光似的突显主角,而写龙却处处透露出神秘感,这两篇论文展现出杜诗其构思佈局之深与巧,也引领我们了解杜诗的汪洋宏肆、莫可际涯。后三篇是真正触碰生命的深沉关怀与关卡,〈杜甫与邻人的交谊〉、〈写怀二首中的异乡论述〉两篇写的是家,而〈杜甫的见与不见─忠君/爱民?〉写的是国。
鹰、龙不过是诗中的象征物象,但需要细致、精确的阅读方能懂得;家,国看似远大,却应该放在生活中细细探究。透过这本书,除了能更了解唐人与宋人的评论,但也希望提供一个与杜甫对话的现代版本。
作者简介
黄奕珍
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领域以唐宋诗歌与诗学为主,着有《李益及其诗研究─符号学式之诠释》、《宋代诗学中的晚唐观》、《杜甫自秦入蜀诗歌析评》及相关论文多篇。
说实话,我最近正在为一门关于唐诗的公开课准备讲稿,对市面上所有与唐诗相关的学术著作都保持着高度关注。当我在书店的显眼位置看到《象征与国家:杜甫论文新集》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就是它了”。杜甫的诗歌,尤其是他的“三吏三别”,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但要真正吃透其中的内涵,特别是那些被历史尘埃所掩盖的象征意义,绝非易事。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张力,“象征”与“国家”这两个词的结合,预示着作者将跳出单纯的文学鉴赏,进入一个更宏观、更具历史纵深度的解读领域。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对于“国家”的探讨,是仅仅停留在政治层面的叙述,还是会触及到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民族精神的构建?杜甫作为“诗圣”,他的作品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的国家象征之一,他的诗歌中那些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对盛世不再的哀叹,对山河破碎的忧虑,这些无不与当时的“国家”命运息息相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人未曾深入触及的分析角度,帮助我们理解杜甫诗歌作为一种“国家象征”的独特价值,也为我的课程增添新的亮点和深度。
评分我平时对古典文学,特别是唐诗,有着浓厚的兴趣。杜甫的诗歌,我更是从小就接触,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越来越感受到,要真正理解杜甫,需要更宏观的视角。《象征与国家:杜甫论文新集》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它不仅仅是关于杜甫的诗,更是关于“象征”与“国家”这两个概念在他诗歌中的交织。我一直觉得,杜甫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的史书。书中提到的“象征”,我推测,可能是指那些在杜甫诗歌中反复出现,并具有多重含义的意象,比如“江”、“月”、“云”、“风”等等。这些意象,在不同的诗篇中,可能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但它们共同指向了那个时代的国家状况,以及文人阶层的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新的解读框架,帮助我理解杜甫的诗歌是如何通过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他对国家、对民族的深刻关怀的。它会不会探讨,杜甫的诗歌,本身是否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国家象征”?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一些颠覆性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个古朴的字体,搭配上抽象的艺术图案,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沉静而有深度的学术气息。我一直对杜甫的作品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读到他那些充满家国情怀的诗篇时,总能感受到一股磅礴的力量。这本书的书名《象征与国家:杜甫论文新集》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点,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从“象征”的角度来解读杜甫的诗歌,以及这些象征又如何与当时的“国家”形态、社会现实产生联系。台湾的学术界在古典文学研究上一直都有很深的造诣,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一些新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我尤其想知道,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杜甫诗歌中那些意象的演变,比如“江山”、“风雨”、“日月”等,它们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究竟承载了怎样的象征意义?而这些象征又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甚至是文人阶层的处境?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希望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走进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感受杜甫诗歌中蕴含的深沉情感与历史回响。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位伟大的诗人,不仅仅是去欣赏他的文字之美,更重要的是去感受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如何将时代的脉搏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象征与国家:杜甫论文新集》这个书名,恰恰点明了我对阅读杜甫作品的期待。杜甫的诗歌,是那个时代的缩影,而“国家”这个概念,在杜甫的笔下,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符号,而是与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紧密相连的。这本书中提到的“象征”,我猜想,定是作者对杜甫诗歌中那些反复出现的意象,如“烽火”、“流亡”、“茅屋”、“杜鹃”等,进行了一种系统性的解读。这些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下,承担着不同的象征功能,它们共同编织出了一个真实而又深刻的唐代社会图景。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杜甫诗歌中的“国家”形象是如何随着他的个人经历和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的?从早期的“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到晚年的“老病孤舟”的无奈,这中间的转变,又如何体现在他对“国家”的认知和表达上?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更具历史厚度的视角,去重新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象征与国家:杜甫论文新集》让我眼前一亮,因为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对杜甫诗歌更深入、更具理论高度解读的作品。我们都知道,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他用他的笔触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而“国家”的概念,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更是诗人内心深处最沉重的牵挂。这本书提出的“象征”视角,非常吸引人。我猜测,作者会从那些看似普通的意象中,挖掘出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深层象征意义,比如,河流的象征,山川的象征,甚至是季节更替的象征,它们如何反映了国家的兴衰、人民的苦难,以及诗人内心的情感起伏。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杜甫的诗歌是如何构建起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国家”形象的,这个形象既是对现实的反映,也是对理想的寄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跳出对杜甫诗歌的表面欣赏,去理解那些隐藏在文字之下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