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五家诗注(二版)

魏晋五家诗注(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魏晋诗歌
  • 五家诗
  • 诗注
  • 文学
  • 古典文学
  • 中国文学
  • 魏晋时期
  • 文学史
  • 注释
  • 名家名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魏晋五家诗注》收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陆机、阮籍五家。本书为三家帝及阮籍咏怀诗,皆黄节注,甄综众说,折中一当,与所撰汉魏乐府风笺、曹子建诗注,并为名作。陆机诗注为郝立权所作,博採冥索,亦足比美黄注。今世界书局取姜寅清陆平原年谱附刊于后,尤可为知人论世之助。
《汉魏六朝诗歌选读与鉴赏》 导论:时代的回响与诗歌的嬗变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的汉魏六朝诗歌研究框架。我们聚焦于这一中国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探究在社会剧烈动荡与思想深刻转型的背景下,诗歌如何从汉乐府的质朴写实,一步步迈向建安文学的慷慨悲凉,再到玄言诗的清峻空灵,最终在山水田园诗与永明体盛行中,完成了艺术形式与审美趣味的全面革新。 我们首先将时代背景置于核心地位。汉末军阀割据、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及随后的五胡乱华,构成了诗歌创作的宏大历史底色。这种“亡国之痛”与“乱世之悲”如何内化为文人的集体情感,并以何种艺术手段表达出来,是本书探讨的第一个维度。我们认为,理解魏晋风度,必须从其文学作品中寻找最直接的证据。 第一编:建安风骨——慷慨与悲凉的交织 建安文学,特别是“三曹”(曹操、曹植、曹丕)的成就,标志着文人诗歌主体性的确立。本编将详细剖析“建安风骨”的内涵。 一、曹操:乱世枭雄的沉郁顿挫 曹操的诗歌,以其古直悲凉的风格独树一帜。我们不仅分析《观沧海》中雄浑的自然意象与政治抱负的投射,更深入探讨其《蒿里行》等作品中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曹操的诗歌并非单纯的抒情,而是将个人的际遇、时代的困顿与深沉的哲思熔于一炉,体现出一种近乎史诗般的力度。其语言的质朴与意境的开阔,为后世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曹植与“建安七子”:才华与命运的抗争 曹植是建安文学中审美倾向的集大成者。本书将重点剖析其代表作如《洛神赋》在叙事、比兴与心理刻画上的创新。《洛神赋》的华美辞藻与幽微情愫,显示了文人对感性世界的深入挖掘。同时,我们也梳理了“建安七子”中孔融、王粲等人的贡献,特别是他们对于汉代文学传统(如《诗经》与楚辞)的继承与超越。例如,王粲的《七哀诗》将个人哀伤融入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其哀婉的笔调影响了后来的庾信。 三、论“三曹”诗歌的“复古”与“创新” 建安诗歌在形式上承袭了汉乐府的现实精神,但在表现手法上,开始注重艺术的自觉。本书将对比分析他们如何运用典故、对仗,以及对五言体式的成熟化运用,展现了从“以文为诗”到“诗歌自觉”的关键一步。 第二编:正始玄学与竹林名士——清峻与旷达的追求 魏晋更迭之际,玄学的兴起对诗歌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玄学思想(以老庄为核心,结合《易经》义理)渗透到文人的精神世界,催生了与建安文学截然不同的审美取向。 一、玄言诗的兴衰:从理论探讨到艺术困境 玄言诗是魏晋士人试图用诗歌来阐发形而上学思辨的产物。本编详细考察了如嵇康、郭象等人的思想对诗歌的影响。我们分析了玄言诗的特点——概念化、理趣化,并探讨了其最终导致艺术僵化的原因。玄言诗的意义不在于其美学成就,而在于它展现了文人对“真理”的追寻以及对现实的逃离倾向。 二、竹林七贤:对自由的歌咏与行动 “竹林七贤”是玄学与文学结合的典范。阮籍的《咏怀诗》是本编的重中之重。这些诗歌以其晦涩的隐喻、跳跃的意象和强烈的反抗姿态,构成了魏晋文学史上独特的“怪”与“真”。我们通过分析阮籍诗中频繁出现的“感慨”、“郁结”等意象,揭示了在政治高压下,知识分子采取的非暴力抵抗策略。 三、山涛与夏侯玄:介于玄言与风骨之间的探索 本部分还将涉及那些试图在玄学思辨与个人情感之间寻求平衡的诗人,探讨他们如何以清谈的姿态,为后来的山水诗积累了清峻空灵的审美经验。 第三编:山水田园的勃兴——自然的人化与个体的回归 东晋的偏安与士族阶层的审美转向,促成了山水诗的成熟。这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将“自然”置于与“人事”同等重要的地位。 一、谢灵运:山水诗的开创者与集大成 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奠基人。本书将详细辨析其“写山水”的特征,特别是其“祖衣钵”的创作手法——即在描摹自然景物时,融入明确的哲学思考和文人的主体意识。我们对比分析了其早期的政治抒怀与后期的山水纪游诗,指出山水描写的复杂性:它既是避世的载体,也是个体精神力量的投射。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巅峰与永恒的田园意象 陶渊明是本书的另一核心人物。我们摒弃将他简单视为“隐士”的传统观点,转而深入探讨其诗歌中“真率”与“平淡”的艺术手法。从《归园田居》的初衷建立,到《饮酒》中复杂的哲学寓意,再到《杂诗》中对生命本质的追问,陶诗的伟大在于其在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中,达成了最深沉的哲学高度。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代表的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超越了地域和时代,成为后世文人共同的审美理想。 第四编:永明体与宫体诗的演变——形式的自觉与格律的探索 南北朝时期,诗歌的发展进入了精致化和形式化的阶段,特别是南方文学的演进,对唐诗的格律化产生了直接影响。 一、永明体与“声律”的觉醒 以谢朓、沈约等为代表的永明年间的诗人,首次将音韵格律引入诗歌创作,形成了“四声八病”的理论。本编将从音韵学角度分析他们对汉语发音特点的敏感捕捉,以及这种自觉如何提升了诗歌的音乐美感。永明体对仗的工整与声调的和谐,标志着诗歌形式美的全面崛起。 二、宫体诗的审美与局限 宫体诗的盛行,显示了文人审美趣味从玄理转向了对具体、精美事物的描摹。我们分析了其用典的精巧与色彩的斑斓,但同时也指出了其内容趋于狭隘、脱离现实的局限性。尽管如此,宫体诗在铺陈、渲染技巧上对后来的宫廷文学乃至唐代律诗的“雕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结语:南北交融与唐诗的序曲 全书的最后部分将总结魏晋南北朝诗歌的总体脉络:从建安的刚健到玄学的空灵,再到山水的自然回归,最后到永明体的精雕细琢。这些多元化的探索,共同为盛唐诗歌(特别是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和近体诗的成熟)提供了充足的艺术资源和思想准备。本书认为,唐诗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对魏晋诗歌遗产进行整合、提炼和升华的必然结果。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严谨而不失可读性,注重文本细读与历史语境的结合,旨在引导读者理解,魏晋诗歌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阶段,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塑造的重要过程。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流倜傥、文采飞扬的魏晋时代。作者在选诗的时候,眼光非常独到,几乎囊括了那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五位诗人的精华作品。读这些诗,你能够感受到那种飘逸不羁的文风,那种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思考,还有那些流传千古的名句。而且,这本书的翻译也相当讲究,既保留了原诗的韵味,又用现代的语言让我们可以更容易地理解,这一点对我这种非专业读者来说,真的太友好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诗歌意境的描绘,文字间流淌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又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读起来让人百感交集,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这本书的启发性,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欣赏诗歌本身的美,更是被那些诗人的人生经历和他们的思想所触动。他们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是对生命、对社会的独特感悟。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开始思考很多人生的问题,比如如何面对人生中的起伏,如何寻找内心的宁静,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等等。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自己的内心,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曾经在读一些哲学书籍时感到晦涩难懂,但这本书通过诗歌这种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将那些深刻的哲学思考融入其中,让我更容易接受和消化。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注释部分印象特别深刻,简直是字字珠玑,功力深厚。我一直对魏晋时期的诗歌情有独钟,但很多时候读起来总觉得隔靴搔痒,很多典故、用词、甚至是作者当时的心境,都难以完全体会。这本书的注释就如同为我点亮了一盏盏明灯,它不仅仅是解释字词的意思,更是深入剖析了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甚至是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有时候,一条注释能引申出很多历史事件,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认识。特别是对于那些我一直不太理解的诗句,经过注释的讲解,豁然开朗,感觉整个诗歌的意境都活了起来。这种细致入微的解读,让我觉得作者对魏晋诗歌的研究绝对是下了一番苦功,而不是简单地堆砌辞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真的要给它一个大大的赞!拿到手的时候,感觉就跟捧着一件艺术品一样。封面那种沉静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魏晋五家诗注”几个大字,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又不会显得过于张扬,刚刚好。打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棒,不是那种脆脆的,而是带着点温润的光泽,摸起来很舒服,就算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累。排版方面,采用的是繁体中文,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流畅,不会有拥挤的感觉。而且,它还使用了传统的竖排格式,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古籍阅读体验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以前读很多古籍,不是字太小,就是排版让人眼花缭乱,但这本书不一样,看得出设计者在细节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让人赏心悦目。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在学术上的严谨性,可以说是让我非常佩服。我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到书中引用的文献资料非常详实,无论是考据还是论述,都做到了有理有据,经得起推敲。我特别欣赏他对于不同观点之间的辨析,能够客观地呈现各种学术流派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自己的观点。这种严谨的态度,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诗歌赏析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魏晋诗歌研究的学术著作。对于我这种想深入了解魏晋诗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研究基础,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学者是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