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新的观点分析古典诗,着重诗本身的灵动意象、时空设计、密度强度、巧思、诗趣、神韵,以及精微的音响安置,条分缕析,深入浅出,慧光照人,雅俗激赏。仗着作者特具的才情、敏妙的颖悟,摆脱陈旧的诠释途径,自建起精彩闳茂的诗艺殿堂,影响旧诗界、新诗界都极大。
作者简介
黄永武
民国二十五年生
诗学着作除获得国家文艺奖的《中国诗学》外,尚有《诗与美》、《敦煌的唐诗》,早年为文学博士,晚年成学术大师。
文艺着作《爱庐小品》再获国家文艺奖,另有《生活美学》、《黄永武随笔》等,是作家群中的大手笔。
新增本序
自序
谈意象的浮现
诗的时空设计
谈诗的密度
谈诗的强度
谈诗的音响
用心于笔墨之外
「反常合理」与诗趣
玩文字上的巧
甲、玩字形上的巧
乙、玩字音上的巧
丙、玩字义上的巧
黄永武着作年历简表
這本《中國詩學:設計篇(新增本)》的書名,一開始就勾起了我極大的興趣。我本身是個熱愛文學、也對藝術設計充滿熱情的人,所以「詩學」和「設計」這兩個詞的結合,在我看來,簡直是一場思想的碰撞。我總是覺得,偉大的詩歌,本身就是一種極致的「設計」。詩人選擇的每一個字,安排的位置,營造的意境,都經過深思熟慮,如同建築師在建造一座宏偉的建築。而「設計篇」這個主題,似乎就是要深入剖析這種「匠心獨運」。我尤其期待「新增本」的部分,會不會帶來一些全新的觀點,或是更豐富的案例分析。例如,會不會探討古代詩人是如何在有限的文字篇幅中,去「設計」出無限的意境?或者,在現代社會,如何將古典詩歌的「設計智慧」應用於新的傳媒和藝術形式?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全新的閱讀詩歌的視角,讓我不再只是被動地接收情感,而是能主動地去欣賞詩歌背後那精妙的「設計」藝術。
评分收到這本《中國詩學:設計篇(新增本)》的當下,我的心情其實是帶著一點點猶豫的。畢竟「詩學」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些許的學術門檻,而「設計篇」又似乎是比較專門的領域。不過,身為一個長年生活在台灣,浸淫在豐富的文化薰陶下的讀者,對於傳統文化的探索,我總是抱持著一份責任感與熱情。台灣的文學創作,乃至於整體的美學思維,其實都深受中國古典文化的影響,而詩歌又是其中最為精粹的部分。我一直覺得,要理解我們當下的文化,就必須回溯其源頭。這本書,特別是「設計篇」,會不會揭示出那些影響我們審美觀念的深層結構?例如,那些意境悠遠的詩句,它們的「設計」是如何讓讀者產生共鳴的?又或者,在現代社會,我們能否從古典詩歌的「設計」中汲取靈感,來創造出更具生命力的當代藝術?我對那些能夠 bridging 古今,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的書籍,總是特別感興趣,希望這本能給我帶來這樣的啟發。
评分哇,這本《中國詩學:設計篇(新增本)》的封面設計真是讓人眼睛一亮!那簡約卻富有張力的留白,加上一抹沉靜的墨色,光是看著就覺得很有學術氣息,又帶點文人雅致。我平常雖然不算是那種鑽研詩學的專家,但對中國古典美學一直很有興趣,總覺得詩不只是文字的堆疊,更是意境的營造,是情感的昇華。我常常在想,詩的「設計」究竟是什麼?是字句的佈局?是音韻的考量?還是情感的起伏線條?這本書的「設計篇」光聽名字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彷彿要帶我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詩歌創作的「幕後」,去探究詩人是如何「構思」和「架構」他們的傑作的。尤其「新增本」這三個字,更讓我期待它會有什麼樣的驚喜,或許是收錄了更多我不知道的精彩案例,或是加入了新的研究視角。我個人比較喜歡那種能從不同角度切入,讓我有新發現的書,希望這本能滿足我的求知慾,讓我對中國詩歌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坦白說,我對《中國詩學:設計篇(新增本)》的購買動機,更多是出於對「中國詩學」這個龐大概念的好奇,以及對「設計」這個關鍵字的聯想。台灣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毋庸置疑,但有時候,我們談論詩歌,多半還是停留在情感的抒發和意境的欣賞層面。而「設計篇」這個角度,則讓我覺得這本書可能提供了一個更為結構化、系統化的視角。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去探討詩歌的「形式美」,例如格律、對仗、煉字等,但用一種更現代、更側重「設計原則」的語言來闡述?抑或是,它會將「設計」的範疇擴展到詩歌的敘事結構、情感走向的編排,甚至詩歌與視覺藝術、音樂之間的「跨媒介設計」?「新增本」也讓我充滿了想像,會不會加入了更多對當代中國詩歌的分析,或是將西方設計理論與中國詩學進行對話?我希望這本書能填補我在這方面的知識空白,讓我能用一種更為嚴謹、也更具啟發性的方式來理解中國詩歌的博大精深。
评分我對這本《中國詩學:設計篇(新增本)》的期待,主要來自於它所暗示的「設計」這個概念。在我的理解裡,好的設計不僅僅是美學上的呈現,更是功能性與意圖的巧妙結合。將這個概念應用到詩歌上,聽起來就非常引人入勝。中國詩歌,尤其是那些流傳千古的經典,其文字的選擇、句子的長短、意象的配置,乃至於情感的鋪陳,都絕非偶然。我常常在讀詩的時候,會忍不住去揣摩詩人是如何佈局的,為什麼要這樣寫?這裡頭一定有著某種「設計」的巧思。而「新增本」的標示,讓我猜測它可能包含了更多關於現代詩歌創作,或是將古典詩歌的「設計」原則應用於現代敘事、甚至跨界藝術的探討。我個人非常喜歡那種能夠提供具體方法論,或者能夠引導讀者從「為什麼」到「如何做」的書籍,希望這本能在「詩歌設計」的方面,給我帶來紮實的見解和啟發,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的空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