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ey to the West
一段犹如电影《魔戒》的奇幻旅程,七十二变的西游故事向你招手……
往西天取经的唐三藏、孙悟空、沙悟净、猪八戒,碰上了牛魔王、铁扇公主、红孩儿和白骨精的麻烦。
《西游记》里活脱生动的人物、乖诞莫测的情节,至今依然为老老少少的人们注入无限想像力。这部融合儒、道、佛精神的奇书,蕴藏着丰富的人性内涵。聪明如你,怎能不见识一下吴承恩说故事的功力!!
*将一百回原典分为五分册,便于翻阅。
*选收不同名家评点,以「百家争鸣」拓宽读者思路。
*平均每回数十条注释,解释艰难字词。
*以说明性和评点性的详细图说,提供读者理解。
*共选名家绘图与相关照片约近千张精致彩图。
*版面美观流畅、阅读性强,随原文掌握注释、评点。
版面设计
本书原文□将一百回原典分为五分册,便于翻阅
精致彩图□共选名家绘图与相关照片约近千张精致彩图并附有详细图说→随文摆放
名家评点□选收不同名家评点,以「百家争鸣」拓宽读者思路→随文直书于下方栏位
详细注释□平均每回数十条字词注释,解释艰难字词→置于单数页左侧
版面美观□版面美观流畅、阅读性强,随原文掌握注释、评点
作者简介
吴承恩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约生于西元1510年,卒于1582年。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末怀安山阳(江苏淮安)人。他自幼聪慧过人,诗才迅捷,无奈科考不利,随着家道中落,长期以卖文为生,中年才补上「岁贡生」,晚年曾短暂出任长兴县丞。
承恩熟悉儒、佛、道三家典籍,这是他难以在科考出头的一个原因及结果,吴自幼喜欢野言稗史,对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十分熟悉,加之明末话本小说流行,《西游记》的一些故事片段已在社会上流传;吴承恩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经为蓝本,又参考了《大唐西域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作品,构思、整理并撰写了《西游记》。吴承恩虽然撰写了这部名着,但他的一生贫困,清代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他是《西游记》的作者,幸亏《淮安府志》记载了他编撰《西游记》一事,经过胡适、鲁迅等人考证,才还历史本来面目。
编者简介
张富海
生于浙江舟山,自幼酷爱中国古典文献,1995年至2005年于燕园求学十年,获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愿终生从事中国古典文献研究工作。
册别与回目
《西游记三.仙怠魔生》
第四十一回 心猿遭火败.木母被魔擒
第四十二回 大圣慇懃拜南海.观音慈善缚红孩
第四十三回 黑河妖孽擒僧去.西洋龙子捉鼍回
第四十四回 法身元运逢车力.心正妖邪度嵴关
第四十五回 三清观大圣留名.车迟国猴王显法
第四十六回 外道弄强欺正法.心猿显圣灭诸邪
第四十七回 圣僧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
第四十八回 魔弄寒风飘大雪.僧思拜佛履层冰
第四十九回 三藏有灾沉水宅.观音救难现鱼篮
第 五十 回 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
第五十一回 心猿空用千般计.水火无功难炼魔
第五十二回 悟空大闹金(山兜)洞.如来暗示主人公
第五十三回 禅主吞餐怀鬼孕.黄婆运水解邪胎
第五十四回 法性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花
第五十五回 色邪淫戏唐三藏.性正修持不坏身
第五十六回 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
第五十七回 真行者落伽山诉苦.假猴王水帘洞誊文
第五十八回 二心搅乱大干坤.一体难修真寂灭
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燄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第 六十 回 牛魔王罢战赴华筵.孙行者二调芭蕉扇
导读
雾失楼台西游记
主编 张富海
幼时初读《西游记》,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孙悟空,一棒在手,打尽不平,上至天宫,下至黄泉,没有他不敢闹的。说到可爱,则数猪八戒,离开高老庄之前,他仍对老丈人说:「丈人啊,你还好生看待我浑家,只怕我们取不成经时,好来还俗,照旧与你作女婿过活。」这还不算,当四位菩萨试探唐僧师徒禅心的时候,这獃子竟然对菩萨说:「娘啊,既是他们不肯招我啊,你招了我罢!」
看到这些地方,常让人忍俊不禁。及至年龄渐长,才发现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男性类型化的高度概括,《西游记》轻松且不露痕迹地达到这种地步,不愧是古代四大名着之一。
现代人对《西游记》耳熟能详,鲜有人仔细通读原文。原因很简单,作为白话小说的先行者,《西游记》在诞生之初,正处于诗歌文化的颠峰,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诗歌是美和艺术的象征,因此《西游记》中夹杂了太多的诗词歌赋。今天,这些当时人们眼中脍炙人口的诗歌,却变成了阅读的障碍。现代人阅读《西游记》,逢诗歌段落便自然跳过,自有其原因。这样阅读 ,让我们对《西游记》有印象,但不全面,接受并迷惑着的感觉萦绕。
这样的感觉并不奇怪。《西游记》本身就有很多不确定的地方。从作者来说,现在我们都知道《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大文豪吴承恩,但对于专家学者来说,只能说《西游记》的作者很可能是吴承恩。
《西游记》最早的刻本是明万历二十年(西元一五九二年)的金陵世德堂刻本,但这个版本的刻印者已经不知道作者的名字了,其时吴承恩去世仅十年。清代,更多人却认为作者是长春道人丘处机。事实上丘处机确实也写过一部《西游记》,记载的却是自己如何跋涉万里,拜访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历程,和唐僧取经的故事相差十万八千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偏差呢?
与古人的生活习惯有关系,古人健身的一大流行方式是嗑药,自晋朝以来,嗑药而死的人不计其数,但古人炼丹的心得也愈发多样。《西游记》的思想,融合了佛、道、儒三教真髓,对于如何炼丹记述得更加详尽。因此在有清一代,不少学者都认为《西游记》是一部讲述如何成仙的书。既然如此,那么最有可能成为作者的便是全真道士丘处机了。再加上当时印刷手段相对落后,人们只知道丘处机写了一本《西游记》,却不知道丘先生的《西游记》记述的是自己如何去西域拜见成吉思汗。在资讯传递不畅的时代,一个同名误传让丘道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西游记》的作者。
民初五四时期,鲁迅、胡适等人从作品中的方言文字,以及明天启年间《淮安府志》记载吴承恩的作品有《西游记》等事实,来判断吴承恩比丘处机更有可能是作者。这也是现在大部分人都接受的主流观点。
但最新的学者研究发现,《西游记》中不但有淮安方言,还有吴地方言。也有个人书目中记载吴承恩的《西游记》只是一篇山水游记,这些可真麻烦,好在这些反对的证据并不充分确凿。而且《西游记》成书前早有说书等传奇,吴承恩的创作是编辑、整理、创作并举,因此现在我们不妨承认《西游记》的作者确是吴承恩。
关于作者的争论告一段落,对于小说本身的认识,不同的见解就更多了。中国白话小说发展得很早,用张爱玲的话说,叫「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规模乃至高度都难以与欧洲比肩。当时的读书人面对《西游记》这样的神魔小说,更是不知道如何面对。
金陵世德堂的出版者「华阳洞天主人」是首先面对这个问题的人,他从诙谐的角度出发,联想到了《史记》和老庄。他说「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庄子曰:『道在屎溺。』善乎立言!」他说庄子言「道」在尿?都可能存在,何况只是文字不够庄重。还说「道之言不可以入俗也,故浪谑笑虐以恣肆」,在当时他只能用庄老诙谐来为《西游记》的存在价值辩护。同为明代人的李卓吾更具现代性,他主要从文学角度来批评《西游记》,兼有心学,认为作品的追求是「求放心」。他的评论更接近作品本身。
清代对《西游记》的批评有不少。首先是黄周星、汪象旭的《西游证道书》,汪象旭是出版商,挂名评作者,实际的批评者是黄周星;后者本名黄太鸿,明朝进士,官至户部主事,明亡后坚持做遗民,研究道教,七十岁时于五月五日模仿屈原沉水自杀。周批《西游记》继承了明代批评路线,认为整部作品不过「收放心而已」(西游证道书序)。
黄周星的评论在清代并不流行,其后陈士斌的《西游真诠》从名字就可以看出端倪,说自己的是真诠,别人的见解自然是伪诠释了。陈士斌的《西游真诠》主要提出了三教同源的理论,其序是曾被顺治皇帝称为才子的尤侗写的,他在序中先肯定《西游记》自明以来放心说有可取之处,最后又提出了「若悟一者,岂非三教一大弟子乎?」即《西游记》是融合了佛、道、儒三家思想的书。
《西游记》在清代影响最大的,是道士刘一明的《西游原旨》。刘一明(西元一七三四至一八二一年),是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也是道家着述最多的人之一。以刘一明深厚的道学造诣,看了《西游记》后,马上认定《西游记》的内涵是性命双修之道。「其书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悟之者在儒即可成圣,在释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他批评了黄周星,认为陈士斌的批评路线是对的,只是不够专业,因此每回后他都用长达数千字的文字来阐述小说中的道学思想。
此外,清代张书绅在《新说西游记图像》中提出了《西游记》「只是教人诚心为学,不要退悔」,所谓「心不诚者,西天不可到,至善不可止」(《西游记总论》)。
如果拘泥于前人的评述,也许你永远不知道真正的《西游记》是什么。只有回到小说本身,《西游记》才能还原本来面目。要了解真正的《西游记》,首先要全面地进入小说本身。
本书则提供了不同的阅读方法。首先是故事,如果时间仓促,您可以从插图入手,本书的近千张插图全然可以串联起故事情节;本书插图,从明代版画到现代大家,可以说是西游记插图史的小小巡展。想要详细了解原文,最好慢慢细读原文以及注释,注解中对于相关的佛、道知识尽可能作了详细的解释;到此时如果还有余力,不妨再看看评论,则会帮助您对原文有更深入的认识。
我平时不太怎么看小说,尤其是这种“续集”性质的书,总觉得原著的经典难以超越。但最近在书展上看到这本《西游记三.仙怠魔生》,封面设计挺吸引我的,而且“仙怠魔生”这四个字,在《西游记》原本的语境下,显得格外引人遐思。我对“仙怠”很好奇,神仙也会有懈怠的时候吗?是因为凡间的欲望太过诱人,还是因为天庭的权力斗争太过疲惫?而“魔生”又意味着什么?是魔族的繁衍壮大,还是魔族中出现了新的、与众不同的存在?我想象着,也许这次的敌人不再是那些只会抓唐僧吃肉的妖怪,而是更加狡猾、更加懂得利用人心的“魔”。或者,师徒四人自身也会因为长途跋涉而产生“怠惰”的情绪,甚至是对取经的目标产生怀疑。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是讲故事,更能引发读者对“坚持”、“信念”以及“人性”的思考,给经典注入新的活力。
评分最近在家整理书架,翻出几本旧版的《西游记》,又勾起了我对这个故事的兴趣。正巧在网上看到有这本《西游记三.仙怠魔生》,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深度。我一直觉得,《西游记》不仅仅是神话故事,它也折射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所以,当看到“仙怠魔生”这几个字时,我脑子里立刻闪过很多念头。是不是说,即便是高高在上的神仙,也会有倦怠的时候?是不是说,即便是阴险狡诈的魔族,也可能孕育出新的生命或希望?我非常好奇,作者会从哪个角度来解读这几个字,它又会如何影响唐僧师徒的西行之路。会不会是他们遇到了不再是单纯的妖魔鬼怪,而是更具迷惑性、更考验人心的挑战?甚至,会不会是他们自身内部出现了“怠惰”的苗头,需要克服心魔?总而言之,这书名让我觉得它不简单,希望能读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评分这阵子工作压力有点大,就想找点轻松的书来放松一下,结果无意中在书店看到了这本《西游记三.仙怠魔生》。说实话,《西游记》的故事我从小看到大,唐僧师徒四人加上白龙马,他们的行程、遭遇、克服的困难,都烂熟于心了。所以看到“三”这个数字,我其实有点犹豫,不知道这次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但“仙怠魔生”这四个字,又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是不是说,神仙也会有懈怠的时候?魔界也发生了什么颠覆性的事情,导致了“生”机?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在这次的创作中,跳出以往的套路,给读者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或许会探讨一些关于“停滞不前”的思考,在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道路上,是否真的存在“怠惰”的可能?或者,魔族也并非全然邪恶,也有其生存之道,只是与仙界的理念不同?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一个更立体、更多元的《西游记》世界,而不是简单的重复。
评分最近在逛书店,偶然翻到一本《西游记三.仙怠魔生》,封面设计蛮有意思的,有点像古装漫画风,但又不是那么卡通。《西游记》一直是我童年到现在都绕不开的经典,每次重温都有新感触。不过这本《西游记三.仙怠魔生》,听书名就觉得有点特别,“仙怠魔生”这几个字,仿佛预示着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不知道这次的取经团队会遇到什么样的新挑战,是更惊险的磨难,还是更深层次的心灵考验?作者会不会在“仙”与“魔”之间,挖掘出一些我们平时没注意到的哲学思考?尤其好奇,这次的“怠”字,会不会是某种剧情上的转折,比如神仙也会感到疲惫?或者妖怪也有了新的“偷懒”策略?总觉得这样的设定,会比单纯的打怪升级来得更有人情味,更贴近生活,毕竟我们凡人有时候不也觉得“怠”吗?希望阅读之后,能给我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仅是故事的延续,更是对经典的一次深度解读。
评分我算是个《西游记》的铁杆粉丝吧,从小学课本上的片段,到后来完整的四大名著,再到各种电视剧、电影,几乎是全方位的接触。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西游记三.仙怠魔生》时,第一反应是“又来了?”。但仔细一看书名,总觉得有点不寻常。“仙怠魔生”这四个字,不像是一般的妖怪名字,更像是一种状态或者一种概念。我一直在想,这会不会是在探讨一种“宿命”的改变,或者是在揭示某种潜在的危机?比如,如果神仙变得“怠惰”了,那么天庭的秩序会如何?如果魔界反而找到了新的“生机”,是否会打破原有的平衡?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几个字串联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的。会不会有新的角色出现,或者原有的角色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挑战他们的信念?我很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种“原来《西游记》还可以这样写”的震撼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