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学者黄宗羲在一六七六年完成《明儒学案》后续修《宋元学案》,完成十七卷去世,其子黄百家续修八卷,接着由全祖望接续编纂补述,未及刊刻而卒于一七五五年。书稿归勤县卢氏抱经堂门人卢镐保管,后经黄宗羲六世孙黄征、七世孙黄直垕借抄增补,完成八十六卷。一八三八年王梓材、冯云濠受督学何凌汉之託,完成《宋元学案补遗》一百卷,一八三八年刊印于浙江,却毁于鸦片战争。一八七九年张汝霖主导翻刻于长沙,成为通行的《宋元学案》一百卷。
本书系由缪天绶选出代表性之三十七个学案,加以校註,并撰写〈宋元学案解题及其读法〉作为导读,对一般读者与学者研读宋元学术史甚有助益。
作者简介
缪天绶
一九一三年黄严中学毕业、随后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在中华书局担任编辑,一九二八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学生国学丛书」时,缪天绶将其着作《宋元学案》选註、《孟子》选註、《明儒学案》选註、《诗经》选註等交由商务出版至今。
《宋元学案》,光听这名字就很有份量,一开始我拿到书的时候,说实话,有点被厚度吓到,心想这得读到什么时候啊?我平常也不是那种会啃大部头的人,但因为身边有朋友一直在推,说这书虽然厚,但内容非常有启发性,而且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非常有帮助,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 打开第一页,我其实就被一种沉静而又严谨的学术氛围给吸引住了。那种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古老而庄严的书斋,四周摆满了年代久远的竹简和线装书,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作者在开篇就点明了宋元时期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它承前启后,既是对前代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为后世的学术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尤其喜欢作者在阐述一个学术观点时,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论述方式。他不会直接抛出一个结论,而是会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甚至士大夫的个人经历出发,一步步引导读者去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思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争论。这种写法让我觉得,我们阅读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那些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思想家们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思考与探索。
评分总而言之,《宋元学案》这本书,虽然篇幅浩瀚,但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完整和深入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宋元时期的思想世界。它不只是一本提供知识的书,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引导我们如何去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好书。我常常觉得,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它让我意识到,理解历史,尤其是思想史,是一场漫长而又充满乐趣的旅程,而《宋元学案》无疑是这段旅程中最重要的一站。如果说有什么书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更加清晰的中国思想史的知识框架,并且还能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智识的魅力和人性的光辉,那么,《宋元学案》绝对是绕不开的经典之作。
评分读《宋元学案》的过程,就像是在跟一群古代的智者对话。他们或许生活在遥远的年代,但他们提出的问题、他们的思考方式,很多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比如,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如何保持独立思考,不被洪流裹挟?宋元时期的士大夫们在面对社会变迁和思想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韧性,恰恰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宝贵的借鉴。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某个学派的兴衰时,所展现出的历史纵深感。他会追溯这个学派的源头,分析它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以及它最终是如何融入到更宏大的思想潮流之中。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跳出具体的某个观点,去理解整个思想史的脉络和演进规律。
评分我个人觉得,《宋元学案》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书。作者在梳理宏大的思想体系的同时,也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去描绘那些学者的生活点滴、个人品格和他们的精神追求。我读到欧阳修因直言不讳而屡遭贬谪,却依然坚持自己的学术信念;我读到王安石变法时的雄心壮志与遇到的阻力;我也读到那些隐居山林的学者,他们虽然不求闻达,却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开辟出一片天地。这些故事让我觉得,那些沉寂在书本里的名字, plötzlich 鲜活起来,他们不再是冰冷的理论符号,而是有情感、有思想、有担当的个体。这种对人物的深度刻画,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和操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套书的编排方式也相当有意思,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简单罗列人物,而是将同一学术流派或思想倾向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分析。这让我能更清晰地看到不同学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他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辩驳的。我常常会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思想的地图,将不同的学派、不同的观点串联起来。尤其是在读到陆九渊和朱熹关于“心即理”与“格物致知”的争论时,那种思想的碰撞火花四溅,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当时的辩论现场,能感受到他们各自坚持的理据和严密的逻辑。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客观地呈现了双方的论点,并分析了这些论点在历史上的影响。这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技巧,也让我明白,很多时候,真理往往是在不断的讨论与质疑中逐渐清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