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菩萨蛮〉词研究

温庭筠〈菩萨蛮〉词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温庭筠
  • 菩萨蛮
  • 词学
  • 唐代文学
  • 文学研究
  • 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
  • 唐诗
  • 宋词
  • 文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温庭筠被推为倚声填词之祖,其代表作〈菩萨蛮〉十四首,称美一时,流声千载,而其词句之难以求确解、结构之是否为联章、内容之有无真寄託,历来一再引起词学研究者热烈的讨论。本书先从温词之成就及其在词史上之地位说起,然后分别就其词句诠释、形式结构及内容寄託等三方面,作深入而详细之分析,期使读者对于词之鑑赏、评论及研究,知所抉择。简而言之,此不仅为一本研究温庭筠〈菩萨蛮〉词之专书,也是一本有关词学研究方法的示例的论着。

作者简介

吴宏一

  一九四三年生于台湾高雄。台大中文研究所博士。曾任香港城市大学中文讲座教授、台大中文系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筹备处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曾获美国学术交流基金会资助,赴美访问一年,并曾担任新加坡教育部海外华文顾问;曾获台湾国科会杰出研究奖、国家文艺奖(文学理论类)、香港研究资助局多次研究资助;曾主编国立编译馆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并担任台、港、大陆等地多种学术期刊之编辑顾问。着有《清代诗学初探》、《清代词学四论》、《清代文学批评论集》、《诗经与楚辞》、《仪礼乡饮酒礼仪节简释》、《先秦文学导读》、《中国文学鑑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品)》等专书二十余种,学术论文近百篇。除研究中国文学及古代文。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旨在详尽描述其内容,而不涉及您提到的《温庭筠〈菩萨蛮〉词研究》。 --- 图书名称: 《宋代文人雅集与空间叙事:以〈西园雅集图〉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 [虚构作者名]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宋代文人阶层中“雅集”这一核心文化现象,并立足于独特的视觉文本——《西园雅集图》(包括不同朝代的摹本与拓本),对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社会互动模式及其空间构建进行了细致而多维度的考察。我们力图超越传统的文学史或艺术史叙事,将雅集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实践、一种空间仪式,以及一种身份认同的构建场域。 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共十五章,循序渐进地揭示了宋代文人生活美学的深层结构。 第一部分:雅集的兴起与文化语境的奠定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雅集从唐代萌芽到宋代鼎盛的演变脉络。我们详细分析了宋代特定的政治环境——文官政治的主导地位,如何为士大夫阶层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物质基础和自我实现的文化空间。重点考察了“清谈”、“点茶”、“插花”、“焚香”等雅集活动背后的哲学意涵,特别是宋代理学对审美趣味的规范作用。我们辨析了“雅”的内涵如何从早期的率性自然转向后期的精微考究,并对比了不同地域(如汴京、临安)的雅集风尚差异。本部分通过对传世文献中对雅集场景的零星记载的爬梳,重建了雅集日常的物质条件与氛围营造。 第二部分:空间的重构:从实体园林到精神图景 雅集活动必然依托于特定的空间——无论是私家园林、寺庙斋阁还是山水游踪。本书着重分析了宋代“园林”概念的拓展,它不再仅仅是休闲场所,而是文人进行文化表演和精神休憩的“人造自然”。核心章节聚焦于《西园雅集图》。我们首先对图中的历史人物及其在雅集中的角色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包括苏轼、米芾、蔡京等人的关系网。随后,我们从空间叙事的角度切入:图景中亭台楼榭的布局、水流石块的安排,如何暗示了与会者在士林中的地位与性情。通过对比不同摹本中对同一景物描绘的细微变化,我们探究了不同时代观者对“理想雅集场景”的想象投射。空间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背景,而是一个可被诗歌、绘画和人际交往反复“占有”和“叙事”的动态场域。 第三部分:文本的共谋:诗歌、书画与雅集互动 雅集不仅是聚会,更是创作的现场。本部分深入考察了雅集中的“即兴创作”与“文献记录”机制。我们分析了雅集中产生的诗歌(如唱和诗)的特点——它们如何追求韵味上的契合而非主题上的宏大叙事,如何体现出高度的群体默契。特别关注了“题跋”在雅集文化中的功能,题跋不再是事后的评论,而是参与者对现场气氛和个人感悟的即时补充,构成了雅集文本的层层叠加。书中详细梳理了米芾在雅集中的核心地位——他不仅是参与者,更是“物品的鉴赏家”与“情感的记录者”,他的书画行为如何成为雅集仪式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通过对具体文献中“共赏”场景的细读,揭示了艺术品在雅集互动中充当的媒介作用。 第四部分:身份的展示与政治的张力 宋代士大夫群体身份的构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此类文化活动。本部分探讨了雅集在士大夫群体内部的排他性与流动性。雅集的参与者资格、所展示的收藏品(如古董、法帖)的稀有程度,都是社会资本的直观体现。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雅集的政治张力。以《西园雅集图》为例,它包含了政治立场迥异的人物(如苏轼与蔡京)。本书探讨了当政治风波来临时,艺术家和文人如何通过“重绘”或“重新诠释”雅集场景,来维护或修复自身的文化声誉,甚至通过空间布局来影射或规避敏感的政治关系。这种“文人自述”与“官方叙事”之间的微妙博弈,是理解雅集文化复杂性的关键。 第五部分:遗产与回响:宋代雅集对后世的影响 最后,本书追溯了宋代雅集模式对元明清三代文人生活的影响。我们对比了元代文人对宋人雅集的继承与超越,如“竹溪雅集”如何强调气节与隐逸,以及明代江南士绅阶层如何将雅集进一步推向精致化与生活化。本书认为,宋代雅集所确立的“审美即生活,生活即修身”的范式,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化中一种持久的理想模型。通过对不同时代摹本的细微比较,我们揭示了“完美雅集”的形象是如何被不断地重塑和消费,直至成为后世文人心中的一个永恒的精神坐标。 核心论点: 本书主张,宋代雅集是文人阶层在特定社会结构下,通过仪式化的空间实践和文本创作,来达成群体认同、展示文化资本并内化其哲学理想的一种复合型文化制度。它既是日常生活的艺术化,也是政治理想在文化空间中的委婉表达。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温庭筠〈菩萨蛮〉词研究【上篇】
第一章 绪论 7
一、研究旨趣 7
二、温庭筠词的研究 8
三、温庭筠在词史上的地位 17
四、温庭筠的〈菩萨蛮〉词 33
第二章 「小山重叠金明灭」相关问题辨析 41
一、从不同的评价说起 41
二、「小山重叠金明灭」的四种解释 46
三、四种说法的检讨 62
四、从内证与外证谈研究方法 86
五、结语 96
第三章 〈菩萨蛮〉十四首的篇章结构 99
一、引言 99
二、张惠言《词选》的批语 100
三、张惠言批注意见的赞同者 106
四、张惠言批注意见的反对者 118
五、联章词与组词的分别 123
六、温词〈菩萨蛮〉十四首应是组词而非联章之作 133
第四章 从诗的比兴到词的寄託 139
一、先从比兴谈起 139
二、诗词的递嬗与比兴之旨 149
三、张惠言何以标举温庭筠词 156
四、寄託说与词学以外的相关资料 163
五、张惠言以寄託说温庭筠词的缘由 169
六、结语 179
第五章 余论 183
一、总结上文要点 183
二、感想和心得 188
温庭筠〈菩萨蛮〉词研究【下篇】
第一章 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合注汇评 203
〈菩萨蛮〉之一 204
〈菩萨蛮〉之二 232
〈菩萨蛮〉之三 247
〈菩萨蛮〉之四 257
〈菩萨蛮〉之五 268
〈菩萨蛮〉之六 277
〈菩萨蛮〉之七 284
〈菩萨蛮〉之八 296
〈菩萨蛮〉之九 302
〈菩萨蛮〉之十 310
〈菩萨蛮〉之十一 325
〈菩萨蛮〉之十二 330
〈菩萨蛮〉之十三 336
〈菩萨蛮〉之十四 343
第二章 《尊前集》所补一首〈菩萨蛮〉 361
参考书目举要 368
书名索引 375
人名索引 382
作者及内容简介 396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溫庭筠〈菩薩蠻〉詞研究》,對我來說,是一場與溫庭筠心靈的深度交流。我一直很喜歡溫庭筠那種濃豔、精巧的詞風,總覺得字裡行間都流淌著一種細膩的情感。作者在書中,並沒有急於給出一個標準的解讀,而是邀請讀者一同進入〈菩薩蠻〉的世界,去感受、去體味。他透過對詞句的拆解,像是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揭示出詞中的情感脈絡。例如,作者對「懶逐」二字的解讀,就讓我看到詞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無奈與倦怠,這與我以往的理解又有所不同。書中的語言運用也很有特色,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靈動。讀起來,感覺就像是和一位學術大家,一起在品味一首千古絕唱,那種愉悅感是難以言喻的。

评分

我一直在找一本關於溫庭筠〈菩薩蠻〉的深入研究,畢竟這首詞在詞史上的地位非同小可,其婉麗的風格和豐富的意象,總讓人百讀不厭。恰巧在書店翻到這本《溫庭筠〈菩薩蠻〉詞研究》,光是書名就讓我充滿期待。翻閱內容,發現作者在考據上相當紮實,不僅梳理了〈菩薩蠻〉幾個不同版本的異同,還針對詞中的用典、意象進行了細緻的解讀。舉例來說,對於「小山重疊金明滅」一句,一般人可能只覺其意境優美,但作者卻能追溯到當時的建築、妝容等社會風貌,將詞句置於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下理解,這點讓我十分佩服。而且,作者的語言也十分學術,但又不至於讓人望而卻步,文字的鋪陳層層遞進,邏輯清晰,讀起來很有條理。對於長期關注唐宋詞的同好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值得細細品味的。

评分

坦白說,我一直覺得溫庭筠的詞,尤其是〈菩薩蠻〉,有種難以言喻的妖冶與頹靡,總讓人著迷又困惑。這本《溫庭筠〈菩薩蠻〉詞研究》,正好滿足了我這種探究的慾望。作者以一種相當獨特的視角,重新審視了〈菩薩蠻〉這首詞。他跳脫了傳統的文學分析框架,更多地從歷史、社會、甚至女性心理的角度,去解讀詞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意象。書中對於「妝鏡臺」意象的探討,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不僅分析了它作為一個具體物品的功能,更挖掘了它所承載的女性時間、容貌與情感的複雜意涵。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彷彿原本朦朧的意境,被作者抽絲剝繭地揭示出來。這本書的寫作風格也頗為大膽,敢於提出新穎的觀點,並以翔實的論據來支持,讓人耳目一新。

评分

這本《溫庭筠〈菩薩蠻〉詞研究》給我的感覺,像是走進了一個充滿詩意與學術光輝的殿堂。作者對溫庭筠的〈菩薩蠻〉,可以說是進行了一場非常精緻的「解剖」。從詞的結構、語言技巧,到其背後的文化意涵,幾乎是無所不包。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詞中「意象」的部分,透過對「玉爐」、「香」、「繡」等元素的深入探討,勾勒出了溫庭筠所處時代女性的生活情境與情感世界。這種解讀方式,讓我對〈菩薩蠻〉有了全新的認識,不再僅僅停留於表面的華美,而是能感受到更深層次的社會、文化符號。書中引用的資料也十分豐富,看得出作者在學術研究上的功力。對於想要深入了解這首經典名詞的讀者,這本書無疑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切入點,它不僅是學術論文,更像是對一首詞的深情對話。

评分

我一直對晚唐的詞風,特別是溫庭筠的風格,抱持著濃厚的興趣,覺得那是一種非常獨特的審美體驗。《溫庭筠〈菩薩蠻〉詞研究》這本書,可說是將這種興趣昇華到了一個全新的層次。作者以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剖析了〈菩薩蠻〉這首詞的每一個細節。他不僅關注詞的表面形式,更深入挖掘其背後潛藏的文化密碼。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詞中「聲色」與「情致」關聯時的洞見,他透過對詞句節奏、音韻的分析,連結到詞人所營造的感官體驗,進而闡釋詞中所蘊含的情感。這種將聽覺、視覺、嗅覺等感官意象與抽象情感相互貫穿的分析方式,讓〈菩薩蠻〉這首詞在我心中變得更加立體、豐滿。書中的論述,彷彿一幅精緻的畫卷,徐徐展開,讓我看到了晚唐詞風的獨特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