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应大现代文学创作奖」共征选新诗、散文、小说、报导文学等四种文类,来稿踊跃。
所有稿件经过校内专任教师初审后,再交由校外作家、学者担任决审,并邀请决审委员莅临本校公开决审。各组选出前五名,结集成书。
评审委员一致肯定得奖作品的水准,多篇作品亦在得奖后获报刊推荐刊登。关心台湾新生代文学的读者,不宜错过本书!
序一 校长方俊雄
序二 文化事业发展系主任李颖杰
新诗组
第一名:四金一甲 简佑臻〈等待〉
第二名:技工三甲 王圣杰〈温室下,阮籍与他的复活节岛〉
第三名:四模三丙 蔡文琦〈工学学位〉
佳 作:电机所博士班 陈建宏〈没有过去〉
佳 作:四模延修 吴俊颖〈青焰〉
散文组
第一名:划过日月,摇过潭
第二名:独家儿忆
第三名:人生风景
佳 作:回忆曲
佳 作:我的罗马
小说组
第一名:四模延修 吴俊颖〈孤单的艾教授〉
第二名:四外四甲 赖玮琳〈秋千的祕密〉
第二名:电机所博士班 陈建宏〈世代最后探戈〉
第三名:从缺。
佳 作:四文四甲 吴佩铃〈糖果屋〉
佳 作:〈分裂〉
报导文学组
第一名:外婆的竹篱笆
第二名:七天-等待一个幸福的归宿
第三名:菜鸟社区巡守记:寻找归属的一种实践
佳 作:那一段漫长的旅程——访Ruf∕柯汉堂中尉
佳 作:蜕变
附录:2010高应大现代文学创作奖征文办法
我对《划过日月,摇过潭》这本书的期待,原本是希望能在其中寻找到一些能够引发共鸣的乡土情结。但阅读之后,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所展现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对“本土文学”的狭隘认知。其中一篇关于跨越世代隔阂的作品,尤其让我感到震撼。 这篇作品讲述了一个祖孙三代之间的故事,它并没有着力于描述那些激烈的冲突,而是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展现了不同世代在价值观、生活习惯以及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以及在这种差异背后,那份剪不断理还乱的亲情。我看到了老一辈人对传统美德的坚守,看到了中生代在事业与家庭之间的平衡,也看到了新生代对个性自由的追求。 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精妙,她并没有站在任何一方去评判,而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客观而细腻地描绘了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我看到了祖母对孙女未来婚姻的担忧,看到了孙女对祖母固执己见的无奈,也看到了父母夹在中间的尴尬与努力。作品中对于细节的把握非常到位,例如,老一辈人对食物的讲究,对礼数的遵守,以及新生代对新科技的熟练运用,都成为了世代差异的生动体现。 最让我动容的是,尽管存在着种种差异,但血缘的纽带始终将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面临生活中的困难时,他们依然会互相扶持,互相依靠。这种看似矛盾却又和谐共存的关系,正是现实生活中家庭的真实写照。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代沟并非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用心去理解和沟通,爱始终是连接彼此最好的桥梁。它让我更加珍惜与家人的相处时光,也更加理解不同世代的人们。
评分第一次接触《划过日月,摇过潭》这本书,是在一个雨天的下午。我当时正漫无目的地在一家小书店里闲逛,无意间被它摆放在角落里的封面吸引。那一刻,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会是一本让我如此投入的作品。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经历一场又一场的奇幻漂流,每一篇作品都带着它独特的航向和风味,将我带往不同的海域。 其中一篇描写家庭关系的短篇,尤其让我感到揪心。它并没有选择家族史诗那样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一个普通家庭中,父女之间那种无声的隔阂与深沉的爱。故事从一个琐碎的生活场景切入,比如一次不愉快的晚餐,一次欲言又止的对话,但作者却能从中挖掘出人物内心最深处的波澜。我看到了女儿对父亲的误解和不满,看到了父亲默默的付出和无法言说的担忧。 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巧妙,她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人物的情感,而是通过对场景、对话以及人物细微动作的描绘,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例如,父亲在女儿面前小心翼翼地擦拭桌面,女儿在电话那头听到父亲略显疲惫的声音时,那种瞬间涌上心头的愧疚感,都处理得极其到位。这种“留白”的艺术,反而让情感更加充沛,更能触动人心。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沉默背后的爱与痛,那种因为沟通不畅而造成的误会,以及在日常琐碎中,亲情所扮演的那个无形却又至关重要的角色。读完之后,我忍不住拿起手机,给远方的父母打了个电话,那种冲动,正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直接的共鸣。
评分作为一个对台湾社会发展变迁颇为关注的读者,我在阅读《划过日月,摇过潭》这本书时,总会不自觉地将作品中的情节与我所经历和观察到的现实进行比对。《划过日月,摇过潭:2010高应大现代文学创作奖得奖作品集》中,我发现了一篇极其贴近当下社会议题的作品,它以一种温和却有力的笔触,探讨了青年世代在就业、成家等人生节点上面临的困境与迷茫。 这篇作品并没有选择宏大的时代背景,而是聚焦于几个年轻人的日常生活,通过他们的对话、行为以及细腻的情感变化,展现了他们在社会压力下的种种反应。我看到了许多朋友身上同样的影子: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为了生计而不得不从事自己不热爱的事业,面对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结婚生子变得遥不可及。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社会制度,而是将叙事的重点放在了人物的内心挣扎和情感困境上。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那些在深夜里望着天花板的失眠,那些在朋友聚会时强颜欢笑的无奈,那些对未来的担忧和偶尔闪烁的希望,都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作品中的对话也十分自然,充满了现实生活的质感,有时是轻松的调侃,有时是沉重的叹息,都反映了当代青年真实的交流方式。它让我觉得,原来我并非是孤单一人在面对这些困境。这本书并没有提供所谓的“解决方案”,但它通过真诚的呈现,让我感到一种被理解和被看见的慰藉。它提醒我们,在追逐物质成功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内心的需求和情感的价值。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能够让我沉浸其中,并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生活启发的书籍。《划过日月,摇过潭:2010高应大现代文学创作奖得奖作品集》这本书,就满足了我这样的期待。它并非是一本说教式的励志读物,而是在平凡的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其中一篇以“孤独”为主题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故事中的主角,他并非是那种性格孤僻、不与人交流的人,相反,他拥有稳定的工作,也有着一些泛泛之交。然而,在热闹的都市喧嚣中,他却感受到了无法言说的孤独。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角内心深处的那种空虚感,那种在人群中却依然感到孤立无援的体验。 我尤为欣赏作者对情绪的描绘。主角在地铁上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心中涌起的失落感;在夜深人静时,望着手机屏幕,却不知道该联系谁的无奈;在参加聚会时,强颜欢笑,内心却渴望着一场深入的对话。这些细节都被作者描写的真实而动人。它让我意识到,孤独并非是与世隔绝,而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它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任何一个时刻。 这本书并没有提供解决孤独的“万能药”,但它通过对孤独的深刻洞察,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接纳自己内心的感受。它让我明白,学会与孤独相处,甚至在孤独中找到力量,才是更重要的。这种对人性深层需求的探索,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它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某些角落,也给予了我面对内心不安的勇气。
评分这本《划过日月,摇过潭:2010高应大现代文学创作奖得奖作品集》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意外的惊喜。我并非是高应大(高雄应用科技大学,现在的联合大学)的校友,也不是那种专门追逐文学奖作品的读者,纯粹是在书店随手翻阅时,被封面上那略带诗意的名字所吸引。阅读的当下,我没有抱持着任何对“得奖作品”的预设期待,而是像一个好奇的旅人,带着一颗开放的心,走进一个个由文字构筑的陌生世界。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篇描写高雄港边生活的短篇小说。作者用一种近乎残酷的细腻,勾勒出码头工人生活的粗粝与无奈。那些汗水浸透的衣衫,港口特有的海腥味,以及工人们眼神中藏不住的疲惫和偶尔闪烁的希望,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不是那种歌颂工人阶级光辉形象的宏大叙事,而是更加贴近个体的挣扎与生存。我仿佛能听到汽笛声的鸣响,感受到海风的吹拂,甚至能尝到海水的咸涩。小说中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也十分到位,主角内心深处的孤独、对家庭的愧疚,以及在日复一日的辛劳中寻找一丝尊严的努力,都让我为之动容。作者并没有刻意煽情,而是通过对细节的精准捕捉,让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共情。读完之后,我久久无法平静,开始重新审视我平时不太会去关注的这座城市的另一面,那些默默支撑着城市运转的基石,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生活,原来是如此的真实而触动人心。这种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在阅读《划过日月,摇过潭》之前,我对于“文学奖作品”的印象,总是停留在一些比较严肃、说教的层面。然而,这本书却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以一种轻松、幽默的笔调,探讨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主题——“认同危机”。 其中一篇作品,以一个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年轻人为主角,他面临着多重身份的认同困扰。他可能是家里的乖孩子,学校里的优秀学生,职场上的努力员工,但在每一次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他都在问自己:“我到底是谁?”作者并没有选择夸张的戏剧冲突,而是通过主角一系列充满反思的内心独白,以及在与他人互动中的微妙之处,展现了他内心的挣扎。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幽默感上的方式。它并非是那种强行搞笑的段子,而是隐藏在对话和场景中的一种黑色幽默。例如,主角在试图融入某个圈子时,说出了一些略显尴尬却又真实的言语,这种“不好笑的笑话”反而更能触动人心。这种幽默感,恰恰是主角在试图掩饰自己不确定感的一种方式。 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种“认同危机”描绘成一种病态,而是将其视为现代人普遍会经历的一个阶段。作品中,主角也在不断地尝试和探索,寻找真实的自我。他可能在某个瞬间找到了答案,也可能在下一个瞬间再次迷失。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是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追求外部认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对自己的接纳。它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引导我们思考“我是谁”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并鼓励我们在探索自我的道路上,保持乐观和勇气。
评分坦白说,最初拿到这本《划过日月,摇过潭》时,我对“现代文学创作奖”这个标签多少有些敬畏,担心读起来会过于艰深,或者充满了学院派的疏离感。然而,当我翻开第一篇作品,那种担忧便烟消云散了。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生动且富有画面感,仿佛直接将我拉进了故事的现场。其中一篇关于城市记忆的作品,尤其令我着迷。它并没有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而是通过对一个老街区的细致描摹,以及其中人物的点点滴滴的互动,勾勒出一幅充满时代感的画卷。 我尤其喜欢作者对老物件和空间感的处理。那些斑驳的墙壁、老式的招牌、巷口的小吃摊,以及穿梭其中的行人的身影,都被赋予了生命。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绘,作者成功地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过往时光的眷恋。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小时候在巷子里玩耍的场景,听到了邻里之间热情的招呼声,闻到了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饭菜香。这种“老派”的温情,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过去的怀旧,而是巧妙地将历史的痕迹与当下的人物命运联系起来,探讨了城市变迁中个体的情感与身份认同。这种细腻的情感挖掘和历史人文的关照,使得这篇作品在感官层面和精神层面都给予了我极大的满足。它让我思考,我们是如何被我们所生活的空间所塑造,而我们又如何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的根。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居住在台湾的读者,我一直对本土的文学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反映我们时代风貌和当下社会议题的作品。《划过日月,摇过潭》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渴求。这本书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追求表面的刺激,而是以一种更为沉静、内敛的方式,展现了当代青年创作者的思考深度和艺术功力。 我特别被其中一篇关于网络世代情感纠葛的作品所吸引。作者非常精准地捕捉到了现代人在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那种既渴望连接又害怕受伤的矛盾心理。故事中的人物,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建立联系,分享生活,但同时又在屏幕后隐藏着真实的自己,用精心包装的形象来应对外界的审视。这种普遍的当代困境,被作者描写的细腻而真实。我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身边很多朋友的影子。那种在文字聊天中传递的微妙情绪,那种因为一句未读消息而产生的焦虑,那种在网络上看到他人光鲜亮丽的生活而产生的自我怀疑,都写进了我的心坎里。 但作者并没有将之停留在对网络现象的简单批判,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现象背后,人物对自我认同的探索,以及在真实情感缺失的环境下,他们如何努力寻找连接和归属感。作品中对于人物内心独白的描写尤为出色,那些犹豫、纠结、以及偶尔爆发的情感,都让人物形象饱满而立体。这让我反思,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真的拥有了更多的交流,还是在数字的洪流中变得更加孤独。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感连接方式,以及在虚拟世界中保持真实自我的重要性。
评分拿到《划过日月,摇过潭》这本书的时候,我抱着一种“姑且看看”的心态,毕竟文学奖作品的口味总是比较挑剔。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吸引。其中一篇关于“过去与现在”的作品,更是让我欲罢不能。 这篇作品并没有选择简单的时空穿越,而是通过一个现代人在整理旧物时,与自己过去的某段回忆产生共鸣。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物”作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那些泛黄的照片,一本旧日的日记,一件被遗忘的旧衣,都在主角的触碰下,唤醒了沉睡的记忆。我仿佛看到了主角年少时的青涩,看到了那些曾经的梦想和遗憾。 作者在处理回忆的片段时,手法非常娴熟。她并没有将回忆打散成零碎的片段,而是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线。通过对细节的精准描绘,比如当时的天气,周围的环境,甚至是人物的语气,都让回忆显得格外生动。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过去简单地美化,而是真实地展现了过去的美好与残酷并存。主角在回顾过去时,既有温情的回顾,也有对曾经错误的懊悔。 这种对“时间”和“记忆”的深刻探讨,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它让我反思,我们是如何被我们的过去所塑造,而我们又如何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继续前行。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过去并非是束缚我们的枷锁,而是我们成长的养分。它提醒我,要珍惜当下,也要铭记过去,并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这种对生命历程的深沉思考,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
评分我一直相信,好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传递和思想的启迪。《划过日月,摇过潭:2010高应大现代文学创作奖得奖作品集》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并没有让我读到什么惊世骇俗的奇谈怪论,却在平凡的故事中,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细腻的情感洞察。 其中一篇以“梦想”为主题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并没有讲述一个“一夜成名”的励志故事,而是以一种更为现实和残酷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怀揣艺术梦想的年轻人,在现实的泥沼中挣扎与坚持的过程。故事中的主角,他或许没有惊人的才华,但他拥有的是对梦想那份近乎偏执的热爱。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家庭的质疑、以及来自周围人的不解时,他依然没有放弃。 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她并没有刻意去美化主角的困境,反而直面那些令人沮丧的现实。我们看到了主角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妥协,看到了他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绝望。但同时,作者也展现了主角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那种在黑暗中寻找微光的韧性。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主角内心独白的刻画,那些关于自我怀疑、自我肯定,以及对梦想的反复叩问,都充满了真实的力量。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梦想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无数次的跌倒与爬起。这本书让我思考,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天赋?是运气?还是那份永不熄灭的热情和坚持?它让我看到了梦想最真实的样子,也给予了我前行的勇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