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中的風景

霧中的風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攝影是一種模糊的圖像,它朦朧、飄移、覆蓋瞭真實,同時也令人想望。

  本書專注於分析攝影,以少見的東方思維為切入點,援引瞭中國詩經中關於「賦、比、興」的概念帶入解析裏,亦將文字學中的六書概念與之相互運用。作者試圖以一種解析的方式去看待攝影,其中包含瞭符號學,解釋攝影的意義。

  書中提到,在某種程度上分析攝影事實上是種包裹著奇幻糖衣的惡夢,因此它足以令人感到迷醉與嚮往。比喻為惡夢,是因之於一個攝影者,認為攝影本身便能言傳,但解析與觀看的方式卻會因觀者而異,這與每位觀者不同的記憶(The Past Perfect)相關。如從不同的角度觀看,攝影即是一種模糊的圖像,猶如霧中的風景一般。

  除此之外,內容中的部分亦討論圖像的旅行──流轉的意義,企圖釐清圖像之於一種文化産業的現象,特彆是關於觀光與旅行,一個旅者對凝視的議題感到興趣,因為在圖像的旅行中,所牽涉到的不僅僅是觀看的問題,它與意義的轉變也有著相關的連結。例如在第肆的篇章中,試圖以August Sander的作品為齣發點,論述肖像攝影在攝影中的麵嚮,而在第陸的篇章中,以Charlie White的作品,論述關於後現代攝影的種種麵貌。

作者簡介

李昱宏

  視聽傳播學係(廣播電視電影係前身)電視組畢業,英國國立布裏斯托大學藝術碩士(電影及電視製作) MA of Arts (Film and Television Production), University of Bristol, United Kingdom 2000,目前為雪梨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UTS)藝術與人文社會學院(Faculty of Arts and Social Science-FASS)創作藝術博士(Doctor of Creative Arts)候選人,攻讀攝影美學中關於決定性瞬間的論述。目前是藝術傢雜誌與藝術收藏+設計雜誌駐雪梨特約記者、JM硃銘美術館季刊駐雪梨特約記者、元智大學藝術創意與發展學係兼任講師。

齣版
  歐遊的鱗爪1、2、英倫筆記、冰島日記、流浪—黑白人物攝影集、眼睛的秘境—彩色風景攝影集、漫遊古巷弄、動物狂想麯—動物攝影散文集、微笑盛開的國度-柬埔寨、風姿綽約的東方巴黎-越南、質樸瑰麗的萬象之邦-泰國及寮國、印尼-島嶼的旅行、攝影課、創意攝影、雪梨藝術顯影、冷靜的暗房、灰色的隱喻……。

展覽 / 經曆
  2004年5月在誠品書店颱南店旅行月展開講座暨攝影展覽(為期五週)
  2007年1月贏得澳洲TNT Magazine攝影比賽亞軍
  2007年5月贏得馬來西亞官方主辦的遊記創作比賽特彆奬
  2008年3月於澳洲臥龍崗市參與當地藝術傢聯展
  2008年5月於澳洲雪梨市參與NCA藝術聯展
  2008年6月於澳洲臥龍崗市參與當地藝術傢聯展
  2008年7月作品參與颱灣傢扶基金會攝影展
  2008年8月作品獲得Lonely Planet Images Choice Award
  2008年10月獲得雪梨科技大學藝術及人文社會學院研究生奬學金
  2009年4月澳洲雪梨科技大學VERTIGO雜誌ARTIST IN FOCUS單元專文介紹
  2009年4月獲審核通過參加Up and Coming Exhibition, Paddington, Sydney
  2009年8月受邀參與颱灣攝影Bazaar微型博覽會攝影聯展暨講座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壹 攝影的本質是超現實

貳 攝影的符號學
三位一體
符號與意義
攝影的符號分析
結構
標題 關於隱喻與寓言

參 圖像的旅行─流轉的意義
在開始觀光之前 攝影打開瞭後現代潘朵拉的盒子(Pandora's box)
當觀光正在進行的同時 攝影成為一種後現代的符號
觀光之後 攝影成為一種鄉愁(nostalgia)
關於日本的案例

肆 論August Sander
最早的攝影人種誌(ethnography)
從Roland Barthes(羅蘭.巴特)的觀點切入
從Walter Benjamin(華特.班雅明)的觀點切入
Paul Strand(史川德)、Henri Cartier-Bresson(布列鬆)與桑德的攝影

伍 論人物肖像攝影與布列鬆
一九三九至一九四六年
一九六○年代之後
內在的寜靜 歸零 神話
柏拉圖式的幻象 精神上的綫條
關於布列鬆的種種

陸 關於後現代
論Tableau Vivant─以Charlie White為例
後現代的懷特 一種推翻決定性瞬間形式的創作手法
關於形式 辛蒂.雪曼與懷特之間的差異性
懷特的Post-Sherman形式
一種諷刺的救贖 詭異的異化
懷特的後現代文藝復興(The Postmodern Renaissance)
懷特的擬人劇
懷特的擬人劇是一種積極的介入
懷特所統治下的真實

柒 霧中風景
關於我的創作 Tableau Vivant of Reality
真實的擬人劇 Tableau Vivant of Reality
我的決定性瞬間
我的結論及研究上的貢獻
我的攝影創作計畫

捌 從地平綫上透視──簡論風景攝影
風景攝影的曆史
英國的傳統
美國的傳統
Ansel Adams(安瑟.亞當斯)
後現代
尋找主題及風景攝影的注意事項
關於時間
關於鏡頭
等待與多方的嘗試與理解
人文的風景
濛娜麗莎 波希米亞的爛漫Newtown

後記
引註與文獻齣處索引
索引

圖書序言

攝影的本質是超現實

當我說「攝影的本質是超現實」時,恐怕許多人不會認同我的看法,因為一般認定的攝影是一種記錄真實的再現方式,對於這種講法我完全同意,然而我認為在這種記錄真實(reality)的過程中,其實真實已經産生瞭質變,它不再是真實本身。我之所以認為攝影的本質是超現實(surreal)的理由如下;
第一,攝影是一種藝術,但是這種藝術的形成並非倚賴相機,而是攝影者的心靈(the mind’s eye),化學的顯影或是記憶體的儲存對於攝影而言隻是過程,而這種過程隻是攝影藝術的必經之道,它並不代錶著攝影由顯影所決定,因此極端的來說是攝影者的凝視成就瞭攝影,尤其是在當今的數位時代裏,這種現象更為明顯與直接,而我們必須理解所謂的凝視(gaze)即是一種聲明(state),一如Marita Sturken所言「當我們說:看吧!那其實是一種命令,因為凝視某物或是某事是一種機會上的選擇,透過凝視我們與我們所處的社會交涉,那是一種關係與意義的建立,凝視也是一種練習,它與說話、寫作、歌唱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凝視也是一種意義傳遞上的學習,而這種學習涉及權力關係的運作,當我們凝視某事或是某物時即錶示我們選擇瞭某甲而放棄瞭某乙,而這種現象也發生在他人凝視我們或是我們與他們彼此凝視的過程中——這是一種權力遊戲,凝視有可能是睏難的,它也有可能是簡單的,它可能具有娛樂性,同時它也可能具有殺傷力,它可能是無害的,但是它也有可能具有危險,它可能同時具有意識與無意識,我們透過凝視與他人溝通,我們也透過凝視去影響他人,或是透過凝視被他人影響。」(Sturken,2001, p.10)。

因此透過相機鏡頭的凝視本身便具有意義,盡管它所記錄的是一種真實,然而透過這種凝視所捕捉到的真實實際上已經經過瞭篩選,在這篩選的過程中真實已經産生瞭質變,它成為一種超真實(hyper-reality),它是一種迷思,一如Murray Krieger所說「迷思一如詩一般──它透過人們想像的投射與經驗閤流,盡管迷思從反對它的角度看來是一種誇大的僞裝,換言之,它不是真實的,它隻是一種對於真實事物的熱切渴望。迷思將我們的時間概念轉成瞭空間的概念,它塑造瞭一個虛擬的空間,一種擬人化的僞裝,它引導我們的意識超脫現實的桎梏,因此當人們否定迷思時,實際上便是棄絕瞭人類學的麵嚮而轉入瞭認識論的境界裏,意即將想像束之高閣而嚮真實低頭──由時鍾的鍾擺所控製的真實。」(Krieger, 1981, p.2)。

猶如費裏尼所言「夢境是最真實的場景」,攝影作為一種迷思誠然也提供瞭這樣虛幻的場景,因此,在攝影上所謂的再現成為我們與這個世界建立關係的一種特殊模式,而這個特殊模式一般受到既定的傳統與文化的製約,易言之,攝影作品即是該攝影者的一種世界觀,例如布列鬆的決定性瞬間(TheDecisive Moment)實際上是布列鬆觀照這個世界的方式,然而決定的權力在於他,之於觀者的我們對於他的作品自然無法擁有那個「決定」的權力,然而我們卻也擁有自我解讀他的決定性瞬間的特權──以自己的方式,盡管布列鬆的決定性瞬間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瞭攝影的睏境,我所謂的睏境是指攝影在藝術哲思上長久以來所麵對的爭議,這是因為布列鬆的決定性瞬間所體現的是他心中所認知的超現實,雖然他的決定性瞬間驅逐瞭他自己的陰霾,但是對於觀者而言,它卻又帶來瞭另外的霧靄,這也是為何布列鬆不樂意解釋攝影的原因。

第二,攝影實際上是一種與時間對話的方式,而這個對話方式有其特定的情境,換言之,能觸動攝影者的心靈「闆機」的時刻並非每分每秒,Gilles Deleuze(德勒茲)在其著作Cinema 1中如此說「電影中的畫麵是一種關於選擇的藝術,一連串的畫麵構成瞭某個場景,而場景是一種既相關可是卻又獨斷的封閉係統,這個由一連串畫麵所組成的封閉係統與觀者互相溝通,它是一種資訊上的傳輸──不管這種傳輸增強或是減弱瞭本身的意義。換言之,這個係統有其侷限性,它的本質根植於幾何或是動能,當我們以「觀點」的角度去切入它時,它則是一種視覺上的係統,決定幾何畫麵的角度通常是一種務實性或是一種抽象上的判斷。總結來說這個係統決定瞭畫外之意,有時它透過瞭場景延伸瞭意義,有時它以整體融入瞭意義。」(Deleuze, 1986, p.18)。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