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中的风景

雾中的风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摄影是一种模煳的图像,它朦胧、飘移、覆盖了真实,同时也令人想望。

  本书专注于分析摄影,以少见的东方思维为切入点,援引了中国诗经中关于「赋、比、兴」的概念带入解析里,亦将文字学中的六书概念与之相互运用。作者试图以一种解析的方式去看待摄影,其中包含了符号学,解释摄影的意义。

  书中提到,在某种程度上分析摄影事实上是种包裹着奇幻糖衣的恶梦,因此它足以令人感到迷醉与向往。比喻为恶梦,是因之于一个摄影者,认为摄影本身便能言传,但解析与观看的方式却会因观者而异,这与每位观者不同的记忆(The Past Perfect)相关。如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摄影即是一种模煳的图像,犹如雾中的风景一般。

  除此之外,内容中的部分亦讨论图像的旅行──流转的意义,企图釐清图像之于一种文化产业的现象,特别是关于观光与旅行,一个旅者对凝视的议题感到兴趣,因为在图像的旅行中,所牵涉到的不仅仅是观看的问题,它与意义的转变也有着相关的连结。例如在第肆的篇章中,试图以August Sander的作品为出发点,论述肖像摄影在摄影中的面向,而在第陆的篇章中,以Charlie White的作品,论述关于后现代摄影的种种面貌。

作者简介

李昱宏

  视听传播学系(广播电视电影系前身)电视组毕业,英国国立布里斯托大学艺术硕士(电影及电视制作) MA of Arts (Film and Television Production), University of Bristol, United Kingdom 2000,目前为雪梨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UTS)艺术与人文社会学院(Faculty of Arts and Social Science-FASS)创作艺术博士(Doctor of Creative Arts)候选人,攻读摄影美学中关于决定性瞬间的论述。目前是艺术家杂志与艺术收藏+设计杂志驻雪梨特约记者、JM朱铭美术馆季刊驻雪梨特约记者、元智大学艺术创意与发展学系兼任讲师。

出版
  欧游的鳞爪1、2、英伦笔记、冰岛日记、流浪—黑白人物摄影集、眼睛的秘境—彩色风景摄影集、漫游古巷弄、动物狂想曲—动物摄影散文集、微笑盛开的国度-柬埔寨、风姿绰约的东方巴黎-越南、质朴瑰丽的万象之邦-泰国及寮国、印尼-岛屿的旅行、摄影课、创意摄影、雪梨艺术显影、冷静的暗房、灰色的隐喻……。

展览 / 经历
  2004年5月在诚品书店台南店旅行月展开讲座暨摄影展览(为期五週)
  2007年1月赢得澳洲TNT Magazine摄影比赛亚军
  2007年5月赢得马来西亚官方主办的游记创作比赛特别奖
  2008年3月于澳洲卧龙岗市参与当地艺术家联展
  2008年5月于澳洲雪梨市参与NCA艺术联展
  2008年6月于澳洲卧龙岗市参与当地艺术家联展
  2008年7月作品参与台湾家扶基金会摄影展
  2008年8月作品获得Lonely Planet Images Choice Award
  2008年10月获得雪梨科技大学艺术及人文社会学院研究生奖学金
  2009年4月澳洲雪梨科技大学VERTIGO杂志ARTIST IN FOCUS单元专文介绍
  2009年4月获审核通过参加Up and Coming Exhibition, Paddington, Sydney
  2009年8月受邀参与台湾摄影Bazaar微型博览会摄影联展暨讲座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壹 摄影的本质是超现实

贰 摄影的符号学
三位一体
符号与意义
摄影的符号分析
结构
标题 关于隐喻与寓言

参 图像的旅行─流转的意义
在开始观光之前 摄影打开了后现代潘朵拉的盒子(Pandora's box)
当观光正在进行的同时 摄影成为一种后现代的符号
观光之后 摄影成为一种乡愁(nostalgia)
关于日本的案例

肆 论August Sander
最早的摄影人种志(ethnography)
从Roland Barthes(罗兰.巴特)的观点切入
从Walter Benjamin(华特.班雅明)的观点切入
Paul Strand(史川德)、Henri Cartier-Bresson(布列松)与桑德的摄影

伍 论人物肖像摄影与布列松
一九三九至一九四六年
一九六○年代之后
内在的宁静 归零 神话
柏拉图式的幻象 精神上的线条
关于布列松的种种

陆 关于后现代
论Tableau Vivant─以Charlie White为例
后现代的怀特 一种推翻决定性瞬间形式的创作手法
关于形式 辛蒂.雪曼与怀特之间的差异性
怀特的Post-Sherman形式
一种讽刺的救赎 诡异的异化
怀特的后现代文艺复兴(The Postmodern Renaissance)
怀特的拟人剧
怀特的拟人剧是一种积极的介入
怀特所统治下的真实

柒 雾中风景
关于我的创作 Tableau Vivant of Reality
真实的拟人剧 Tableau Vivant of Reality
我的决定性瞬间
我的结论及研究上的贡献
我的摄影创作计画

捌 从地平线上透视──简论风景摄影
风景摄影的历史
英国的传统
美国的传统
Ansel Adams(安瑟.亚当斯)
后现代
寻找主题及风景摄影的注意事项
关于时间
关于镜头
等待与多方的尝试与理解
人文的风景
蒙娜丽莎 波希米亚的烂漫Newtown

后记
引註与文献出处索引
索引

图书序言

摄影的本质是超现实

当我说「摄影的本质是超现实」时,恐怕许多人不会认同我的看法,因为一般认定的摄影是一种记录真实的再现方式,对于这种讲法我完全同意,然而我认为在这种记录真实(reality)的过程中,其实真实已经产生了质变,它不再是真实本身。我之所以认为摄影的本质是超现实(surreal)的理由如下;
第一,摄影是一种艺术,但是这种艺术的形成并非倚赖相机,而是摄影者的心灵(the mind’s eye),化学的显影或是记忆体的储存对于摄影而言只是过程,而这种过程只是摄影艺术的必经之道,它并不代表着摄影由显影所决定,因此极端的来说是摄影者的凝视成就了摄影,尤其是在当今的数位时代里,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与直接,而我们必须理解所谓的凝视(gaze)即是一种声明(state),一如Marita Sturken所言「当我们说:看吧!那其实是一种命令,因为凝视某物或是某事是一种机会上的选择,透过凝视我们与我们所处的社会交涉,那是一种关系与意义的建立,凝视也是一种练习,它与说话、写作、歌唱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凝视也是一种意义传递上的学习,而这种学习涉及权力关系的运作,当我们凝视某事或是某物时即表示我们选择了某甲而放弃了某乙,而这种现象也发生在他人凝视我们或是我们与他们彼此凝视的过程中——这是一种权力游戏,凝视有可能是困难的,它也有可能是简单的,它可能具有娱乐性,同时它也可能具有杀伤力,它可能是无害的,但是它也有可能具有危险,它可能同时具有意识与无意识,我们透过凝视与他人沟通,我们也透过凝视去影响他人,或是透过凝视被他人影响。」(Sturken,2001, p.10)。

因此透过相机镜头的凝视本身便具有意义,尽管它所记录的是一种真实,然而透过这种凝视所捕捉到的真实实际上已经经过了筛选,在这筛选的过程中真实已经产生了质变,它成为一种超真实(hyper-reality),它是一种迷思,一如Murray Krieger所说「迷思一如诗一般──它透过人们想像的投射与经验合流,尽管迷思从反对它的角度看来是一种夸大的伪装,换言之,它不是真实的,它只是一种对于真实事物的热切渴望。迷思将我们的时间概念转成了空间的概念,它塑造了一个虚拟的空间,一种拟人化的伪装,它引导我们的意识超脱现实的桎梏,因此当人们否定迷思时,实际上便是弃绝了人类学的面向而转入了认识论的境界里,意即将想像束之高阁而向真实低头──由时钟的钟摆所控制的真实。」(Krieger, 1981, p.2)。

犹如费里尼所言「梦境是最真实的场景」,摄影作为一种迷思诚然也提供了这样虚幻的场景,因此,在摄影上所谓的再现成为我们与这个世界建立关系的一种特殊模式,而这个特殊模式一般受到既定的传统与文化的制约,易言之,摄影作品即是该摄影者的一种世界观,例如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TheDecisive Moment)实际上是布列松观照这个世界的方式,然而决定的权力在于他,之于观者的我们对于他的作品自然无法拥有那个「决定」的权力,然而我们却也拥有自我解读他的决定性瞬间的特权──以自己的方式,尽管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摄影的困境,我所谓的困境是指摄影在艺术哲思上长久以来所面对的争议,这是因为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所体现的是他心中所认知的超现实,虽然他的决定性瞬间驱逐了他自己的阴霾,但是对于观者而言,它却又带来了另外的雾霭,这也是为何布列松不乐意解释摄影的原因。

第二,摄影实际上是一种与时间对话的方式,而这个对话方式有其特定的情境,换言之,能触动摄影者的心灵「板机」的时刻并非每分每秒,Gilles Deleuze(德勒兹)在其着作Cinema 1中如此说「电影中的画面是一种关于选择的艺术,一连串的画面构成了某个场景,而场景是一种既相关可是却又独断的封闭系统,这个由一连串画面所组成的封闭系统与观者互相沟通,它是一种资讯上的传输──不管这种传输增强或是减弱了本身的意义。换言之,这个系统有其侷限性,它的本质根植于几何或是动能,当我们以「观点」的角度去切入它时,它则是一种视觉上的系统,决定几何画面的角度通常是一种务实性或是一种抽象上的判断。总结来说这个系统决定了画外之意,有时它透过了场景延伸了意义,有时它以整体融入了意义。」(Deleuze, 1986, p.18)。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