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吃」是一种活生生的载体,它所承载的是对生活的态度与对人生的感悟。
麻豆腐、豌豆黄儿、芝麻酱、白煮肉、烧茄子、涮羊肉、开水白菜,这些都是北京人引以为傲的料理,有些不过是小老百姓日常吃食,有些则是宫廷传统的珍馐,但不论是哪一种,都有着细腻而繁复的手工。在这些煎、煮、炒、炸与油、盐、酱、醋、茶之间,体现了老北京的风味,也蕴涵了北京人对雅致生活、品味的坚持。
这就是这样一本精致而好吃的书,带着读者走过北京四季,丰富而多样的饮食文化
谁也不是吃素的
北京城的老爷们儿闹脾气吵架的时候,常挂在嘴边儿的一句话叫做:「谁也不是吃素的!」这句话的潜台词儿就是在说:「爷们儿我可是吃肉的,所以,爷们儿我可不是好欺负的!」
什么叫「吃肉的」?吃的又是什么「肉」?吃了这肉怎么底气就这么足?这并不是因为吃了肉有力气,能撸胳膊挽袖子动粗,而是另有一番道理。
北京菜头牌
炒麻豆腐要用文火,一边翻炒,一边加上料酒、酱油、雪里蕼末、煮熟的青豆,同时要加进去大量的水,水要能把麻豆腐没过才成。做这道菜不能离开人,因为要不停地用铲子抄着锅底翻炒,这样才能保证不煳锅,不巴锅底。一会儿,锅开了,锅里的麻豆腐会泛起许多大大小小的泡儿,伴随着「咕嘟咕嘟」的响声儿,一股麻豆腐所特有的酸香气扑鼻而来。老北京有个歇后语,叫做:「炒麻豆腐─大咕嘟」,说的就是这个过程。
穷人解馋
老北京人,受当时的上流社会「旗人」的影响,都讲究个闲淡和品位,用现在的话说,叫做享受生活。天子脚下嘛!无论是有钱的还是没钱的,有地位的还是没地位的,都不能失了身分。反映在吃上,北京人的口味都比较刁。皇城根儿长大的主儿,有钱的,那是真讲究;没钱的,也都穷讲究。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一大批曾经的名门望族渐渐破落,乃至穷困潦倒得再也下不起馆子、吃不起大席,多年养成的馋嘴习惯却难以一时改变,怎么办呢?于是许多专供穷人解馋的小吃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些小吃有个共同的特点,原料便宜,但工艺考究,制作繁琐,卤煮火烧就是这样的典型。别看就这么一道简单粗俗的小吃,却凝聚了它的发明者和制作者几辈人的心思。
飞上天的鸭子
欣赏烤炙鸭子的经过,不亚于欣赏一场功夫表演。烤炉里炉火熊熊,枣木或梨木噼成的木柴烧得通红,把整个灶膛映衬得明晃晃的,火苗儿上方不远处悬挂着一熘儿二十来只正在燎烤的鸭子,只只肥硕饱满,泛着枣红色。强烈的火力把鸭子的皮下脂肪彻底熔化,滴滴答答地流个不停。只见掌炉的师傅步态洒脱稳健,用手中两米来长的挑桿儿不断调换鸭子的位置,像是在表演一种奇特的武功。最具观赏性的是鸭子出炉,只见掌炉的师傅用挑桿儿挑起鸭钩儿,让烤好的鸭子背部朝火,接下来后手往后抽桿,前手一扭劲儿,再用力一拉,那鸭子就凭借着惯性被盪了起来,避开火苗儿,平平地悠出炉门。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干净漂亮。
本书特色
《京味儿》所要传达的,并不仅是这些吃食的正宗做法和吃法,甚至也不只是那些已经和正在消逝的京城的字号、规矩、实诚和雅致,更有一种北京人所特有的生活态度、为人处事的方式,它们构成了地道的京味儿文化。
作者简介
崔岱远
道道地地的北京人,曾任工程师,目前为出版社编辑,经手过上百本书籍,在《北京晚报》、《光明日报》上发表过许多与北京相关的文章,本书为他的第二本着作。
序
春
天地一家春
豌豆黄儿.惊梦
北京菜牌
无鱼不成席
煎鸡蛋容易吗
夏
谁也不是吃素的
夏天离不开的芝麻酱
吃的就是个顺熘儿
水牛儿,水牛儿
伏天的豆腐,冬天的茶
秋
家传烧茄子
飞上天的鸭子
北京的背后是大草原
荤里素
烧饼?还是火烧?
自来红,自来白
不见荤腥的荤菜
冬
红红火火数九天
大白菜,俗中雅
穷人解馋
幸福的珠串
腊七.腊八儿.冻死寒鸦儿
过了腊八儿就是年
新年一口儿
后记
序
北京滋味
人的一种品性总是与一类吃食息息相关的,而「吃」往往又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性格乃至文化。所以,要想了解一个地方的人,最简捷的办法是瞧瞧他们吃点儿什么。
比方说吧:西方人比较直白、简洁,同样一个面团儿,人家直接用烈火干柴烤成面包,而咱们中国人比较含蓄、内敛,所以用貌似温柔的水蒸成馒头。西方人要么吃的是大块的肉,要么就是一大盘子生菜,即便是吃馅儿饼都要把馅儿摆在明面儿上。就连吃个包子都讲究「有肉不在褶儿上」。韩国人更有意思,即便是简单的泡菜都能做出那么多花样来,可见自尊心比较强。
扯了那么远,其实就想说说咱北京的吃。别看「吃」是件每天都离不了的挺「俗」的事儿,却很好地反映了北京人所特有的性情和北京城所特有的厚重文化。因为在北京,「吃」已经不仅仅是充饥,而是一种精神需求,一种生活享受,乃至一种行为艺术。
北京的「吃」是一种活生生的载体,它所承载的是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几百年来,北京一直是中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在这个不大的地方儿走马灯似的云集过各色达官显贵和文化名流。而这两类人又从来都在引领着饮食文化的潮流。
老北京人、由于过了几百年「皇城子民」的特殊日子,养成了有别于其他地方人士的特殊品性。在北京人身上,既可以感受到北方民族的粗犷,又能体会出宫廷文化的细腻,既蕴涵了宅门儿里的闲散,又渗透着官府式的规矩。而这些,无不生动地体现在每天都离不开的「吃」上。
北京人注重体面,讲究礼貌,无论是有钱的没钱的,有地位的还是没地位的,都不能失了身份。天子脚下嘛,皇城根儿长大的主儿,有钱的,那是真讲究;没钱的,也都穷讲究。北京人闲适而安稳,散淡而追求品味,自尊而又有些自傲,用现在话儿说,叫做懂得享受生活。所以即使是卖力气干粗活儿的,也得拿出「爷」的份儿,尽管没钱,也得摆出有闲的谱儿。卖完了一天的力气之后,上茶摊儿上泡壶高末儿─享受。反映在吃上,无论是宫廷御膳还是市井粗食,无论是穷人解馋的还是富人休闲的,都蕴涵着真正的手艺。不仅如此,每道吃食里往往还包含了它的制作者和爱好者们许多的传奇故事,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文化」。
北京人在吃上的高明之处还在于,能把不可能的事儿变成可能,还让您觉得很自然,很舒服。北京的「吃」并不追求原料的昂贵,而是追求工艺的精湛。即使一道简单的小吃,往往都凝聚了它的发明者和制作者几辈人的心思。对于那些个宅门儿里成天吃大菜的有钱人家儿来说,即使是饭后调剂的点心也琢磨得相当精细,而街边儿上穷人解馋的粗食也同样做得别有情趣。
北京人不但琢磨怎么做,还研究怎么吃。在北京人眼里,并不是谁都会吃的。吃,讲求个过程,会吃,代表着身份和品位。再精致的美味摆在您面前,您要是不会吃,那就是糟蹋东西。北京人已经把吃的过程发展成为一种与生活融为一体的艺术创造。
然而,世事沧桑,很多地道的北京吃食已经无声无息地消逝了,时至今日,所剩无几。即便是传下来的这些,也大多变了味儿,真正地道的东西不多了。一次,和两位很有文化的博士朋友聊起吃,那两位竟然不知道北京除了烤鸭还有什么特色美食。
作为一个在红墙底下长大的地道的北京人,我每每惆怅感叹,连芝麻烧饼和豆汁儿都不是当初那味儿了。其实,魂牵梦绕的并不只是芝麻烧饼或豆汁儿本身,更多的是那些吃食里所蕴涵的北京滋味,那些滋味里所寄託的北京文化,那种从来不需要想起,一刻也不曾忘记的北京情感。
这本书里所记叙的是那些浸润在美味中,最地道的北京滋味。在我看来,这本书并不是在记录几样吃食的吃法和做法,甚至也不仅是在描述那些已经和正在消逝的规矩、字号、实诚和雅致,而是一种北京人所特有的生活态度乃至为人处世的方式的写照,是地道的北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这种生活的艺术,正在渐渐离我们远去。
进而我想,所谓北京传统文化,不应只是那道朱红的大墙和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儿,还应包含生活在其间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脾气秉性。就像所谓家不仅仅是房子,更是住在这房子里的人一样。那么,保护北京传统文化,当然也就应该保护这体现了北京人特色的活生生的行为艺术。
当然,对北京滋味的那些丰富细腻的感受,是穷尽一生也体验不完的。而本书所记叙的,大概仅仅等于牛的一毛,仅仅是想让读者能够了解,有这么一种生活,这么一种文化,这么一种艺术曾经存在过。
崔岱远
二○○八年六月
每次拿起《京味儿》这本书,我都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它不像一本普通的介绍北京的书,而是像一位老朋友,用最朴实、最真挚的语言,给我讲述着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我特别喜欢书里对北京老建筑的描绘,那些古老的四合院,那些斑驳的城墙,都仿佛在我眼前活了起来。书里不仅写了它们的历史,更写了住在里面的人们的故事,那些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喜怒哀乐,都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记忆。我记得书里描写的一个场景,是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红墙黄瓦上,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老人坐在门口闲聊,那种宁静而祥和的画面,让我觉得特别美好。它让我体会到,北京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宏伟壮丽,更在于它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温情与细节。书里还讲到了很多关于北京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比如泥人张,比如脸谱,这些都是我之前只是有所耳闻,但在书中得到了更生动、更详细的介绍。它让我意识到,北京不仅仅是一个政治中心,更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它的艺术传承,它的手工技艺,都凝聚着一代代人的智慧和心血。这本书让我对北京的印象,从一个刻板的印象,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充满历史厚重感的鲜活形象。
评分不得不说,《京味儿》这本书,是真的有“味道”!它让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地方的文化,是如何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又是如何塑造了一个城市的灵魂。我一直对北京的民俗文化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它详细地介绍了北京的各种节日习俗,从春节的拜年,到元宵节的灯会,再到端午节的赛龙舟,每一种习俗都写得绘声绘色,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我读到书里描述人们是如何准备节日食品,如何进行祭祀活动,如何与家人朋友一起庆祝,这种浓厚的节日氛围,真的让我心生向往。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更是将这些习俗与北京人的情感、家庭观念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我体会到,这些习俗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承载着北京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尊重、对亲情的珍视。这本书让我明白,北京的“京味儿”,是一种生活的热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它将一代代北京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创造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评分《京味儿》这本书,真的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认为,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品尝它的食物。而这本书,就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罗列北京的美食,而是把食物背后的故事、制作的工艺、品尝的讲究,都写得绘声绘色。我读到书里对爆肚的描述,那种脆嫩的口感,麻酱的醇厚,瞬间就勾起了我的食欲。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北京小吃的知识,比如豆汁儿,我之前一直不敢尝试,总觉得味道奇怪,但书里把它的历史渊源和北京人对它的喜爱解释得头头是道,甚至让我觉得下次去北京一定要鼓起勇气尝一尝。除了小吃,书里还讲到了很多北京的家常菜,比如炸酱面,那种朴实的味道,承载着多少家庭的记忆。我感觉书里写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北京人的生活态度,那种知足常乐,那种对生活的热爱,都体现在了那一碗碗、一道道菜肴里。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会幻想自己身处北京的某个街头小馆,品尝着地道的京味儿美食,和当地人一样,享受着这份悠闲和满足。这本书让我觉得,北京的美食,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一种情感的载体,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它不仅仅满足了我的味蕾想象,更丰富了我对北京文化的理解。
评分说实话,拿到《京味儿》这本书,我有点忐忑。因为我对北京的了解,更多是停留在旅游景点和一些新闻报道上,总觉得它是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可能少了一点那种我期待中的“老北京”韵味。但这本书,真的是彻彻底底地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刻意去渲染北京的繁华,而是把镜头对准了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细节。书里描绘的那些胡同,不再是地图上的一条条线,而是有了温度、有了声音、有了故事。我能感受到阳光洒在青瓦上的暖意,听到隔壁老奶奶的絮叨,闻到炸酱面拌匀时的香味。它让我明白,“京味儿”不是一种摆设,而是一种渗透在生活点滴中的气息。特别是关于北京的市井生活,那些邻里之间的交往,那种不拘小节却又重情义的相处模式,让我觉得特别生动。我记得书里写到,夏天的时候,家家户户会把竹椅搬到门口,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聊着天,那种闲适和自在,是现在很多城市都难以寻觅的。还有书里对于北京风俗习惯的描写,比如节日的庆祝方式,祭祀的仪式,都让我对这个城市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尤其喜欢书里关于北京人性格的刻画,那种大大咧咧、爱面子,但内心又很善良热情的形象,让我觉得非常真实。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北京的魅力,不在于它的高楼大厦,而在于它骨子里流淌着的那些古老而鲜活的文化基因。它让我对北京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这种“京味儿”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评分《京味儿》这本书,真的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我一直对北京的方言和俚语特别感兴趣,觉得那是最能体现一个地方特色的东西。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太出色了!它不仅仅是列举了一些北京的俗语,更是把这些语言融入到了人物的对话、生活场景的描绘中,让我感觉非常自然、非常生动。我读着书里的对话,仿佛能听到那些地道的京腔,感受到那种直率、幽默的表达方式。书里还解释了一些我之前不理解的北京俚语,让我豁然开朗,觉得非常有意思。比如书里提到的“哥们儿”、“瓷器”这些词,我之前只是零散地听到过,在这本书里,我才真正理解了它们背后的文化含义,以及北京人是如何运用这些词语来表达情感和建立联系的。这种语言上的亲近感,让我觉得这本书就像是在跟我面对面聊天一样,非常亲切。它让我觉得,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北京的语言,更是承载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这本书不仅仅是让我学到了北京的方言,更是让我感受到了北京人的性格,他们的幽默、他们的豁达、他们的实在,都通过这些语言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也学会了那么点儿京味儿,说起话来,都带上了那么点儿京腔的味道。
评分《京味儿》这本书,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一种好奇与探索的心态。它就像一本百科全书,但又不像百科全书那样枯燥,而是将知识巧妙地融入到生动的叙事中。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演变的内容。它不仅仅是介绍了故宫、天坛这样的标志性建筑,更是深入到了那些不太为人所知的小胡同、小院落,讲述了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演变过程。我了解到,北京的城市格局,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又是如何承载了不同朝代的历史印记。书里还讲到了北京的城市建设,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北京人是如何在发展中保留和传承自己的文化。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它让我明白,北京的“京味儿”,不仅仅体现在人文风情上,也体现在它的城市肌理中,体现在它的发展变迁中。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一位城市考古学家,一点点地揭开北京的神秘面纱,挖掘出它隐藏在深处的文化宝藏。
评分读完《京味儿》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北京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更是一种精神气质,一种生活哲学。它不是那种张扬的、外露的美,而是内敛的、沉淀的韵味。书里对北京人精神世界的描绘,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我感受到了北京人那种骨子里的豁达与包容,那种不拘小节的洒脱,那种爱憎分明的真性情。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京味儿”,并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更是内在的一种修炼。书里还讲到了北京人对于生活的态度,那种知足常乐,那种享受当下,那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都让我觉得受益匪浅。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过于焦虑,是否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我特别喜欢书里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说,北京的“京味儿”,就像老酒一样,越品越有味道。这句话真是太精辟了!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京味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去沉淀,去体会,去感悟的。这本书不仅仅是给我讲述了北京的故事,更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认知大门,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哇,收到这本《京味儿》的时候,我真的觉得特别惊喜!一直以来,我对北京这个地方都有一种莫名的向往,虽然去过几次,但总觉得走马观花,很多东西都没有真正体会到。这本《京味儿》就好像一把钥匙,解锁了我对北京更深层次的理解。书里写的那些胡同里的家长里短,老北京人那股子“瓷器”劲儿,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耳边响起了叫卖声,鼻腔里闻到了糖葫芦的甜香,还有那一口京腔,听着就觉得特别亲切。特别是书里描述的那些老字号,我之前去的时候只是匆匆一瞥,现在读了这本书,才了解到它们背后蕴含的深厚历史和文化。比如书里讲到某家老字号的制作工艺,那种传承了几代人的匠心,让我肃然起敬。还有那些关于北京的传说和故事,有些是我第一次听说,有些是我曾经模糊的记忆,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更清晰的呈现。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会想起我在北京的经历,那些曾经让我感到陌生和疏离的场景,现在都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情味。我甚至会想象,如果我住在那里,每天的生活会是怎样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北京,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京味儿”这个词的含义,不再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符号,一种独特的文化气质。我特别喜欢书里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朴实而有力,就像北京人一样,不张扬,但厚重。这本书已经成为我书架上的一颗明珠,我时不时就会拿出来翻阅,每次都能有新的感悟。
评分我对北京的印象,一直以来都是那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首都,但《京味儿》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它更柔软、更日常的一面。我特别喜欢书里对北京四季景色的描写,那种细腻的笔触,仿佛就把我带到了北京的街头,感受着不同季节带来的独特韵味。春天,我能感受到玉兰花的盛开,闻到空气中淡淡的花香;夏天,我能感受到大雨过后,胡同里凉爽的空气,听到孩子们的嬉闹声;秋天,我能看到银杏叶金黄,梧桐叶飘落,感受到那份宁静的美;冬天,我能想象到雪花纷纷扬扬,将整个城市装点得银装素裹,家家户户升起炊烟,那种温暖的感觉。书里不仅仅是对景色的描绘,更是将景色与人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我觉得,北京的美,是融化在生活中的,是触手可及的。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北京依然保留着那些属于它自己的独特风景,那些充满人情味的生活场景。读这本书,让我对北京的四季都有了一种更加立体的认识,也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更深的眷恋。我开始想象,如果我生活在北京,我会在哪个季节,去哪个地方,做些什么,感受怎样的“京味儿”。
评分《京味儿》这本书,完全超出我的预期!我本来以为它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文化介绍,但没想到,它写得那么有故事感,那么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书里那些关于北京的历史故事,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史书,而是把历史事件融入到了普通人的生活中,让我觉得历史不再遥远,而是就在身边。我读到书里讲到某个历史时期,北京发生的某件事情,不仅仅是记录了事件本身,更是通过某个家庭、某个人的视角,来展现那个时期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这种叙事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接地气,非常有代入感。它让我感受到,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无数普通人在其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挣扎,都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长卷。我还特别喜欢书里对北京一些古老习俗的介绍,比如祭月、赛骆驼等等,这些都是我只在书本上或者影视作品里看到过的,在这本书里,我才了解到它们背后的文化渊源和人们的参与方式。它让我觉得,北京的历史,是活的,是有温度的,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这本书让我对北京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这座城市的历史进程有了更深的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