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每个城市都有一个代表色,那么台南,应该就是沁人心脾的暖绿
不管是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还是日治时期的西式建筑,在台南旧城都留下了完整的纪录。台南通王浩一这次带来了最新的「台南老建筑与老树系列」,将以大台南地区为范围,带领读者细细品味府城的绿荫与空间之美。上辑《黑瓦与老树》将以公共建筑篇、住宅建筑篇、百年校园篇和教堂建筑篇四个篇幅,详细介绍日治时期的建筑和周遭老树;下辑《古砖与老树》则聚焦于明清时代的建筑及相伴的老树,包含了旧城经典建筑篇、安平老建筑篇、南瀛老建筑篇。
五十年的日治时期,因为时空的因素,当年明治维新后一些留欧的日本年轻建筑师们,他们学成归国前在这个岛屿与城市,留下许多热情创新的建筑作品,其中揉合了古典语汇也加入了日本美学,更有许多台湾本土元素穿插其中。跟着作者的脚步,「阅读」这些建筑的美,「聆听」这些建筑的身世,「探索」这些建筑的生命。
台南本来就是「老树博物馆」,除了生态,还隐藏了许多先民的密码。葱茏的老树,伫立在明清建筑前后,那是先民宇宙观的结果;排排站在日治建筑左右,那是日人的风水哲学的证明。跟着作者认识这些苍劲老树的人文故事,也窥探前人创建如此空间之际,解析他们的心思与梦想。
独家收录
.68张手绘鸟瞰建筑全图
.74株65种老树立面手绘图
.成大校园和台南公园手绘老树地图
.〈叶子是树木的名片〉总览表
「屋前树,其实本就被视作为建筑立面的一部分,而非分离的对立体。而因为叶茂叶落的更替,让建筑的表情丰富自然,光线与阴影的浓淡交织,也赋予了人造的僵硬建筑,某种神祕的风韵,树与屋本就合一。」--阮庆岳 元智大学艺术与设计系系主任
本书特色
以老树为引子,探访台南日治时期公共、住宅及学校建筑,并附大量手绘图与照片,活泼生动。
探访台南县市各重要古蹟及其历史典故,堪称另类的台南文化旅游导览。
作者简介
王浩一
学的是数学,喜欢的是建筑,曾经从事国际贸易,现在是工业设计人。
出生于南投,在台南念大学,从此爱上古都府城,毕业后在台北工作。十三年后,工作重心开始往台南移动,假日期间,背着相机穿梭于大街小巷,纪录各种人文历史和生活典故,成为爱吃爱玩的台南城市作家、文史工作者,也是诚品书店嘉南区的专栏作家。
常戏称自己是文艺老青年、中年过动儿,现任台南市珍贵树木保护委员会委员、台南观光旅游导览训练讲师。着有《台南旧城魅力之旅》三册(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台南市文化观光旅游导览手册》(台南市政府出版),绘有《台南旧城地图》,戏作《台南印象》创意扑克牌系列:古蹟篇、咸食篇、甜品篇。2007年开始与心灵工坊合作,《慢食府城:台南小吃的古早味全纪录》,共费时四年半企划採访记录完成,出版后旋即荣获中国时报开卷版2007年度好书美好生活奖;《在庙口说书》详述四十处台南历史现场,并获98年度金鼎奖「最佳艺术生活类图书奖」提名。《黑瓦与老树》则是他以不同面向探索台南的第三本力作。
读到《黑瓦与老树:台南日治建筑与绿色古蹟的对话》这个书名,我立刻被它所吸引。台南,这座承载着丰富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城市,总是有着无数的故事等待被发掘。日治时期的建筑,它们独特的风格,既有殖民时代的印记,又融合了台湾本土的特色,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美感。我曾经在台南漫步,被那些古老的建筑深深吸引,它们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而“老树”,这个词更是唤起了我对大自然与人文景观和谐共处的想象。我经常看到,一些古老的建筑旁边,总会有一些苍劲的老树,它们与建筑相互映衬,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绿色古蹟”,这个概念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指建筑本身,更是指建筑所处的生态环境,是一种可持续的保护理念。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描绘日治建筑与老树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是怎样的?是建筑庇护着老树,还是老树守护着建筑?它们之间是否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共鸣,一种跨越时空的交流?我希望书中能够有详实的资料和精美的图片,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这些建筑的美,以及老树的韵味。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这些古蹟,去感受它们所蕴含的生命力,去体会人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存。
评分这本《黑瓦与老树》的书名,着实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台南那份复杂而深沉的情感。我从小在台南长大,对那些日治时期留下的建筑,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亲切感。它们不像现代建筑那样冰冷,而是带着一种历史的温度,仿佛每个转角都藏着故事。我常常在这些老房子周围徘徊,想象着当年住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时代印记。而“老树”这个词,更是让我联想到我家门口那棵陪伴了我十几年的芒果树,它的枝叶繁茂,见证了我成长的点点滴滴。书中的“绿色古蹟”,我理解它是一种对历史遗迹的尊重,也是一种对环境的呵护。我非常期待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用文字构建出一条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会不会描绘出老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例如,那些爬满青苔的墙垣,是否也成为了小生命的家园?那些盘根错节的老树,是否在无形中守护着这些古老的建筑,为它们遮挡烈日,过滤风雨?这种“对话”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描述,更是一种意境的营造,一种氛围的渲染。我希望书中能有关于这些建筑的细节描写,比如它们独特的屋顶造型,精美的雕花,或是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让我在阅读时能够身临其境,仿佛就置身于那个年代的台南街头。同时,我也希望能看到关于这些建筑背后的人文故事,它们曾经是官署、学校,或是某个家族的居所,承载着多少悲欢离合,又孕育了多少文明的火种?这才是真正的“绿色古迹”,是一种活着的历史,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评分拿到《黑瓦与老树:台南日治建筑与绿色古蹟的对话》这本书,我的心就已经飞到了台南。从小就听着关于台南的各种故事长大,这座城市对我来说,充满了历史的韵味和人情的温度。日治时期的建筑,总是带着一种特别的气质,那种融合了东西方风格的建筑,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美感。我常常在想,这些建筑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它们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又如何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而“老树”,又是这些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些盘根错节的老树,它们就像是历史的守护者,默默地陪伴着这些古老的建筑,为它们遮风挡雨,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几分生机。书中的“绿色古蹟”,这个词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对建筑本身的保护,更是一种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描绘出日治建筑的特点,它们的风格、结构、以及它们在历史中的作用。同时,我也希望能够看到关于那些老树的故事,它们与建筑之间的“对话”,是如何发生的?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台南历史建筑的记录,更是一种对生命、对自然、对历史的思考。我希望它能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台南这座城市,去感受那份独特的历史韵味和人文情怀。
评分“黑瓦与老树:台南日治建筑与绿色古蹟的对话”,这个书名瞬间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台南这座城市的眷恋。台南,我总觉得它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而日治时期的建筑,就像是那些故事中最生动的章节。我喜欢那些建筑的风格,它们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带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气息。那些红砖墙、拱廊、飞檐,都像是时间留下的印记,诉说着往昔的岁月。而“老树”,我总是觉得它们与老建筑之间有着一种莫名的联系。那些盘根错节的树根,仿佛与建筑的基石紧密相连,它们一起经历了风雨,一起见证了时光的流转。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描绘这些日治建筑的细节,它们的结构、材料、以及它们在当时的功能。同时,我也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描绘“老树”与建筑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是无声的,却充满了力量。或许,老树为建筑遮挡烈日,又或许,建筑的屋檐为树木提供了庇护。我更想知道,“绿色古蹟”这个概念在书中是如何被诠释的。它不仅仅是指建筑本身,更是指建筑所处的整个生态环境,是一种更具生命力的保护理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台南的街头巷尾,去感受那份独特的历史韵味,去体会人与自然、历史与现代之间的和谐共生。
评分《黑瓦与老树:台南日治建筑与绿色古蹟的对话》,这本书的书名就充满了诗意和历史感。作为一名对台湾历史建筑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对日治时期留下的建筑情有独钟。那些红砖拱廊、斜屋顶、以及带有异国风情的装饰,总能唤起我对那个时代的无限遐想。我常常在台南的街头巷尾穿梭,感受着这些老建筑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它们是历史的活化石,是时间的见证者。而“老树”,这个意象更是增添了一份生命的活力。我曾亲眼见过许多古老的榕树,它们与古老的庙宇、老宅相互依偎,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画面。“绿色古蹟”,这个概念更是让我觉得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对建筑本身的保护,更是对建筑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关注,这是一种更全面、更可持续的保护理念。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介绍台南地区日治建筑的风格特点、历史沿革,以及它们在城市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我也希望能够看到作者如何通过“对话”这个概念,来展现建筑与老树之间的联系。它们之间是否会形成一种相互呼应、彼此衬托的关系?老树是否为建筑遮阳挡雨,又是否成为无数生命的栖息地?这种“对话”不仅仅是文字的描绘,更是一种意境的营造,一种情感的共鸣。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重新认识台南,去发现那些被岁月沉淀下来的美丽,去感受那份独有的历史韵味和生态之美。
评分这本书,光是书名《黑瓦与老树:台南日治建筑与绿色古蹟的对话》,就勾起了我无限的遐思。台南,我魂牵梦萦的故乡,那里的每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我童年无数的回忆。日治时期的建筑,它们独特的风格,既有欧洲殖民时期的典雅,又融入了台湾本土的元素,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美感。而“绿色古蹟”,这个词更是点睛之笔,它不仅仅是指那些被列为古蹟的建筑,更是一种生态的、人文的、可持续的保护理念。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独立的元素——古老建筑的厚重感与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串联起来,谱写出一曲“对话”。我尤其好奇,书中会以怎样的视角去描绘那些矗立在台南街头巷尾的日治建筑,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静静地守护着属于自己的故事?那些盘根错节的老树,又在这段历史长河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们是否也曾见证了时代的变迁,默默地为这些建筑遮风挡雨,又或是与它们一同呼吸,一同成长?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带领我们穿梭于历史的迷宫,在斑驳的墙壁和苍翠的枝叶间,找寻那些被遗忘的时光碎片,感受台南这座城市独有的浪漫与诗意。那种“对话”的感觉,是人与建筑、人与自然、甚至过去与现在的深刻交流,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我期待书中能有丰富的插图,让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那些建筑的美,以及老树的韵味,仿佛置身其中,亲手触摸那段历史的温度,聆听那份跨越时空的低语。
评分《黑瓦与老树:台南日治建筑与绿色古蹟的对话》,光听书名,就仿佛一股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我一直对台南这座城市有着莫名的情愫,它像一位端庄而充满故事的老者,静静地讲述着自己的过往。日治时期的建筑,更是我迷恋的对象。那些融合了西方古典主义和日式建筑风格的红砖洋楼,总带着一种说不出的韵味,仿佛还能听到昔日行走的脚步声。我特别期待书中能细致地描绘这些建筑的特色,它们的材质、结构,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所承载的功能和意义。而“老树”,这个意象更是为这份古朴增添了几分生命的活力。我曾见过许多古老的榕树,它们巨大的树冠,仿佛撑起了一片天,与旁边的老建筑相互映衬,形成一道独特而美丽的风景线。“绿色古蹟”,这个词让我看到了保护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修复和维护一座建筑,更是关注它周边的生态环境,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通过“对话”这个概念,来连接建筑与老树之间的关系的?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无声的默契,一种相互依存的生命律动?我希望书中能有丰富的内容,让我能够透过文字,仿佛亲身漫步在台南的巷弄,感受黑瓦的古朴,触摸老树的沧桑,体会那份独有的历史温度与自然生机。
评分《黑瓦与老树:台南日治建筑与绿色古蹟的对话》,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诗意和哲学意味。它让我想到了那些安静矗立在台南街头的日治建筑,它们就像一位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默默地守护着城市的记忆。而“老树”,它们则像是这位老者身边忠实的伙伴,用生命力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几分生机。我一直很喜欢研究日治时期的建筑,那些带有欧洲殖民风格又融入台湾本土特色的建筑,总能给我带来独特的视觉享受。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符号。而“绿色古蹟”,这个词更是让我觉得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指那些被列为古蹟的建筑,更是一种对于古蹟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理念。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书中是如何通过“对话”这个概念,来展现建筑与老树之间的联系。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交流?老树是否在默默地为建筑遮挡风雨,又是否与建筑一同经历了时代的变迁?我希望书中能够有详细的介绍,让我们了解这些日治建筑的风格特点,它们的建造历史,以及它们在台南城市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我也希望能看到关于那些古老树木的故事,它们的品种,它们的年龄,以及它们在当地居民生活中的意义。这种“对话”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描绘,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对生命和历史的敬畏。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台南的街头巷尾,去感受那份独特的宁静与祥和,去发现那些被遗忘在时光角落里的美丽。
评分“黑瓦与老树:台南日治建筑与绿色古蹟的对话”,这个书名光是念出来,就有一种古朴而宁静的感觉。它像是一首低吟浅唱的歌,在诉说着台南这座城市深藏的记忆。作为一名台南的常客,我对日治时期留下的建筑有着特别的情感。那些红砖墙、拱形窗、迴廊,都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听到岁月的回声。而“老树”,则像是这些建筑沉默的守护者,它们根深叶茂,与建筑一同经历了风雨,成为了时间最好的见证者。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古蹟,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砖石,更应该是一种活的生命,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绿色古蹟”,这个概念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对建筑本身的保护,更是对周围环境生态的关注。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展现这种“对话”。它会描绘出老树如何为建筑遮荫,又如何成为小鸟筑巢的天堂?它会讲述建筑如何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吗?我期待书中能有许多细腻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能够引导我重新审视那些我曾走过无数次的街巷,发现隐藏在其中的新意。或许,这本书能让我理解,为何那些看似普通的红瓦屋顶,在阳光下会散发出如此温暖的光泽;为何那些虬结的树根,能够如此坚定地依附在古老的墙垣之上。它不仅仅是关于建筑和树木的故事,更是关于时间、关于生命、关于人与环境之间一种深刻联系的探讨。我希望这本书能唤醒我内心深处对台南的那份眷恋,让我更加珍视这座城市所拥有的宝贵财富。
评分《黑瓦与老树:台南日治建筑与绿色古蹟的对话》,光听名字就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充满了故事。我一直对台南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情有独钟,尤其喜欢那些日治时期留下的老建筑。它们就像一个个沉默的守望者,静静地伫立在街头巷尾,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变迁。我特别喜欢那些红砖墙、拱形窗、还有屋檐下的雕花,它们都带着一种历史的温度,让人忍不住想要去触摸。而“老树”,更是这些建筑最好的点缀。我常常看到,那些古老的建筑旁边,总有几棵参天大树,它们遒劲的枝干,仿佛与建筑一同经历了风雨,共同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绿色古蹟”,这个词让我觉得非常新颖。它不仅仅是对建筑本身的保护,更是对建筑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关注,是一种更全面、更具生命力的保护理念。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描绘出台南的日治建筑,它们独特的风格、建造的历史,以及它们在当地居民生活中的地位。同时,我也希望能够看到作者如何将这些建筑与周围的老树联系起来,描绘出它们之间“对话”的场景。这种对话是怎样的?是树荫为建筑遮挡烈日,还是建筑为树木提供安稳的根基?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台南,去感受那份独特的历史韵味和生态之美,去体会人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