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更新
万书铭 黄士玮 新店之新─都市再造设计 010-015
住宅设计
张晏慈 ?!─神秘的距离 018-023
钟 成 一五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024-029
王瑞君 Love Work In(让爱走进来) 030-035
黄愉涵 凝聚─住宅设计 036-041
李侑静 时间的交错空间─我与母亲的家 042-047
复合住商
童丹玮 剑潭儿童美术中心 052-057
黄婉绮 深坑休闲渡假民宿 058-063
黄在宏 自宅及汽机车修改工作室规划设计 064-069
黄暐翔 住商混和住宅设计 070-075
沈佳贤 邻里住宅 076-081
王则超 Living By The Sea 水湳洞民宿设计 082-087
公共建设
谢宜霖 白米木屐博物馆 092-097
黄弘玮 服饰的流动美学─服装搭配中心 098-103
吴昌霖 陈宥蓁 视─动画博物馆 104-109
吕宗宪 麻将推广文化中心 110-115
陈泓锦 直兴传统市场多功能改建 116-121
林世豪 光与影─教会设计 122-127
张方和 WAVing HOUSE 128-133
冯子觐 飞越杜鹃窝─职能艺术工作坊 134-139
黄佳皓 罗东诚品书店设计 140-145
林致玄 台北市社会局安养中心─交宜空间规划设计 146-151
陈昱豪 FUN绿─树林游客中心 152-157
雷成凤 老人安养院 158-163
陈奕丞 芦荻综合图书馆 164-169
杨荣玮 华山园区─文创综合大楼 170-175
绿地营造
陈撼斌 汐止青年活动中心改造 180-185
邱瑞量 都会型台北流行音乐公园 186-191
郭美宏 洲美河滨单车道规划设计 192-197
游凯杰 罗东夜市週边地区环境改造计画 198-203
郭皇 第七禁区─大安森林公园改造 204-209
概念设计
郭羽扬 医疗都市 x Medical City 214-219
这本《中国科大建筑系95届毕业设计作品集》的出现,真的让我眼前一亮。95年,那是一个大陆建筑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设计理念和实践都在经历深刻的变革。我一直认为,毕业设计是设计师早期思想和创作风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能够充分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教育理念和青年才俊们的创造力。我非常想知道,在中国科大这个在中国大陆享有盛誉的学府里,95届的建筑系学生,他们是如何构思和完成他们的毕业设计的?是更加注重形式的探索,还是功能性的优化?是关注如何与历史文脉对话,还是如何拥抱未来的科技发展?我相信,他们的作品中,一定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印记和人文关怀。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宝藏,让我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大陆建筑教育的一段重要历史,也能从中学习到不同的设计视角和思路,尤其是在台湾,我们对大陆建筑的发展一直有着持续的关注,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去见证那群年轻灵魂的设计初啼。
评分啊,这本《中国科大建筑系95届毕业设计作品集》,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好多回忆,虽然我不是科大建筑系毕业的,但当年在台湾念书的时候,对大陆的建筑教育和设计理念一直很关注。95届,那可是千禧年之前,大陆的改革开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建筑设计也经历着一个转型的时期,从苏联式的影响慢慢走向自主创新,也开始受到国际思潮的影响。我一直觉得,那个年代的学生作品,一定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既有对传统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憧憬,还有作为年轻一代建筑师的探索和勇气。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那个特定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筑系那群青年才俊们的思想火花和设计实践。我特别好奇,他们当时的毕业设计,会是如何回应当时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种种挑战?是会侧重于解决实际的居住问题,还是会更加关注公共空间的营造,亦或是对历史文脉的传承?我总觉得,那个时期的作品,可能不像现在这样已经被高度商业化和标准化所裹挟,而是更纯粹,更具实验性,也更能体现出设计师的个人思考和人文关怀。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个在台湾的建筑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了解大陆建筑发展脉络的一个绝佳契机,也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不同于台湾建筑界视角的新鲜灵感。
评分《中国科大建筑系95届毕业设计作品集》这本书,光是看名字就让我充满了好感。95年,那是大陆建筑界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各种新的设计理念也开始涌入。作为在台湾的建筑爱好者,我一直非常关注大陆建筑的发展脉络,尤其是那个时期的毕业设计,它们往往代表着年轻一代建筑师的最初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我非常好奇,当年的科大建筑系学生,他们是如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进行他们的毕业设计?是关注如何解决快速城市化带来的问题,还是探索新的建筑形式和材料?是侧重于公共建筑的设计,还是住宅的创新?我猜测,那个时期的作品,一定兼具着实验性和前瞻性,也可能带着些许对西方建筑理论的模仿,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一定蕴含着那个时代独有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烙印。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得以窥探中国建筑教育的某个重要节点,也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设计本质的思考,以及那些充满青春气息的创新火花。
评分捧读《中国科大建筑系95届毕业设计作品集》,我仿佛穿越回了九零年代末,那个中国建筑界风起云涌、充满变革的年代。身在台湾,我一直对大陆建筑的发展轨迹颇为关注,尤其是像中国科大这样享有盛誉的学府,其毕业设计作品,无疑是那个时代年轻建筑师们思想的集中体现。我特别想知道,95届的科大建筑系学生,他们是如何在那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将自己的设计理念付诸实践的?他们是如何看待历史与现代的关系,如何在地域特色与国际思潮之间找到平衡?是更加侧重于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还是在探索建筑设计的更多可能性?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既有时代烙印,又闪烁着青春智慧的设计。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本作品集,更是一个窗口,让我能够窥探中国建筑教育的某个关键节点,也能从中汲取不同视角的灵感,丰富我对建筑设计的理解。
评分《中国科大建筑系95届毕业设计作品集》这本书,对任何一个关注中国大陆建筑发展的人来说,都具有非凡的意义。95年,那是中国经历巨变的年代,城市化进程加速,建筑设计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非常好奇,在中国科大这个以理工科见长的学府里,他们的建筑系学生,在95年这个时间点,他们的毕业设计会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是更加注重技术的创新和结构的合理性,还是在探索人文关怀和空间体验?我期待看到那些具有时代精神,同时又充满个人创造力的作品,它们或许承载着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思考,也可能预示着未来的建筑发展方向。对我这个在台湾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份来自彼岸的珍贵礼物,让我得以近距离地观察和学习那群年轻建筑师的早期创作,从中获得启发,并进一步思考两岸建筑设计的异同与互鉴的可能性。
评分这本《中国科大建筑系95届毕业设计作品集》,对我来说,简直是一份珍贵的“时空胶囊”。95年,想想看,那是在大陆城市化进程加速、设计思潮涌动的年代。作为一名在台湾从事相关行业的人,我一直对大陆建筑界的变迁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在关键时期毕业的设计师们,他们的作品往往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精神和设计的前瞻性。我特别想知道,当年科大建筑系的毕业生们,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时,是如何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去构思他们的毕业设计?是关注如何提升居住的品质,还是如何创造更有活力的公共空间?是侧重于节能环保的理念,还是对本土材料和技术的探索?我猜想,那个时期的作品,可能不像现在这样充斥着华丽的表象,而是更注重设计的本质和功能性,更具人文关怀。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一窥那个时期,年轻一代建筑师们的思考深度和创新活力。我非常期待看到这些作品,它们或许能带给我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也能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大陆建筑发展的轨迹。
评分拿到《中国科大建筑系95届毕业设计作品集》,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一定是一本充满故事的书。95年,那个年代的中国,建筑业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融合与创新。身在台湾,我一直对大陆的建筑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像中国科大这样顶尖学府的学子,他们的毕业设计,无疑是那个时代建筑设计思考的缩影。我很好奇,在那个信息相对不那么发达的年代,这些年轻的设计师们,是如何汲取养分,如何进行他们的设计实践的?他们的作品,是受到了当时国际上哪些建筑思潮的影响?又如何在本土语境下进行创新?是更偏向于对传统文化的挖掘,还是对未来城市的畅想?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充满探索精神、也带有那个时代鲜明特征的设计作品。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本作品集,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得以了解那群建筑灵魂的早期印记,也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新的设计灵感,去思考我们当下所面临的建筑挑战。
评分我一直认为,建筑作品集不仅仅是图纸和模型的堆砌,更是设计师思想的载体,承载着他们对时代、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中国科大建筑系95届毕业设计作品集》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95年,那是一个在中国大陆建筑界充满活力与变革的年代。城市化进程加速,设计理念也日益多元化。我非常好奇,中国科大建筑系那届的毕业生们,他们是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将自己的所学所思,转化为具体的毕业设计作品的?是他们更倾向于对本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挖掘,还是在积极吸收和融合国际前沿的设计思潮?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那些充满青春激情、大胆创新,同时也蕴含着深厚人文关怀的设计。对我这个在台湾的建筑爱好者而言,这本书就像是一份宝贵的资料,让我得以深入了解中国大陆建筑教育的某个重要时期,以及那群年轻建筑师们的设计理念和实践,从中获取的灵感,或许也能为我们台湾的建筑设计带来新的启示。
评分拿到这本《中国科大建筑系95届毕业设计作品集》,我的心情其实是有点复杂,既有好奇,也有点莫名的亲切感。毕竟,台湾的建筑教育和大陆的,虽然同根同源,但在发展的路径和侧重点上,总归会有一些差异。95届,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时间点,你知道,那时候大陆刚刚经历了经济的腾飞,城市面貌变化巨大,建筑的需求也随之激增。我想,那个时期的毕业设计,一定能够反映出学生们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所展现出的思考和创造力。我尤其关注的是,他们是如何处理历史与现代的关系的?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是否也保留了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在台湾,我们一直强调“在地性”,不知道科大的学生们,是如何在他们的设计中体现出“中国特色”的?是体现在形式上,还是功能上,亦或是某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我希望这本书里的作品,能够给我一些启发,让我看到不一样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而且,建筑作品集,不仅仅是图纸和模型,更重要的是背后所承载的设计理念和思考过程。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充满青春活力、也带着些许青涩的设计,它们或许不完美,但一定充满了真诚和热情。
评分这本《中国科大建筑系95届毕业设计作品集》,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95年,那是一个大陆经济腾飞、城市化浪潮席卷的时代,建筑设计也随之经历着巨大的转型。我一直对中国大陆的建筑发展充满好奇,尤其是像中国科大这样的名校,他们的学生作品,无疑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特点和设计前沿。我非常想了解,当年的科大建筑系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是如何回应当时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的?是更加注重功能性的解决,还是对空间和形式的创新?是更加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对未来城市形态的畅想?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充满时代印记、同时又带有年轻设计师特有的锐气和探索精神的作品。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作品集,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能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大陆建筑教育的演变,也能从那些充满创意的设计中,汲取新的灵感和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