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当代犹太人誉为:“拿撒勒先知”(Prophet of Nazareth)的耶稣(Jesus),其思想言行影响两千多年来人类历史之深远,无人能出其右。这位「基督教」(Christianity)创始人曾经在拿撒勒(Nazareth)生活三十年,以木匠技艺谋生。三十岁进入公生涯,招募十二位门人共同宣扬“人类一家”的生命共同体信息。结果惊动「犹太教」(Judaism)领袖,撼动“摩西律法”(Moses’ Law)之根基。终于被当代政教领导阶层的祭司集团诬陷,将他冠上“犹太人的王”之政治犯罪名,而被罗马帝国殖民政府处死于十字架上。可是耶稣的感召精神不死,并且影响于普世。
本书以「耶稣──人类的导师」为主题,具体介绍耶稣的出身、其宣教的先驱者及其救世宣言。进而探讨耶稣对于政治、法律、道德、女权、孝道、慈善、命运,以至生命伦理之见解。期望本书能够启发台湾国人的心灵改造,使其成为第一流的世界公民。
作者简介
董芳苑 神学博士
1937年生,台湾台南市人。
学历:台湾神学院神学士、东南亚神学研究院神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研究、东南亚神学研究院神学博士。
经历:前台湾神学院宗教学教授、教务长,前教育部本土教育委员,前辅仁大学宗教研究所兼任教授,前东海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兼任教授,台湾教授协会会员,长荣大学台湾研究所兼任教授。
着作:除《台湾宗教大观》《台湾人的神明》《台湾宗教论集》《探索基督教信仰》《耶稣:人类的导师》(以上皆为前卫出版)外,尚有宗教学与民间信仰等专着三十余部。
自序
耶稣的家世
1.人类导师是耶稣
2.耶稣的家谱
3.耶稣的先驱—施洗约翰
耶稣的思想
4.耶稣与诱惑
5.耶稣的救世宣言
6.耶稣与政治
7.耶稣与法律
8.耶稣与道德家
9.耶稣与妇女
10.耶稣与孝道
11.耶稣的慈善观
12.耶稣的爱与服务
13.耶稣的生命伦理
14.耶稣的眼泪
耶稣的言行
15.耶稣教人善用生命
16.祸福相安靠耶稣
17.至大牧者是耶稣
18.耶稣是人生旅途导师
19.耶稣基督的推荐书
20.请来,以马内利
附录
「圣诞节」之省思
「复活节」之意义
自序
在当今世界诸宗教(World Religions)之中,基督教(Christianity)是其中之最,信徒多达二十二亿。这个宗教之所以能够有如此众多的跟随者,原因无他,就是受其开山祖师耶稣(Jesus)之感召。这位影响人类历史的伟人,大约于公元前四年至三年之间(4-3B.C.)诞生于犹太省的大卫王城伯利恆(Bethlehem)。其时正值罗马帝国第一任皇帝奥古斯督(Emperor Augustus, 63B.C.-A.D.14)下令进行其殖民地的户口普查。做为次等国民的耶稣父母约瑟(Joseph)与马利亚(Mary)才必须从原居住地加利利省的拿撒勒(Nazareth)前往原籍地伯利恆接受户口普查,又在这里生下耶稣。耶稣既然是犹太人,其父母就带着这位头胎婴儿上耶路撒冷圣殿按照犹太教(judaism)习俗施行“割礼”(割包皮之礼俗)。此后耶稣的幼年、少年,及青年时期均在拿撒勒渡过,也可能像其父约瑟一样学得一手木匠的好功夫。只可惜《新约圣经》的四本「耶稣传」(马太福音书、马可福音书、路加福音书、及约翰福音书),都没有交代有关耶稣于幼年、少年、及青年时期的生活情形。仅有一次提及耶稣十二岁时,父母带他上耶路撒冷守犹太教的「逾越节」。待守节完毕他却独自一人留在圣殿里和犹太教教师论道,而害得父母于第三天才找到他(见:路加二:41-52)。至于耶稣此后的家庭生活情形如何,委实很难稽考。然而「共观福音书」(马太、马可、路加这三本福音书)却明指耶稣也有弟弟,很可能也有有妹妹(见:马太十二:46-50,马可三:31-35,路加八:19-21)。因此耶稣在三十岁以前,就是在家中协助其父从事木匠工作,尽做长子及兄长之本份。
耶稣离开家庭进入公生涯从事宣扬「上主国度」此一“生命共同体”好消息(福音)的时期,大约是于三十岁左右。之前,耶稣的表兄施洗约翰(John the Baptist)已早于他半年在犹太旷野唿吁同胞务要悔改,因为“上主国度”近了!由于施洗约翰的事工轰动整个犹太人社会,就连犹太教祭司集团、拉比(犹太教牧师)、经学士(犹太教神学家)都受影响,从而接受他所施行的“洗礼”表示悔改的决心。此即他赢得绰号“施洗约翰”之由来。这位伟大的先知最后因指斥加利利分封王希律安提帕(Herod Antipas, 21B.C.-A.D.39)强佔其兄希律腓力一世(Herod Philip I)之妻希罗底(Herodias)之罪恶,因此十分悲壮地在马盖尔(Machaerus)的监狱被处死砍头。可是施洗约翰对于犹太同胞心灵改造的影响实在太大,这点直接协助耶稣日后的宣教事工,他为此被奉为:“为主(耶稣)预备道路”之先驱者。关于耶稣的宣教事蹟,《新约圣经》的前四卷「福音书」都有详细记述,读者先进可以阅读参考。就历史观点来说,耶稣进入公生涯的宣教年日前后也不过三年半。
然而他对于人类历史之影响,任何一位在历史上出现的宗教伟人均无法和他相比。耶稣一生之最后,因为公然向拥有宗教及政治权力的地头蛇──把持耶路撒冷圣殿的「祭司集团」挑战,勇敢从事“洁净圣殿”行动(在耶稣看来,这座犹太教圣殿已沦为“贼窝”,见:马太二十一:12-13),因而被他们冠上“叛乱犯”之罪名加以通缉。在「祭司集团」的眼中,耶稣在耶路撒冷大都会所制造的「耶路撒冷事件」,已经犯下:自称为“犹太人的王”而影响罗马帝国殖民地治安及统一的叛乱犯,又违反“摩西律法”及践踏耶路撒冷圣殿的犹太教叛徒这两条唯一死刑的重罪。大丈夫敢做敢当,耶稣并没有逃亡。他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必须饮下“叛乱罪”罪名这个苦杯走上被钉十字架的道路(按罗马帝国处死“叛乱犯”的刑具是十字架)。为了要饮这个苦杯,耶稣整个夜晚都在客西马尼园(Gethsemane)祈祷。稍后却被门人之一的加略加人犹大(Judas Iscariot)出卖,带着大批祭司长派来的爪牙及民间的特务走狗将耶稣拘捕。经过祭司长该亚法(Caiaphas)及罗马总督彼拉多(Pilate)审判之后,耶稣果然被冠上“犹太人的王”(King of Jews)这个唯一死刑的叛乱犯罪名被钉死于十字架上,时年仅三十三岁。然而“死亡”无法限制做为“神子”耶稣的大能力,三天之后他征服死亡,从死里复活!
诺贝尔和平奖金得主的人道主义者:史怀哲博士(Dr. Albert Schweitzer, 1875-1965),在其「新约学」名着:《历史上耶稣的疑问》(The Quest of the Historical Jesus, 1910)一书,就认为:经典上所证言的耶稣,是“信仰的基督”而非“历史的耶稣”。此一论证之结论,正确指出普世基督徒心目中的耶稣,已经是一位信仰对象的基督(上主国度王者的“弥赛亚”)。所以有关耶稣私生涯的三十年间之经历,圣经作者只能轻描淡写,也可以说迄今尚是一个谜。值得注意者,自从保罗(Paul)将基督教信仰加以系统化之后,基督徒就学习他称唿耶稣为:“耶稣基督”(Jesus Christ,见:加拉太书一:1)或“基督耶稣”(Christ Jesus,见:哥林多前书一:1)。按“耶稣”(Jesus)这个名字原来有「拯救者」的意思,而“基督”即犹太人所期待来自大卫王后裔的「弥赛亚」(Messiah),也是一位仁君(见:以赛亚书九:6 ~ 7)。这两个称谓加起来,就是“救世仁君”的意思。不过“耶稣基督是「上主国度」此一生命共同体(地球村)的救世仁君,却不是骑着战马奴役人民的专制君王。为此才以悲剧性之结局(在十字架上的牺牲)成为人类赎罪之祭品(旨在解除软弱人性之原罪),使世人因此与造物上主建立父子的关系。至此,耶稣不但是基督徒信仰上的“救主”,也是「上主国度」的“仁君”──基督,更是基督教教义上所谓的「三位一体」(Trinity,即指:圣父、圣子、圣神)神观之第二位格:“圣子上帝”。此即普世基督徒的信仰告白,也明显指出耶稣就是“神人合一”的真神。
不过历史上有众多的知识分子对于耶稣之角色有?不同的见解。历史学者认同耶稣是一位「基督教」的创教者(教主),他的思想言行影响普世人类文化至巨。社会学者认同耶稣是一位社会慈善家,因为他关怀残障者、病人,以及穷人、妇女、儿童等弱势人群。政治学者认同耶稣是一位道道地地的革命家,因为他选召一位游击队员:奋锐党的西门为门徒,因此时常以先知角色指斥摩西律法死教条之不是,耶路撒冷宗教领袖的社会罪恶、及法利赛人的伪善。最后才以“洁净圣殿”行动的「耶路撒冷事件」而被冠上叛乱犯罪名──“犹太人的王”,为此而牲牺生命!此外,单单「基督教」于历史上对耶稣的认知及诠释,也有相当不同的分歧。就像「教派主义」(Sectarianism)的耶稣,就被局限于“教团制度”、“教条主义”、“灵恩运动”等等,从而衍生于历史上出现的众多宗派。倘若耶稣于今日来到人间的话,当他目睹普世有如此多元的基督教宗派时(台湾就有一百多个教派),不但莫名其妙,还会大声斥责:你们这群“教棍”有祸了!
这本以《耶稣──人类的导师》为书名的作品,系着重于耶稣的家世、思想、及言行的介妱。其内容计收录有二十二篇文章,即:〈人类导师是耶稣〉(引论)、〈耶稣的家世〉、〈耶稣的先驱──施洗约翰〉、〈耶稣与诱惑〉、〈耶稣的救世宣言〉、〈耶稣与政治〉、〈耶稣与法律〉、〈耶稣与道德家〉、〈耶稣与妇女〉、〈耶稣与孝道〉、〈耶稣的慈善观〉、〈耶稣的爱与服务〉、〈耶稣的生命伦理〉、〈耶稣的眼泪〉、〈耶稣教人善用生命〉、〈祸福相安靠耶稣〉、〈至大牧者是耶稣〉、〈耶稣是人生旅途导师〉、〈耶稣基督的推荐书〉、〈请来,以马内利〉。以及两篇附录:〈「圣诞节」之省思〉与〈「复活节」之意义〉。究其内容重点,旨在诠释耶稣的“导师”角色之于普世人类的意义。为欲还原耶稣教导的内容及其时代背景,每篇文章均附有《新约圣经》的经文为依据,以做读者先进之参考。必须交代的一点,就是作者系以基督教(尤其是长老教会信徒)之信念为立足点来诠释耶稣的思想及言行,借以凸显耶稣恆古不变之“导师性格”(Teachership)。如果耶稣这位人类伟大导师的思想及言行,能够对于吾土吾民有所启发的话,则衷心所愿也!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必须感谢文稿打字者:林素清女士及吴欣郿女士的辛劳。还有前卫出版社林文钦社长对本书之引荐、以及该社工作团队的用心编排和封面设计,在此由衷致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