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1-1
1.1 通讯程序 1-1
1.2 分层的方式 1-2
1.3 主题范例—无线通讯 1-4
註解及参考文献 1-8
2 傅立叶理论及通讯信号 2-1
2.1 简介 2-1
2.2 傅立叶转换 2-1
2.3 傅立叶转换的性质 2-8
2.4 时间和频率的相反关系 2-22
2.5 狄瑞克-得他函数 2-26
2.6 週期讯号的傅立叶转换 2-33
2.7 讯号在线性系统的传输 2-36
2.8 泸波器 2-42
2.9 低通及带通讯号 2-48
2.10 带通系统 2-52
2.11 相位延迟与群体延迟 2-56
2.12 资讯源 2-58
2.13 傅立叶转换的数值计算 2-60
2.14 主题范例—无线区域网路的通道估测 2-63
2.15 总结与讨论 2-65
註解及参考文献 2-66
本章习题 2-67
3 调幅 3-1
3.1 简介 3-1
3.2 调幅 3-2
3.3 双边带抑制载波调变 3-12
3.4 正交-载波多工 3-17
3.5 单边带与残留边带的调变方法 3-18
3.6 主题范例—类比及数位电视的VSB 传输 3-21
3.7 频率转移 3-23
3.8 分频多工 3-25
3.9 总结与讨论 3-25
註解及参考文献 3-26
本章习题 3-27
4 相位与频率调变 4-1
4.1 简介 4-1
4.2 基本定义 4-2
4.3 调频(频率调变) 4-9
4.4 锁相回路 4-29
4.5 调频系统的非线性效应 4-36
4.6 超外差式接收器 4-38
4.7 主题范例—类比及数位调频蜂巢式电话 4-40
4.8 总结与讨论 4-42
註解及参考文献 4-43
本章习题 4-43
5 随机变数及程序 5-1
5.1 简介 5-1
5.2 机率 5-2
5.3 随机变数 5-6
5.4 统计平均 5-12
5.5 随机程序 5-18
5.6 平均值,相关度,及共变异数函数 5-19
5.7 随机程序经一个线性泸波器之传输 5-26
5.8 功率谱密度 5-27
5.9 高斯程序 5-33
5.10 杂讯 5-37
5.11 窄频杂讯 5-47
5.12 主题范例—行动无线电通道的随机模型 5-55
5.13 总结与讨论 5-61
註解及参考文献 5-63
本章习题 5-64
6 类比调变中之杂讯 6-1
6.1 简介 6-1
6.2 接收器模型 6-2
6.3 双边带抑制载波(DSB-SC)调变接收器中之杂讯 6-5
6.4 调幅接收器内的杂讯 6-7
6.5 调频接收器内的杂讯 6-10
6.6 FM的预强与去强 6-24
6.7 主题范例—FM卫星通讯之通讯鍊路计算 6-28
6.8 总结与讨论 6-33
註解及参考文献 6-35
本章习题 6-36
7 类比信号之数位表示 7-1
7.1 简介 7-1
7.2 为何要将类比信号源数位化? 7-2
7.3 取样程序 7-3
7.4 脉波振幅调变(波幅调变) 7-9
7.5 分时多工 7-13
7.6 脉位调变 7-14
7.7 主题范例—在脉冲广播中之PPM系统 7-22
7.8 量化过程 7-24
7.9 脉码调变 7-28
7.10 差异调变 7-36
7.11 主题范例—影像的数位化与MPEG 7-41
7.12 总结与讨论 7-43
註解及参考文献 7-44
本章习题 7-45
8 数位信号之基频带传输 8-1
8.1 简介 8-1
8.2 基频带脉波和匹配泸波器侦测 8-2
8.3 杂讯造成之错误机率 8-8
8.4 符间干扰 8-14
8.5 眼状图 8-18
8.6 无失真传输奈奎士准则 8-20
8.7 基频带M进制传输 8-27
8.8 跳接延迟线等化 8-28
8.9 主题范例—100BASE-TX—双绞线上传输100Mbps 8-30
8.10 总结与讨论 8-34
註解及参考文献 8-34
本章习题 8-35
9 数位信号之带通传输 9-1
9.1 简介 9-1
9.2 带通传输模型 9-2
9.3 二进位PSK及FSK传输 9-4
9.4 M进制传输系统 9-16
9.5 各种PSK及FSK系统之杂讯特性比较 9-22
9.6 主题范例—正交分频多工(OFDM) 9-24
9.7 总结与讨论 9-28
註解及参考文献 9-29
本章习题 9-30
10 资讯与前向错误更正 10-1
10.1 简介 10-1
10.2 不确定性、资讯和熵 10-3
10.3 讯号源编码理论 10-7
10.4 无失真资料压缩 10-9
10.5 主题范例—蓝波立夫演算法与档案压缩 10-14
10.6 离散无记忆通道 10-16
10.7 通道容量 10-18
10.8 通道编码定理 10-22
10.9 高斯通道容量 10-26
10.10 错误控制编码 10-30
10.11 线性区块码 10-32
10.12 卷积码 10-45
10.13 格状编码调变 10-51
10.14 加速码 10-56
10.15 总结与讨论 10-61
註解及参考文献 10-62
本章习题 10-63
附录:数学实用查表 附-1
术语表 术-1
参考书目 参-1
這本《通訊系統(第五版)(國際版)》的厚度,光是看就覺得壓力山大!但對我這種對通訊技術充滿好奇的「科技迷」來說,卻是一種莫名的吸引力。我不是本科生,所以接觸這本書更多是出於興趣。每次看到新聞報導哪裡又推出了新的通訊技術,或是哪家公司在5G上又有什麼突破,我都會忍不住想了解背後的原理。雖然直接讀原文書對我來說有點吃力,但光是書名和目錄,就能讓我對整個通訊系統的架構有個大概的認識。像是它會涵蓋類比通訊、數位通訊、無線通訊、衛星通訊等等,感覺就像是把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種通訊方式,都一一拆解開來,然後再重新組合,讓我們看到它們是如何運作的。我特別期待書中關於「資訊理論」的部分,因為我一直對資訊的傳輸效率和可靠性感到好奇,到底怎麼才能在有限的頻寬內傳輸更多的資訊,而且還不容易出錯?這本書的國際版,想必會引進許多國外的先進觀點和案例,這對於我這個只能透過網路和書籍來了解全球科技動態的台灣讀者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
评分這次看到《通訊系統(第五版)(國際版)》,讓我想起了當年為了準備研究所考試,是如何死記硬背那些艱澀的公式和定義。那時候,這本書就是我們「通訊人」的聖經!我記得最清楚的是關於「雜訊」和「失真」的討論,這兩個概念在通訊系統中簡直無所不在,如何有效抑制它們,是決定訊號品質的關鍵。書中對各種調變方式的詳細分析,例如 AM、FM、PSK、QAM 等等,每一個都有其優缺點和適用情境,當時背到頭昏腦脹。國際版相較於國內的翻譯版本,通常在內容的更新和學術深度上更有優勢,會引進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學術觀點。例如,第五版可能已經涵蓋了部分關於 5G 或更先進通訊技術的討論。即使我現在已經畢業多年,離開了純粹的學術研究,但每次看到相關的科技新聞,都會不自覺地聯想到這本書裡的知識。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是一種啟發,讓我對這個充滿變革的通訊世界,保持著一份敬畏和好奇。
评分作為一個長年居住在都市裡、依賴各種無線通訊設備的現代人,《通訊系統(第五版)(國際版)》這本書對我來說,像是解開了我生活中的許多「為什麼」。為什麼有時候手機訊號會突然變差?為什麼有些地方的 Wi-Fi 速度特別快?為什麼我們能輕易地與地球另一端的人通話?這些問題的背後,都離不開通訊系統的原理。雖然我對書中的數學公式和專業術語一竅不通,但光是從目錄和一些圖示,就能大致理解書中涵蓋的範圍有多廣。像是從類比訊號的基礎,到數位訊號的處理,再到無線電波的傳輸,甚至還有光纖通訊和衛星通訊。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天習以為常的便利,其實是建立在如此複雜而精密的技術之上。這本書的國際版,可能還會探討一些未來通訊技術的發展趨勢,像是 IoT (物聯網) 的通訊方式,或是更高階的無線技術。這對我這個對科技抱持高度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是一扇了解世界如何運作的窗口。
评分哇,看到這本《通訊系統(第五版)(國際版)》的書封,瞬間回憶起大學時期那段與電磁波、訊號處理、調變解調奮鬥的日子。那時候,通訊系統真的是門深奧的學問,要理解光纖、無線電波、衛星通訊等等,腦袋瓜常常塞滿了各種公式和理論。這本書的出現,就像在那個有點迷茫的階段,給了我一個清晰的方向。我記得當時為了準備期中考,常常捧著厚重的課本,一頁一頁地啃,特別是關於數位訊號處理的部分,像是濾波器設計、取樣定理那些,真的是考驗耐心和理解力。但每次成功解出一道題目,那種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能夠從最基礎的概念開始,逐步引導讀者進入更複雜的領域,而且國際版的編排和內容,通常都包含了最新的研究發展和應用趨勢,這對於想在通訊領域深耕的學生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尤其是在台灣,通訊產業是重點發展項目,從早期的行動電話,到現在的5G、甚至未來的6G,都離不開這些核心知識。拿到這本第五版,感覺就像是擁有了通訊世界的指南針,即使只是稍微翻閱,都能感受到其厚重的學術底蘊和實務的應用價值。
评分老實說,我大學唸的並非通訊相關科系,但因為工作偶爾會接觸到一些關於網路佈建、基地台架設的專案,所以對《通訊系統(第五版)(國際版)》這類書籍總是特別留意。我通常不會從頭到尾仔細閱讀,而是會針對我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去書中尋找相關的章節和概念。例如,有時候會需要了解不同頻段的特性,或是不同調變方式對訊號品質的影響,這本書就能提供很專業的解釋。國際版通常會比較注重理論的嚴謹性和數學推導,這對我這個更偏向應用面的人來說,可能不是那麼直接有用,但我欣賞的是它提供的完整性。它就像是一個通訊技術的百科全書,雖然我不一定需要其中的每一個字,但知道它在哪裡,以及它大概能解答什麼樣的問題,就已經很有幫助了。偶爾也會跟一些電機系的朋友聊起這本書,聽他們說這本書的作者是業界的權威,內容經過多次改版,一定涵蓋了最新的知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