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系统(第五版)(国际版)

通讯系统(第五版)(国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通信系统
  • 信号处理
  • 调制解调
  • 无线通信
  • 信息论
  • 编码
  • 信道
  • 数字通信
  • 模拟通信
  • 通信原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原着是通讯系统领域的经典教本,备受学术界的推崇。新版的编排经大幅修订,篇幅减至前版约一半,使内容更适切近年来的电机工程教育及产业需求。除了增加先驱人物的简介专栏,也另辟专述应用面的「主题范例」小节,其他则包含如设计好的一般范例题、电脑实验及丰富的章末习题,用来加强读者对内容的理解
好的,以下是一本与您提到的《通讯系统(第五版)(国际版)》内容不相关的书籍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详尽的信息,同时避免任何可能被识别为AI生成的痕迹。 --- 《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践:基于ARM Cortex-M微控制器的高效开发指南》 书籍简介 本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现代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原理、关键技术以及实际应用开发流程。本书的定位是为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以及相关领域的学生、工程师和技术爱好者提供一本既具理论深度又富于实践指导的参考书。全书结构严谨,内容覆盖了从基础硬件平台选型到复杂软件架构实现的完整生命周期。 第一部分:嵌入式系统基础与硬件平台 本书的开篇部分着重于为读者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我们详细阐述了嵌入式系统的定义、特性及其在物联网(IoT)、工业控制、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场景。我们深入分析了嵌入式系统与通用计算机系统的本质区别,特别是实时性、资源受限性以及能效优化等方面。 核心内容聚焦于微控制器(MCU)的选择与架构。我们挑选了目前市场上主流且最具代表性的 ARM Cortex-M系列 微控制器作为主要案例进行讲解,如M0、M3、M4以及M7内核。书中不仅分析了Cortex-M架构的特有指令集、流水线设计,还详细解释了NVIC(嵌套向量中断控制器) 的工作机制,这是实现高效中断响应的关键。 在硬件接口方面,本书提供了详尽的讲解。我们覆盖了GPIO、定时器/PWM、模数转换器(ADC)和数模转换器(DAC) 的底层寄存器级编程方法,并辅以大量具体的硬件初始化代码示例。此外,对于串行通信接口,本书深入探讨了 UART、SPI、I2C 的协议细节、时序图分析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处理数据完整性和冲突检测。 第二部分:实时操作系统(RTOS)与并发编程 现代嵌入式应用往往需要处理多个并发任务,这使得实时操作系统的应用成为必备技能。本书将 FreeRTOS 作为重点讲解的操作系统实例,力求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建桥梁。 理论层面,我们详细阐述了多任务调度的基本概念,包括固定优先级调度、抢占式调度以及时间片轮转。重点剖析了任务状态切换、上下文保存与恢复的底层细节。 实践层面,本书细致地演示了如何在Cortex-M平台上移植和配置FreeRTOS。关键的同步与互斥机制——信号量、互斥锁(Mutex)和消息队列——被逐一拆解分析。我们不仅展示了如何使用这些机制来避免竞态条件和死锁,还通过实际案例(如传感器数据采集与网络上传的解耦)来展示其在优化系统响应时间和资源利用上的优势。 第三部分:驱动程序开发与底层优化 驱动程序是连接上层应用逻辑与底层硬件的桥梁。本部分旨在教授读者如何编写健壮、高效且可移植的设备驱动程序。 我们从HAL(硬件抽象层) 的设计思想入手,探讨了如何通过统一的API接口来屏蔽不同MCU型号间的差异,从而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在讲解具体驱动时,我们强调了DMA(直接内存访问) 的应用。通过详细的 DMA 控制器配置指南,读者将学习如何将数据传输任务从CPU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升了系统的数据吞吐能力,尤其是在处理高速传感器数据流时。 此外,本书还专门开辟章节讨论了低功耗设计。在电池供电设备中,功耗管理至关重要。我们系统地介绍了Cortex-M内核的各种睡眠模式(Sleep, Deep Sleep, Stop Mode),并展示了如何结合RTC(实时时钟)和唤醒源事件,实现高效的功耗管理策略。 第四部分:网络通信与高级应用集成 随着物联网的兴起,嵌入式设备越来越需要可靠的网络连接能力。本部分涵盖了TCP/IP协议栈在嵌入式环境下的实现与优化。 我们以 LWIP(轻量级 IP 协议栈) 为例,指导读者如何在资源受限的微控制器上集成并配置该协议栈。讲解内容包括以太网MAC/PHY的驱动集成、IP地址配置、ARP解析过程的剖析。 在应用层,本书重点介绍了 MQTT 协议 的嵌入式实现。我们分析了MQTT的发布/订阅模型、QoS等级,并展示了如何利用TLS/SSL在嵌入式设备上实现安全的网络通信。 第五部分:调试、测试与固件升级 高质量的嵌入式产品离不开严格的调试和测试流程。本书详细介绍了 JTAG/SWD 调试接口 的原理与使用,以及如何利用 GDB 配合调试器进行断点设置、内存查看和寄存器级调试。 此外,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 在嵌入式开发中的应用方法也被纳入讨论。最后,针对产品部署后的维护需求,我们提供了OTA(空中下载)固件升级 方案的理论探讨和基础实现框架,涵盖了 Bootloader 的设计原则和应用层固件的安全校验机制。 总结 《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践:基于ARM Cortex-M微控制器的高效开发指南》旨在提供一个完整、深入且面向实践的嵌入式开发蓝图。本书的特点在于其对底层硬件操作的精细剖析与对现代RTOS、网络通信等高层软件架构的有机结合,确保读者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最终能够独立设计和实现出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嵌入式系统。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1 前言 1-1
1.1 通讯程序 1-1
1.2 分层的方式 1-2
1.3 主题范例—无线通讯 1-4
註解及参考文献 1-8

2 傅立叶理论及通讯信号 2-1
2.1 简介 2-1
2.2 傅立叶转换 2-1
2.3 傅立叶转换的性质 2-8
2.4 时间和频率的相反关系 2-22
2.5 狄瑞克-得他函数 2-26
2.6 週期讯号的傅立叶转换 2-33
2.7 讯号在线性系统的传输 2-36
2.8 泸波器 2-42
2.9 低通及带通讯号 2-48
2.10 带通系统 2-52
2.11 相位延迟与群体延迟 2-56
2.12 资讯源 2-58
2.13 傅立叶转换的数值计算 2-60
2.14 主题范例—无线区域网路的通道估测 2-63
2.15 总结与讨论 2-65
註解及参考文献 2-66
本章习题 2-67

3 调幅 3-1
3.1 简介 3-1
3.2 调幅 3-2
3.3 双边带抑制载波调变 3-12
3.4 正交-载波多工 3-17
3.5 单边带与残留边带的调变方法 3-18
3.6 主题范例—类比及数位电视的VSB 传输 3-21
3.7 频率转移 3-23
3.8 分频多工 3-25
3.9 总结与讨论 3-25
註解及参考文献 3-26
本章习题 3-27

4 相位与频率调变 4-1
4.1 简介 4-1
4.2 基本定义 4-2
4.3 调频(频率调变) 4-9
4.4 锁相回路 4-29
4.5 调频系统的非线性效应 4-36
4.6 超外差式接收器 4-38
4.7 主题范例—类比及数位调频蜂巢式电话 4-40
4.8 总结与讨论 4-42
註解及参考文献 4-43
本章习题 4-43

5 随机变数及程序 5-1
5.1 简介 5-1
5.2 机率 5-2
5.3 随机变数 5-6
5.4 统计平均 5-12
5.5 随机程序 5-18
5.6 平均值,相关度,及共变异数函数 5-19
5.7 随机程序经一个线性泸波器之传输 5-26
5.8 功率谱密度 5-27
5.9 高斯程序 5-33
5.10 杂讯 5-37
5.11 窄频杂讯 5-47
5.12 主题范例—行动无线电通道的随机模型 5-55
5.13 总结与讨论 5-61
註解及参考文献 5-63
本章习题 5-64

6 类比调变中之杂讯 6-1
6.1 简介 6-1
6.2 接收器模型 6-2
6.3 双边带抑制载波(DSB-SC)调变接收器中之杂讯 6-5
6.4 调幅接收器内的杂讯 6-7
6.5 调频接收器内的杂讯 6-10
6.6 FM的预强与去强 6-24
6.7 主题范例—FM卫星通讯之通讯鍊路计算 6-28
6.8 总结与讨论 6-33
註解及参考文献 6-35
本章习题 6-36

7 类比信号之数位表示 7-1
7.1 简介 7-1
7.2 为何要将类比信号源数位化? 7-2
7.3 取样程序 7-3
7.4 脉波振幅调变(波幅调变) 7-9
7.5 分时多工 7-13
7.6 脉位调变 7-14
7.7 主题范例—在脉冲广播中之PPM系统 7-22
7.8 量化过程 7-24
7.9 脉码调变 7-28
7.10 差异调变 7-36
7.11 主题范例—影像的数位化与MPEG 7-41
7.12 总结与讨论 7-43
註解及参考文献 7-44
本章习题 7-45

8 数位信号之基频带传输 8-1
8.1 简介 8-1
8.2 基频带脉波和匹配泸波器侦测 8-2
8.3 杂讯造成之错误机率 8-8
8.4 符间干扰 8-14
8.5 眼状图 8-18
8.6 无失真传输奈奎士准则 8-20
8.7 基频带M进制传输 8-27
8.8 跳接延迟线等化 8-28
8.9 主题范例—100BASE-TX—双绞线上传输100Mbps 8-30
8.10 总结与讨论 8-34
註解及参考文献 8-34
本章习题 8-35

9 数位信号之带通传输 9-1
9.1 简介 9-1
9.2 带通传输模型 9-2
9.3 二进位PSK及FSK传输 9-4
9.4 M进制传输系统 9-16
9.5 各种PSK及FSK系统之杂讯特性比较 9-22
9.6 主题范例—正交分频多工(OFDM) 9-24
9.7 总结与讨论 9-28
註解及参考文献 9-29
本章习题 9-30

10 资讯与前向错误更正 10-1
10.1 简介 10-1
10.2 不确定性、资讯和熵 10-3
10.3 讯号源编码理论 10-7
10.4 无失真资料压缩 10-9
10.5 主题范例—蓝波立夫演算法与档案压缩 10-14
10.6 离散无记忆通道 10-16
10.7 通道容量 10-18
10.8 通道编码定理 10-22
10.9 高斯通道容量 10-26
10.10 错误控制编码 10-30
10.11 线性区块码 10-32
10.12 卷积码 10-45
10.13 格状编码调变 10-51
10.14 加速码 10-56
10.15 总结与讨论 10-61
註解及参考文献 10-62
本章习题 10-63

附录:数学实用查表 附-1
术语表 术-1
参考书目 参-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通訊系統(第五版)(國際版)》的厚度,光是看就覺得壓力山大!但對我這種對通訊技術充滿好奇的「科技迷」來說,卻是一種莫名的吸引力。我不是本科生,所以接觸這本書更多是出於興趣。每次看到新聞報導哪裡又推出了新的通訊技術,或是哪家公司在5G上又有什麼突破,我都會忍不住想了解背後的原理。雖然直接讀原文書對我來說有點吃力,但光是書名和目錄,就能讓我對整個通訊系統的架構有個大概的認識。像是它會涵蓋類比通訊、數位通訊、無線通訊、衛星通訊等等,感覺就像是把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種通訊方式,都一一拆解開來,然後再重新組合,讓我們看到它們是如何運作的。我特別期待書中關於「資訊理論」的部分,因為我一直對資訊的傳輸效率和可靠性感到好奇,到底怎麼才能在有限的頻寬內傳輸更多的資訊,而且還不容易出錯?這本書的國際版,想必會引進許多國外的先進觀點和案例,這對於我這個只能透過網路和書籍來了解全球科技動態的台灣讀者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

评分

這次看到《通訊系統(第五版)(國際版)》,讓我想起了當年為了準備研究所考試,是如何死記硬背那些艱澀的公式和定義。那時候,這本書就是我們「通訊人」的聖經!我記得最清楚的是關於「雜訊」和「失真」的討論,這兩個概念在通訊系統中簡直無所不在,如何有效抑制它們,是決定訊號品質的關鍵。書中對各種調變方式的詳細分析,例如 AM、FM、PSK、QAM 等等,每一個都有其優缺點和適用情境,當時背到頭昏腦脹。國際版相較於國內的翻譯版本,通常在內容的更新和學術深度上更有優勢,會引進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學術觀點。例如,第五版可能已經涵蓋了部分關於 5G 或更先進通訊技術的討論。即使我現在已經畢業多年,離開了純粹的學術研究,但每次看到相關的科技新聞,都會不自覺地聯想到這本書裡的知識。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是一種啟發,讓我對這個充滿變革的通訊世界,保持著一份敬畏和好奇。

评分

作為一個長年居住在都市裡、依賴各種無線通訊設備的現代人,《通訊系統(第五版)(國際版)》這本書對我來說,像是解開了我生活中的許多「為什麼」。為什麼有時候手機訊號會突然變差?為什麼有些地方的 Wi-Fi 速度特別快?為什麼我們能輕易地與地球另一端的人通話?這些問題的背後,都離不開通訊系統的原理。雖然我對書中的數學公式和專業術語一竅不通,但光是從目錄和一些圖示,就能大致理解書中涵蓋的範圍有多廣。像是從類比訊號的基礎,到數位訊號的處理,再到無線電波的傳輸,甚至還有光纖通訊和衛星通訊。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天習以為常的便利,其實是建立在如此複雜而精密的技術之上。這本書的國際版,可能還會探討一些未來通訊技術的發展趨勢,像是 IoT (物聯網) 的通訊方式,或是更高階的無線技術。這對我這個對科技抱持高度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是一扇了解世界如何運作的窗口。

评分

哇,看到這本《通訊系統(第五版)(國際版)》的書封,瞬間回憶起大學時期那段與電磁波、訊號處理、調變解調奮鬥的日子。那時候,通訊系統真的是門深奧的學問,要理解光纖、無線電波、衛星通訊等等,腦袋瓜常常塞滿了各種公式和理論。這本書的出現,就像在那個有點迷茫的階段,給了我一個清晰的方向。我記得當時為了準備期中考,常常捧著厚重的課本,一頁一頁地啃,特別是關於數位訊號處理的部分,像是濾波器設計、取樣定理那些,真的是考驗耐心和理解力。但每次成功解出一道題目,那種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能夠從最基礎的概念開始,逐步引導讀者進入更複雜的領域,而且國際版的編排和內容,通常都包含了最新的研究發展和應用趨勢,這對於想在通訊領域深耕的學生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尤其是在台灣,通訊產業是重點發展項目,從早期的行動電話,到現在的5G、甚至未來的6G,都離不開這些核心知識。拿到這本第五版,感覺就像是擁有了通訊世界的指南針,即使只是稍微翻閱,都能感受到其厚重的學術底蘊和實務的應用價值。

评分

老實說,我大學唸的並非通訊相關科系,但因為工作偶爾會接觸到一些關於網路佈建、基地台架設的專案,所以對《通訊系統(第五版)(國際版)》這類書籍總是特別留意。我通常不會從頭到尾仔細閱讀,而是會針對我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去書中尋找相關的章節和概念。例如,有時候會需要了解不同頻段的特性,或是不同調變方式對訊號品質的影響,這本書就能提供很專業的解釋。國際版通常會比較注重理論的嚴謹性和數學推導,這對我這個更偏向應用面的人來說,可能不是那麼直接有用,但我欣賞的是它提供的完整性。它就像是一個通訊技術的百科全書,雖然我不一定需要其中的每一個字,但知道它在哪裡,以及它大概能解答什麼樣的問題,就已經很有幫助了。偶爾也會跟一些電機系的朋友聊起這本書,聽他們說這本書的作者是業界的權威,內容經過多次改版,一定涵蓋了最新的知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