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妇女与香港基督教:口述历史

华人妇女与香港基督教:口述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华人妇女
  • 香港
  • 基督教
  • 口述历史
  • 女性研究
  • 宗教研究
  • 社会历史
  • 香港历史
  • 华人研究
  • 性别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华籍妇女基督徒 / 天主教徒领袖,尤其是于战后成长的一代,积极贡献于教会事奉或各自的社会职务上,于推动社会发展如:性别平等、妇女教育、社会及家庭政策等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是次口述历史是为一个重要媒介,着意捕捉这些早期华人基督徒妇女的生活经验及其当时所处的社会和时代处境。

  《华人妇女与香港基督教:口述历史》研究计划始于2007年,研究队伍由黄慧贞、蔡宝琼、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香港中文大学天主教研究中心及香港妇女基督徒协会代表组成,分别约访了26名年过65岁的基督徒妇女,进行深入访谈,聆听她们的生命故事,最后成功整理誊写的有22个。她们来自不同的教会宗派,带着不同的成长背景,经历各自不一样的家庭和婚姻生活,由年纪最轻的六十八岁到最年长的九十二岁, 跨越不同阶层,各有各的际遇,各有各的精彩。

编者简介

黄慧贞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系副教授、崇基学院神学院名誉副教授、性别研究学部主任。研究领域包括宗教与性、性别、宗教与国族主义、女性主义诠释学与宗教经典、后殖民主义与香港基督教。

蔡宝琼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及政策系副教授、性别研究课程主任。研究领域包ˇ挖教育政策、性别与教育、妇女运动等。

华人妇女与香港基督教:口述历史 一、 引言:历史的碎片与女性的视角 香港的近代史,尤其是在殖民地时期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中,华人女性群体的声音往往被边缘化。她们的生活经验、信仰抉择与社会参与,如同散落的珍珠,亟待被系统性地收集和阐释。本书《华人妇女与香港基督教:口述历史》正是基于对这一历史空白的回应,旨在通过一系列深入的口述访谈,重构和呈现特定历史时期内,香港华人女性与基督教信仰互动的复杂图景。 本书不聚焦于宏大的教会政治或神学辩论,而是将目光投向普通女性的日常生活、家庭结构、身份认同的构建,以及信仰如何在这些个人空间中发挥作用。我们相信,历史的真实性不仅存在于官方文献与精英阶层的记录中,更深藏于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日常的、带有强烈个人情感色彩的生命体验之中。 二、 研究背景与方法论:重拾被遗忘的叙事权 香港的基督教传播历史悠久,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其在社会精英、教育体系或政治运动中的角色。华人女性,作为家庭的传统承担者和公共领域中的“隐形人”,其接受基督教的过程、信仰对她们个人解放或家庭冲突的影响,鲜有深入的个体记录。 本书的研究方法立足于口述历史(Oral History)的田野调查。我们甄选了一批不同代际、社会阶层、信仰深浅的受访者,她们的生命轨迹跨越了二十世纪中后期香港的几个关键历史节点——战后重建、经济起飞、社会转型乃至回归前夕的时代氛围。 访谈的重点领域包括但不限于: 1. 信仰的初始接触: 她们如何第一次接触到基督教?是来自教会学校、家庭影响、还是社会救助?这种接触对她们的“华人”身份造成了何种张力或融合? 2. 信仰与家庭伦理的交织: 基督教教义中关于婚姻、贞洁、育儿的观念,如何与传统的儒家家庭责任产生碰撞?信仰在家庭决策(如子女教育、媳妇地位、丈夫管教)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3. 社会角色的拓展: 基督教是否为女性提供了脱离传统家庭角色的空间(如参与教会事工、成为职场先锋)?这些空间是否真正带来了身份的提升或仅仅是角色的转换? 4. 身份的认同与跨界: 在殖民地文化与本土传统之间,信仰如何塑造了她们的文化认同?她们如何处理“基督徒”与“香港华人”双重身份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种细致入微的访谈,本书试图揭示的不是一个统一的“华人基督徒女性”形象,而是无数个体如何带着各自的背景、限制与能动性,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结构中,诠释并践行她们的信仰。 三、 核心主题分析:信仰、权力与日常生活 本书的结构围绕几个关键的分析主题展开,这些主题通过受访者的叙述得到了具象化的呈现。 3.1 教会作为“避难所”与“新规范”的场域 对于许多经历过社会动荡或经济困顿的女性而言,教会初期扮演了重要的社会支持网络,提供了基本的医疗、教育和社区归属感。然而,这种“避难所”功能往往伴随着对新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接受。例如,一位受访者回忆,教会对女性着装和言行的严格要求,在提供安全感的同时,也限制了她们在公共场合的表达自由。本书探讨了这种双重性:信仰既是赋权的工具,也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规训。 3.2 婚姻、贞洁与现代性的拉扯 在香港社会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中,华人女性面临着传统婚姻制度瓦解与西方性别观念涌入的双重压力。口述历史清晰地揭示了,基督教关于“一夫一妻制”和“婚姻圣洁”的强调,如何直接冲击了传统的大家庭结构和妾侍制度(即便后者在法律上被废除,其社会影响仍在)。 此外,对女性“贞洁”和“顺服”的强调,在教会内部也引发了微妙的权力关系。有些女性发现,信仰赋予了她们反抗家庭暴力或不公待遇的道德高地;而另一些女性则在“顺服丈夫”的教导下,进一步压抑了个人诉求。这些差异化的经验构成了本书的核心张力。 3.3 职场初探与事工的张力 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华人女性进入工厂和办公室。基督教背景的教会学校和社工机构,成为许多女性接受职业培训和进入职场的跳板。然而,教会事工(如义工、宣教、家庭探访)与全职职业生涯之间的选择和权衡,是探讨女性能动性的关键点。部分女性将事工视为更高尚的召唤,牺牲了物质回报;另一些则将信仰作为职场伦理的基石,努力平衡“侍奉上帝”与“养家糊口”的现实需求。 3.4 代际传承与身份认同的断裂 访谈深入探讨了不同代际间的信仰体验差异。经历过战乱或贫困的第一代移民女性,往往视信仰为救赎和希望的源泉。而她们在香港成长起来的第二代女儿,则在更富裕、更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对信仰提出了更多质疑和重新诠释。这种代际间的“信仰继承”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协商、冲突与最终的融合或断裂。这些叙事帮助我们理解,香港华人女性的身份认同是如何在“华人传统”、“基督教价值观”与“香港本土经验”之间不断重塑的。 四、 结论:口述历史对香港宗教社会史的贡献 《华人妇女与香港基督教:口述历史》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的视角来审视香港的宗教史和社会史。通过保存这些鲜活的个体记忆,本书挑战了以宏大叙事为主导的历史书写方式,突显了女性在社会变迁中的能动性、承受力和适应性。 这些口述记录不仅是对逝去岁月的忠实还原,更是对当代社会中性别角色、信仰实践和文化适应等议题的深刻反思。它们提醒我们,任何社会变革的成果,都必须通过无数个体的经验来检验其真实价值与复杂代价。本书致力于将华人妇女的声音从历史的边缘,带入到香港社会变迁的核心叙事之中,让她们作为信仰的实践者、家庭的支柱和社会的参与者,其贡献得以被充分看见和铭记。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受访者资料一览表
鸣谢
前言:双重的父权宰制、自主的妇女发声──书写华人妇女基督徒口述史

穿过历史的流年
1. 忍人所不能忍-邓李少萍
2. 从「住年妹」到女工-冯宝群
3. 我是「新抱仔」-陈义妹
4. 一个打不死的奇侠-苏丹云
5. 岂止老而弥坚,简直返老还童?-周敏
6. 人人都对我很好-□婆婆

进出家门内与外
7. 轻舟已过万重山-罗马莲彩
8. 我很「硬颈」却又随和-何妹妹
9. 我没有甚么好说的,我的人生好平平无奇-莫刘敏昭
10. 一心一意为家庭付出-刘刘淑明
11. 简单不简单-阿英
12. 顺服?不顺服?

在厅堂与厨房之间
13. 一个全职主妇、全职义工、不带职份的「传道人」-张黄定贤
14. 回想自己真是很有头脑-杨梁梅庄
15. 这一切都欢唿歌唱-阿贞
16. 我知道最终的目的在那里-陈梁慕清

巾帼不让须眉
17. 万绿丛中一点红-关慧贤
18. 我是锲而不舍,一往直前的-郭韵芝
19. 一生幼人之幼-林秀莲
20. 勿以善小而不为-梁沛霖
21. 第一位出任教区机构主管的女教友-郑宝莲
22. 旧时代的新女性-李妙卿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华人妇女与香港基督教:口述历史》这个书名,一瞬间就吸引了我。作为在台湾成长、深受中华文化熏陶的人,我对香港的社会变迁和其独特的文化基因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口述历史”这四个字,更是点出了这本书的独特价值。它意味着我们能够听到最真实、最鲜活的声音,直接来自那些曾经亲身经历过历史的华人女性。我一直认为,女性的视角往往是理解一个社会最不可或缺的部分,她们的细腻、坚韧和智慧,构成了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本书让我好奇的是,在香港基督教这个特定的语境下,华人女性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她们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信仰在她们的生命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精神的支柱,还是某种意义上的枷锁?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这些女性是如何在社会变革中,通过她们的信仰和生活,塑造出香港独特的社区文化和人际关系。

评分

拿到《华人妇女与香港基督教:口述历史》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以及对被遮蔽的女性声音的尊重。口述历史,我一直认为这是最能触及人心、最能还原真实的历史文本。尤其是在香港这样一个充满复杂历史背景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华人女性的生命轨迹,必然承载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和挑战。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呈现出不同时代背景下,华人女性面对的基督教信仰与传统华人文化之间的张力与融合?例如,在婚姻、家庭观念等方面,基督教的教义是否对她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又或者,她们如何在信仰与世俗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此外,我也很想知道,通过这些口述,我们能否看到女性在教会组织中扮演的角色,她们是如何参与社区服务,如何用信仰的力量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世界。这本书给我一种预感,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能够引发读者共鸣、思考生命意义的宝贵资料,我迫不及待想翻开它,走进那些鲜活的生命故事。

评分

这本《华人妇女与香港基督教:口述历史》光是书名就让人肃然起敬。口述历史,这是一种非常扎实的研究方法,它将冰冷的历史数据转化为有血有肉的故事,让历史真正“活”过来。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社会,就必须倾听那些被历史记录遗忘的声音,尤其是女性的声音。她们往往是家庭的守护者,是社区的建设者,她们的付出和挣扎,构成了社会最坚实的基础,却常常被淹没在宏大的男性叙事中。香港,作为一个曾经的殖民地,后来又经历回归,其社会变迁之剧烈,华人女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肯定功不可没。我很好奇,基督教在香港华人女性的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她们获得精神慰藉的港湾,还是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她们的自由?书中收录的口述历史,一定能为我们提供最直接、最生动的答案。我期待看到那些可能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她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里面或许有关于婚姻、育儿、工作、信仰的困惑与坚持,有对社会变迁的观察与感受。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的书。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华人妇女与香港基督教:口述历史》让我在书店里驻足良久。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社会变迁和民间叙事的台湾读者,我深知口述历史的价值所在——它能让历史的碎片重新拼凑成生动的画面,让我们听到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个体声音。香港,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其背后一定有着无数动人的女性故事,而当这些故事与基督教信仰相结合时,就更加引人遐想。我尤其好奇,在不同历史时期,华人女性在香港基督教的社群中,是如何形成她们独特的身份认同的?她们是否在信仰中找到了面对生活挑战的力量,又或是对当时的社会结构提出了疑问?这本书的“口述历史”形式,让我对其中可能包含的细致入微的生活细节充满了期待,比如她们的家庭生活、人际交往、对社区的贡献,甚至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我希望能够从中看到,信仰是如何在她们的生命历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并如何塑造了她们的人生轨迹,进而影响了香港社会的某些方面。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华人妇女与香港基督教:口述历史》一出现,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作为一个在台湾长大的读者,我对香港的历史文化总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尤其是那些不为人知的、鲜活的民间叙事。我们从小接触的香港印象,往往是影视作品里的都市繁华,或者是商业大厦的崛起,但那些构成这座城市肌理的普通人的生活,尤其是女性的视角,却常常被忽略。《口述历史》这几个字,更是点明了这本书的珍贵之处——它不是从宏大的历史叙事切入,而是从最真实的生命经验出发,去挖掘那些被时间洪流淹没的片段。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在香港基督教的语境下,华人女性是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寻找身份认同、构建家庭、参与社会,甚至是挑战传统束缚的。我想象中的这本书,应该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生活的气息,能够让我们窥见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动人的香港。不知道书中会不会有关于教会生活、信仰实践,甚至是姐妹情谊的细致描绘?我非常希望能看到这些鲜活的细节,它们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信仰是如何渗透到她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她们力量的来源,或是精神的寄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