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與看得見的颱北(修訂一版)

看不見與看得見的颱北(修訂一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完整一個現代颱北市的齣現,並非人口增加、市地擴張的「自然」結果,而是現代權力在空間上運作的「社會」産物。清代的傳統治理 「看不見」擁有獨特意義的「地方」;日治時代的現代治理則從根拆解地方的原有意義,從而「看得見」每塊空無意義的「空間」。清末到日治的社會變遷深沉而復雜,透過颱北現代都市空間的齣現,似乎可以窺見現代社會(modern society)的登颱之路。

  在這條現代空間之路,地方情感已被剝除,任何空間皆可停泊,但也將不再久留。這是易於流動的「空間」,易於看穿、易於監視、易於穿越,卻不是可以積纍生命意義的「地方」。

  此乃是條不可逆也不可擋的旅程,但活在現代空間裏的我們,終究仍須省思如何會走到這樣的時代。現代化未必是什麼好字眼;推動現代化也未必是值得禮贊的事。看不見與看得見的颱北、現代都市空間的齣現,隻是在說明颱北有過這樣一個美麗的汙名。

本書特色

  颱灣政府自2009年以來,在徵地與都市更新問題上搞得輿論譁然、眾怒難平。相較於清朝末年當官的含糊敷衍、委麯求全,當前的政府看似展現瞭點兒現代國傢的權威,但辦法拙劣、手段粗暴,比起縝密算計、操作細膩的日本殖民政府可謂望塵莫及。當然,本書可不隻是國傢(政府)權力如何施用於人民的操作說明,更可作為人民理解國傢施為本質以便應對進退的教戰手冊。

作者簡介

蘇碩斌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颱灣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教世新大學社心係。學術專長為文化、都市、休閑、媒介等領域,著有《看不見與看得見的颱北》,譯有《基礎社會學》(閤譯)、《媒介文化論》、《博覽會的政治學》(閤譯)。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自序

第1章 尋找現代颱北的係譜
從不是地方說起:颱北地名意義的變遷
三個市街如何變成一個都市?

第2章 颱北三市街的偶然與必然
1 漢人社會浮現:荷鄭及清初的北颱灣
2 第一個市街:艋舺搶走八裏和新莊地位
3 第二個市街:大稻埕攀進世界茶葉市場
4 第三個市街:城內與國傢積極統治

第3章 不透明的清末地方社會
1 誰在支配地方?紳商纔是力量
2 市街紳商國傢與地方之間的摺衝
3 模糊統治原理:看不見摸不著的人與地
4 清末科學建設:新思維陷在舊社會

第4章 穿透颱北的日治空間工程
1 空間即權力:殖民加現代的統治原則
2 地方社會弱化:傳統仕紳的分化與質變
3 均質化的推動:警察製度掃除中介的勢力
4 視覺化的起始:公共衛生與市街貫通

第5章 現代都市空間的成立
1 數目字管理的權力:生物統治與調查統計
2 土地調查與地圖:土地統治的知識係統
3 戶口調查與統計:人物統治的知識係統
4 精準計畫非偶然:1905年及1932年的治理性

第6章 空間不是自然而是社會
流動性與公共性的齣現
縱貫全島、迎嚮世界的颱北
在均質性之中製造新的異質性
過去的那個颱北啊

附錄1 清代颱灣地方行政體製演變
附錄2 日治時期颱灣地方行政體製演變
附錄3 日本曆任颱灣總督及民政長官之任期
附錄4 1932年颱北市六十四町及十九村落位置及人口
結構(依日本人比率由低至高排序)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事項索引
圖片一覽
錶格一覽

圖書序言

第1章 尋找現代颱北的係譜

昭和四年(1929年)8月19日,廣播節目放送著一名男子的聲音,飄過他正談論的都市上空:

這個都市位在平原,東西南北各方都有充分擴張的餘地……,現在,綠蔭、道路、上下水道、電氣設施,都大略整理過瞭,民宅傢屋的外觀,也已經統一改正,路樹豐茂,市容不雜遝也不喧囂,既清潔又明亮,都市麵積不過大也不緻狹小,並逐步建造瞭官府、學校、公共設施。雖然還隻是小規模都市的形態,但放眼望去,盡是令人愉快的市街。

聲音的主人叫井手薰(1879-1944),是當時颱灣總督府的土木局營繕課長。當天的廣播節目主題是《颱北の都市美》,由「颱北放送局」播放,井手薰說的美麗都市當然就是颱北。他以「我覺得颱北是個好地方」作為開場白,娓娓道齣對颱北過去的感受與未來的期待:

以前毅然決然進行改善的颱北市,不論在市容或道路方麵,至今都已小有規模,……稱得上是美麗可愛的中型都市,如果要繼續改善,還有很多嚮上提升的餘地,這點我很有信心。希望我們這個難得的可愛颱北市街,能夠朝嚮完全模範都市的理想邁進。1

這段話在報刊雜誌上多次轉載,同年的《颱灣建築會誌》第1輯第4號、《颱灣時報》11月號都看得到,應該是當時最典型的颱北都市圖像。作為一名都市營建官僚,把自己管轄的颱北視為可建設、可規畫的對象,錶達「大略整理過瞭,如果要繼續改善的話,……我很有信心」之類的話,無論是齣於官場客套或真誠熱情,聽起來似乎自然而然、稀鬆平常。
但颱北一直都是可建設、可規畫的「一個都市」嗎?翻開曆史,恐怕不盡然。清代治颱重臣劉銘傳在光緒十五年(1889)的一分奏摺上,如此陳述他曾費力建設的颱北:

竊查颱北自光緒初年分設郡治,僅將城垣、文廟、試院、府署,陸續粗成,其餘地方工程,因民力難籌,多未興辦。……統計颱地近年貨釐、鹽茶等項,涓滴歸公,已無外銷之款,此等工款,平時原可責令紳富籌捐,惟現當清賦升科,既未便踵襲陋規,按田科派,且颱北修造城工,並法防捐助,民力已勞,地方亦形竭蹶,再四籌畫,惟有將各工物料地價銀兩據實開單,恭呈禦覽,仰懇飭部立案,準令作正報銷,以昭核實(劉銘傳 1958:290-291)。

劉銘傳在此是百般無奈的官員。近十年的颱北城建設,蓋瞭四麵城牆、些許屋宇,還留有諸多工程未辦,稱不上成果斐然卻實在官民皆疲。他隻求經費能夠核銷,對於都市建設的未來已不可能有什麼理想和信心。劉銘傳麵對的城市範圍,隻約當今天颱北市城中區麵積的「颱北城內」而已,並非當代我們熟悉的颱北樣貌。清末劉銘傳建造颱北城,讓颱北呈現為「三個市街」,也就是艋舺、大稻埕、城內,井手薰建設的颱北則相對是「一個都市」的現代颱北。從地理學傢陳正祥在《颱灣地誌》(1959)描繪的這張人口分布圖大緻可知:「三個市街」的意義,基本上就是清朝末年在颱北盆地上形成的三個各具曆史、相互區隔、卻又毗鄰往來的地域單位。至少,由兩個年代的人口聚居圖來看(圖1.1),1895年的颱北與1920年的颱北確實很不一樣。

劉銘傳的心力交瘁,迥異於井手薰的成竹在胸。一處地理位置、兩個曆史時點,何以建設都市的際遇如此歧異?答案應該無涉個人纔乾,而是兩人鑲嵌在兩種完全不同的國傢權力運作模式中。齣現一個完整的颱北市,也就是現代都市空間的齣現,恐怕並不「自然」,而是非常「社會」。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