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一个现代台北市的出现,并非人口增加、市地扩张的「自然」结果,而是现代权力在空间上运作的「社会」产物。清代的传统治理 「看不见」拥有独特意义的「地方」;日治时代的现代治理则从根拆解地方的原有意义,从而「看得见」每块空无意义的「空间」。清末到日治的社会变迁深沉而复杂,透过台北现代都市空间的出现,似乎可以窥见现代社会(modern society)的登台之路。
在这条现代空间之路,地方情感已被剥除,任何空间皆可停泊,但也将不再久留。这是易于流动的「空间」,易于看穿、易于监视、易于穿越,却不是可以积累生命意义的「地方」。
此乃是条不可逆也不可挡的旅程,但活在现代空间里的我们,终究仍须省思如何会走到这样的时代。现代化未必是什么好字眼;推动现代化也未必是值得礼赞的事。看不见与看得见的台北、现代都市空间的出现,只是在说明台北有过这样一个美丽的污名。
本书特色
台湾政府自2009年以来,在征地与都市更新问题上搞得舆论譁然、众怒难平。相较于清朝末年当官的含煳敷衍、委曲求全,当前的政府看似展现了点儿现代国家的权威,但办法拙劣、手段粗暴,比起缜密算计、操作细腻的日本殖民政府可谓望尘莫及。当然,本书可不只是国家(政府)权力如何施用于人民的操作说明,更可作为人民理解国家施为本质以便应对进退的教战手册。
作者简介
苏硕斌
国立阳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副教授,台湾大学社会学博士,曾任教世新大学社心系。学术专长为文化、都市、休闲、媒介等领域,着有《看不见与看得见的台北》,译有《基础社会学》(合译)、《媒介文化论》、《博览会的政治学》(合译)。
自序
第1章 寻找现代台北的系谱
从不是地方说起:台北地名意义的变迁
三个市街如何变成一个都市?
第2章 台北三市街的偶然与必然
1 汉人社会浮现:荷郑及清初的北台湾
2 第一个市街:艋舺抢走八里和新庄地位
3 第二个市街:大稻埕攀进世界茶叶市场
4 第三个市街:城内与国家积极统治
第3章 不透明的清末地方社会
1 谁在支配地方?绅商才是力量
2 市街绅商国家与地方之间的折冲
3 模煳统治原理: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与地
4 清末科学建设:新思维陷在旧社会
第4章 穿透台北的日治空间工程
1 空间即权力:殖民加现代的统治原则
2 地方社会弱化:传统仕绅的分化与质变
3 均质化的推动:警察制度扫除中介的势力
4 视觉化的起始:公共卫生与市街贯通
第5章 现代都市空间的成立
1 数目字管理的权力:生物统治与调查统计
2 土地调查与地图:土地统治的知识系统
3 户口调查与统计:人物统治的知识系统
4 精准计画非偶然:1905年及1932年的治理性
第6章 空间不是自然而是社会
流动性与公共性的出现
纵贯全岛、迎向世界的台北
在均质性之中制造新的异质性
过去的那个台北啊
附录1 清代台湾地方行政体制演变
附录2 日治时期台湾地方行政体制演变
附录3 日本历任台湾总督及民政长官之任期
附录4 1932年台北市六十四町及十九村落位置及人口
结构(依日本人比率由低至高排序)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事项索引
图片一览
表格一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