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与看得见的台北(修订一版)

看不见与看得见的台北(修订一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完整一个现代台北市的出现,并非人口增加、市地扩张的「自然」结果,而是现代权力在空间上运作的「社会」产物。清代的传统治理 「看不见」拥有独特意义的「地方」;日治时代的现代治理则从根拆解地方的原有意义,从而「看得见」每块空无意义的「空间」。清末到日治的社会变迁深沉而复杂,透过台北现代都市空间的出现,似乎可以窥见现代社会(modern society)的登台之路。

  在这条现代空间之路,地方情感已被剥除,任何空间皆可停泊,但也将不再久留。这是易于流动的「空间」,易于看穿、易于监视、易于穿越,却不是可以积累生命意义的「地方」。

  此乃是条不可逆也不可挡的旅程,但活在现代空间里的我们,终究仍须省思如何会走到这样的时代。现代化未必是什么好字眼;推动现代化也未必是值得礼赞的事。看不见与看得见的台北、现代都市空间的出现,只是在说明台北有过这样一个美丽的污名。

本书特色

  台湾政府自2009年以来,在征地与都市更新问题上搞得舆论譁然、众怒难平。相较于清朝末年当官的含煳敷衍、委曲求全,当前的政府看似展现了点儿现代国家的权威,但办法拙劣、手段粗暴,比起缜密算计、操作细腻的日本殖民政府可谓望尘莫及。当然,本书可不只是国家(政府)权力如何施用于人民的操作说明,更可作为人民理解国家施为本质以便应对进退的教战手册。

作者简介

苏硕斌

  国立阳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副教授,台湾大学社会学博士,曾任教世新大学社心系。学术专长为文化、都市、休闲、媒介等领域,着有《看不见与看得见的台北》,译有《基础社会学》(合译)、《媒介文化论》、《博览会的政治学》(合译)。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

第1章 寻找现代台北的系谱
从不是地方说起:台北地名意义的变迁
三个市街如何变成一个都市?

第2章 台北三市街的偶然与必然
1 汉人社会浮现:荷郑及清初的北台湾
2 第一个市街:艋舺抢走八里和新庄地位
3 第二个市街:大稻埕攀进世界茶叶市场
4 第三个市街:城内与国家积极统治

第3章 不透明的清末地方社会
1 谁在支配地方?绅商才是力量
2 市街绅商国家与地方之间的折冲
3 模煳统治原理: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与地
4 清末科学建设:新思维陷在旧社会

第4章 穿透台北的日治空间工程
1 空间即权力:殖民加现代的统治原则
2 地方社会弱化:传统仕绅的分化与质变
3 均质化的推动:警察制度扫除中介的势力
4 视觉化的起始:公共卫生与市街贯通

第5章 现代都市空间的成立
1 数目字管理的权力:生物统治与调查统计
2 土地调查与地图:土地统治的知识系统
3 户口调查与统计:人物统治的知识系统
4 精准计画非偶然:1905年及1932年的治理性

第6章 空间不是自然而是社会
流动性与公共性的出现
纵贯全岛、迎向世界的台北
在均质性之中制造新的异质性
过去的那个台北啊

附录1 清代台湾地方行政体制演变
附录2 日治时期台湾地方行政体制演变
附录3 日本历任台湾总督及民政长官之任期
附录4 1932年台北市六十四町及十九村落位置及人口
结构(依日本人比率由低至高排序)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事项索引
图片一览
表格一览

图书序言

第1章 寻找现代台北的系谱

昭和四年(1929年)8月19日,广播节目放送着一名男子的声音,飘过他正谈论的都市上空:

这个都市位在平原,东西南北各方都有充分扩张的余地……,现在,绿荫、道路、上下水道、电气设施,都大略整理过了,民宅家屋的外观,也已经统一改正,路树丰茂,市容不杂沓也不喧嚣,既清洁又明亮,都市面积不过大也不致狭小,并逐步建造了官府、学校、公共设施。虽然还只是小规模都市的形态,但放眼望去,尽是令人愉快的市街。

声音的主人叫井手薰(1879-1944),是当时台湾总督府的土木局营缮课长。当天的广播节目主题是《台北の都市美》,由「台北放送局」播放,井手薰说的美丽都市当然就是台北。他以「我觉得台北是个好地方」作为开场白,娓娓道出对台北过去的感受与未来的期待:

以前毅然决然进行改善的台北市,不论在市容或道路方面,至今都已小有规模,……称得上是美丽可爱的中型都市,如果要继续改善,还有很多向上提升的余地,这点我很有信心。希望我们这个难得的可爱台北市街,能够朝向完全模范都市的理想迈进。1

这段话在报刊杂志上多次转载,同年的《台湾建筑会志》第1辑第4号、《台湾时报》11月号都看得到,应该是当时最典型的台北都市图像。作为一名都市营建官僚,把自己管辖的台北视为可建设、可规画的对象,表达「大略整理过了,如果要继续改善的话,……我很有信心」之类的话,无论是出于官场客套或真诚热情,听起来似乎自然而然、稀松平常。
但台北一直都是可建设、可规画的「一个都市」吗?翻开历史,恐怕不尽然。清代治台重臣刘铭传在光绪十五年(1889)的一分奏折上,如此陈述他曾费力建设的台北:

窃查台北自光绪初年分设郡治,仅将城垣、文庙、试院、府署,陆续粗成,其余地方工程,因民力难筹,多未兴办。……统计台地近年货釐、盐茶等项,涓滴归公,已无外销之款,此等工款,平时原可责令绅富筹捐,惟现当清赋升科,既未便踵袭陋规,按田科派,且台北修造城工,并法防捐助,民力已劳,地方亦形竭蹶,再四筹画,惟有将各工物料地价银两据实开单,恭呈御览,仰恳饬部立案,准令作正报销,以昭核实(刘铭传 1958:290-291)。

刘铭传在此是百般无奈的官员。近十年的台北城建设,盖了四面城墙、些许屋宇,还留有诸多工程未办,称不上成果斐然却实在官民皆疲。他只求经费能够核销,对于都市建设的未来已不可能有什么理想和信心。刘铭传面对的城市范围,只约当今天台北市城中区面积的「台北城内」而已,并非当代我们熟悉的台北样貌。清末刘铭传建造台北城,让台北呈现为「三个市街」,也就是艋舺、大稻埕、城内,井手薰建设的台北则相对是「一个都市」的现代台北。从地理学家陈正祥在《台湾地志》(1959)描绘的这张人口分布图大致可知:「三个市街」的意义,基本上就是清朝末年在台北盆地上形成的三个各具历史、相互区隔、却又毗邻往来的地域单位。至少,由两个年代的人口聚居图来看(图1.1),1895年的台北与1920年的台北确实很不一样。

刘铭传的心力交瘁,迥异于井手薰的成竹在胸。一处地理位置、两个历史时点,何以建设都市的际遇如此歧异?答案应该无涉个人才干,而是两人镶嵌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国家权力运作模式中。出现一个完整的台北市,也就是现代都市空间的出现,恐怕并不「自然」,而是非常「社会」。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