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赫若、郭琇琮和许强之外,最后一位「台湾四大才子」,回返祖国参加抗日战争的传奇人物吴思汉的故事。
「祖国啊,请你看我一眼,你的台湾儿子回来了!」吴思汉在鸭绿江边唿唤。
「每个台湾人寻找祖国的经历,都是一部千万行的叙事诗。」李纯青因吴思汉的爱国热忱而感叹地说。
「其过程一关比一关难闯难越,其曲折惊险,有如希腊神话英雄尤里西斯还乡记。」李纯青比喻吴思汉寻找祖国三千里的过程。
「字字动人,语语惊心,不禁使人泫然……」李万居发表对吴思汉〈归国记〉的读后感。
「像吴思汉这等脑袋,不知十年是否能有一个?
那是大量生产才子的年代,可你若要他们走路,一颗子弹就够了。」
「当年,他只是凭着一颗炽热的爱国心,不计个人前途,冒着生命危险,忍饥受寒,苦苦地寻找祖国三千里。为什么当权者宁可让这颗心停止跳动,却不紧紧地抓住它呢!」
颜世鸿医师万分惋惜。
全书内容分为三辑,〈寻找祖国三千里──殖民地台湾青年吴思汉的身分认同之旅〉为吕赫若、郭琇琮和许强之外,最后一位「台湾四大才子」,回返祖国参加抗日战争的传奇人物吴思汉的故事。〈寻找林如堉的青春之歌〉则是赴祖国求学,参加国民党对日抗战,回台组织热血青年串连,高唱过欢喜的青春之歌的一代人的历史。〈寻找註仔与黑仔的下落〉讲述李中志、张金海两兄弟从在日本苦学到参军,至回台加入地下党的革命活动历程。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九日起,一连七天,《台湾新生报》日文版刊载了一篇题为〈思慕祖国不远千里── 一台湾青年的归国记〉的文章,作者署名吴思汉。
通过这篇报导,吴思汉报告自己为了参加祖国的抗日战争,不惜放弃京都帝大医学部学业,只身穿越朝鲜半岛,过鸭绿江,潜入东北、华北沦陷区,再突破前线封锁,深入内地,最后终于抵达重庆的艰难而曲折的过程。
在光复不久,对祖国的热情犹未冷却的台湾,吴思汉的经历感动了无以数计的读者;尤其是在青年知识分子之间,他那寻找祖国三千里的故事随即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一则时代传奇。吴思汉也成了当时的传奇人物。
然而,五年不到,一九五○年十一月廿九日,二、二八后改组易名的《新生报》却刊载了一则题为「不法叛逆危害党国十四匪谍枪决」的报导;这一次,吴思汉成为「匪党支部书记」,而于前一天的清晨六时,与同案郭琇琮、许强等医界菁英,在马场町刑场「明正典刑」。
作者简介
蓝博洲
一九六○年生于台湾苗栗。辅仁大学法文系毕业。曾任职《人间》杂志,时报出版公司特约主编,中央大学「新锐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TVBS《台湾思想起》制作人,现专事写作。
一九八三年开始写小说,一九八五年以短篇小说〈丧逝〉获时报文学奖,一九八九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旅行者》。二○○二年出版长篇小说《藤缠树》,获《中国时报》年度十大好书奖、《联合报》年度最佳书奖。
着有长篇小说《一个青年小说家的诞生》、《藤缠树》,报导文学《消失在历史迷雾中的作家身影》、《幌马车之歌》等,历史报导《红色客家人》、《台湾好女人》、《麦浪歌咏队》、《共产青年李登辉》、《天未亮──追忆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寻访被湮灭的台湾史与台湾人》、《日据时期台湾学生运动,1913-1945年》、《白色恐怖》、《沉尸、流亡、二二八》、《红色客家庄》、《消失的台湾医界良心》、《消逝在二二八迷雾中的王添灯》,散文《战风车──一个作家的选战记事》。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沉甸甸的触动。它不像那些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让你一口气读完,然后惊呼过瘾。相反,它更像是一首悠扬的古曲,需要你慢慢品味,细细体会,才能领略其中的韵味。我常常在读到某些段落的时候,会停下来,陷入沉思。脑海里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些画面,一些声音,一些气息。那是一种关于“离散”与“寻觅”的宏大叙事,却又通过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变得如此真实,如此 relatable。我看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生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得不离开他们熟悉的土地,踏上未知的旅程。他们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也带着对生存的渴望,在异国他乡努力地扎根。书中所描绘的,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迁徙,更是心灵上的流浪与回归。它让我明白,所谓的“家”,并非仅仅是出生的地方,更是能够给予心灵慰藉,能够让灵魂栖息的那个地方。即使离开了,即使时光流逝,那种对“根”的追寻,也从未停歇。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的意义,也让我更加珍视自己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
评分这本书,总觉得它像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被小心翼翼地珍藏在记忆的角落,每一次翻阅,都能勾起一些模糊而又深刻的情感。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快餐式的读物,读完就忘,而是需要静下心来,一点一点地去品味,去感受。我常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捧着它,让思绪随着文字一同飘远。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独自漫步,偶尔抬头望见一轮明月,突然就想起远方的家,想起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想起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时光。书里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抛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在我的内心深处久久回荡。它让我思考,关于“家”的定义,关于“归属感”的重量,关于那些看不见的线,如何将我们与过去的岁月,与来时的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并非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抛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导着你去探索,去寻找。有时候,我会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灵魂的对话。它让我明白,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无论经历了多少风雨,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地方,是我们永远的根,是我们最终的依靠。读它,就像是在进行一场马拉松式的思考,需要耐心,需要坚持,也需要一颗愿意被触动的心。它并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一种娓娓道来的温暖。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更加珍惜那些平凡而又珍贵的瞬间。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沉静而又深刻的思考。它不像那些快节奏的现代小说,能够让你瞬间沉浸其中,然后又迅速抽离。相反,它更像是一首悠扬的诗篇,需要你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味。我被书中那些关于“离散”与“寻觅”的故事深深打动。我看到了,在历史的洪流中,无数的生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得不离开他们熟悉的土地,踏上未知的旅程。他们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期盼,在异国他乡努力地奋斗。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了“归属感”的意义,也让我更加珍视自己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它让我明白了,所谓的“家”,并非仅仅是出生地,更是能够给予我们心灵慰藉,能够让灵魂栖息的那个地方。即使离开了,即使时光流逝,那种对“根”的追寻,也从未停歇。
评分每当我翻开这本书,都会有一种想要流泪的冲动,却又强忍住了。它所描绘的,是一种如此深沉而又如此普遍的情感,那就是对“家”的眷恋。我看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太多太多的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往遥远的国度。他们带着对故土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以及对未知未来的忐忑,在陌生的土地上努力地生存。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从我身边悄悄走过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情感,都让我感同身受。它让我明白了,所谓的“家”,不仅仅是出生的地方,更是能够给予我们心灵慰藉,能够让我们感到安全和温暖的港湾。即使身处异国他乡,即使岁月流转,那份对“家”的思念,也从未消减。它让我更加懂得珍惜,更加懂得感恩,也更加懂得,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来时路,不能忘记那个曾经给予我们爱与力量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埋藏在时间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珍珠,需要用真心去打磨,才能显现出它耀眼的光芒。我第一次拿起它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只是觉得书名有些特别,引起了我的好奇。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被它所吸引,被它所震撼。它所描绘的,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羁绊,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我仿佛能够看到,那些在异国他乡漂泊的灵魂,他们眼中的迷茫,他们心中的渴望,以及他们为“家”所付出的所有努力。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情感。我看到了那些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背井离乡的人们的坚韧,看到了他们为了心中的梦想所付出的代价,也看到了他们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它让我明白,所谓的“家”,不仅仅是一个物理上的空间,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寄托,一种精神上的归属。即使身处天涯海角,即使岁月流转,那种对家的思念,也从未消减。它让我反思,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已经渐渐失去了与“根”的联系?我们是否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忽略了那些更为重要的精神财富?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生命中最珍贵的,往往不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而是那些深藏在心底的情感,那些与我们血脉相连的羁绊。它让我更加懂得感恩,更加懂得珍惜,更加懂得,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忘记那个曾经给予我们温暖和力量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总给我一种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的感觉。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而是需要你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细细地咀嚼,去慢慢地消化。我被书中那些描绘的,关于“离散”与“寻觅”的故事所深深吸引。我看到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无数的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得不离开他们熟悉的故土,去往遥远的异乡。他们带着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憧憬,也带着对生存的渴望,在陌生的土地上努力地奋斗。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所谓的“家”,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寄托,一种精神上的归属。即使身处异国他乡,即使经历了风风雨雨,人们对“家”的思念,对“根”的追寻,也从未停止。它让我对那些在异国他乡努力生活的人们,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维系着民族的文化,传承着家族的记忆,也在自己的心中,构建着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用温和而又充满力量的语言,向我讲述着那些关于“家”的,永恒的故事。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看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太多太多的生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得不离开他们熟悉的土地,去往遥远的国度。他们带着对故土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以及对未知未来的忐忑,在陌生的土地上努力地生存。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从我身边悄悄走过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情感,都让我感同身受。它让我明白了,所谓的“家”,不仅仅是出生的地方,更是能够给予我们心灵慰藉,能够让我们感到安全和温暖的港湾。即使身处异国他乡,即使岁月流转,那份对“家”的思念,也从未消减。它让我更加懂得珍惜,更加懂得感恩,也更加懂得,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来时路,不能忘记那个曾经给予我们爱与力量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壶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或许有些寡淡,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那股醇厚而绵长的滋味。它所描绘的,是一种深刻的,关于“归属感”的探索。我读到那些在异国他乡努力生活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地融入新的环境,同时又顽强地保留着自己的文化传统。他们可能面临着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甚至是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们从未放弃对“家”的思念,对“根”的追寻。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像是生活在我身边的某个人,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情感,都让我感到无比的亲切。它让我明白了,所谓的“家”,并非仅仅是出生地,而是能够给予我们心灵慰藉,能够让我们感到安全和温暖的地方。即使我们身处天涯海角,即使时光荏苒,那份对“家”的思念,也从未消减。它让我更加懂得珍惜,更加懂得感恩,也更加懂得,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来时路,不能忘记那个曾经给予我们爱与力量的地方。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也感到一种莫名的感动。它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也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但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书里的文字,就像是夏日午后的微风,轻轻拂过我的脸庞,带来一丝丝清凉,也带来一丝丝淡淡的忧伤。我看到了那些在异国他乡的游子,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地维系着与故土的联系。他们可能说着不太流利的乡音,吃着自己动手制作的家乡菜,在异国他乡庆祝着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却蕴含着多么深沉的情感啊!它让我明白了,所谓的“根”,并非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一种精神认同。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无法割裂与故土的联系,因为那里承载着我们的回忆,承载着我们的血脉,承载着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理由。这本书,让我对“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那些漂泊在异乡的同胞们,有了更多的敬意和理解。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故事书,而是一本关于爱,关于思念,关于坚持的书。它让我们看到,即使身处异国,即使面对种种困难,人们依然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坚守着内心的信仰,追寻着心中的家园。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它不像许多现代作品那样,充满着喧嚣与浮躁,而是以一种沉静而有力的笔触,描绘着那些关于“家”的,永恒的主题。我常常会在阅读的时候,想起我的长辈们,想起他们曾经讲述过的,关于过去的故事。那些故事,或许有些模糊,有些零散,但却都饱含着对故土的深情,对未来的期盼。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能够更深入地,更全面地,去理解那些故事背后的情感。它让我看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们对于“家”的眷恋,对于“根”的追寻,从未改变。那些在异国他乡努力生活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维系着与故土的联系,传承着民族的文化。他们的努力,他们的坚持,都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这本书,并非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引人深思。它让我思考,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还有时间,还有心思,去关注那些与“家”有关的,最本质的情感?是否还有勇气,去追寻那份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