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客家

千年客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一本带有世界观的客家史!

  客家人真的是中原传人?
  客家人也参与了海洋贸易?
  客家人的移民足迹遍布了全世界?
  客家人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角色,更是近代资本经济发展的幕后功臣,
  让我们循着这条不曾有人走过的轨迹,重新发现客家,认识客家。

  《大航海时代的台湾》作者汤锦台耗时五年,亲自走访中南半岛、祕鲁等地,实地拜访当地的客家后裔,考察当地留下的客家史蹟,写下了客家人海外发展的历史轨迹,是认识客家人必读的历史佳作。

  印象里,客家人总是依山而居,但他们若不是海上的民族,为何能顺着海洋足迹,来到台湾,甚至远抵南洋、美洲各地?就连史上留名的劫掠海盗中,也有客家人的踪影?

  本书作者不仅破除许多传统上对客家历史的误解,更亲自前往南洋与美洲各地进行田野调查,让我们除了台湾的客家,更进一步认识世界上的客家。

  过去,有客家人是北方正统「中原传人」的说法,但事实上,客家人是经过千年以上的历史演进才逐渐形成的民系。它主要是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山区,由汉、畬两族的山区居民,为了共同反抗统治者压迫,经过数百年的战斗,慢慢融合而成的团体。

  这种艰难的生存环境,形塑了客家剽悍的民风。加上南宋的文天祥曾在此召集民兵,以寡敌众,力抗元军,因此后人对当地的忠勇史蹟,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客家人素有忠义之名,不过台湾史上几次重要的民变民反中,客家人虽然也都身居要角,却因为彼此之间立场不同,甚至在政治操弄下相互仇杀,写下了台湾移民史极为不幸的一页。

  近代之后,客家人开始出现往国外移民的大趋势,除了东南亚为主要的外移地区之外,在鸦片战争之后,更有数十万客家农民签下卖身契,如浪潮般流向帝国主义下的殖民地充当劳工,在异国的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客家人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角色,更是近代资本经济发展的幕后功臣,让我们循着这条不曾有人走过的轨迹,重新发现客家,认识客家。

作者简介

汤锦台

  苗栗公馆人,大学毕业后赴美唸书,后考进联合国总部任文件译审三十一年。公余喜读书论政,自一九七三年起常访问大陆,探索两岸问题。

  近年潜心研读早期中西交流史,先后出版了《大航海时代的台湾》、《开启台湾第一人郑芝龙》和《闽南人的海上世纪》等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致谢
作者序

第一章 回到孕育客家先民的时空
闽粤赣结合区的早期住民∕从三苗向畬族的过渡∕唐代以前北方汉人的南下∕唐末向闽粤赣结合区移动的最早期客家先民

第二章 漳州设州置县 畬族缩退闽粤赣边
王审知建立闽国∕陈元光与漳州的设治∕从北宋到宋室南渡漳、汀两州人口的增长∕两宋之交的第二波移民潮∕南宋时期的漳州畬汉势力的消长及其影响

第三章 在武力抗争中共同成长的汉畲山民
宋元两朝闽赣交界处的私盐贩卖与武装活动∕南宋时期虔、汀武装活动的升级∕南宋末年文天祥的抗元行动∕从宋到元闽粤赣边汉畬山民的武装斗争∕宋末元初赣汀人口的外移

第四章 明代潮漳两州人口的流入与社会动乱
元末明初汀州对梅州和潮州人口的外移∕从汀州到漳州∕
明代初期与中期的闽粤赣边乱事∕倭寇与私商∕葡萄牙人东来初期闽粤结合区的寇乱∕闽粤交界区的山寇之乱

第五章 一个「汉族」新民系的诞生
明朝中叶粤东畬族人口的增长∕王守仁赣南平乱∕俞大猷漳潮剿寇与闽粤赣边区汉畬界限的消失∕进入全球贸易大循环时期的闽粤赣结合区∕明末程乡的动乱与郑芝龙粤东平乱∕一个「汉族」新民系的诞生

第六章 破茧而出
清初迁界 人民流离∕从粤东山区向外扩散∕「土、客」摩擦∕「客家」与「客家人」称唿的出现∕从红巾作乱到土客械斗∕客家称唿的普及与客家觉醒运动的出现

第七章 东渡台湾
海寇与渔猎者组成的早期移民∕荷据与明郑时期的到台商民与移民∕清初渡海禁令与客民渡台∕地域性人群间的矛盾∕义民功能的扩大∕自南向北和自西向东的人口扩散∕福佬化、土客通婚和客家称唿的出现

第八章 血汗浇灌了美洲与南洋大地的苦力大军
华工契约苦力的源起∕泪洒西印度群岛∕血染安第斯山山脚的海岸纵谷∕流向南洋大地∕在檀香木之岛

第九章 在动荡年代的全球大流动
客家人大批初下南洋∕发生在沙捞越的古晋惨案∕在北婆罗洲沙巴拓荒的太平天国遗民∕马来半岛上的客家移民∕新加坡的开埠∕在北苏门答腊的热带种植园∕环印度洋地区的流动∕二十世纪后半期客家移民类型的多元化

第十章 峇峇与娘惹的世界
源远流长的南洋土生华人∕早期海崃殖民地社会中的峇峇与娘惹土生华人∕海崃殖民地客家峇峇人群的出现∕北苏门答腊的客家土生华人∕西印度群岛、拉美与夏威夷的另类混血客民后裔∕美国本土客家

第十一章 三个客家人的故事
吉隆坡的开拓者叶亚来(1837-1885)∕从太平军战士的后代到民国利益的维护者陈友仁(1878-1944)∕热爱台湾的读书人戴国煇(1931-2001)

第十二章 客家路漫漫
维系客家集体认同的无形力量∕处境与对比∕另类思考∕客家路漫漫

图书序言

「客家」与「客家人」称唿的出现

最早以「客」提到闽粤赣边外移移民的大概要属康熙十二年(公元一六七三年)的江西《南安府志》。该书卷八〈礼乐纪〉中记载:「仅崇义(县)粤、闽界联,乃多侨客。」

但是「客家」名称最早大概出现于康熙初期沿海复界之后。康熙十五年(公元一六七六年),当时的赣州兴国知县黄惟桂谓:「兴邑地处山陬,民多固陋,兼有闽、广流氓侨居境内,客家异籍,礼义罔闻。」

这段话的背景涉及明朝开国初期,赣南地旷人稀,但到中期以后,闽、粤流民开始不断涌入,至清初达于高峰。当时的兴国知县认为县民固然顽固粗陋,而闽、粤籍的移民,也一样粗鄙无礼,因此说了上述的话。

然而,不论是《南安府志》中「侨客」,或是黄惟桂口中的「客家」,应是泛指相对于当地居民的外来者而言,并不是针对这些与江西为邻的闽、粤两省移民所用的专门称唿。

中国历代有关「客」的用法极为普遍,最早是用于对来访者的客气称唿,《礼记‧曲礼下》称:「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后延伸为旅居他乡,杜甫《去蜀》诗云:「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又被用于受到主人尊聘的谋士如「客卿」,或寄食于贵族豪门之人如「门客」;再用于为他人奔走活动的人,如「说客」、「掮客」;也用于与「主」相对而言,如「客观」,或非专业的,如「客串」但是在用于外来者时,常带无平起平坐地位的含意,因此唐代身分较婢女略高的妇女称为「客女」;汉魏以来大批逃亡在外的流民,常依附于官僚地主或门阀豪族等「主户」,成为其佃农,称为「客户」,后来宋朝的人口统计即按此区分;到了明清,即将寄居本地的外地人称为「客籍」,以相对于「土着」。历代用兵,则往往使用外省「客兵」或少数民族的「狼兵」和「土兵」,以有别于本地的「乡兵」。

但是,在「客」的称谓被广泛使用的同时,直到明代,却未见任何文献提到「客家」或「客家话」的称唿。即使王守仁、俞大猷和郑芝龙的三次平叛行动是集中在后人所称的客家摇篮地带,但相关的的历史文献,不论是王守仁的喻民告示,俞大猷的文书往来,或是郑芝龙等将领平乱后的官府报功奏疏,都不见任何提到「客家」甚至是「客民」的文字。即使是明朝灭亡之后,也还有郑成功在漳、潮一代的客家地区发动过勐烈的军事行动,均未见任何奏疏或地方文献以「客家」或「客家人」称唿受到军事争夺冲击的地与人等。因此,可以判定,到明朝覆亡,甚至到清初郑克塽在台政权灭亡为止,「客家」的称谓都还未出现。

康熙复界以后,广东各地涌入了大批粤东移民。这些外来者,如江西兴国的闽、粤移民一样,被冠上了相对于土着或本地人的「客」的称唿。这种称唿,显然并不是当作「客人」的尊称,而是有如「客女」或「客户」等带有贬义的称唿。嘉庆《增城县志》开宗明义提到:「客民者,来增佃耕之民也。」这个定义与汉魏以来称无土无地佃农为「客户」的传统意义相同。

到了清初,围绕着这些佃「客」,首度出现了「客」字之后加上「家字」,即「客家」的称唿。康熙二十六年(公元一六八七年),知县张进箓修、屈大均纂《永安县志》(永安县即今紫金县)卷一〈地理五‧风俗〉内载:「琴江(地名,在该县东南琴江发源地)好虚礼,颇事文学,民多贫,散役逋赋,县中雅多秀氓,其高曾祖父多自江、闽、潮、惠诸县迁徙而至,名曰客家。」就是说,琴江一带之民称为「客家」,甚为贫困,常常逃避徭役和税赋,先人多是好几代前(即约明朝嘉靖年间发现铁矿时期)自江西、福建和潮、惠两州迁徙而来。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