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客家

千年客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客家文化
  • 客家历史
  • 岭南文化
  • 民俗
  • 文化遗产
  • 历史
  • 族群
  • 广东
  • 福建
  • 江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一本带有世界观的客家史!

  客家人真的是中原传人?
  客家人也参与了海洋贸易?
  客家人的移民足迹遍布了全世界?
  客家人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角色,更是近代资本经济发展的幕后功臣,
  让我们循着这条不曾有人走过的轨迹,重新发现客家,认识客家。

  《大航海时代的台湾》作者汤锦台耗时五年,亲自走访中南半岛、祕鲁等地,实地拜访当地的客家后裔,考察当地留下的客家史蹟,写下了客家人海外发展的历史轨迹,是认识客家人必读的历史佳作。

  印象里,客家人总是依山而居,但他们若不是海上的民族,为何能顺着海洋足迹,来到台湾,甚至远抵南洋、美洲各地?就连史上留名的劫掠海盗中,也有客家人的踪影?

  本书作者不仅破除许多传统上对客家历史的误解,更亲自前往南洋与美洲各地进行田野调查,让我们除了台湾的客家,更进一步认识世界上的客家。

  过去,有客家人是北方正统「中原传人」的说法,但事实上,客家人是经过千年以上的历史演进才逐渐形成的民系。它主要是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山区,由汉、畬两族的山区居民,为了共同反抗统治者压迫,经过数百年的战斗,慢慢融合而成的团体。

  这种艰难的生存环境,形塑了客家剽悍的民风。加上南宋的文天祥曾在此召集民兵,以寡敌众,力抗元军,因此后人对当地的忠勇史蹟,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客家人素有忠义之名,不过台湾史上几次重要的民变民反中,客家人虽然也都身居要角,却因为彼此之间立场不同,甚至在政治操弄下相互仇杀,写下了台湾移民史极为不幸的一页。

  近代之后,客家人开始出现往国外移民的大趋势,除了东南亚为主要的外移地区之外,在鸦片战争之后,更有数十万客家农民签下卖身契,如浪潮般流向帝国主义下的殖民地充当劳工,在异国的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客家人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角色,更是近代资本经济发展的幕后功臣,让我们循着这条不曾有人走过的轨迹,重新发现客家,认识客家。

作者简介

汤锦台

  苗栗公馆人,大学毕业后赴美唸书,后考进联合国总部任文件译审三十一年。公余喜读书论政,自一九七三年起常访问大陆,探索两岸问题。

  近年潜心研读早期中西交流史,先后出版了《大航海时代的台湾》、《开启台湾第一人郑芝龙》和《闽南人的海上世纪》等书。

跨越时空的相遇:探寻人类文明的交汇点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地域的家族史,而是以一种更为宏大的视角,审视人类文明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所展现出的多样性与共性。它是一部关于迁徙、融合与创造的史诗,通过对一系列历史事件、文化现象和个体命运的细致描摹,试图揭示人类社会在面对环境变迁、文化冲击与身份认同时所采取的复杂策略。 第一部:风沙中的根脉——失落的家园与最初的航程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入一个遥远而模糊的史前世界。我们没有具体的族谱可循,只有从考古学和语言学中推断出的蛛丝马迹。这一部分着重探讨“家园”概念的形成与瓦解。什么是故土?当生存环境不再承载生命所需时,“离开”是否成为了一种刻在基因中的本能? 我们将考察一系列早期人类群体的大迁徙。这不仅是地理上的位移,更是生存智慧的迭代。从干旱的草原到富饶的河谷,从寒冷的北方到温暖的海岸,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牺牲。书中的叙事并不局限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穿插了对早期工具、信仰体系以及口头传说中关于“水”与“土”的独特理解的描绘。 例如,书中会详细分析某早期游牧民族在驯化动植物过程中所建立的生态智慧。他们如何通过观察星象、风向来预测气候,如何构建出既能适应游牧生活,又不失对土地敬畏的社会结构。这种智慧的传承,虽然没有文字记载,却通过技艺的代代相传,成为了他们最坚实的“根”。 第二部:陌生土地上的重塑——认同的边界与文化的张力 随着人类群体的不断扩张,必然会遭遇“他者”。第二部聚焦于文化碰撞与身份重塑的复杂过程。当一个群体进入到一个已经有成熟文明的区域,他们必须做出选择:是完全同化,还是保持距离? 本书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例如,一个以航海和商业著称的族群,如何在新的贸易港口建立起“浮动社区”。他们的身份认同不再基于固定的疆域,而是基于共同的语言、习俗以及一种对海洋的共同情感。这种认同的流动性,使其能够迅速适应不同的政治环境,但也带来了内部代际之间的深刻隔阂——长辈坚守旧习,而年轻一代则更渴望融入主流社会。 书中对“乡愁”的探讨也极为深刻。乡愁并非仅仅是对故土的怀念,更是一种对“确定性”的渴望。在陌生的环境中,人们通过重建熟悉的仪式、重演古老的庆典来对抗无常感。我们观察了这些群体如何将原有的信仰与新接触的宗教、哲学进行巧妙的融合,创造出既独特又具有适应性的精神世界。这种融合并非单向的接受,而是一个充满辩论、妥协与创新的复杂过程。 第三部:在十字路口上——技艺的传承与文明的交响 第三部将目光投向了专业技能与知识的传播。许多群体之所以能在新的环境中立足,依赖于他们掌握的独特技术——无论是冶金术、丝织工艺,还是天文观测。 书中描绘了一个手工艺人群体,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技艺秘密,发展出了一套复杂的师徒制度和暗语系统。然而,知识的封闭性最终也成为一种限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古老的技艺如何与新兴的工业革命浪潮相遇?是选择固步自封,最终被时代淘汰,还是选择开放创新,将传统技艺融入到新的材料与审美之中? 这一部分还探讨了“中间人”的角色。在不同文明的交界地带,总有一群人精通多重语言和习俗,他们是信息的传递者,也是文化误解的调解者。他们的存在,促成了丝绸之路沿线、地中海贸易网络等诸多文明交汇点的繁荣。书中通过对这些“中间人”的侧写,展现了全球化早期形态中,个人如何通过掌握信息差来影响历史进程。 第四部:面向未来——边界的消融与身份的重构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视角转向现代。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极速发展的今天,物理上的“迁徙”速度远超以往,而“精神上的故乡”的概念也变得愈发模糊。 我们探讨了当代社会中“流散社群”的特点。他们可能生活在世界各地,却通过互联网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这种新型的连接方式,既巩固了族群的文化认同,也使得“本土性”的定义变得更加复杂。一个出生在A国,教育在B国,工作在C国的个体,其身份认同的构成要素是多元且不断流动的。 最终,本书总结道:人类历史本质上是一部关于“不停地寻找与不停地适应”的历史。那些成功的群体,往往不是最强大或最封闭的,而是那些最具适应性和学习能力的。他们理解了家园并非一个固定的坐标,而是一种流动的状态,一种由共同记忆、共享习俗和未来希望编织而成的精神网络。我们都在历史的洪流中,扮演着不同的“客”与“居者”的角色,共同书写着人类文明不断延展的篇章。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致谢
作者序

第一章 回到孕育客家先民的时空
闽粤赣结合区的早期住民∕从三苗向畬族的过渡∕唐代以前北方汉人的南下∕唐末向闽粤赣结合区移动的最早期客家先民

第二章 漳州设州置县 畬族缩退闽粤赣边
王审知建立闽国∕陈元光与漳州的设治∕从北宋到宋室南渡漳、汀两州人口的增长∕两宋之交的第二波移民潮∕南宋时期的漳州畬汉势力的消长及其影响

第三章 在武力抗争中共同成长的汉畲山民
宋元两朝闽赣交界处的私盐贩卖与武装活动∕南宋时期虔、汀武装活动的升级∕南宋末年文天祥的抗元行动∕从宋到元闽粤赣边汉畬山民的武装斗争∕宋末元初赣汀人口的外移

第四章 明代潮漳两州人口的流入与社会动乱
元末明初汀州对梅州和潮州人口的外移∕从汀州到漳州∕
明代初期与中期的闽粤赣边乱事∕倭寇与私商∕葡萄牙人东来初期闽粤结合区的寇乱∕闽粤交界区的山寇之乱

第五章 一个「汉族」新民系的诞生
明朝中叶粤东畬族人口的增长∕王守仁赣南平乱∕俞大猷漳潮剿寇与闽粤赣边区汉畬界限的消失∕进入全球贸易大循环时期的闽粤赣结合区∕明末程乡的动乱与郑芝龙粤东平乱∕一个「汉族」新民系的诞生

第六章 破茧而出
清初迁界 人民流离∕从粤东山区向外扩散∕「土、客」摩擦∕「客家」与「客家人」称唿的出现∕从红巾作乱到土客械斗∕客家称唿的普及与客家觉醒运动的出现

第七章 东渡台湾
海寇与渔猎者组成的早期移民∕荷据与明郑时期的到台商民与移民∕清初渡海禁令与客民渡台∕地域性人群间的矛盾∕义民功能的扩大∕自南向北和自西向东的人口扩散∕福佬化、土客通婚和客家称唿的出现

第八章 血汗浇灌了美洲与南洋大地的苦力大军
华工契约苦力的源起∕泪洒西印度群岛∕血染安第斯山山脚的海岸纵谷∕流向南洋大地∕在檀香木之岛

第九章 在动荡年代的全球大流动
客家人大批初下南洋∕发生在沙捞越的古晋惨案∕在北婆罗洲沙巴拓荒的太平天国遗民∕马来半岛上的客家移民∕新加坡的开埠∕在北苏门答腊的热带种植园∕环印度洋地区的流动∕二十世纪后半期客家移民类型的多元化

第十章 峇峇与娘惹的世界
源远流长的南洋土生华人∕早期海崃殖民地社会中的峇峇与娘惹土生华人∕海崃殖民地客家峇峇人群的出现∕北苏门答腊的客家土生华人∕西印度群岛、拉美与夏威夷的另类混血客民后裔∕美国本土客家

第十一章 三个客家人的故事
吉隆坡的开拓者叶亚来(1837-1885)∕从太平军战士的后代到民国利益的维护者陈友仁(1878-1944)∕热爱台湾的读书人戴国煇(1931-2001)

第十二章 客家路漫漫
维系客家集体认同的无形力量∕处境与对比∕另类思考∕客家路漫漫

图书序言

作者序

  客家人在全世界分布很广。在中国大陆南方多个省分,到处都有客家人的身影存在;在台湾曾经有一半左右的人口是客家人;在东南亚、印度洋诸岛、西印度群岛和南北美洲,也都聚居着数量众多的客家华人。目前,全球客家人总数,估计达六千至八千万人之多。

  这个为数众多的客家人群,曾经是近代中国和世界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或过程的发动者与参与者:康熙晚年和干隆中期台湾先后发生的朱一贵和林爽文事件中,客家人在清政府与福佬造反民众之间扮演的「义民」角色,对清代的治台政策和后世台湾闽南与客家人群间的关系,影响深远。清末客家人发动的太平天国反清运动,奠定了孙中山最后推翻满清王朝的基础。甲午战后,台湾北部客家人率先打响了反抗日军占台的第一枪。在海外,客家移民是早期开发马来半岛的主力与功臣,更是工业资本主义勃兴初期,开发西方殖民地的重要劳动力来源。

  在现代社会中,客家人群的影响面也不可低估,主要是表现在文化、商业与学术方面。

  文化方面,「土楼建筑」只是其中一项而已,在文学、山歌、戏剧、信仰、风水堪舆、移民文化(峇峇与娘惹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在学术方面,客家人历来注重子女教育,学者、文人辈出,在许多领域都有杰出代表性人物。国际着名的数学大师丘成桐,是在香港成长的梅县客家人;着名量子化学家潘毓刚也是梅县客家人,祖父与丘逢甲结为亲家,全家迁台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后到美留学研究。

  商业方面,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客家商人即已名闻东南亚,在槟榔屿、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代表性人物有张弼士、张煜南与张鸿南兄弟、叶亚来和胡文虎等。当代客家代表性商业闻人更多,传奇人物如领带大王曾宪梓,文化大革命时期自梅县移居香港;在印尼、香港致富的人造皮革大王田家炳,是抗战前移民越南的大埔县人。这些商业闻人的特点是乐善好施,但都保持客家人的俭约本色。后者曾捐鉅资在台湾设立田家炳文教基金会和交通大学光电中心等。

  在台湾,着名的客家代表性人物,有早年的文学家吴子光、丘逢甲、吴浊流、赖和(自承是客家人,但不会说客家话)、钟理和、林海音、龙瑛宗,医学家徐傍兴、邱仕荣,作曲家邓雨贤和英年早逝的客家流行音乐先驱涂敏□、吴盛智与林子渊,台湾史学者戴国煇等。目前在各个领域中活跃的有作家李乔、钟肇政、黄娟、钟铁民、张典婉,文史学者陈运栋,法医杨日松,考古学家刘益昌,电影导演侯孝贤,陶艺家李茂宗,美术家曾富美、书法家詹秀蓉,九次世界大赛金牌厨艺家詹煌君,企业家李阿青(台湾资生堂)、吴仁春(万家香酱油),艺人罗大佑、罗时丰、胡瓜和奥运跆拳道金牌得主朱木炎等。

  然而,客家人常被罩上一层神祕的色彩。以往,不论是在大陆或是台湾,客家人的存在以及客家历史文化的发展,并没有受到社会应有的关注与平等对待。在中国大陆政治挂帅时期,突出方言人群,成为政治上的禁忌,客家人处于噤声状态;在台湾戒严时期,客家方言人群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受到了来自政治上强势的外省人群与享有经济优势的闽南方言人群的两面挤压。因而,两地客家母语在客家人群中快速流失,客家文化沦为隐性文化。这种局面直到上世纪八○年代后期,才开始改观。

  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中国大陆交通建设的加速与观光资源的开发,原来封闭的闽粤赣交界区不再遥不可及,客家祖地丰富的原生态客家文化开始靓丽地呈现在世人的眼前,大陆民众对客家人与客家文化的兴趣不断升温。与此同时,在解严后的台湾,客家人的客家意识也水涨船高,客家运动方兴未艾,就如何推动客家人的权益与维护客家母语及客家文化,强烈挑战当局。经过了长期的抗争后,行政院客家委员会、大学客家研究机构、客家电视台和各地客家文化园区等先后设立,大大提高了客家人在台湾的能见度。

  伴随这种转变而来的是两岸客家学术研究的空前活跃,客家研究论文大量涌现。尤其是有一些大陆学者,他们超越前人,突破自清中叶以来几乎为所有客家人接受的中原传人理论,从地方考古、人口动态、畬族(唐宋以后与北方汉人南下移民几乎同时出现在闽粤赣交界区的少数民族)研究到族谱调查等多个层面,提出新解,为两岸学界的客家研究开拓了全新的思路。

  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多局限于学术界的范畴,且多侧重在个别地域或专门领域(如民间信仰、习俗、语言考证、政策讨论等)。迄今为止,除了上世纪末有大陆学者以客家是汉、畬两族融合的新观点,推出介绍客家源流或历史考证的数本着作外,对想要通盘了解客家的普通读者来说,不论他们是客家人还是非客家人,都不容易找到一本综合介绍客家历史与现况的通俗读本阅读。

  此外,客家人在全球各地分散居住,他们与住在台湾和大陆的客家人一样,都源自共同的祖先,只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移居他处。迄今市面上也同样缺少介绍他们总体情况的论述。近年来全球客家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日趋频繁,对这些海外客家华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发展远景,也值得了解。

  作为一个长期住在国外的台湾客家人,一直以来面对客家人由何而来、往何而去的困惑,我在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在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上,操笔写出一本客家历史通论以解答自己的疑惑的念头。我也相信,我并不是唯一有这种困惑的人,很多客家人,包括非客家人在内,都会想知道客家人真正的来龙去脉。

  几年前为了撰写《开启台湾第一人郑芝龙》和《闽南人的海上世纪》,我曾经下了一点工夫,研究福佬人移民南方的历史,发现他们和客家人在唐朝末年时本来就是一家人,只是从北方流亡到南方福建后,因住在不同地区而出现分野。移居沿海地区的变成了福佬人,留在闽粤赣山区的变成了客家人。但最后到了台湾,又都住在一起了,不过,许多客家人已被福佬化了。

  在对明代海洋贸易史和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研究中,给了我更多的启示,即是明朝中叶以后,一连串的中外海上接触及相关历史事件,不但塑造了福佬人在台海两岸的强势经济地位,也实际上促成了客家人走出山区,成为一个成熟的民系。

  有了这样的基本理解,在《闽南人的海上世纪》出版后,我开始着手撰写现在这本《千年客家》。为了更翔实理解客家人的活动踪迹,也同时在数年时间内,陆续重点考察了闽粤赣三省客家祖地和多个海外客家人活跃的地方。因此,本书的完成,比以往所写的几本书用了更长的时间,但我认为这是必要而且值得的。

  本书一开头,借用了生命科学界学者的研究成果,探讨客家人的汉族血统和其他民族的血统,结论是汉族血统居多。

  关于客家人形成的过程,本书叙述的时间跨度长达千年以上,涵括了客家先民从唐末而非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开始向南方移民的历史。但是直到明朝中叶以后,才开始在闽粤赣交界区形成客家民系。而「客家人」称唿的出现,则是在清朝初年粤东客民向珠江三角洲方向迁徙以后,到鸦片战争后始在西洋人传教士当中流传。本书对这段客家形成历史过程的说明,与许多学者有关客家是在宋朝时期就已形成的立论,有所不同。

  尤其是本书着重于明代以后中西接触过程中,海上贸易对客家地区的经济冲击及其对客家民系的形成的影响。其中最直接的冲击是嘉靖末年饶平张琏的作乱及其所带动的畬族作乱。

  明代畬族的动乱也是本书讨论的重点,平远、镇平(今蕉岭)与平和等县都是乱事平定后安顿投降乱民的新设县地,也都是形成客家民系的重要县分,由此说明了畬族的动乱对这些地区汉、畬族人民融合而为客家人的影响。

  清康熙平定台湾后,立即解除了沿海迁界令,粤东和闽西客家人开始陆续移民台湾和广东境内客家以外地区。这是清代第一波以程乡(今梅州)客家人为主的国内移民。清中晚期后,又有往东南亚和西印度群岛及南美洲的另一波国外移民,这波海外移民以嘉应州(雍正十一年由程乡升格改名)和惠州两地客家人为主,其中包括许多契约劳工,即俗称的苦力在内。事实上,史上着名的猪仔(即苦力)贸易,是以被骗售海外的客家劳工为主,其中包含了不少太平天国乱事结束后,逃亡海外的太平军战士。

  十九世纪的这些苦力,和成千上万前往海外寻找生活出路的自由客家移民在海外的发展,以及客家男子与土着妇女所生混血客家华人后代,在本书中也做了系统论述,以展现全球客家人的完整轮廓。

  本书结束前,以三个客家人的故事来展示不同时空下客家人的奋斗人生。其中叶亚来是开发吉隆坡的功臣,在热带丛林中结束了华人客家移民间的争斗,并奠定了吉隆坡成为现代城市的基础。流亡千里达太平军战士的后代陈友仁,抛弃了美好的生活,回到中国加入了孙中山的革命阵营,在巴黎和会上争取中国的权益,并在国民革命军北伐时期,从英国手中收回了九江、武汉租借地。台湾平镇市的客家人戴国煇,则是以知识人的真情,回报他一生热爱的台湾。留学日本时期,他选择以研究台湾史来探索台湾的前途,后来应李登辉总统之邀,离开居住了四十二年的日本,在其身边为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献策。终因理念不合而受排挤,不久病世,但求仁得仁。

  本书最后以探索客家人的前途结束全书。其中建议客家人师法犹太人,以新的思路永续客家人的生命力,包括放弃以通晓客家话作为认定客家人身分的标准,并以中文和英文作为客家人的共同书面语文,以利全球客家人的相互沟通。此外,可设定全球客家人日,将客家精神传承下去,在全世界发光发热。

  在写作过程中,本书力求言而有据,但因所涉史实数量繁多,如有疏漏或错误,尚烦读者指正。

汤锦台

图书试读

「客家」与「客家人」称唿的出现

最早以「客」提到闽粤赣边外移移民的大概要属康熙十二年(公元一六七三年)的江西《南安府志》。该书卷八〈礼乐纪〉中记载:「仅崇义(县)粤、闽界联,乃多侨客。」

但是「客家」名称最早大概出现于康熙初期沿海复界之后。康熙十五年(公元一六七六年),当时的赣州兴国知县黄惟桂谓:「兴邑地处山陬,民多固陋,兼有闽、广流氓侨居境内,客家异籍,礼义罔闻。」

这段话的背景涉及明朝开国初期,赣南地旷人稀,但到中期以后,闽、粤流民开始不断涌入,至清初达于高峰。当时的兴国知县认为县民固然顽固粗陋,而闽、粤籍的移民,也一样粗鄙无礼,因此说了上述的话。

然而,不论是《南安府志》中「侨客」,或是黄惟桂口中的「客家」,应是泛指相对于当地居民的外来者而言,并不是针对这些与江西为邻的闽、粤两省移民所用的专门称唿。

中国历代有关「客」的用法极为普遍,最早是用于对来访者的客气称唿,《礼记‧曲礼下》称:「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后延伸为旅居他乡,杜甫《去蜀》诗云:「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又被用于受到主人尊聘的谋士如「客卿」,或寄食于贵族豪门之人如「门客」;再用于为他人奔走活动的人,如「说客」、「掮客」;也用于与「主」相对而言,如「客观」,或非专业的,如「客串」但是在用于外来者时,常带无平起平坐地位的含意,因此唐代身分较婢女略高的妇女称为「客女」;汉魏以来大批逃亡在外的流民,常依附于官僚地主或门阀豪族等「主户」,成为其佃农,称为「客户」,后来宋朝的人口统计即按此区分;到了明清,即将寄居本地的外地人称为「客籍」,以相对于「土着」。历代用兵,则往往使用外省「客兵」或少数民族的「狼兵」和「土兵」,以有别于本地的「乡兵」。

但是,在「客」的称谓被广泛使用的同时,直到明代,却未见任何文献提到「客家」或「客家话」的称唿。即使王守仁、俞大猷和郑芝龙的三次平叛行动是集中在后人所称的客家摇篮地带,但相关的的历史文献,不论是王守仁的喻民告示,俞大猷的文书往来,或是郑芝龙等将领平乱后的官府报功奏疏,都不见任何提到「客家」甚至是「客民」的文字。即使是明朝灭亡之后,也还有郑成功在漳、潮一代的客家地区发动过勐烈的军事行动,均未见任何奏疏或地方文献以「客家」或「客家人」称唿受到军事争夺冲击的地与人等。因此,可以判定,到明朝覆亡,甚至到清初郑克塽在台政权灭亡为止,「客家」的称谓都还未出现。

康熙复界以后,广东各地涌入了大批粤东移民。这些外来者,如江西兴国的闽、粤移民一样,被冠上了相对于土着或本地人的「客」的称唿。这种称唿,显然并不是当作「客人」的尊称,而是有如「客女」或「客户」等带有贬义的称唿。嘉庆《增城县志》开宗明义提到:「客民者,来增佃耕之民也。」这个定义与汉魏以来称无土无地佃农为「客户」的传统意义相同。

到了清初,围绕着这些佃「客」,首度出现了「客」字之后加上「家字」,即「客家」的称唿。康熙二十六年(公元一六八七年),知县张进箓修、屈大均纂《永安县志》(永安县即今紫金县)卷一〈地理五‧风俗〉内载:「琴江(地名,在该县东南琴江发源地)好虚礼,颇事文学,民多贫,散役逋赋,县中雅多秀氓,其高曾祖父多自江、闽、潮、惠诸县迁徙而至,名曰客家。」就是说,琴江一带之民称为「客家」,甚为贫困,常常逃避徭役和税赋,先人多是好几代前(即约明朝嘉靖年间发现铁矿时期)自江西、福建和潮、惠两州迁徙而来。

用户评价

评分

《千年客家》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甸甸的感动。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曲民族的赞歌。客家人的迁徙史,是一部充满艰辛与奋斗的史诗,但同时,也充满了希望与生机。在每一次的颠沛流离中,他们都孕育着新的生命,传播着新的文化。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对未来的不懈追求,是客家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书中所提及的那些客家方言,虽然我听不懂,但却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韵味。那是一种承载着地域特色和民族情感的语言,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象一下,在遥远的村落里,老人们用那带着浓重口音的方言,讲述着古老的传说,与孩子们嬉戏玩耍,那场景定是温馨而又充满烟火气的。这种语言的传承,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

评分

这本《千年客家》,是一本充满力量的书。它讲述了一个民族的成长史,更是一部关于坚韧与希望的史诗。客家先民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也让我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 我特别被书中对于客家宗族文化的描绘所吸引。那种家族至上、尊老爱幼的观念,以及维系家族凝聚力的各种方式,都展现了客家文化独特的魅力。在那个时代,宗族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组织,更是个人情感和精神的寄托。这种强大的家族凝聚力,是客家人在艰难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评分

读完《千年客家》,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书中所描绘的客家民族,用他们的坚韧、勤劳和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奋斗史,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次生动诠释。 书中关于客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让我深受启发。他们懂得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并从中汲取生存的力量。这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是他们能够在艰苦环境中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在当今社会,重拾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评分

《千年客家》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如何在迁徙中繁衍,如何在融合中创新。客家人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充满了现实意义。他们的奋斗史,是对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生动诠释。每一次的迁徙,都伴随着挑战,但也孕育着新的机遇。他们在陌生的地方,用双手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书中对客家民俗的细致刻画,让我对这种独特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婚丧嫁娶,到衣食住行,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客家人的智慧和特色。我看到了他们如何用勤劳和智慧,将简朴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那些蕴含在习俗中的道理,不仅仅是生活的规范,更是人生哲学的体现。

评分

这本《千年客家》,初次翻开便被它厚重的封面所吸引,仿佛真的触碰到了一段跨越千年的时光。我并非客家人,但骨子里对这种历经风雨、坚韧不拔的文化总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阅读的过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书中所描绘的客家先民,他们背井离乡,翻山越岭,带着对生存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陌生的土地上扎根、繁衍。我脑海中不禁勾勒出那幅画面:一家老小,裹挟着简单的行囊,在漫天黄沙中蹒跚前行,眼神中既有对过去的眷恋,更有对新生活的坚定。 那些关于“围龙屋”的描写,让我对客家人的居住智慧和社区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居所,更是一个家族的庇护所,一个凝聚宗族力量的象征。围龙屋的建筑结构,巧妙地融合了风水、防御和生活功能,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洞察和因地制宜的创造力。想象一下,在围龙屋的厅堂里,一家几代人围坐在一起,讲述着祖辈的传奇,传承着家族的规矩,那种温馨而又庄重的情景,足以让人动容。书中所述的那些迁徙、创业、抵抗外敌的故事,无非是在印证着客家民族骨子里的那种顽强生命力,以及他们对于“家”这个概念的独特理解。

评分

读罢《千年客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置身于一场宏大的历史画卷之中。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客家民族那跌宕起伏的迁徙史。从北方南下的每一次艰难跋涉,到在南方陌生的土地上开垦荒地,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我似乎能感受到他们行囊中的沉重,以及心中对故土的思念。每一次迁徙,都是一次生死的考验,一次对未知命运的挑战。而正是这种不断的迁徙和融合,造就了客家独特的文化基因,也让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书中对客家山歌的描绘,更是让我体会到了这种文化独特的魅力。那质朴的旋律,诉说着生活的艰辛,也洋溢着对爱情的憧憬,对未来的期盼。每当读到歌词,我都会在脑海中哼唱起来,仿佛能听到那穿越时空的回响。那些朴实的词句,承载着客家人民的情感,记录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不仅仅是音乐,更是他们生活方式的缩影,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写照。这种代代相传的歌谣,是客家文化生命力的最好证明。

评分

《千年客家》这本书,让我对“家”这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是承载着家族的历史、情感和精神的载体。书中所述的客家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经历了多少风雨,心中始终有一个“家”的灯塔。那种对家族的归属感,对祖辈的敬畏,以及对后代的责任感,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血脉之中。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将祖传的技艺、独特的习俗,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即使身处异乡,也能保持着文化的根脉。 书中描绘的客家人的生存智慧,更是让我惊叹不已。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学会了因地制宜,学会了节俭持家,学会了团结互助。那些关于耕种、建筑、手工艺的细节,都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和匠心。我仿佛看到了一双双粗糙但灵巧的手,在土地上播撒希望,在山林中建造家园,在布匹上绣出梦想。这种从土地中汲取力量,又用双手创造生活的能力,是客家民族能够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的关键。

评分

《千年客家》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文化不仅仅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更是流淌在人们血液里的精神。客家文化,就是这样一种充满生命力,不断适应和发展的文化。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在诉说着客家人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 我从书中体会到了客家人民对于“根”的执着。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心系故土,保持着对祖先的崇敬和对文化的认同。这种“根”的意识,让他们在迁徙的浪途中,不至于迷失方向,也让他们在异乡的土地上,能够茁壮成长。这种对“根”的坚守,是任何一种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重要基石。

评分

这本《千年客家》,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那个遥远而又真实的客家世界。作者的叙述,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我仿佛能够听到那些客家先民在黄昏时分的劳作声,能够闻到他们炉火上飘出的饭菜香,也能够感受到他们在风雨飘摇中对未来的祈祷。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客家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客家女性的描写所打动。她们是家庭的顶梁柱,是文化的传承者。在男人们外出闯荡的时候,她们默默地操持家务,抚养儿女,维系着家族的温暖。她们的坚韧、勤劳和智慧,支撑起了一个又一个家庭,也撑起了客家文化的半边天。她们的故事,或许没有那些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充满了平凡而伟大的光辉,值得我们去铭记和敬仰。

评分

翻开《千年客家》,仿佛就进入了一个被时光精心打磨过的世界。作者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描绘这个在历史长河中默默前行的民族。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份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园的眷恋,以及对生活的热情。那些迁徙的足迹,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移动,更是精神上的追寻。他们在山川之间寻找生存的空间,在风雨中坚守文化的根基。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客家传统节日的描绘。那些充满仪式感的庆祝活动,那些代代相传的习俗,都凝聚着客家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在春节时围坐在一起,吃着象征团圆的食物,说着吉祥的话语;在清明节时,带着对先祖的思念,祭拜扫墓。这些节日,不仅仅是时间的节点,更是情感的纽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