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血型、基因的科学证据
揭开台湾各族群身世之谜
DNA不会说谎,它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
1.近85%的「台湾人」带有原住民的血缘。
2.「唐山公」其实是中国东南沿海的越族。
3.平埔族没有消失,只是溶入「台湾人」之中。
4.高山原住民非同源,阿美族为夏威夷人的母系祖先。
林妈利教授,前马偕医院输血医学研究室主任,国际知名的血型专家、分子人类学家,生涯发表的英文期刊论文超过160篇,学术研讨会摘要超过200篇。早期因研究台湾人的特殊血型,及建立台湾捐、输血制度等重要成就,被尊称为「台湾血液之母」。
近20年来,她转而投入台湾族群的研究,但因研究成果大大地颠覆了诸多「公认事实」,意外遭到中国官方及部分学者的围剿。即使面临噤声的压力,她仍选择在退休之际出版本书,避开繁复的图表与数据,以简洁精要的文字,亲自向国人说明血型、DNA研究如何揭开台湾各族群的身世之谜,又得出哪些震撼性的结论:
◎近85%的「台湾人」(闽南人及客家人)带有台湾原住民的血缘:这一结论确认了先前其他学者从史料文献、地名、谚语、风俗习惯等的推论,即大部分「台湾人」都是「汉化番」的后代。
◎「唐山公」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原住民─越族:也就是说,四百年来陆续渡海来台的「台湾人」祖先,根本就不是族谱所误载的正统中原汉人,而是一群群被汉化的越族后代。这点,从SARS的扩散路径也得到了间接确认。
◎平埔族没有消失,只是溶入「台湾人」之中:平埔族虽大多已汉化,但从血缘看,平埔族并未消失。而且,平埔族不仅与高山族共有相近的血缘,他们还带有独特的亚洲大陆血缘,时间可推至数千年前,比原先认知的来自400年前的「唐山公」更为久远。
◎异质多元的高山原住民:台湾高山族的语言虽同属南岛语言,但他们却具有不同的体质,应该是在不同时间,从东南亚岛屿及东南亚等不同迁移途径落脚台湾,然后互相隔离千年。林教授也在国际上首次证实,阿美族与波里尼西亚人之间有母系血缘的直接关联,因此让《经济学人》报导说夏威夷人是「made in Taiwan」。
当然,国家认同不是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上,但也绝非建立在虚构的政治神话上,林妈利教授担当起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本书中勇敢地戳破广为接受的主流谬论,并清楚详述毕生研究之总得,期能做为国人自我认同与寻根溯源的根本素材。
作者简介
林妈利医师
1938年生,高雄县人,湖内乡文贤国小、台南长荣女中、台北中山女中、高雄医学院及台大病理研究所。长期从事输血医学的研究,是台湾输血医学能跃上国际舞台的重要推手。先前协助卫生署的国家血液政策,主导建立台湾的捐血系统及建全医院的输血作业,因而赢得「台湾血液之母」的尊称。近年来致力于基因的研究,对台湾的族群做全面性的研究及分析,贡献于台湾族群的寻根。
林医师为病理学家、国际血型专家、分子人类学家及业余画家。现为马偕纪念医院顾问医师。名列「世界名人录」、「科学及工程世界名人录」、「医学及生物世界名人录」。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成为台湾第一位入围「Helena Rubinstein奖」的杰出女性科学家。被天下杂志评选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两百人」。2001年,与台湾文学界大老钟肇政,同时获颁「荣誉台湾文化博士」。
你可能没有听过她的名字,但许多急待输血的人能挽回一命,可能都是依赖她几十年来的努力成果。未来,更多人能真正认清自己的祖先来源,绝对要感谢她的勇敢与执着。
李筱峰序
【自序】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一、 导论
1. 由基因看人类的迁移:台湾人的构成
2. 我们留着不同的血液:基因遗传的多样性
3. 平埔族的研究发现台湾不同族群间比预期共同拥有更多的血缘
二、 「闽客」是中原汉人的后裔?
4. 从组织抗原推论闽南人及客家人,所谓「台湾人」的起源
5. SARS:越族之病?
6. 非原住民台湾人的基因结构
7. 再谈85%台湾人带原住民的基因
三、高山原住民的身世之谜
8. 从DNA的研究看台湾原住民的来源
9. 原住民基因解码
10. 追溯台湾原住民的远古身世
11. 台湾原住民基因的多样性,及与东南亚岛屿族群的血缘关连
四、平埔族已经消失?
12. 永恆的平埔族:西拉雅族、巴宰族及凯达格兰族遗传基因的研究
五、「血」迹斑斑
13. 我走过的血液研究之路
附录:林妈利教授(Lin M)学术着作一览表
推荐序
有一次彭明敏教授请吃饭,席中他透露他有平埔族血统。我问是如何知道的,彭教授说,马偕医院的林妈利教授帮他採集唾液进行DNA化验得知的。这个讯息令我非常兴奋,让我兴起也想追究自己血缘的念头。隔天我冒昧打电话给未曾谋面却是久仰其名的林妈利医师,没想到电话那一头传来林医师亲切热诚的语气欢迎我前往做化验。就这样,我与林妈利教授终于有了数面之缘,也解开了我的血缘之谜。
林妈利教授採我的血液化验,经数月比对,也经三度修订,最后给我的结论是:「李筱峰先生的母系血缘应来自印度东北方的少数民族。父系血缘为非华人东南亚的血缘。组织抗原属于闽越族人的血缘。」如果在我年少的时代,获知自己具有如此复杂而多元的血源,一定会对自己是「杂种」感到惊讶、难过。因为中国国民党灌输给我的「教育」是一套「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大汉世胄」的迷思,怎能接受自己是「番邦夷狄」的「杂种」?但自从摆脱这套政治迷思而觉醒之后,我不但对自己的「杂种」不以为耻,反而更因此而忻然喜悦。从优生学的角度看,我应该庆幸我的头脑不会太差;再者,国共两党以后还要骂我这个台独份子是「汉奸」的话,我可以更理直气壮回答:我不是汉人,我哪有资格当汉奸!
我在大学时代原本学教育,后来因为在杂志上为文批判国民党的教育,从政大教育系遭勒令退学,后来改读历史,开始走入台湾史的研究。以前期许自己要从事教育改革,其实哪知道自己还陷在一套「大汉沙文主义」的制式教育中欠改革。等到进入台湾史的领域之后,才开始有了新的视野。其中对于台湾人与台湾史的南岛民族的成分,才有新的认识。
从史料文献显示,台湾人与台湾史具有相当比重的南岛民族成分。例如,打开「康熙台湾舆图」(又称「黄叔璥台湾番社图」),台湾西部从北到南遍佈各社的平埔族的聚落,经统计,平埔族聚落有120个社(至于山地和花东地区还未计算进来),而汉人聚落只有65个,可见17、18世纪之交,台湾社会的主体居民还是以南岛民族为主。
清帝国统领台湾初期对移民台湾定有三大禁令:其一、严禁无照渡台。想渡航台湾的人,必先在原籍地申请渡航许可证,才可渡台;其二、渡台者一律不准携家带眷,既入台者不得招致家眷;其三、不准广东人来台,因为清廷认为「粤地屡为海盗渊薮」。
清帝国厉行这种海禁政策时间相当长,其间仅有短暂的数次弛禁。大致说来,清国统治台湾的211年当中,从1684年到1790年之间(统治台湾的前106年间)是採取一种较严格的禁止与限制;1790年以后才较放松,到了1875年以后才真正开放移民。这种海禁政策使得渡海来台的移民大多数为男性。
清政府的移民三禁中有「既入台者不得招致家眷」的规定,因此许多单身汉也以入赘于平埔族家庭的方法,甚至假冒成土着,来规避这项禁令。恰好当时台湾平埔族的许多部落偏向母系社会,由女人继承产业,而且招男子入赘于家。特别像西拉雅族,他们的俗话说生女子是「有赚」──继承产业;生男子叫「无赚」──入赘到别人家去。17、18世纪间,从中国大陆来到台湾的这许多单身汉,就这样入赘于平埔族家庭,这真是「天作之合」。记得我小学时代学校要每个小孩回家查问自己祖先来自何处,祖母告诉我说,我们台湾人「有唐山公,无唐山妈」。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这句俗谚,当然当时听得雾煞煞,等到后来研读台湾历史,才明白台湾人这段「天作之合」的血缘交融史。当然,这句「有唐山公,无唐山妈」有语病,林妈利医师的研究告诉我们「平埔公、平埔嬷、唐山公、唐山嬷、高山公、高山嬷,建构了台湾人的基因结构」。
除了因为与汉语族的接触、通婚之外,清帝国政府的三项措施更造成平埔族的「汉化」。
第一项措施是「设社学」,也就是在平埔族部落设立学堂,从原住民儿童开始改变。1686(康熙25) 年,诸罗县知县樊维屏在荷兰时代西拉雅族的四大社──新港社、目加熘湾社、萧垄社、麻豆社设立「社学」,教化「番」童。1695年,台湾知府靳治扬在府治所在地(今台南)进一步推广「社学」,聘社师教「熟番」孩童读《三字经》、《四书》等,要知句读,要能背诵。之后,地方官吏不断兴设社学。到了干隆年间(约18世纪中叶),各厅县为土着所设的社学已达51所。不过以后由于土着迅速汉化,儿童多改入汉人义学或私塾读书,社学制度才渐式微。
第二项促成平埔族汉化的措施是「改服装、易风俗」。要求平埔族在服装上「薙发冠履,衣布帛如汉人」。1758(干隆23)年,分巡台湾道杨景素下令要求平埔族人要「薙发留辫」,透过政令来改变平埔族的服装。
第三项措施是「赐姓氏」,以「汉姓」来赐给平埔族。过去属于南岛语族的台湾原住民,没有姓氏,多採「父子连名」,到了此时,许多人开始接受官方的赐姓了。这些姓当中,除了最早赐姓「潘」之外,还包括有:陈、林、李、吴、王、刘、张、戴、黄、杨、朱、赵、孙、叶、钱、江、萧、廖、罗、庄、钟、赖、钱、莫、金……等较常见的姓,但也有一些少见的姓,如蛮、斛、穆、鄂、来、印、力、利、炉、东、余、巫、文、米、卫、黎、兵、蟹……。
许多改了汉姓的平埔族,在传了几代之后,加以自己的母语也消失了,便自以为是大汉子民,许多人甚至还从汉姓谱系找出中原堂号来比附,例如立墓碑时,姓陈的就冠个「颖川」,姓林的就冠上「西河」,姓李的就冠上「陇西」,姓潘的就冠上「荥阳」(而且还写错字,写成「荣阳」)。真以为自己是华夏世胄,其实是「数典忘祖」了。
1864到1870年之间在台任职的英国籍海关官员必麒麟(W. A. Pickering)就指称:「多数平埔族人已剃发,穿汉式服饰,并讲汉语。」
1871(同治10)年陈培桂主修的《淡水厅志》也指称:「风俗之移也,十年一小变,二十年一大变。淡水番黎较四邑为多,今自大甲至鸡笼诸番,半从汉俗,即谙通番语者,十不过二三耳。」
到了1881(光绪7)年,福建巡抚岑毓英通令台湾各府州县,于其普通辖区内,正式划平埔族入汉籍,更促进土着汉化。
时至今日,我们昔日的平埔族祖先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虽然大部分已经改变,不过有一项遗产至今仍清晰可认,那就是台湾的地名。不仅「台湾」一名系源自平埔族西拉雅语,台湾各地地名源自平埔族或是与平埔族相关者,多不胜举。根据沈建□教授的调查研究,今天台湾岛上许多市镇由平埔族社名汉化者至少110个。再者,出现「番」「社」等字样的地名,亦是过去平埔族聚落,全台湾至少有124组。
从上述的历史背景与史料文献看,可以想见台湾人具有相当比重的南岛民族成分。这样的历史背景,对照林妈利教授在分子遗传实验室从事台湾血缘分析研究的结论──「85%的台湾人都带有台湾原住民(或东南亚族群)的基因」,正可以相辉映,彼此参照。
感谢林妈利教授这些年来在分子人类学方面的研究贡献,不仅以科学的态度为我们突破不少政治神话,对台湾人的自我认同与寻根溯源更有所助益。当然我们知道国家的建立与认同,不是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上,但是戳破旧有的政治神话,我们才能迈出新步伐。职是,我要以感激的心情,对于林教授所率领的团队的研究成果,敬举一觞!
林教授把她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选集成册,嘱我写序。面对着林教授的研究成果,我这个十足的门外汉,不胜受命惶恐。但是做为一个历史工作者,看到林教授的研究成果提供我们甚多参考的作用,又不胜受恩感激。通常替人写序的人,都是比着者更有名望的人,但是我接受林教授邀请写序刚好相反。与其说这是序文,不如说这是一篇读后感与致谢文。多谢林妈利教授!
李筱峰
作者序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很高兴这本书的出版,虽然心情是相当的复杂,我原本的工作是「输血医学」,因着血型的分析让我无意间踏入人类学的领域。这20年来我一方面在分子遗传实验室从事台湾特有血型及血缘的分析,另一方面偕同我的同事努力参加人类学、考古学及语言学的研讨会,试着去了解什么是「族群」,什么是「南岛语族」。在这20年的过程中,我们族群的资料数量、研究的方法及分析的能力增加,使得我们在分子人类学的领域从粗浅的看法一路修正到更完整的地步,修正的程度有时相当大,但我想这是做研究必须经过的过程,科学的进步本来就是勇敢的假设及不断的修正,以期达到接近真实的结果。
据说台湾过去没人敢做族群来源的研究,1987年台湾解严后我们的研究室自然的踏入台湾族群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台湾族群的多样性,但是国内政治理念的南辕北辙,使族群的研究发生困难,甚至掉入陷阱。但是我想当社会大众质疑自己的来源时,提供血源分析的资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在我研究的生涯中,已在国际科学杂志上刊登了许多篇英文的研究论着,且在国内外的学术会议上也提出很多英文的研究摘要,我们的研究不管是分子人类学或是输血医学,在国际上开创了一片天,也得到国际的肯定。这些年我同时也为国内的刊物撰写了几篇有关族群的中文文章,这些文章就变成这本书的主要骨干,将我用英文撰写的学术论文的重要发现与成果,以较为简单明了的语言呈现在国人面前,毕竟这些研究成果对台湾人的自我认同与寻根溯源应当有所助益。
中国一向要让台湾人相信台湾人是纯种北方汉人的后代,说是因着北方的五胡乱华、魏晋南北朝及元朝游牧民族的大屠杀,使台湾人的祖先南迁到福建、广东。但是我们发现台湾人(闽南人及客家人)在基因上属于南方的亚洲人,也就是属于中国东南沿海原住民越族的后代,和北方中国人有相当大的距离(Tissue Antigens 2001; 57: 192-199)。同样的2009年12月,中国的分子人类学家发表中国境内自南到北25个地区,加上在美国的汉人,共1,700人全长基因的分析,发现中国境内的汉人在基因上可分北方汉人、中部汉人及南方汉人,这三个地区自南到北以地理渐进式的差距表现出基因渐进的差异,所以北方汉人和南方汉人因地理上的差距大,基因距离也大,也就是说北方汉人和南方汉人在基因上有不同(Am J Hum Genet 2009; 85: 762-774),这结果和1994年美国史坦福大学Cavalli-Sforza与北京中科院遗传研究所共同分析汉人的基因,得到一样的结果,即北方汉人和南方汉人不同,有差异。2009年另外一篇新加坡分析汉人的文章也得到相似的结果(Am J Hum Genet 2009; 85: 775-785)。我想这些有关汉人的报告应可堵住「台湾人的汉人血统论」者的嘴巴了(台湾社会学研究季刊 2009; 75: 342-346)。写到这里,我相当佩服我的同学病理学家刘如峰医师,在我不知如何简单形容台湾人的血缘时,他说「台湾人是汉化的越族,到台湾后与平埔族混血的后代」,真的是如此。这些年台湾族群的研究,我们也发现台湾人在主要的越族及平埔族的血缘外,尚有其他多元来源的基因,差不多每个人都有不同来源的祖先群,这是因为台湾的地理位置自古是在人类迁移的路线上,台湾海崃在冰河时期是陆地,向南陆连到现在的印尼群岛,向北陆连到中国北方及日本。冰河时期结束后,台湾变成岛屿,从东南亚岛屿及东南亚大陆人类的迁移陆续的经由海路到达台湾,再加上近代台湾被不同族群佔领过,所以造就了台湾多元基因的来源。但不管基因的来源是来自何处,只要认同台湾就是台湾人了。
另一方面,本书也分析了平埔族及高山原住民的身世之谜。我们的研究显示,大部分的平埔族与高山原住民共有相同或相近的血缘,这些共有的血缘大多同时与东南亚岛屿族群(印尼及菲律宾)共有。除此之外让我们惊讶的是,部分平埔族拥有数千年前来自东南亚及亚洲大陆的血缘,这一发现比原先认知的来自四百年前的血缘(唐山公)要来得更早更为久远。我们的研究显示,平埔族并未消失,而是被汉化,大部分的族人已溶入「台湾人」的大熔炉中。至于台湾的原住民,我们的发现与语言学的说法有所不同,我们认为原住民的来源应该是多元而非单一的,而且时间更久远。我们也发现台湾原住民与波里尼西亚人之间存在着母系血缘的直接关连,这是国际上首次以母系血缘证实了这关联,也让《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报导说夏威夷人是「made in Taiwan」。
过去民族学的研究发现,在文化上,台湾原住民与中国西南民族相类似,中国基因的研究发现,台湾原住民与中国南方的傣族(越族)共有O1*父系血缘,认为台湾原住民很可能是出自傣族(BMC Evol Biol 2008; 8: 146)。然而我们父纟血缘YSNP的研究,发现台湾原住民虽然与中国南方的越族共有O1*父系血缘,因YSNP的变异须很长(上万年)的时间,以致很难测出台湾原住民与越族间的血缘距离,所以再经另一变异时间短的系统YSTR的分析,发现台湾原住民与越族虽有共同的祖先,但那是12,000到22,000年前的事了,所以在冰河时期这两个族群就已经分开了,同样的母系血缘也得到相似的结果。我们父母系血缘分析的结果认为:台湾原住民与越族在上万年前虽共有祖先,但台湾原住民并不是出自傣族(越族)。基因的研究,特别是组织抗原及母系血缘的结果,显示台湾原住民与东南亚大陆的族群,包括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有相当大的基因距离,台湾原住民却与东南亚岛屿族群相近,而且与东南亚岛屿族群共有基因库,显示两者的密切关系。
感谢前卫出版社在我将要退休之际,帮我整理了族群的研究,如果没有他们,我大概不会有勇气去做的。我感谢许多台湾人及原住民捐赠血液及口水,感谢许多山上长老教会的热心参与,我也感谢多年与我打拚的同事(Jean Trejaut-尚特鸠、陆中衡)、研究助理(何俊霖、李建良、颜汝珍) 、协助我们收集检体的陈曜明医师及缮打中文稿的陈文发。
最后感谢家人及亲友的支持,感谢上帝,让我做了这么有意义的工作。
《我们流着不同的血液:台湾各族群身世之谜》这本书,可以说是打开了我对台湾历史和族群关系的全新认知。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读物,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文化探险。书里对台湾不同族群起源、迁徙、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的叙述,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族群“身世之谜”的探索方式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层层剥茧,引领读者去思考、去探究。那些关于不同族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描写,让我看到了台湾社会多元文化融合的生动图景。它让我明白,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台湾人”身份,是无数个不同族群共同塑造的结果。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台湾这片土地上的人文景观。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们流着不同的血液:台湾各族群身世之谜》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和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了台湾这片土地上不同族群的起源和发展。我一直以为我对台湾的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是多么的浅薄。 作者在书中对不同族群的身世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挖掘,从他们的迁徙路线、文化渊源,到他们在台湾的落地生根,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族群之间互动和融合的描写,这些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台湾多元文化的魅力。它让我明白,台湾的形成,是无数个不同族群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一个族群都为这片土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我以往对族群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台湾社会更加丰富和立体的面貌。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关于“认同”的多元性。过去,我们可能习惯于将“台湾人”的身份理解为一种单一的、固定的概念。但《我们流着不同的血液:台湾各族群身世之谜》这本书,却通过对不同族群历史的梳理,展现了“台湾人”身份背后那丰富的、流动的、多元的面向。 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历史中的一些敏感话题,而是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呈现不同族群之间的互动和关系。那些关于族群迁徙、文化交流、甚至是一些族群间的冲突,都以一种客观而深刻的方式被呈现出来。我开始明白,正是这些不同族群的汇聚、碰撞与融合,才塑造了今天我们所见的独一无二的台湾。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台湾,就必须理解构成这个岛屿的每一个族群,理解他们的历史,理解他们的情感,理解他们与这片土地的深厚联系。
评分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最重要是了解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回避历史中的复杂性,而是坦诚地展现了不同族群之间的碰撞与融合,甚至是矛盾与冲突。那些关于移民开垦、族群械斗、社会变迁的叙述,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 这本书让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台湾,是无数个不同背景、不同族群的人们共同努力、共同塑造的结果。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谁先来谁后到”的问题,而是充满了交织、渗透与再创造的过程。书里对每个族群的“身世之谜”的探寻,更像是一场寻根之旅,带领读者去追溯那些遥远的祖先,去理解他们为何选择这片土地,又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早期汉人移民如何克服艰辛,在台湾建立家园的描写印象深刻。那些关于开山抚番、与自然搏斗的故事,展现了先民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评分每次翻开这本书,都像是踏上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它带我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去探寻那些关于台湾不同族群的“身世之谜”。作者以一种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描绘了不同族群的迁徙路径、文化根源以及他们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独特印记。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早期汉人移民的叙述,那些关于他们如何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开垦、定居、并最终形成独特的社会结构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先民们的艰辛与智慧。同时,书中对台湾原住民族群的深入探讨,也让我对他们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它让我能够站在不同族群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历史选择。
评分读完《我们流着不同的血液:台湾各族群身世之谜》,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所熟知的台湾,背后隐藏着如此丰富而复杂的族群故事。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深入到每个族群的“身世之谜”,去探究他们的起源、迁徙、融合以及他们在这个岛屿上留下的深刻印记。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台湾早期移民的描述印象深刻。那些从大陆沿海地区跨越海峡,来到这片未知土地的先民们,他们的勇气、毅力以及他们在这里建立家园的艰辛,都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出来。同时,书中对台湾原住民族群的介绍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得以了解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悠久的历史,他们的独特文化以及他们与后来移民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族群的故事,而是将所有族群的故事串联起来,展现了台湾多元文化融合的宏大图景。
评分读完《我们流着不同的血液:台湾各族群身世之谜》这本书,我真的被深深吸引了。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历史,不如说是在讲故事,而且是那些被遗忘、被边缘化的故事。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叙述,把台湾这片土地上不同族群的迁徙、融合、冲突与认同,一点点地剥开,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原住民族群的深入探讨。那些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他们的文化、信仰、生活方式,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书里没有简单地将他们塑造成“少数民族”的符号,而是细致地描绘了他们的历史轨迹,他们如何与汉人、日本人、甚至更早的移民互动,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适应。尤其是一些关于他们神话传说和部落历史的片段,读起来就像在听古老的故事,既神秘又令人动容。书中对于不同原住民族群之间复杂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以及他们内部的多元性,都有着非常细致的描写,这打破了我之前对原住民族群单一刻板的印象。我开始意识到,每一个族群内部都有着自己的精彩故事,都有着独特的智慧和生存之道。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重新思考“身份”的书。一直以来,我们可能习惯于用单一的标签来定义自己和他人,比如“本省人”、“外省人”、“原住民”等等。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这些标签背后,是更加复杂和多元的血缘、文化和历史。 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研究,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不同族群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印记。那些关于早期移民的艰辛,关于族群间的互动,关于文化融合的案例,都让我对“台湾人”这个身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可能流淌着来自不同族群的血液,我们的文化也深受不同族群的影响。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台湾多元社会的一扇门。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是情感上的。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于“台湾人”这个身份的认知。一直以来,我们可能更多地从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的视角去理解台湾,但这本书却从一个更加微观、更加人文的角度,让我们看到了构成这个身份的无数个细小的、鲜活的个体。 作者在叙述时,非常有技巧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具体的个体故事相结合。你不会觉得自己在读一本冰冷的史书,而更像是在听一群人讲述他们的家族史,他们的迁徙史,他们的苦难史,他们的奋斗史。书里那些关于不同族群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描写,让我看到了台湾多元文化融合的生动画面。那些不同语言、不同习俗、不同信仰在台湾这片土地上交织碰撞,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独特台湾文化。它不再是僵化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温度的活生生的叙述。
评分《我们流着不同的血液:台湾各族群身世之谜》这本书,确实是一次非常深刻的阅读体验。它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揭开了台湾这片土地上不同族群复杂的身世背景。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好奇的旅人,跟着作者的脚步,深入到台湾的过去,去探索那些关于族群起源、迁徙、认同的种种谜团。 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不带偏见的视角。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去评判哪个族群更“正统”或更“原始”,而是以一种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去梳理每个族群的历史脉络。那些关于不同族群之间如何接触、交流、甚至竞争的描写,都显得非常客观和细致。它让我明白,台湾的历史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无数条河流交汇、融合的复杂水道。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讲述一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故事,共同构成了台湾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