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评论家公孙策30年功力之大成
这不是商业周刊〈去梯言〉专栏的集结出版,
而是历史评论家公孙策去芜存菁后,
一秉「放心大胆说话」风格,
写下他对台湾时事的观察与对未来的期许!
「去梯言」的典故就出自诸葛亮:
《三国演义》刘备投奔荆州刘表。刘表老病且丧偶,继室蔡夫人的哥哥蔡瑁当权,多方设计要除去刘表的长子刘琦。刘琦向诸葛亮求计,诸葛亮以疏不间亲为由推辞,其实是顾忌蔡瑁的眼线。
一次,刘琦邀诸葛亮上楼观书,命人撤去梯子,说:「先生现在可以放心教我了吧。」于是诸葛亮献策,刘琦自请领兵出镇江夏,免于被继母陷害。
所以,「去梯言」的意思就是「放心大胆说话」。十多年来,我自忖做到了放心大胆说话,这一本书仍然努力维持风格。然而,个人专栏必有作者的个人好恶,这一点,读者当有认知,而能包容我的不逊。
本书大概取用了「十年精华」约二分之一强,所以,「去梯言」的读者想必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这些历史故事与寓言却多半不再用于对应当初的题目。这并不意味着昨是今非,反而是那些「精华」能够历久弥新的印证。
─摘自〈自序:历史之眼,去梯之言〉
作者简介
公孙策
专栏作家,《商业周刊》「去梯言」专栏脍炙人口,擅长借用历史典故,批判政治乱象,针针见血,将「以史鑑今可以知兴替」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着有《水浒传教你职场生存术》、《西游记教你职场不败术》、《冰鑑识人学》、《跟康熙学策略》、《公孙策说唐诗故事》、《公孙策说名句故事》、《史记经典100句》、《战国策经典100句》等书。
〈推荐专文〉
〈自序〉历史之眼看台湾
第一篇 【必然与偶然】
政权为什么败掉?∕Long Stay为了啥?∕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在野优势」打哪来?∕鬼话、神话与屁话∕一旦感染权力病毒∕马后谁会赢?∕说一套做一套必败∕与阿扁切割者胜
第二篇 【正统与主流】
亡秦必楚与人心思汉∕正统的象征∕在德不在鼎∕正统的兴亡∕台独正统何在?∕转型不正义∕有正统无主流不行∕朋党是人才杀手∕五都恐尾大不掉∕国民党的内?基因∕民进党的派系基因∕第三党为何没有空间?∕行政团队该如何建立?
第三篇 【改革与阵痛】
放纵是第一大敌∕贪心是第二大敌∕没有太大不能割除的瘤∕改革得是真心诚意∕改革十戒∕国民党的三座大山∕马英九心头的三座大山
第四篇 【王道与王八蛋之道】
执行决定成败∕没米也要会煮番薯汤∕同理心就是王道∕回应变局要快准狠∕不识其人,观其所使∕记取教训才不会昏庸∕屁话勐于虎∕掉以轻心是最大危机
第五篇 【两岸与统独】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安危他日终须「仗」?∕和平谈何容易?∕外交有没有活路?∕中国在想什么?∕台湾能做什么?∕省籍「赤目」之症∕真假台独的三个指标
附录:寓言出处
自序
这是最近十年的「去梯言」专栏汇集,但不是五百多篇原封不动的集子,而是撷取十年专栏的精华,重新整理?改写成书。
所谓精华,当然是公孙策专栏当中的一则则历史故事与古典寓言。事实上,在重新检阅十年专栏的过程中,发现「历久弥新的仍是那些故事与寓言」。去掉这些精华,就只剩每个星期发生的「旧闻」矣。
然而,十年不是一个短时间。那些「断烂朝报」一次看下来,还真能产生一些「历史纵深」。有了历史纵深,每週一篇的专栏于焉又「活」了起来。
过去十年,刚好是台湾第一次和第二次政权转移,对「国民党为什么非下台一次不可?」「陈水扁之后,为什么是马英九当总统?」,我有较以往更深刻的思考。同时也不甘只做事后诸葛亮,想要对台湾未来提出「哪些可以期待?哪些无须期待?」——是期待而非预言,所以仍不是诸葛亮,只是书生之见。
「去梯言」的典故就出自诸葛亮:
《三国演义》刘备投奔荆州刘表。刘表老病且丧偶,继室蔡夫人的哥哥蔡瑁当权,多方设计要除去留表的长子刘琦。刘琦向诸葛亮求计,诸葛亮以疏不间亲为由推辞,其实是顾忌蔡瑁的眼线。
一次,刘琦邀诸葛亮上楼观书,命人撤去梯子,说:「先生现在可以放心教我了吧。」于是诸葛亮献策,刘琦自请领兵出镇江夏,免于被继母陷害。
所以,「去梯言」的意思就是「放心大胆说话」。十多年来,我自忖做到了放心大胆说话,这一本书仍然努力维持风格。然而,个人专栏必有作者的个人好恶,这一点,读者当有认知,而能包容我的不逊。
本书大概取用了「十年精华」约二分之一强,所以,「去梯言」的读者想必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这些历史故事与寓言却多半不再用于对应当初的题目。这并不意味着昨是今非,反而是那些「精华」能够历久弥新的印证。
《墨子》的寓言:子禽问墨子:「多言有益乎?」墨子说:「虾蟆蛙蝇日夜不停的鸣叫,叫得口干舌疲,却没有人听牠的。但是雄鸡只在黎明时啼叫,一叫天下警醒。多言有什么益处?但看能否切合时机。」
用公孙策为笔名,写以古讽今的专栏超过二十年。常被问到的问题之一就是「你写的,那些人看不看?」我相信多数是有看的,可是我没有大头病,自以为是雄鸡,能够一鸣而天下白;但也未至于妄自菲薄,自比为虾蟆蛙蝇。反倒是这本书出版的时机不错,刚好在马英九的「期中考」之前,应该比较会被「看到」。
借此感谢商业周刊的编辑群,是他(她)们教会我使用Google(这十年当中最大长进),每一期还帮我double check典故有没有引用错误——是他们维持了「精华」的精准。
公孙策 二○一○年八月
〈推荐专文〉领导企业犹如治国
汤明哲
笔者认识公孙策已超过三十年,他大学毕业后,转行进入中国时报担任政治记者,目睹当年政治的动盪,从民进党的崛起到政治的解严,台湾的民主政治蹒跚起步,多少政治人物的浮沈,都在他眼里上上下下,透过他敏锐的观察力,在煮酒论英雄时,常有惊人之论,这些难得的经验,形成本书对政治人物坚强观察力的基础。所以这本书是作者三十年工作的结晶。
鑑史可以观来,最近十几年,公孙策致力从中国历史中找到国家兴衰的道理,从过去的智慧汲取其中的精华,然后将历史的案例和现今政治人物的作为做一比较,发现人类只是不断在重复历史的现象,人类政治行为,的确有一套规则可循。尤其在过去十二年中,台湾的经济几乎停止发展,连带的在政治上产生许多光怪离奇的现象,这些现象,尤其是国家领导阶级的作为,都逃不过公孙策的法眼,在过去十年《商业周刊》的专栏里,痛下针贬。尤其是以古贬今,以古之亡国之君的行为,和台湾过去领导人相比,发现真的是不相上下,无怪乎过去十年是台湾经济史上最糟糕的十年。
公孙策评论的文章都是针对如何做好国家领导人,事实上,领导人物的成功或失败都有脉络可循,同样的,这本书对于如何作好企业领导人也大有助益。国家领导人,必须要善用良相群臣,同时也要擅于创造典章制度,才能使朝代长治久安,例如明神宗三十年不上(朝)班,国家还是可以治理,不至于亡国,在企业界,如果董事长三十年不上班公司还可以存活是不可能的事。可见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觑。尤其是开国之君,成功都有道理可循。这些就是企业界学习的对象。
除了学如何做个杰出的领导人之外,对于企业家而言,也应该从书里学到如何广纳忠言,尤其是批评的言论。如何拟定政策,要有坚定的经营理念,不要受到一时的变动乱了方寸。还有千万要认清现实,不要有国王的新衣,因为企业高层和国君一样,很容易受到下属报喜不报忧的影响,通常自以为经营良好,等到事实戳破真相时,为时已晚,最重要的是企业领导人和国君一样,对于事情利害的分析,要想的远,不要着重在目前的小利,而是看长远分析竞争者的兴衰,各方利益团体的算计和角力,再在战和之间有准确的拿捏。这些都是成功企业家必备的才能。
本书的取材偏重于战国时代,五胡乱华,群雄并起的时代,从这些群雄的竞争中,公孙策归纳出成功的通则。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值得工商领导人物和政治人物细细品尝。
(本序作者是台大国际企业学系教授兼台大副校长)
〈推荐专文〉人人都该看的历史故事书何飞鹏
认识公孙策先生数十年,年轻时我们都是记者,一起跑新闻、写新闻。后来我创办商业周刊,而公孙策也变成商周的专栏作家,他的「去梯言」一直是商业周刊最叫座的专栏,也是我个人最喜欢阅读的专栏。但是每一次看他的专栏,心中难免油然而生对公孙策先生的歉疚之情。
歉疚的理由很简单,因为精彩的专栏,对台似乎没有任何改变,最该看这篇专栏的台湾两党政治人物,我不确定他们有没有看,但我确定,他们从没有因而调整他们的想法与做法。
结果是公孙策先生变成一个每週自言自语「社会贤达」,虽然没人理,但他还是乐此不疲的做他该做的事、说他该说的话。
久而久之,对公孙策的歉疚,转化成尊敬。对一个坚持是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知识份子,你能不尊敬吗?我逐渐发觉,虽然台面上的政治人物听不下公孙策的谏言,但是大多数的读者倒是听懂的,表面上公孙策先生是和当权者对话,但他真正发挥的功能,是透过一则则中国历史经典上的小故事,把是非、黑白一点一滴的转化给社会大众,让读者一方面关心时政的变化,一方面能明辨是非,不致受政治人物之愚弄。
想清楚这个道理之后,我建议公孙策先生,把「去梯言」的专栏集结成书,因为新闻评论会过时,但故事是永恆的、道理是不变的、发人深省的寓言是会长知识的,集结的去梯言,将会是一本人人都可看、人人都该看的中国历史故事书。
惜字如金、自律严谨的公孙策,却不只集结出书,他更将所有的篇章彻底重整,不但留下了所有的精彩故事,更给全书一个思想架构,就像他在自序中所言:历史之眼,去梯之言,他用历史长河的兴衰演变之眼,对台湾当代社会提出剖心置腹之言。阅读这本书稿,内容已焕然一新,思虑严谨、脉络清晰,读完这本书,再看看台湾社会,一切都透彻明白起来。
我不指望台湾政治人物,能因此书而有所改变,内食者鄙,古今虽然。我指望的是只要有一个读者能因此书而放弃蓝绿立场、放弃统独思维,回归是非对错,而破除政治人物的操弄,台湾就有希望、台湾就会进步。而有一就有二,有二就会有更多,我不信真理唤不回,终究人民的觉醒,会逼使政治人物改变,让台湾向上提升。
(本文作者为城邦出版集团首席执行长、《自慢》系列畅销作家)
〈推荐专文〉华文世界借古讽今第一笔
金惟纯
认识公孙策,算算已有三十余年。当年我们一起在《中国时报》做记者,报导和评论的都是每天发生的「新鲜事」,实在没想到日后他竟然成为华文世界「借古讽今」第一笔。许多人听说他大学主修「植物病虫害」,更是满地找眼镜。
二十余年前我创办商业周刊,早期杂志的内容不太受欢迎,邀盛名在外的公孙策助阵,他为朋友两肋插刀、二话不说就答应了。这一写就是二十年,「去梯言」成了商业周刊最受欢迎的招牌专栏。
商业周刊的主力读者皆为企业中人,他们读《商周》的目的是希望事业成功。公孙策的时事评论竟然成为最受青睐者,迄今仍然是个谜,正如主修植物病虫害的人会成为古史学家一样令人难解。而我唯一做的事,就是永远力挺我们的作者,无论他的文章得罪的对象多有权势,我们都挺下来,连一声都不吭。
公孙策的本事,除了娴熟古史、文笔绝妙以外,更重要的,是他练达人性。我读他的文章,除了着迷历史典故外,更有收获的,往往是人生境界的学习。在这一点上,他的作品是跨越时空、历久常新、截然不同世俗沉浮之作的。所以他决定集结、增补作品出书,我认为必然读之有益,愿意推荐大家一读。
(本文作者为商周媒体集团荣誉发行人)
“去梯言:历史之眼看台湾”,这个书名就像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作者想要呈现的那个不加修饰、直抵本质的台湾。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够以一种极其审慎的态度,去挖掘台湾历史的深层肌理,并用一种“历史之眼”的视角,去解读那些塑造了今日台湾的关键性因素。例如,在分析台湾的社会议题时,作者会如何看待不同族群之间的互动与融合,以及这些互动在历史进程中留下的痕迹?又或者,在探讨台湾的文化认同时,作者会如何解读“在地化”与“全球化”两种力量的拉扯,以及这种拉扯是如何影响了台湾的文化形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的是一种“去梯言”的历史观,它不回避矛盾,不掩盖复杂,而是以一种勇气去揭示那些被忽视的真相。这种对历史真相的坚持,以及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刻理解,是我阅读这本书的初衷。
评分读《去梯言:历史之眼看台湾》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历史进行的深度对话。作者的笔触,并非是那种高高在上、俯视一切的学者姿态,而更像是与一位过来人,在静谧的午后,围炉而坐,听他娓娓道来关于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我期待的是,这种“历史之眼”并非是冷冰冰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情感的温度,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历史事件背后的人性光辉与暗影,以及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个体的悲欢离合。例如,在描写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时,作者是否会关注到普通民众的生活是如何被改变的?他们的希望、恐惧、以及他们做出的选择,又如何构成了历史的微观视角?又比如,在探讨台湾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作者会如何解读那些历史上的互动与碰撞,它们是如何塑造了台湾的经济格局、外交政策,甚至其国民心态?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历史解读框架,让我们能够跳出狭隘的民族主义或意识形态的藩篱,用一种更普世、更开阔的视角来理解台湾的历史,以及它在全球化时代中的定位。那种“去梯言”的勇气,也让我联想到,作者是否敢于触碰那些历史叙事中的敏感地带,是否敢于挑战那些根深蒂固的成见,从而带来更深刻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去梯言:历史之眼看台湾》瞬间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暗示了一种打破常规、直抵本质的叙事风格。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画面:作者不是在堆砌史料,而是在用一种穿透时空的“历史之眼”,去观察、去审视,并最终去“说”出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即使这些东西可能并不那么“悦耳”或符合某些预设的叙事。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够以一种极为犀利的笔触,去剖析台湾历史发展中的关键节点,去揭示那些隐藏在繁复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例如,在分析台湾的政治演变时,作者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政治力量的博弈,以及这些博弈是如何塑造了台湾的民主制度?又或者,在审视台湾的经济发展模式时,作者会如何看待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以及这些经济因素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其社会结构和政治生态?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去梯言”的洞察,让我们能够摆脱那些熟悉的叙事框架,用一种更为批判性的思维去重新审视台湾的历史,去理解它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样子,其背后那些复杂而深刻的动因。
评分初翻开《去梯言:历史之眼看台湾》,就被其开篇的叙事所吸引。作者似乎没有急于抛出大而空的宏观论述,而是从一个非常具象的切入点,比如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一段鲜为人知的传说,或是某一个平凡的台湾人物的生命轨迹,来缓缓展开对台湾历史的解读。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往往能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也更能体会到历史并非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由无数鲜活的个体命运串联而成的生动画卷。我特别好奇,作者会选择哪些“非主流”的历史叙事,来挑战那些被广泛接受甚至固化的“主流”观点?例如,在解读近代台湾史时,除了我们熟知的国民党迁台、戒严时期等重大节点,是否还会触及那些被边缘化了的社会群体,他们的生活经历,以及他们如何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求存?或者,在探讨台湾的文化构成时,除了汉人文化、原住民文化,是否还会深入挖掘其他族群,比如南洋移民、日本文化等元素,是如何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最终融入台湾的文化肌理?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撕掉那些标签化的解读,用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去呈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台湾。那种卸下“梯言”束缚,直抵事物本真的洞察力,想必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评分《去梯言:历史之眼看台湾》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哲学思辨的味道。“去梯言”似乎是一种告别繁琐、回归本真的呼唤,而“历史之眼”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宏观视野。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够以一种极为冷静、客观的笔触,去梳理台湾的历史脉络,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洞见。例如,在探讨台湾的社会变迁时,作者是否会关注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因素,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台湾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又或者,在审视台湾的对外关系时,作者会如何解读其在地缘政治中的独特位置,以及这种位置对其历史发展和未来走向可能带来的影响?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去梯言”式的历史解读,让我们能够摆脱那些过于情绪化或带有党派色彩的叙事,用一种更为理性的方式去理解台湾的历史,并从中汲取智慧。这种对历史深层结构的探究,正是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去梯言:历史之眼看台湾》着实吸引了我。单从书名,我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以及作者试图透过一种不加修饰、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解读台湾这片土地的决心。“去梯言”这个词语本身就很有意境,仿佛是卸下了层层遮蔽,直达事物的本质,不受限于世俗的纷纷扰扰。而“历史之眼”更是点明了本书的切入角度,这意味着它并非是流于表面的游记或观光介绍,而是要深入历史的长河,去追溯台湾的源起、变迁,以及那些塑造了今日台湾的深层力量。我尤其期待作者是如何运用历史的视角来审视台湾的社会、文化、政治格局的,毕竟,历史的脉络往往能解释当下许多看似复杂甚至难以理解的现象。例如,台湾作为移民社会,其多元文化的融合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特身份认同,是如何在历史进程中一步步形成的?又或者,不同时期殖民者的影响,对台湾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乃至民俗风情留下了哪些不可磨灭的印记?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像一位睿智的老者,缓缓道来台湾的故事,让我们得以窥见其过去的光影,进而更清晰地理解它的现在,并隐约感知它的未来。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对我而言,无疑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阅读体验。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方式,带领读者一同“去看”台湾,去感受那些被历史刻下的痕迹,去体会那份在岁月沉淀中愈发显现的独特韵味。
评分一看到“去梯言:历史之眼看台湾”这个书名,我就觉得这本书绝非等闲之辈。它传递出一种打破樊篱、直击本质的态度。我理解的“去梯言”,是卸下一切不必要的修饰和遮蔽,用最纯粹的视角去观察和解读。而“历史之眼”,则意味着本书将从历史的维度出发,去审视台湾这片土地上的种种现象。因此,我非常好奇作者会以怎样的视角,去审视台湾的政治转型,例如其民主化的进程,其中是否会触及那些不易察觉的权力运作和博弈?又或者,在分析台湾的文化认同时,作者会如何看待“中国性”与“台湾本土性”的张力,以及这种张力又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演变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为深刻的洞察,让我们看到历史事件背后更复杂的因果关系,以及那些被历史洪流所塑造的个体命运。那种“去梯言”的勇气,让我相信作者敢于挑战既定的叙事,敢于呈现那些不那么“完美”的历史真相。
评分《去梯言:历史之眼看台湾》这个书名,传递出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我理解的“去梯言”是抛却繁文缛节,直陈其事;而“历史之眼”则是以历史为经纬,审视当下。因此,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运用历史的视角,去解析台湾社会中一些看似“顽固”或“特殊”的现象。例如,在讨论台湾的政治文化时,作者是否会追溯其历史根源,去分析那些影响深远的政治传统和国民心态?又或者,在审视台湾的经济发展模式时,作者会如何看待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优势与劣势,以及这些经济因素又如何影响了台湾的社会结构和阶层分化?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去梯言”式的历史洞察,让我们能够跳出日常的碎片化信息,用一种更宏观、更具穿透力的历史视角,去理解台湾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样子,其背后那些深刻而复杂的原因。这种对历史本质的探求,是我阅读这本书的最大动力。
评分《去梯言:历史之眼看台湾》这个名字,在我看来,是一种宣言,一种不畏权势、不畏陈规的勇气。它预示着本书将不走寻常路,而是要用一种更为直接、更为本真的方式,去呈现台湾的历史。我对此充满期待,因为我厌倦了那些被粉饰、被刻意回避的叙事。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历史之眼”的宏观视角,去审视台湾的宏观历史进程,并同时关注那些构成历史肌理的微观细节。例如,在探讨台湾的殖民历史时,作者会如何评价不同时期殖民者对台湾带来的影响,并如何去分析这些影响在当地社会留下的长远印记?又或者,在解读台湾的族群关系时,作者是否会超越简单的二元对立,去深入挖掘不同族群之间复杂的互动、融合与冲突,以及这些互动又是如何塑造了台湾的社会结构?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运用一种“去梯言”的勇气,去触碰那些敏感的历史话题,去揭示那些被忽视的真相,从而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直面历史、直抒胸臆的态度,是这本书最大的吸引力所在。
评分《去梯言:历史之眼看台湾》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期待,那就是作者能够以一种直观、不加修饰的方式,剥离掉那些历史叙事中常见的“装饰性”语言,直击历史的内核。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的是一种“去魅”的历史解读,让读者能够看到历史本来的样子,而不是被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或民族情感所左右。因此,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对台湾的各个历史时期,无论是早期垦殖、日治时期、国民党政府迁台,还是近代的民主化进程,都能够进行一种较为中立、客观的梳理。并且,在梳理过程中,作者会如何处理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连贯性与断裂性?又会如何去分析这些历史事件对台湾社会结构、政治体制、乃至文化认同产生的长期影响?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否会关注到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细节,例如不同族群在历史进程中的互动,或者那些在幕后推动历史发展的普通人?这种“历史之眼”的运用,对我而言,是一种对历史真相的追求,也是一种对复杂现实的深刻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更加全面、更加 nuanced 的台湾历史认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些标签化的认知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