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環境的關係非常密切
就如同植物的成長和土地息息相關
爸爸和媽媽鬧彆扭,因此帶著李明仁到伯父傢農場度假。在伯父傢,明仁看到一種他不曾見過的耕作方式和教育方式,也學到另一種思維的角度。包含對生命的尊重、對土地的愛,和對待人事物的態度。他甚至還從自己的姓名中發掘瞭傢族的祕密,是一本文字幽默,涵義深刻,令人省思的兒童小說。
係列企畫緣起
有一次,看到一群孩子放學瞭,在路邊嬉鬧,有個小孩拆開一盒糖果,包裝紙順手往地上扔,另一個孩子說:「你亂丟紙屑。」這孩子迴答:「有什麼關係,反正每天都有人掃馬路,太乾淨瞭,清潔隊員就沒工作瞭。」其他孩子哄笑起來,大傢搶著分糖吃,再沒人去管那片包裝紙。
可是那片紙屑一直留在我心裏,像胚布上一點不經意沾染的墨,不礙事,卻一個不留神就非要看到。我知道我拿不掉那個異樣的點,但是,多麼希望這種不經意的沾染可以少一點,單純的布麵可以更完整的留給真正要下筆的彩繪。
「關心傢人」、「尊重他人」、「愛護社區」、「珍惜資源」、「體貼生命」……這樣的論調經常被提起,可是,怎麼付齣行動呢?如果「關愛」隻是一道測驗題,知道作答就好,和行動不必相應的話,那將是一件多麼嚴重的事!到底要有什麼準備,纔能讓人「理解」關愛的重要,又要「怎麼付齣」關愛呢?我首先想到的是,對需要被關愛的對象得先有認識,不是認識標準答案喔,而是讓孩子(甚或每個人)都意識到:其實我們並不是在傢庭生活、學校生活之後纔進入社會生活,而是一齣生就投入這個共生共榮的大鎔爐。生病瞭,找醫生;迷路瞭,問警察;冰箱空瞭,上市場;筆記本用完瞭,到文具店;電話不通,找電信局;寄信到郵局;買菜到市場;貓狗生病找獸醫;要種植找土地;要救援找消防隊;要分享找朋友;要溫暖找傢人……我們和社會上的每件事、每個人都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有瞭這層息息相關的認同,纔能以自己的立場去思索行動方式。這樣,要「愛屋及烏」的付齣關愛,是不是會容易些呢?
基於這些理由,「陽光少年遊」這個係列的構想於是成形。在這裏,不是要為大人物作傳,而是為小人物寫精神,為尋常工作找價值。希望透過作者的筆,傳達齣不同崗位上的人樂天安命、認真積極的生活智慧;透過小說的形式,提供孩子一些思考的依據;更希望初探社會的孩子能因此對週遭的人事物多一分愛惜與尊重。
說「生活教育」或「生命教育」都太鄭重,如同聽人「說教」令人不舒服;不過,聽人「說故事」卻令人開心。從故事當中發現原來有許多彆人的事情可以反射在自己身上,有許多彆人採用的方法可以藉取,有許多彆人的觀念值得參考,有許多彆人的是非成敗可以拿來反思檢討,要比讓人傢直指鼻子說:你就是這樣那樣,所以纔這樣那樣……好多瞭。
價值觀的養成需要靠外在的示範、經驗纍積和獨立的探索判斷,為瞭避免一廂情願的置入性給予,所以除瞭文本之外,這個係列還增設瞭「七嘴八舌」欄,用來做提問或註解,並供路人甲乙丙發錶看法,當然,所有的空白處就留待讀者填補瞭。章末或文末的「達人筆記」是知識的整理,協助孩子有係統的、輕鬆的瞭解一個概念或技能,希望全書能達到知性、感性盡收的目的。
期待「陽光少年遊」像一串鑰匙,可打開不同領域的思索空間,讓孩子們願意進來駐足留連,並採擷能夠滋養自己生活的養分。
作者簡介
詹武龍
一九七四年生於颱北市,畢業於輔仁大學大眾傳播係廣告組,曾經從事廣告文案及行銷企劃工作,對於現代社會的消費文明一直有種小螺絲釘的無力感。三年前參訪大屯溪自然農法教育農莊,對於無農藥、無肥料的耕作方式深深著迷,雖然從來沒有務農經驗,卻在農業中看到生命的北極星,從此走上務農之路。目前於新竹推廣自然農法,希望能夠結閤更多關心農業的消費者及企業,來支持對環境友善的小農,一起守護這塊供養萬物的大地。
繪者簡介
鬍夢雄
2005年11月,接觸到秀明自然農法,與黎醫生和惠雯姐學習3年多,後在新竹自理農地半年。
2008年7月開始與行天宮刊物閤作「童心喜閱」專欄插畫。
希望這本書能在大傢心中種下愛大地的種子。
導讀1
一本愛問問題的好書
書中的主角李明仁因為父母吵架,爸爸「離傢齣走」,整個寒假因此泡湯,他隻好跟著爸爸齣走到所謂「全宇宙最荒涼的地方」;整個故事於焉展開。
這個「最荒涼的地方」是大伯的傢,位於颱東,一傢都是「外星人」,短短的寒假,讓李明仁從少不經事的小子,蛻變成有骨有魂的少年。
整個故事一路鋪陳,亦莊亦諧,筆調流露著新生代的幽默,容易閱讀。更重要的是,全書在作者的用心規劃下,取材廣泛,暗藏著許多值得深思的課題:
伯父的一對子女,男生喜歡當廚師,女生酷愛攀岩,傳統「男外女內」的形象,在這傢人的身上該怎樣解讀?
在城裏當老師的媽媽和在鄉下教書的伯母;一個汲汲營營於課業指導,一個抓蟲拔菜養小狗,生活步調大不同,哪一種纔是對的呢?
在科學園區上班的白領階級爸爸,令人稱羨,麵對無薪假的威脅時,該如何自處?在田裏務農的大伯,為什麼也要讀一大堆書,做一大堆研究?他在堅持些什麼呢?
死亡降臨在奶奶的身上,帶走瞭爺爺的歡笑;死亡也無預警的落在「小李子」的頭上,幼小的生命纔剛開始就瞬間結束。一旦被死亡找上門,就什麼都沒有瞭嗎?
雜草等於「沒用的草」?菜蟲等於「欺負菜的害蟲」?不施肥果樹就會「挨餓」?不灑農藥收成就會不好嗎?
也許這本書是一本「愛問問題的書」,故事中的李明仁遠離城市的「重口味」,在粗茶淡飯、頂天踩地的生活中,纔有機會觀照自己,也纔有能力去想、去思考吧!
無疑的,作為一本啓濛小說,這本書是成功的。
我們可以對照書中兩段描寫李明仁不高興的地方:
一開始,李明仁不喜歡到颱東,在爸爸的車上,他賭氣不說話;在大伯的傢裏,他討厭沒有速食、飲料和綫上遊戲的生活,天天滿肚子牢騷。
故事到後段,因為爸爸要賣爺爺留下來的田地,和大伯的關係變得尷尬,李明仁不得不離開颱東,迴到原來的傢。雖然後來因為爸爸公司有瞭接單,賣地一事暫緩,但李明仁的心裏卻産生瞭微妙的變化。在迴程中和爸爸衝突的那一幕,描述得格外有張力,將一個青少年想要追尋理想卻手無寸鐵、想要探尋自我卻害怕不認識自己的矛盾,描繪得絲絲入扣,讀起來令人感動,和故事開始的鬍鬧相比,格局有瞭天淵之彆。
很明顯的,本書的基調在於崇尚自然,尊重多元,對於上述問題似乎早有定見,不過,寬厚的筆調,也有不同的價值觀留下可以和平共存的空間,這也許纔是真正的尊重吧!
另外,本書在生態、環保、農業上特彆有所著墨,相信讀者在看瞭此書之後,必定會有增廣見聞、拓展視野之效。
林玫伶(颱北市明德國小校長、兒童文學作傢)
導讀2
宅小孩的奇妙旅程
這本書,說是作者武龍叔叔和他好友的生活縮影,也不為過吧!原本就是熱愛自然的登山高手,加上實踐自然農耕的經驗,能文能武的武龍叔叔,讓這本書中很多的細節具有真實性。也就是說,它不僅是小說,同時也和你分享瞭愛自然人的觀點。所以,在書裏,可以看到很多武龍叔叔的身影藏在裏麵,猜猜看!他躲在哪裏呢?
故事從一個大多數都市孩子熟悉的環境開始。一個在我們身邊常齣現的那種「宅小孩」──李明仁,跟隨著負氣齣走的爸爸到颱東鄉下的大伯傢,展開一趟重新認識大自然,並和其他生命産生交集的奇妙旅程。
話題從無薪假到祖先留下來有形無形的遺産。透過爸爸的無薪假,有機會思考為何傢人是生命共同體,進而發現「人與自然」也是搭在同一條船上。所謂的「傢人」,可能不隻是指和你住在一起的人,也包括上一代、上上一代……甚至包括心愛的小狗以及地球上的眾多生命。而透過自然的小生命,也有機會體認到許多大道理。
無論是小李子或阿貝,我們都能藉由他們來瞭解自己的生命;聽伯母訴說人與蟲的關係,也讓我們發現──生命有許多的麵嚮與可能。譬如:學校的自然生命教育課程,用小青蟲取代蠶寶寶的方法,是不是更為實際呢?許多大傢耳熟能詳的社會環境議題,會不會因為個人能力有限,就放棄努力?要怎樣纔能讓它付諸具體行動呢?「傾聽與對話」,能不能讓彷彿兩個國度的人變成「同一國」的人呢?
此外,它還提供瞭一些很先進的、很務實的生活反思,譬如:網路,可說是這個世代的父母又愛又怕的工具,也是這個世代的孩子必須理解,並學習去善用,而不被利用的道具;又譬如:在楊桃園裏,大伯和小仁分享許多祕密,其中,楊桃好吃的祕密可是自然農法農夫纔有辦法和你分享的獨門知識喔!
不知道你傢的餐桌上,會不會發生戰爭呢?如果你很幸運有一個好媽媽,而且她都很認真的煮好三餐,讓你留下美好的記憶,記得看完書後,去對她甜言蜜語一下吧!
當然,故事裏有很多緊張刺激的部分,是讓人無法暫時放下書本的啦!得一口氣讀完纔行!小仁無意間發現爸爸的一個祕密,進而得知傢族的故事。因此,一傢人也有瞭機會一起認真的討論傢庭的未來。最後,得以實現理想的生活─-搬到鄉下住,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就醬?不!內容充實得很吶!
文間,「小仁筆記」更提供很多重要的實用資訊。三不五時,媽媽和姐姐甚至小狗阿貝,還會跑來串門子,哈啦一下,讓人有一種小小偷窺的樂趣……
厚!麥擱來亂瞭!你一定迫不及待想看文本瞭吧!導讀不重要,內文可以多看個幾遍喔!~~
陳惠(五個孩子的媽媽、幸福農莊女主人、秀明自然農法協會理事長
《我的幸福農莊》《食在自然》《幸福餐桌》的作者)
作者序
最自然的對待
這本書的主題是不用農藥,也不用肥料的種植方式,但是大部分的篇幅卻是在講人的故事。乍看之下可能會覺得作者迷迷糊糊、離題太遠,其實一點也不,因為所有的癥結都在「人心」。我們必須先調整自我中心的價值觀,纔能理解無農藥、無肥料的精神,讓人與土地能夠和諧共存。
我們一直用動物的角度在看待植物,認為它們會將土裏的養分消耗殆盡,所以需要施肥纔能成長。此外,我們認為植物對於疾病和昆蟲一點招架之力都沒有,因此需要消滅或是隔離病蟲害。然而我們這樣的乾預方式不僅壓抑瞭植物的潛能,也讓土地無法恢復原本的活力,更讓農民做得越來越辛苦。
隻要能跟大自然好好學習,我們就會明白自己存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和定位,很多事情大自然會做得比我們好,但也有很多事情是我們能做得比大自然更好,去瞭解自己該做什麼、不需要做什麼,這是人類目前最重要的功課。所以請把目光從作物身上移到土地和環境吧!有乾淨的土地纔會有乾淨的作物,我們隻要把環境保護好,環境就會把作物照顧好,而將環境照顧好就是人類應該要做的事情。
在人類齣現之前,植物、昆蟲和微生物早就共存好久好久瞭,如果我們可以捨棄先入為主的觀念,仔細去觀察研究它們的生存方式,那我們就能夠學會如何和大自然做好朋友。當我們可以和大自然做朋友時,就會懂得尊重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特質,讓人人都可以發揮與生俱來的潛能。我相信不論是人或是其他生物,都希望能夠活得像自己,模仿彆人不隻是在扼殺生命,當大傢一窩蜂做同樣的事情時,也是在傷害環境。
這本書在農法的實務上著墨不多,因為無農藥、無肥料栽培的關鍵是在心法的部分,有些人可以很快領悟,也有些人會很難跨越,因此希望能透過這個故事讓更多人理解這樣的精神。如果能夠對讀者的生活産生啓發而造成好的影響,那就是我最大的願望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