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正菜

香港正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耕田種地曾經是先輩最基本的生存之道,可惜在現今世代,耕田種地者寥寥無幾,以農立國的傳統和民間智慧慢慢消逝,我們對農作物的認識不但不深,亦彷彿不再在乎。何謂「當造」?不時不食的文化,隨著香港農業式微變得不再重要,除瞭再沒有本地時蔬吃,「菜不再有菜味」外,我們喪失的同時是人和自然的關係。此書正好透過本地有心農夫的專訪,重新發現香港新界的土地,發掘香港四時的特色蔬果 ,分享有機種植的心得……原來城市以外,有一撮人,不論是全職抑或半職,都選擇瞭以耕作去與大自然建立更緊密的關係,田園生活背後的睏難與堅持、農作物的知識、生産和供應背後牽涉的議題,此書都給你娓娓道來。

作者簡介

陳曉蕾

  資深記者,《低碳生活@香港》叢書主編,齣版著作包括《香港第一》、《方任利莎傳記.生命裏的傢常便飯》、《夠照》、《聽大樹唱歌》、《一傢人好天氣》、《教育改革由一個夢想開始》等。, 曾獲人權新聞奬中文雜誌冠軍、亞洲齣版協會 (SOPA) 亞洲最佳中文人權報道大奬、亞洲最佳中文環保報道大奬等。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自序

____陳曉蕾

  「我會齣版一本關於香港農業的書。」我在咖啡廳告訴朋友。

  他即時反應:「無人睇喎!」

  「唔...」有點尷尬,早上剛好去過農田,於是從袋子拿齣一條粟米。

  朋友:「好綠!熟瞭嗎?」

  「熟瞭,早上纔剛摘下來。」我心想,他平時看到的粟米,都是被跨境運輸摺騰得渾身枯黃吧。

  用咖啡羹颳下兩粒粟米,遞過去。

  他有點猶豫,還是接過調羹放到嘴裏,「嘩,好甜!」兩眼突然發光!

  我高興地再從袋裏掏齣三粒蒜頭:「這是農夫用瞭一年時間去生産的。鞦天下種,春天纔收成,在繩子上掛瞭一整個夏天,收乾水份,然後鞦天纔拿齣來賣。」

  蒜頭外皮緊緊裹著蒜,裏頭一粒粒蒜子有大有小但都非常結實,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種鬆泡泡大小劃一的工業農場貨色。

  一年時間,纔有這蒜頭。

  「香港農業式微,但全心全意去做好一件事,永遠不會過時。看見農夫對著土地埋頭苦乾,那種耐性和韌力,會感動:香港原來除瞭地産,還有農作物齣産,而香港人除瞭炒股票,竟然也有種田的。

我想寫的就是這些--
從一條粟米、三粒蒜頭,看到香港的好。」
朋友沒作聲,一會兒,問:「這粟米賣多少錢?」

  「送的。」我不禁笑著揚起眉頭:「在田裏但凡贊什麼種得好,所有農夫都會豪氣地馬上摘下,硬要送過來,一般人哪會這樣愛分享?」

 

耕讀傳傢  ____陳雲

  舊時大宅正廳的匾額,有時寫「詩禮傳傢」,有時寫「耕讀傳傢」。寫「詩禮傳傢」的,是仕宦顯赫之傢;寫「耕讀傳傢」的,則是鄉郊的莊園,有時逃避朝廷災禍而隱居,便教子女耕讀以傳傢業,也傳授兵法武藝,保護傢園,這是武俠小說常見的情節瞭。

  童年在元朗,父親逃避大陸劫火,因落難而隱居田園,一傢度過十多年的耕讀生涯,種菜讀書,即使不是讀古書,也有古意。料想不到,近年也有城市文人歸園田居,體會耕讀生涯。在大自然取得生機,這是文化復興之兆。一個小田莊,一群人的文化體驗,不期然令我想起以色列人的自治農莊,即是kibbutz(基布茲),也令我迴憶起五四時代旅居日本的中國文人仰慕的「新村運動」、颱灣民主化鬥爭的鄉土運動。重新發現土地,是文化更新之深密動力。一群人在靜靜耕作,與一群人在靜靜讀書,會發揮莫大的文化威力,可以傳傢,可以傳國。諸葛亮齣山之前,也是躬耕於南陽的。

  宗妹曉蕾於數年前訪問過我,在鬧市銅鑼灣,關於香港鄉土文化、文物保育之類。後來她身體力行,走訪在本地耕作的農夫去瞭。一直有讀她的網誌南湧年紀,贊嘆她貼身報導和那些開墾土地的農夫的毅力。在今日新界房地産惡勢力圍睏之下,耕田比起三四十年前要艱難得多。讀《香港正菜》的書稿,令我想起節令、菜種和蓮塘。現在不止童年的元朗絲苗食不到瞭,白菜、苦瓜、芥菜和白瓜都食不到。除瞭芋頭之外,我最喜歡食蒜炒白菜和薑炒芥菜,都是自己種的。後來傢裏不種菜瞭,在菜市買的也可,都是本地齣産的。近年菜市看見的翠玉瓜、意大利生菜和羅馬生菜,都好食;魚翅瓜則名稱浮誇,既提倡禁食魚翅,此瓜也必須重新改名。豆角有白的、青的和紅的,鼕瓜是結霜的,南瓜以前村裏叫金瓜。當年亂丟瓜種,結果在田頭長齣一叢金瓜苗,結瞭金瓜,個個十幾斤重,但當年父老認為金瓜濕氣,結果食不完,在田頭爛瞭。十年前,去颱灣旅行,在九份的後山亂闖,結果去瞭一個名叫金瓜石的鄉村。名字一直惦記到今,偶然也會夢遊舊地。

  中文「地産」的今義,是房地産或樓房地産的簡稱。中文是簡潔的語言,用簡稱便有問題。現代的簡稱名詞,多是內藏殺機的,如香港近年的「教改」、「政改」,大陸的例子如「土改」、「文革」,舉一個也夠嚇煞人的。中文「地産」的本義,即不是簡稱的地産,是土地所産之意,農産是也。《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地産作陽德。」鄭玄注:「地産者,植物,謂九榖之屬。」《呂氏春鞦.上農》:「是故當時之務,農不見於國,以教民尊地産也。」高誘註:「地産,嘉榖也。」

  農不見於國,不論古今,都是大凶之事,為政者便要教民尊重地産,重新耕田種地。為政者不做事,放任地産炒賣,國將不國,民間便要自救,耕田種地。

圖書試讀

快樂洛神

十一月開始,我傢花園每天都帶來驚喜──洛神花收成瞭!

早晨還開著大黃花,午後已經像老太婆的嘴巴皺作一團,花朵掉到地上,那花萼漸漸長大,轉眼便一顆顆紅寶石似的在陽光下發亮!這個星期纔剛摘下來,下星期又是一片紅蔔蔔的,真開心!

切去尾端,筷子一穿,就能把滿是種子的果實推走,留下完整無缺的通心花萼:加糖煮成果醬、泡在蜜糖變成蜜餞、加點酒餅變成甜酒、甚至用繩子穿起一條紅寶石鏈,曬乾成花茶,整個鞦天都好好玩!

二零零六年前,我從颱灣簡樸大師區紀復手上,接過一顆洛神花種子。

區紀復在香港長大,後來當上大企業「颱灣塑膠」的研究部主管,然而忍受不瞭工作産生大量塑膠垃圾,四十二歲毅然辭職到世界各國觀察廢物處理問題:菲律賓的垃圾山、北美的堆積區五年後他在花蓮鹽寮海邊住下。

環保,純粹說說是沒用的,處理垃圾,單靠迴收也隻是治標,他決定身體力行,開始過簡樸生活,一種「不生産垃圾、不汙染大地」的生活。

從一九八八年到現在,不少人從世界各地去到區紀復在花蓮的「鹽寮淨土」,和他一起體驗簡樸生活:住在海邊浮木搭成的小屋子,每天劈柴燒竈,種菜吃素,露天洗澡,野外拉屎,穿彆人不要的衣服......

我第一次見到區紀復,他在香港一個講座示範摺膠袋:「你看這個膠袋多漂亮,上麵的圖畫好有心思。可以這樣......這樣......摺成小三角,上麵的公仔還可看得見呢!隨時拿齣來再用,真的舊瞭,摺得細細地丟掉,便不會佔地方或者堵塞溝渠。」

「如果我們對一個膠袋也懂得珍藉,對人便不會隨便放棄。」他輕輕說畢,全場好安靜。

但到底簡樸是什麼?和貧窮有什麼分彆?

「分彆在於選擇。」他說:「簡樸是一種經過反省、思辨,而選擇的生活態度。」重要的不是規定自己如何節儉,而是心態和行動,沒法自己種菜,但做菜可以簡單一點嗎?沒法搬到鄉下,但水龍頭可否開小一點?凡事節製一點,降低一點,放棄一點。

他還送我一張書簽:「快樂不是因為擁有的多,而是需要的少。」

五月勞動節,把區紀復給的種子,種在花園。洛神花很粗生,隻需每天淋水、隔月施肥,最可能齣現的問題是蟲害,灑點「海藻水」(海藻切小片,泡水幾個月),幾天便好瞭。

還有一個秘訣是長到約莫兩呎時,剪掉頂端,就會長齣好多橫技,增加收成。

半年來看著兩塊葉子的幼苗,長到比人還高,一串串「寶石」掛滿枝頭,那份滿足感,非常簡單、直接。收成瞭,果醬蜜餞等的製成一大堆,分送各方好友,大傢都好高興。

洛神花的快樂,不是用錢可以隨便買到的。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