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常有这样的疑问:大象鼻子为什么这么长?犀牛皮为什么会皱巴巴的?骆驼为什么会驼背?……可是你一定常得不到答案吧!
当英国作家吉卜林的女儿提出这些问题时,他以科学事实为根据,加上天马行空的幻想,创作出这本有趣的「原来如此的故事」让孩子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想像力得以驰骋。
作者简介
拉雅德.吉卜林
在一九0七年,拉雅德.吉卜林将到瑞典的斯德哥尔摩,领取全世界最重要的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之前,瑞典许多人民的心中都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他们议论纷纷,猜想不断。
有人觉得吉卜林应该手里抓着一条眼镜蛇,很有丛林风味地到达瑞典。
有人认为他应该一声不响,偷偷地出现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委员先生们」前面。
有人揣想他应该穿着卡其色的军服,在庄严的颁奖会场上,大声唱着雄壮威武的军歌。
人们会对吉卜林产生这些想像,是因为吉卜林以士兵及丛林作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作品,文风粗犷而带着威风凛凛的气势,很受人们的欢迎。
然而,当吉卜林到达瑞典时,人们看到他穿着一套黑色礼服,扎着白色领结,戴着一副眼镜,神情和蔼,一派绅士风范,不禁感到十分意外,甚至有些失望。
这个全世界知名的作家就是如此,谦虚而且平易近人,一点儿也谈不上「豪迈粗犷」。也因为这样,他的作品虽然很有气势,却没有丝毫粗野的感觉。
吉卜林是个英国人,却出现在印度孟买,他一辈子除了往来英国与印度之外,还去过许许多多的国家,有埃及、日本、美国、非洲……可以说是阅历丰富喔!
另外,这位大作家还十分守信喔!吉卜林在瑞典停留的期间,许多瑞典民众都跑到他所住的旅馆,向他表示敬爱之意,并与他畅谈。在聊天中,吉卜林和一个年轻人说,要送他一本自己的书──英文版的丛林奇谈。后来,这本书的确寄到了年轻人的手中,吉卜林并且在书上写了这样一句话:「与少年之间的承诺,一定要信守。」哇!真是说话算话吧!
由于他在印度和非洲都待过一段不算短的时间,因此,这两个地方的丛林景物对他来说丝毫不陌生,他的「丛林奇谈」和你即将读到的「原来如此的故事」部份篇章,就带有浓浓的丛林气息。
吉卜林写童话、写诗、写小说。有人说,他所写的东西像清清凉凉的泉水一样,可以使穷人的心境也年轻起来,还可以使人们体力恢复、生活充实。而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他的作品「富于敏锐的观察力、独创的想像力、丰富的构思、杰出的才能。」哇!可见得他写的书真是魅力惊人呢!
写给大朋友的序
这一篇序是写给父母亲看的 童话花园的开幕典礼
曾经有过这样的幻想吧!无意中得到一颗飞石,握紧它,剎那间飞上蓝天,自在翱翔。
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幻想吧!喝下发光冒泡的药水,长出了金鱼尾巴,在五湖四海漫游。
幻想、幻想、幻想……
当幻想的种子,飘落到文学的土壤中,就开出童话的花朵。当童话的花朵开满园,小孩子就被吸引过来了-蹑手蹑脚走进童话花园的孩子,会惊喜地张大嘴巴,哇!倒处都是闪亮亮的宝藏呢。
宝藏一是「有情谷」。
一颗细沙、一艄汽船、一只小鸭,在童话里都可以有情有感、有泪有笑。童话的这项特质,不时提醒孩子「万物皆有情」,让孩子有一颗温暖的心,能怀抱着了解与同情趣善待万物。
宝藏二是「阅读桥」。
如果希望孩子把书本当成一辈子的好朋友,就让他们读童话吧!孩子对事物的喜好或厌恶,是由经验建立的,如果在孩子刚开始接触阅读时,就让他读童话,满足了他爱幻想、爱新奇的需求,那么,他将会觉得读书是件快乐有趣的是。
宝藏三是个明净的「心理湖」。
童话常常映照出孩子心中深深埋藏的焦虑、恐惧、害怕……曾经走失过的孩子,读到「韩森与葛雷特」中兄妹迷失在森林里的情节时,可能会勾起一阵感同身受的回忆。孩子读童话像走过一次心灵之旅,情绪因而得以抒解,同时,他们可能在故事中,寻得各种解除心理困扰的模式,使人格得到建全的发展。
心理湖畔有片「社会林」。
童话的人物和剧情,总是树立出社会一般的行为准则。小红帽要小心别上大野狼的当,小木偶逃学会吃到苦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社会上的是非善恶标准,自然而然深入孩子的心中。
宝藏五是满地的「真理石」。
童话中处处有人生中永恆不变的真理在闪闪发亮:正直、勤奋、互爱、互信……每一颗「真理石」都是孩子未来向上的力量。
宝藏六是「想像河」。
童话的幻想特质能激发孩子的想像流。澎湃的想像河流,是创造、发明的源头。
最后,是一座「知识山」。
无所不包的童话故事,对孩子展开了五花八门的世界。「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丹麦社会,「一千零一夜」里神秘的阿拉伯……在在吸引孩子去认识世界,而童话中的虫鱼鸟兽,更触动孩子对各种知识的好奇;好奇心一但被引起,孩子便会自发地去探索、学习。
这些宝藏,都在童话花园里。想不想去游览呢?这座童话花园还分成许多区喔!现在我们就去环游一圈吧!
看到那些嫩绿的幼苗吗?那是「民间童话区」。老祖母、老爷爷、母亲或保姆,在树下或床边,把听来的故事说给孩子听,这样一代一代口耳相传,就成了民间故事;那是童话开始发芽的地方。
再看看那些典雅的花卉,那是「古典童话区」。有人走遍大街小巷,搜集具有本土味风味、民族特色的民间故事,把那些口传的故事写成文字,并且加以整理,改写得更完整,成为「古典童话」。
新开的一片缤纷鲜花是「创作童话区」。那是不甘心只搜集民间童话的人,自己开辟出的新园地,里面全是作家用自己的灵感、点子、想像力加上文学技巧,写成的崭新童话。
我们还会来到「动物童话区」,有趣吧!这一区的动物都像人一样会说话、会思考、会哭会笑。
还有「科学童话区」,将精准的科学融入浪漫的同化,知性与趣味会交织出什么样的奇花异果呢?
还有、还有……还有许多说不出名字、无法分类的童话在等着你呢!
当然,我们还要用许多美丽的图片来装饰这座花园。大人在阅读时,脑海会浮现故事场景、人物表情,小孩却做不到这一点。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分析说,七岁到十二岁的孩子正处于「具体操作期」,必须靠具体的图像,才能帮助他完全进入文字故事的时空。
考虑到这一点,我们特别依照每本书的特殊风格,绘制与文字交融为一体的插图。就算只欣赏这些插图,也能加强孩子对线条、色彩、构图……各方面的感受力。
最后,读完童话花园就结束了吗?不,花园后还有个游乐园呢!孩子天生就爱玩,在玩耍时,他们全身的细胞都活跃着,心灵更完全敞开,于是我们在「童话游乐园」中,根据书中内容发展出好玩的设计,带着孩子开朗的思考、快乐的学习。
这是一座一步一惊喜、一步一发现的童话花园,在现代匆忙的脚步声中、狭窄的生活空间里,孩子们的成长已经受到太多的限制,他们的幻想被綑绑,背嵴被大书包压弯,何不带他们来这里,悠游有情谷、散步阅读桥、潜游想像河……让童年重新发光。
童话花园的大门正敞开着,而且,将永远为有童心的人敞开!
写给小朋友的序
这一篇序是写给小朋友看的 原来如此的故事出场
这是一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写的书。(喔!我必须解释一下,能够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就是那种很会很会写故事的人。)
这也是一本爸爸为了回答亲爱女儿的疑问,所写的一本童话书!
这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可不是成天只在意自己的文学事业,单单顾着埋头写作、写作、写作,却不理会家庭、儿女的哟!当女儿的小脑袋瓜里产生一堆好玩的问题,并向他发问时,这位英国的大作家──拉雅德.吉卜林,并没有像一般的大人那样,对女儿说:「哎呀!你真烦人,快去唸你的书去,别再胡思乱想了!」更不曾责骂女儿说:「你真笨!这根本不成问题;一切都理所当然呀!」
他反而很认真的去想这些问题:「嗯!大象的鼻子为什么会那么长?」「花豹──花豹那一身的斑斑点点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为什么会有英文字母的产生呢?这二十六个字母又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
想啊想啊!他想到这些问题是一个小女孩儿提出来的,当然不能以绝对科学的态度去回答她──这样难免会破坏她原有的想像力。那么……那么要是以科学的事实当基础,再加上天马行空的想像……
由于吉卜林是在印度出生的,后来更在印度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因此,他对东方的很多东西都满了解的。他把女儿一堆「为什么」的疑问,跟东方一种以同类事物为主题的民间故事联想在一块,于是,「原来如此的故事」这本书的架构就出来啦──以「为什么?」为主题,来一番玄思妙想,写一本顶顶好玩、顶顶有趣的童话吧!啊!对了,合乎逻辑和科学性也是很重要的哟!
经过了构想、想像、下笔……「原来如此的故事」出炉了……
喔!大象的长鼻子原来是非洲一只充满好奇心的「小大象」造成的。这小大象啊,很爱问一堆别的动物都回答不了的问题,惹得鸵鸟阿姨、狒狒舅舅烦不过,对着他就是一顿好打。一天,小大象又问他们:「鳄鱼拿什么当晚餐?」结果……小大象这次被打得比任何一次都悽惨。小大象只好自己去找鳄鱼。鳄鱼呢!就一口咬住小大象的黑黑短短的鼻子──他要拿小大象当晚餐哩!小大象一屁股坐下,用力拉啊!鳄鱼摆动尾巴,死命扯呀!就这样拉过来,扯过去,再拉过来,再扯过去,于是,小大象的鼻子起了大大的变化……
那么,犀牛一身皱巴巴的皮肤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啊,犀牛惹上了一个拜火教徒──他把拜火教徒刚烤好的蛋糕吃得精光。拜火教徒可火大啦!于是,趁着天热,犀牛脱下一身光滑的皮(还有三颗釦子哟!)到海里泡澡时,把这一件「皮衣」揉进蛋糕碎屑和烤焦的葡萄干。他又搓又揉,又揉又搓,把犀牛皮弄成了今天这副德性……
而袋鼠为什么那么擅长跳跃呢!这是因为袋鼠乞求大神恩公将他变为「与众不同,人人追随的万人迷」,恩公便派了名叫丁哥的黄狗,「追」得袋鼠跑遍了整个澳洲,最后,袋鼠真的变得前脚短、后脚长,十分地十分地「与众不同」……
而且,你知道吗?吉卜林在说这些故事给孩子听的时候,总是一边说,一边比手画脚,添加表情动作,他的声调也随着情节而变化──一会儿低,一会儿高;一下子快,一下子慢。孩子听了,都觉得自个儿的老爸真是太会「说话」了。
吉卜林写这些故事时,用了很多人不常用的形容方法。单单以「大象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这个故事来说好了,当他提到「丛林中的一条河」时,可不这样平铺直叙的,而称那是「灰灰绿绿油油的凌波波河」;他形容好奇的小大象「好奇心充满了整个非洲」;小大象的鼻子变长后,用它来唱歌,歌声「比铜管乐队奏出的还要响亮」。
吉卜林别具巧思妙意的用字遣词,让故事读起来像音符跃动似的,具有强烈的节奏感,特别是英文原作,非常适合朗读,还被称为是「音乐性语言的典范作品」。在阅读时,除了在情节中起落浮沈之外,别忘了,要仔细看看吉卜林的用字用句、形容描述,到底跟别人有多大的不同?他的功力又是何等地深厚呢?
另外,吉卜林的故事好像一幅油彩画,颜色鲜艳,景物抢眼,说到丛林就好像让你处于丛林;提及草原就彷若让你置身草原,因此,读者就很容易融入故事当中啦!
对了,这本书的插画还是吉卜林自己画的哟!画风细腻,配上图说,更是幽默透了!
这可真称得上是一本「有声有色」、「有画有景」的好书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