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运动史 (1949-1989年)

中国思想运动史 (1949-1989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思想史
  • 现代中国思想
  • 思想解放
  • 文化大革命
  • 改革开放
  • 新文化运动
  • 意识形态
  • 历史研究
  • 中国近现代史
  • 政治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中国着名理论学者李洪林的力作。作者在改革开放中曾是思想解放运动的风云人物,「六四」事件后被捕。

作者简介

李洪林

  1925年生于辽宁,1946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曾任教于西北师范学院。1956年起,在中共中央从事理论研究工作。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下放。1977年起,历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党史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副局长,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等职。主要着作有《理论风云》、《四种主义在中国》等。

书名: 启蒙的余烬:两次世界大战间的欧洲文化与政治变迁 (1918-1939) 作者: [此处留空,模拟作者信息] 出版社: [此处留空,模拟出版社信息]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二十年间,欧洲大陆在文化、思想、艺术与政治领域所经历的剧烈震荡与深刻转型。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既是现代性全面爆发的“咆哮的二十年代”,也是经济大萧条与极端主义思潮迅速崛起的“阴影下的年代”。本书旨在描绘一个在旧秩序崩溃与新世界秩序尚未确立的夹缝中艰难前行的欧洲。 第一部分:战后的重构与幻灭 (1918-1924)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彻底撕裂了十九世纪的乐观主义和进步史观。战争的结束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而是开启了一个精神上的“真空期”。本部分首先考察了战后欧洲的政治地理重塑,特别是凡尔赛体系带来的领土纠纷与民族主义的重新激活。重点关注了德国魏玛共和国的建立及其早期固有的结构性脆弱,以及东欧新生的民族国家在构建稳定治理模式上面临的挑战。 在文化层面,我们探讨了“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的心态。战争的创伤使得知识分子对启蒙理性产生了深刻的怀疑,表现为对传统叙事的颠覆。文学领域,意识流写作(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的早期影响)与达达主义的荒诞抗议,构成了对既有美学规范的猛烈冲击。艺术上,超现实主义开始酝酿,试图挖掘潜意识的“真实”,以反抗表象世界的虚伪。本部分也分析了凡尔赛和约对欧洲经济秩序的初步损害,以及早期共产主义在西欧知识界引发的复杂反响。 第二部分:繁荣的表象与潜流的危机 (1925-1929) “咆哮的二十年代”是欧洲在物质上快速复苏的时期,特别是在美国资本的推动下,技术革新(如汽车、广播)渗透到日常生活,消费主义开始抬头。本部分详细考察了这种表层繁荣之下的深层结构性矛盾。 在哲学领域,逻辑实证主义在维也纳学派中崛起,试图用科学语言重塑知识的根基,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思潮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思想分歧反映了欧洲对“真理”定义的分裂。艺术上,包豪斯和新客观主义运动试图将美学与社会功能相结合,反映了对实用主义和新社会蓝图的渴望。然而,这种繁荣是建立在脆弱的金融基础之上。本章对战后欧洲的货币稳定政策(如德国的朗计划)进行了细致考察,指出其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如何埋下了爆发性的隐患。政治上,虽然法国和英国试图维持国际联盟的集体安全体系,但现实中民族利益的冲突日益尖锐,意大利法西斯的早期扩张已昭示着对民主体制的挑战。 第三部分:大萧条与意识形态的极化 (1929-1935) 1929年的华尔街崩盘,对高度依赖美国信贷的欧洲经济体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分析经济危机如何加速了政治体系的极端化。大萧条不仅是经济事件,更是对自由民主制度效能的致命一击。 在政治理论层面,凯恩斯主义的早期萌芽与对自由放任的批判开始形成。然而,在政治实践中,对危机的反应往往是转向威权。本书详细对比了不同国家对危机的应对:北欧的社会民主实验、法国的政治僵局,以及中东欧国家的军事化统治。重点分析了纳粹主义在德国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绝望的结果,更是其对现代性失败的文化性回应——它提供了一个清晰、排他性的“敌人”与“愿景”,填补了理性和市场失灵留下的精神空白。在苏联,我们简要分析了斯大林体制的加速工业化对欧洲政治平衡产生的持续性影响,以及西欧知识分子对“红色乌托邦”的爱恨交织。 第四部分:艺术的抵抗与政治的决裂 (1935-1939) 随着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全面胜利,欧洲的文化景观被政治重塑。本部分探讨了在专制压力下,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抉择:是合作、流亡、还是地下抵抗? 在文学和电影领域,现实主义与政治宣传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西班牙内战成为检验欧洲知识分子立场的重要试金石,催生了如奥威尔和海明威等人的重要作品,这些作品标志着对理想主义的清醒反思与对法西斯暴行的直接控诉。艺术上,现代主义虽然在主流中受到压制,但其反抗的基因并未消亡,转而在流亡群体中得以保存。本书最后分析了绥靖政策的形成,以及欧洲精英阶层在面对不可避免的冲突时,对文化和政治责任的逃避,最终将欧洲推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渊。 总结: 本书试图证明,1918至1939年的欧洲,是一个在精神与物质上同时遭受重创的文明体。它在继承启蒙遗产的同时,也因其自身的内在矛盾——从民族国家间的龃龉到资本主义的周期性危机——最终导致了理性的自我吞噬。理解这段历史,是理解后世一切重大政治和文化走向的基石。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纸张质感很好,摸上去有一种厚实感,似乎承载了沉甸甸的历史重量。我一直觉得,1949年到1989年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段充满戏剧性的时期,经历了从激进到反思,再到开放的复杂演变。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呈现一幅立体而生动的思想画卷。我不仅想了解那些重要的思想理论,更希望知道这些理论是如何在中国具体的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又如何影响了社会和民众。我特别好奇,在那些思想的转折点上,有哪些关键的人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是如何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看似统一的意识形态背后,思想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是如何存在的?我希望读完这本书,能够对那个时代的思想运动有一个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理解那些曾经激荡的思想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中国。

评分

拿到这本《中国思想运动史(1949-1989年)》的时候,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时代激荡的画面。我一直觉得,那个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极端时期,各种激烈的碰撞和深刻的变革层出不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那个时期思想斗争的真正内核,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阐述,而是深入到思想形成背后的社会土壤、政治环境以及人的生存状态。我非常期待能够读到关于不同思想流派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排斥,甚至相互转化的精彩论述。例如,在某些时期,某些思想是如何被压制,而另一些思想又如何在暗流中涌动?改革开放之后,思想的闸门一旦打开,那些曾经被压抑的、或者被引入的新的思想是如何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又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文化景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拨开迷雾见光明”的感觉,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那个时代思想的复杂交织和发展轨迹。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尺寸比我想象的要大一些,拿在手里阅读可能需要一个舒适的姿势。我一直对1949年到1989年这段时间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思想禁锢的历史充满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系统而深入的梳理,让我能够理解那个时期思想的“前世今生”。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在那些影响深远的运动中,思想是如何被动员、被塑造,又如何成为推动历史前进或者阻碍历史前进的动力?同时,我也想知道,在那些被主流媒体广泛报道的事件之外,是否存在一些更为边缘、更为个人化的思想探索?这些思想虽然不一定声势浩大,但它们是否也构成了那个时代思想光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作者能够带领我深入到那个时代的思想深处,去感受那个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的思考困境与思想追求,理解那些思想上的曲折与反复,最终洞察那个时代思想的真正力量。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朴素,封面字体也比较传统,没有太多花哨的东西。这让我觉得作者一定很注重内容的深度,而不是表面的浮华。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1949年到1989年中国思想界的变迁。我感兴趣的不仅仅是那些被广泛讨论的宏大叙事,更希望能挖掘出一些被忽视的、或者说在主流话语中不太被提及的声音。比如,在一些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是否存在一些不同于官方论调的、更为多元的思潮?这些思潮又是如何孕育、发展,又最终走向何方的?我特别想知道,在每一次重大的政治运动背后,思想的根源是什么?人们是如何在这种复杂、甚至充满压力的环境下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这本书是否能够展现出那个时代思想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而非简单地将各种思想标签化?我期待作者能够带领我穿梭于历史的细节之中,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宏大历史叙事下的细腻情感和深刻思考,从而构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思想图景。

评分

这本书实在太厚了,刚拿到手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光是目录就占了好几页。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史很感兴趣,尤其是1949年到1989年这个时期,简直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关键阶段。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那个时期各种思潮的源头、发展脉络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我尤其好奇,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思想是如何传播和演变的?不同群体,比如知识分子、普通民众,他们的思想又是如何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历史进程的?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一些重要的思想流派,比如社会主义的演变、启蒙思想的回潮、以及改革开放后涌现的新思潮等等,并配以扎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论证,让我能够清晰地梳理出那个时代思想的图景。毕竟,理解一个时代的思想,是理解那个时代本身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个波澜壮阔的思想世界,感受那个年代人们的思考和挣扎,看到思想火花的碰撞和熄灭,最终理解那些深刻影响了我们今天社会的思想遗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