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特质,是向着超越界开放的人文主义,
此超越界或名为帝,或名为天,或名为道。
不同名称显示此种人文主义的开放性与创造性。
这样的超越界总是伴同一个人的终极关怀而「呈现」出来,
此一呈现随着古代历史的演变而展示丰富多彩的面貌。
本书从《诗经》、《书经》、《左传》、《国语》等书,
以及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人所论述的天论概念,
阐发幽微,
期使中国古人的心灵世界更形清晰,也更为可敬。
傅佩荣教授对中国哲学的兴趣与关怀,深受方东美先生的启发。真正着手认真研究,则是在美国耶鲁大学念书时,选读余英时先生的课开始。方先生以中国哲学的精神与发展「博」之,余先生以历史文献的考证与论据「约」之。经过这一博一约,傅佩荣教授踏入了中国哲学的园地。
傅佩荣教授主张,一般论者多以中国哲学的特质为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这种看法容易引起误解,譬如以为中国人的视野只是现实的人间世界,即使道德规范与宗教礼仪也不过是考虑「利用厚生」而已,谈不上什么终极关怀与超越境界。就算勉强肯定了道德主体有其超越依据,也多半以后者为立说之「假设」而已,不必认真看待。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先秦重要典籍的明白意旨。如果我们承认先秦典籍(如:诗经、书经、易经、左传等)与古典儒家及道家的主要作品,可以代表中国心灵的原型,那么我们将不难发现:中国哲学的特质并非仅是人文主义,而是开放的人文主义──向着超越界开放。此超越界或名为帝,或名为天,或名为道。不同名称足以显示此种人文主义的开放性与创造性。这样的超越界绝不是个「假设」,反之,它总是伴同一个人的终极关怀──或为宗教热忱,或为道德抉择,或为艺术才情──而「呈现」出来。此一呈现随着古代历史的演变而展示丰富多彩的面貌。本书之作,即在阐发其中幽微,期使中国古人的心灵世界更形清晰,也更为可敬。
作者简介
傅佩荣
上海市人,民国三十九年生。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毕业,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国学天空》、山东卫视《新杏坛》主讲嘉宾。2008年获《21世纪经济报导》评选为文化类「年度风云人物」。曾获教育部颁发教学特优奖,并荣获国家文艺奖、中正文化奖。论着丰富,写作涵盖哲学研究、人生哲理、心理励志等。
着有《成功人生》、《哲学与人生》、《解读论语》、《解读孟子》、《解读庄子》、《解读易经》、《解读老子》、《论语三百讲》、《易经入门与占卦解卦》、《向庄子借智慧》、《傅佩荣细说论语》、《心灵导师》、《听傅老师讲易经》等数百种。
余序
新版序
导论 周朝以前的宗教观
一、商朝宗教之特质
二、「帝」概念之起源
三、「帝」之角色与功能
四、「天」概念之突起
第一部:「诗经」「书经」中的天帝观
引言
第一章:「天」与「帝」的共同意义
一、启示之天
二、天人关系
三、天人同心
四、以周文王为例,论君王的条件
五、「皇极」(或「大中」的象征意符)
第二章:天命观
一、天是统治者
二、如何明辨天命
三、君王之塑成与天命
四、维持天命的途径
五、天命有常抑无常?
第三章:天概念之式微
一、对于祭礼的各种态度
二、君王之自称「余一人」
三、命运之天与自然之天
结语
第二部:原始儒家的天论
引言
第四章:「左传」与「国语」
一、天的各种性格
二、神的角色
三、礼的功能
四、对天的新认识
五、人性:一个初步反省
第五章:孔子
一、礼
二、仁
三、礼与仁
四、天
第六章:孟子
一、仁
二、人性
三、天
第七章:荀子
一、天
二、人性
三、礼
第八章:「易传」
一、易的意义
二、天之道
三、鬼神的角色
四、圣人的身分
第九章:「中庸」
一、圣人与君子
二、人性
三、诚与天之道
结语
第三部:原始道家的天论
引言
第十章:老子
一、天概念
二、道概念
第十一章:庄子
一、天为自然之总称
二、天为能产的自然
三、天为所产的自然
四、天为自然的原理
结语
结论
参考书目
序
我对中国哲学的兴趣与关怀,始于1972年在台湾大学当硕士生时,有幸连续五年亲炙方东美先生而深受启发。真正着手认真研究,则是1980年到美国耶鲁大学念书时,选读余英时先生的课才开始的。方先生以中国哲学的精神与发展「博」我,余先生以历史文献的考证与论据「约」我。经过这一博一约,我才敢谨慎地踏入中国哲学的园地,提出我的初步心得。
一般论者多以中国哲学的特质为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亦即英文所谓的Humanism。这种看法容易引起误解,譬如以为中国人的视野只是现实的人间世界,即使道德规范与宗教礼仪也不过是考虑「利用厚生」而已,谈不上什么终极关怀与超越境界。就算勉强肯定了道德主体有其超越依据,也多半以后者为立说之「假设」而已,不必认真看待。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先秦重要典籍的明白意旨。如果我们承认先秦典籍(如:诗经、书经、易经、左传等)与古典儒家及道家的主要作品,可以代表中国心灵的原型,那么我们将不难发现:中国哲学的特质并非仅是人文主义,而是开放的人文主义──向着超越界开放。此超越界或名为帝,或名为天,或名为道。不同名称足以显示此种人文主义的开放性与创造性。这样的超越界绝不是个「假设」,反之,它总是伴同一个人的终极关怀──或为宗教热忱,或为道德抉择,或为艺术才情──而「呈现」出来。此一呈现随着古代历史的演变而展示丰富多彩的面貌。本书之作,即在阐发其中幽微,期使中国古人的心灵世界更形清晰也更为可敬。
中国古人用以指称超越界的名称不只一个,但是最具代表性的显然是「天」。关于天概念,一般论者多以它具有「自然之天、主宰之天、命运之天、物质之天、义理之天」五种意义,这只是由古书文句抽绎及归纳而成,未能顾及天概念的起源、型塑、演变与发展,更谈不上它与各派哲学思想及各个哲学家立论的密切相应关系。因此,本书另由「主宰之天、造生之天、载行之天、启示之天、审判之天」这五种性格来统摄先秦的天概念。
所谓超越界,所指既不是有形可见、充满变化的自然界,也不是做为万物之灵、五行之秀的人类,而是自然界与人类共同的「来源及归宿」。我採用上述五种性格来描述天概念,理由有三:一,天同时是自然界与人间世(此为借用庄子篇名)的「主宰」。二,「造生」与「载行」是针对自然界(包含人的自然生命在内)而言。三,「启示」与「审判」则特别针对人间世,亦即人类有其应行之道而言。天的这五种性格之递嬗转化、轻重组合,可以反映先秦各家思想的特色与要旨。这一点正是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关键。由此入手,进而探讨各家学说的人性论,就不会觉得漫无头绪了。这也是我继续努力的方向所在。
本书原以英文写成,是我在1984年自耶鲁大学毕业时提交的博士论文。中文本于隔年在台湾学生书局出版,承蒙余先生赐序并题签,深觉荣幸与感激。如今时隔25年,我的基本观点并未改变,学术界讨论类似题材的着作依然有限,因此我请託联经出版社发行新版,以就教于先进与同好。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带着一种古朴而又充满力量的韵味。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品味作者精心雕琢的语句,感受其中蕴含的深沉意境。他对于词语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每一个字都仿佛饱含深意,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这本书并非那种快餐式的读物,它需要读者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真正领略其中的精髓。我发现,作者在探讨一些深刻的哲学问题时,并没有采用枯燥的说教方式,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生动的描绘,将读者带入到情境之中,从而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感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方式,反而更能触动人心,让思想的火花在不经意间被点燃。
评分我之前对这个主题领域有所接触,但总觉得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来串联零散的知识点。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仅罗列了大量的理论和观点,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来理解和分析这个复杂的问题。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善于运用类比和比喻,将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易于理解。我特别欣赏他能够从古老的智慧中汲取养分,并将其与当下社会现实相结合,给出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意义的解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认识到,很多看似遥远的哲学概念,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就能从中找到解决现实困境的钥匙。我愿意反复阅读这本书,每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它就像一本常读常新的宝藏,永远能够给我带来惊喜。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设计非常考究,从书脊的烫金工艺到封面材质的选择,都透着一股沉静而厚重的文化气息。翻开扉页,纸张的质感温润,触感细腻,这让人在阅读前就已经被它所营造的氛围所吸引。我迫不及待地开始翻阅,发现内容编排清晰,章节划分逻辑严谨,即便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也能很快找到自己的阅读节奏。作者的遣词造句功力深厚,每一句话都仿佛经过精心打磨,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流畅,读来赏心悦目,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书院,聆听智者的教诲。我尤其喜欢它在论述观点时,引用的那些古籍名篇,那些久远的智慧之光,在作者的解读下重新焕发出生机,与现代的思潮产生奇妙的共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字的集合,更像是一次思想的盛宴,它引领我深入探索那些关于“道”的深层含义,挑战我固有的认知,让我对人生的理解有了更深的层次。
评分从这本书的整体结构来看,作者显然是经过了深入的研究和反复的思考。他能够将看似庞杂的知识体系,梳理得井井有条,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闭环。每一个章节的论述都层层递进,相互支撑,最终指向一个清晰而有力的结论。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那些争议性话题时的严谨态度,他能够客观地呈现不同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既不偏颇,也不激进。这种审慎的治学态度,让人对书中所论述的内容充满了信任感。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独立思考,如何去辨别信息,如何去形成自己的判断。它是一本真正能够引导人成长的书籍,值得反复研读和珍藏。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仿佛在平淡中蕴藏着一股汹涌的暗流。作者以一种旁观者清的视角,不动声色地抛出几个看似简单却引人深思的问题,这些问题如同种子,一旦种下,便会在读者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不断地引发新的联想。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消化和咀嚼这些最初的论述,因为我能感觉到,后面的内容必然会围绕着这些核心思想展开,并且将带来一场思维的颠覆。作者在行文中展现出的逻辑推理能力令人惊叹,他能够将复杂的概念层层剥离,直至露出其最本质的内核,然后又将其巧妙地与更宏大的哲学体系融为一体。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作者一起,攀登一座思想的高峰,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但也每一次都让我收获到更广阔的视野。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沉浸式的哲学体验,它迫使我去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去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去寻找更深层次的真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