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天论发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介绍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4-07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描述
中国哲学的特质,是向着超越界开放的人文主义,
此超越界或名为帝,或名为天,或名为道。
不同名称显示此种人文主义的开放性与创造性。
这样的超越界总是伴同一个人的终极关怀而「呈现」出来,
此一呈现随着古代历史的演变而展示丰富多彩的面貌。
本书从《诗经》、《书经》、《左传》、《国语》等书,
以及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人所论述的天论概念,
阐发幽微,
期使中国古人的心灵世界更形清晰,也更为可敬。
傅佩荣教授对中国哲学的兴趣与关怀,深受方东美先生的启发。真正着手认真研究,则是在美国耶鲁大学念书时,选读余英时先生的课开始。方先生以中国哲学的精神与发展「博」之,余先生以历史文献的考证与论据「约」之。经过这一博一约,傅佩荣教授踏入了中国哲学的园地。
傅佩荣教授主张,一般论者多以中国哲学的特质为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这种看法容易引起误解,譬如以为中国人的视野只是现实的人间世界,即使道德规范与宗教礼仪也不过是考虑「利用厚生」而已,谈不上什么终极关怀与超越境界。就算勉强肯定了道德主体有其超越依据,也多半以后者为立说之「假设」而已,不必认真看待。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先秦重要典籍的明白意旨。如果我们承认先秦典籍(如:诗经、书经、易经、左传等)与古典儒家及道家的主要作品,可以代表中国心灵的原型,那么我们将不难发现:中国哲学的特质并非仅是人文主义,而是开放的人文主义──向着超越界开放。此超越界或名为帝,或名为天,或名为道。不同名称足以显示此种人文主义的开放性与创造性。这样的超越界绝不是个「假设」,反之,它总是伴同一个人的终极关怀──或为宗教热忱,或为道德抉择,或为艺术才情──而「呈现」出来。此一呈现随着古代历史的演变而展示丰富多彩的面貌。本书之作,即在阐发其中幽微,期使中国古人的心灵世界更形清晰,也更为可敬。
作者简介
傅佩荣
上海市人,民国三十九年生。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毕业,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国学天空》、山东卫视《新杏坛》主讲嘉宾。2008年获《21世纪经济报导》评选为文化类「年度风云人物」。曾获教育部颁发教学特优奖,并荣获国家文艺奖、中正文化奖。论着丰富,写作涵盖哲学研究、人生哲理、心理励志等。
着有《成功人生》、《哲学与人生》、《解读论语》、《解读孟子》、《解读庄子》、《解读易经》、《解读老子》、《论语三百讲》、《易经入门与占卦解卦》、《向庄子借智慧》、《傅佩荣细说论语》、《心灵导师》、《听傅老师讲易经》等数百种。
著者信息
儒道天论发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图书目录
余序
新版序
导论 周朝以前的宗教观
一、商朝宗教之特质
二、「帝」概念之起源
三、「帝」之角色与功能
四、「天」概念之突起
第一部:「诗经」「书经」中的天帝观
引言
第一章:「天」与「帝」的共同意义
一、启示之天
二、天人关系
三、天人同心
四、以周文王为例,论君王的条件
五、「皇极」(或「大中」的象征意符)
第二章:天命观
一、天是统治者
二、如何明辨天命
三、君王之塑成与天命
四、维持天命的途径
五、天命有常抑无常?
第三章:天概念之式微
一、对于祭礼的各种态度
二、君王之自称「余一人」
三、命运之天与自然之天
结语
第二部:原始儒家的天论
引言
第四章:「左传」与「国语」
一、天的各种性格
二、神的角色
三、礼的功能
四、对天的新认识
五、人性:一个初步反省
第五章:孔子
一、礼
二、仁
三、礼与仁
四、天
第六章:孟子
一、仁
二、人性
三、天
第七章:荀子
一、天
二、人性
三、礼
第八章:「易传」
一、易的意义
二、天之道
三、鬼神的角色
四、圣人的身分
第九章:「中庸」
一、圣人与君子
二、人性
三、诚与天之道
结语
第三部:原始道家的天论
引言
第十章:老子
一、天概念
二、道概念
第十一章:庄子
一、天为自然之总称
二、天为能产的自然
三、天为所产的自然
四、天为自然的原理
结语
结论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本文讨论周朝以前的宗教观,亦即诗经书经时代以前的中国人对于超越界所持的信念以及对于超越界与人间世的关系之基本看法。由于资料的来源有限与索解困难,这一方面的研究在遇核心概念时,仍旧停留在臆测的阶段,无法得出令人普遍信服的论断。本文之作,旨在釐清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但是并未进一步提出合理的假设。因为笔者发现:这一类的假设不管如何合理,终究抵不过地下出土的一片甲骨。然而,在釐清众说的过程中,笔者的潜在观念却扮演了相当积极的角色。这一潜在观念将另以专文讨论。现在我们且分别探讨以下四个子题,亦即:商朝宗教之特质、「帝」概念之起源、「帝」之角色与功能、与「天」概念之突起。
一、 商朝宗教之特质
今人对于古代中国的认识,自从1899年开始的一系列考古发掘以来,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展。这些发掘所获的大量甲骨文字与其他器物,已经证实为商朝遗物,并且可以推溯至纪元前1324年的商朝君王武丁时代。商朝的世系与年历被学者们推测得相当周全;商朝的文明也逐渐成为充满希望的研究领域。
在理解商民族的各方面时,宗教成为一项重要的题材。《礼记》曾形容商民族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甲骨文在「本质上是宗教的与仪式的物事」。甲骨文的大半内容涉及占卜、祭祀、与崇拜。我们可以从这些资料得知彼时王权之尊贵、政治阶层之严格分画、与军事力量之强盛。但是其中最突出的事件则是有关宗教仪节的。《左传》所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以完全应用于商朝。这里所说的「祀」,包含祭祀与崇拜两方面。祀的重要性又远胜于戎。宗教在商朝文化中的独特地位由此可见。若想了解这一宗教底性质,首先我们必须辨明商人的宗教意识究竟有些什么对象。
商民族相信三类神明,就是:帝或上帝,自然神祇,与祖先。这三类神明是同时并存的,因此凡是主张神明演化论——亦即,自然神祇演变为祖先神,再演变为上帝——的说法以得到证实。然而,百年以来许多学者研究古代中国宗教的性质,却也提出了各种有趣的说法。有些学者相信商朝宗教中的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因此形容它是「一神论」(如理雅各James Legge)。另有些学者鑑于商人崇拜自然神祇,便形容它是「宇宙崇拜论」(如格鲁特de Groot),「拜物倾向的泛灵论」(如狄埃乐Tiele),或者「多神论」(如苏西尔Soothill)。更有些人,尤其是近年以来,体认了祖先崇拜在整个中国宗教史上的中心地位,便强调祖先崇拜是中国宗教的基本取向(如史华慈B. Schwartz),是古代中国宗教的核心(如何炳棣),或者主张以「世代相继论」来了解商朝宗教的逻辑——这种逻辑主要表现为一一套祖先崇拜的祭礼(如凯特利D. Keightley)。
由目前看来,强调祖先崇拜的这一派学者佔了最大的优势。甲骨文的出土更加强了这一派学者的信念。带坏人的观念中,祖先是死而不亡的。祖先的灵魂在形体死后仍然保持生前所具有的同样的地位、权威、感受、与享乐欲望。不仅如此,他们在形体死后还获得一种神秘的能力,可以福祐或诅咒后代子孙。换口话说,「一个家族与它所有的祖先共同组成一个社会,超越了死生之隔离与分际。」事实上,商人「事死如事生,」并且以祭祀来表达他们的信仰。这一类的信仰及其表达方式直到今天仍旧对中国人深有影响。根据有限的甲骨文资料,商人在一年中举行18种不同的祭祀;这些祭祀在一年之中佔了110天。
因此,学者们自然会想透过祖先崇拜来了解商人的心灵。这种了解放在政治的背景来看,更容易让人接受。商人的政治是一种「神权政治,凡与国家有关的事,同样是,甚至本来就是,与宗教有关的。」商人心灵兼具政治与宗教双重性格,已经成为普遍认定的历史事实了。然而,这一事实的基础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学者们仍有争议。一方面,凯特利在一篇研究商人神学的论文中指出,「商人统治的合法基础,在于他们对祖先的大能,亦即国家的核心价值,有一种深刻的信念。」另一方面,史华慈认为,商王权力的合法基础在于他们「对上帝及其能力之信仰。」
以上这两派意见究竟孰是孰非,是很难当下论断的,因为在商人的政治与宗教上,帝与祖先同样都扮演关键的角色。凯特利自己也承认:
商人相信: 帝,至高的神,赐人丰富的收成、助人赢得战争;
君王的祖先能够向帝进言;君王本人能够与这些祖先沟通。
因此,纵使商朝王权的合法性直接来自祖先,帝仍然被推尊为一切权柄的终极来源。基于上述了解,我们相信商朝宗教之特质可以透过对「帝」概念之研究而得到进一步的阐明。
图书试读
None
儒道天论发微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儒道天论发微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儒道天论发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用户评价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儒道天论发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