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特质,是向着超越界开放的人文主义,
此超越界或名为帝,或名为天,或名为道。
不同名称显示此种人文主义的开放性与创造性。
这样的超越界总是伴同一个人的终极关怀而「呈现」出来,
此一呈现随着古代历史的演变而展示丰富多彩的面貌。
本书从《诗经》、《书经》、《左传》、《国语》等书,
以及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人所论述的天论概念,
阐发幽微,
期使中国古人的心灵世界更形清晰,也更为可敬。
傅佩荣教授对中国哲学的兴趣与关怀,深受方东美先生的启发。真正着手认真研究,则是在美国耶鲁大学念书时,选读余英时先生的课开始。方先生以中国哲学的精神与发展「博」之,余先生以历史文献的考证与论据「约」之。经过这一博一约,傅佩荣教授踏入了中国哲学的园地。
傅佩荣教授主张,一般论者多以中国哲学的特质为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这种看法容易引起误解,譬如以为中国人的视野只是现实的人间世界,即使道德规范与宗教礼仪也不过是考虑「利用厚生」而已,谈不上什么终极关怀与超越境界。就算勉强肯定了道德主体有其超越依据,也多半以后者为立说之「假设」而已,不必认真看待。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先秦重要典籍的明白意旨。如果我们承认先秦典籍(如:诗经、书经、易经、左传等)与古典儒家及道家的主要作品,可以代表中国心灵的原型,那么我们将不难发现:中国哲学的特质并非仅是人文主义,而是开放的人文主义──向着超越界开放。此超越界或名为帝,或名为天,或名为道。不同名称足以显示此种人文主义的开放性与创造性。这样的超越界绝不是个「假设」,反之,它总是伴同一个人的终极关怀──或为宗教热忱,或为道德抉择,或为艺术才情──而「呈现」出来。此一呈现随着古代历史的演变而展示丰富多彩的面貌。本书之作,即在阐发其中幽微,期使中国古人的心灵世界更形清晰,也更为可敬。
作者简介
傅佩荣
上海市人,民国三十九年生。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毕业,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国学天空》、山东卫视《新杏坛》主讲嘉宾。2008年获《21世纪经济报导》评选为文化类「年度风云人物」。曾获教育部颁发教学特优奖,并荣获国家文艺奖、中正文化奖。论着丰富,写作涵盖哲学研究、人生哲理、心理励志等。
着有《成功人生》、《哲学与人生》、《解读论语》、《解读孟子》、《解读庄子》、《解读易经》、《解读老子》、《论语三百讲》、《易经入门与占卦解卦》、《向庄子借智慧》、《傅佩荣细说论语》、《心灵导师》、《听傅老师讲易经》等数百种。
余序
新版序
导论 周朝以前的宗教观
一、商朝宗教之特质
二、「帝」概念之起源
三、「帝」之角色与功能
四、「天」概念之突起
第一部:「诗经」「书经」中的天帝观
引言
第一章:「天」与「帝」的共同意义
一、启示之天
二、天人关系
三、天人同心
四、以周文王为例,论君王的条件
五、「皇极」(或「大中」的象征意符)
第二章:天命观
一、天是统治者
二、如何明辨天命
三、君王之塑成与天命
四、维持天命的途径
五、天命有常抑无常?
第三章:天概念之式微
一、对于祭礼的各种态度
二、君王之自称「余一人」
三、命运之天与自然之天
结语
第二部:原始儒家的天论
引言
第四章:「左传」与「国语」
一、天的各种性格
二、神的角色
三、礼的功能
四、对天的新认识
五、人性:一个初步反省
第五章:孔子
一、礼
二、仁
三、礼与仁
四、天
第六章:孟子
一、仁
二、人性
三、天
第七章:荀子
一、天
二、人性
三、礼
第八章:「易传」
一、易的意义
二、天之道
三、鬼神的角色
四、圣人的身分
第九章:「中庸」
一、圣人与君子
二、人性
三、诚与天之道
结语
第三部:原始道家的天论
引言
第十章:老子
一、天概念
二、道概念
第十一章:庄子
一、天为自然之总称
二、天为能产的自然
三、天为所产的自然
四、天为自然的原理
结语
结论
参考书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